关于排斥的成语 (15个)
-
1
排斥异己
- 成语拼音:
- pái chì yì jǐ
- 成语解释:
- 排斥:排除;驱逐;异己:同自己意见不合的人;一般指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有严重分歧或敌对的人;比喻排挤、清除与自己意见不合或利害冲突的人。又作“排除异己。”
- 成语出处:
- 《晋书 殷凯传》:“凯见江绩亦以正直为仲堪所斥,知仲堪当逐异己,树置所亲。”
-
2
击排冒没
- 成语拼音:
- jī pái mào méi
- 成语解释:
- 谓攻击排斥,轻率而不顾一切。
- 成语出处:
- 唐·柳宗元《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秉觚牍,焦思虑,以为论注疏说者百千人矣。攻讦很怒,以辞气相击排冒没者,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
3
引绳排根
- 成语拼音:
- yǐn shéng pái gēn
- 成语解释:
- 指勾结起来排斥异己。
- 成语出处:
- 东汉 班固《汉书 灌夫传》:“亦欲倚夫引绳排根生平慕之后弃者。”
-
4
引绳批根
- 成语拼音:
- yǐn shéng pī gēn
- 成语解释:
- 亦作“引绳排根”。比喻合力排斥异己。
- 成语出处:
-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
-
5
尊王攘夷
- 成语拼音:
- zūn wáng rǎng yí
- 成语解释:
- 王:指周王朝;尊王:尊重周王室;攘:排斥;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民族的泛称。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 成语出处:
-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变古时代》:“但尊王攘夷,虽春秋大义,而王非唯喏趋伏之可尊,夷非一身两臂之可攘。”
-
6
暗中倾轧
- 成语拼音:
- àn zhōng qīng yà
- 成语解释:
- 背地里互相排斥打击
- 成语出处: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11回:“表面上卖个虚名,粉饰大局,其实暗中倾轧,入主出奴。”
-
7
冰炭不同器
- 成语拼音:
- bīng tàn bù tóng qì
- 成语解释:
- 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里。比喻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
- 成语出处: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显学》:“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
8
标同伐异
- 成语拼音:
- biāo tóng fá yì
- 成语解释:
- 帮助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意见不同的人。
- 成语出处: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轻诋》:“真长标同伐异,侠之大者。常谓使君降阶为甚,乃复为之驱驰邪?”
-
9
党同伐异
- 成语拼音:
- dǎng tóng fá yì
- 成语解释:
- 党:原同“傥”;指偏袒;现在也指结伙;伐:攻击偏袒或聚集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攻击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泛指社会上成帮结派相互斗争。
- 成语出处: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
-
10
获兔烹狗
- 成语拼音:
- huò tù pēng gǒu
- 成语解释:
- 比喻事成后排斥以至杀害有功之臣
- 成语出处:
- 清 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南洋一带,苟微华人,必不有今日。今虽获兔烹狗,得鱼忘筌。”
-
11
军不厌诈
- 成语拼音:
- jūn bù yàn zhà
- 成语解释:
- 厌:厌弃,排斥;诈:蒙骗。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欺诈等计谋来迷惑敌人
- 成语出处:
- 春秋·楚·孙武《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诈道也。”李筌注:“军不厌诈。”
-
12
朋党比周
- 成语拼音:
- péng dǎng bǐ zhōu
- 成语解释:
- 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 成语出处: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一》:“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
-
13
入主出奴
- 成语拼音:
- rù zhǔ chū nú
- 成语解释:
- 原意是崇信了一种学说,必然排斥另一种学说;把前者奉为主人,把后者当作奴仆。后比喻学术思想上的宗派主义。
- 成语出处:
- 唐 韩愈《原道》:“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
14
树同拔异
- 成语拼音:
- shù tóng bá yì
- 成语解释:
- 谓提倡相同的,排斥不同的。
- 成语出处:
- 宋·司马光《稷下赋》:“下论孔墨,上述羲炎,树同拔异,辨是分非。”
-
15
坐地自划
- 成语拼音:
- zuò dì zì huá
- 成语解释:
- 就地不动,自定范围。比喻固执一端,排斥其它。
- 成语出处:
- 郭沫若《文艺论集·新旧与文白之争》:“凡是文言的作品都一概视为陈腐观念,也是坐地自划。”
* 关于排斥的成语 形容排斥的成语 描述排斥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