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曲的成语 (15个)

1

周郎

成语拼音:
gù qǔ zhōu láng
成语解释:
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的人。
成语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有误,周郎顾。’”
2

周郎顾

成语拼音:
zhōu láng gù qǔ
成语解释:
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的人。
成语出处: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有误,周郎顾。’”
3

插科打诨

成语拼音:
chā kē dǎ hùn
成语解释:
科:古代用语;插科:指剧中人的表情和动作;诨:谑;开玩笑;打诨:用诙谐的语言相谑。指演剧中插入一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逗引观众发笑。现也指在郑重场合中插入的谑动作或言语。也作“撒科打诨”、“搀科散诨”。
成语出处:
明 高明《琵琶记 副末开场》:“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
4

跑龙套

成语拼音:
pǎo lóng tào
成语解释:
原指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成语出处:
巴金《关于》:“我像一个平庸的演员,跑了十几年的龙套,装脱掉,我应当成为自己了。”
5

撮科打哄

成语拼音:
cuō kē dǎ hòng
成语解释:
犹言插科打诨。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成语出处:
明 汤显祖《南柯记 漫遣》:“自家扬州城中有名的一个溜二便是。一生浪荡,半世风流。但是晦气的人家,便请我撮科打哄;不管有趣的子弟,都与他钻懒帮闲。”
6

不瘟不火

成语拼音:
bù wēn bù huǒ
成语解释:
瘟: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指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
成语出处:
7

金口玉牙

成语拼音:
jīn kǒu yù yá
成语解释:
金;玉:比喻珍贵。在和旧小说中;常说皇帝是金口玉牙;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能随意更改。现比喻说一不二。也作“金口玉言”。
成语出处:
晋 夏侯湛《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沉默。”
8

科班出身

成语拼音:
kē bān chū shēn
成语解释:
科班:指旧时招收儿童;培养为演员的组织。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成语出处:
茅盾《升学与就业》:“中外古今有不少伟大的事业家都不是‘学校’‘科班’出身,甚至科学家也有从没进过什么理工大学的!”
9

密锣紧鼓

成语拼音:
mì luó jǐn gǔ
成语解释:
锣声紧,鼓点密。开台前的一阵节奏急促的锣鼓。比喻为配合某人的上台或某事的推行而制造的气氛、声势。
成语出处:
陈残云《山谷风烟》第18章:“如今村子上在密锣紧鼓地查什么阴谋,你走路也得当心呵,要带眼识人。”
10

蟒袍玉带

成语拼音:
mǎng páo yù dài
成语解释:
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指官服,也指传统中帝王将相的服装。亦作“蟒衣玉带”。
成语出处: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23回:“帝从之,即命该部给蟒袍玉带,图书玺绶,诰命彩段。”
11

撒豆成兵

成语拼音:
sā dòu chéng bīng
成语解释:
撒放豆子,变成军队。传说中谓散布豆类即能变成军队的一种魔法。旧小说中所说的一种法术。
成语出处:
元 无名氏 《十样锦》第二折:“变昼为夜,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呼风唤雨。”
12

撒科打诨

成语拼音:
sā kē dǎ hùn
成语解释:
穿插在表演中,使观众发笑的动作与道白。亦泛指引人发笑的言语、动作。
成语出处:
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随你自去的打斛斗、学踢弄、舞地鬼、乔扮神、撒科打诨、乱作胡为。”
13

一板三眼

成语拼音:
yī bǎn sān yǎn
成语解释:
板、眼: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成语出处:
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六卷:“老弟你看,如今的时势,就是孔圣人活过来,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
14

一板一眼

成语拼音:
yī bǎn yī yǎn
成语解释:
板;眼:民族音乐和中的节拍;比喻做事有条理;合规矩;不马虎。也比喻做事死板;不知灵活变动。
成语出处: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九章:“望着季交恕,一板一眼地说。”
15

自报家门

成语拼音:
zì bào jiā mén
成语解释:
演员一出场先把角色的姓名、家世、来历介绍给观众。指作自我介绍
成语出处:
宗璞《东藏记》第三章:“嵋慢慢地清楚地自报家门。”
* 关于戏曲的成语 形容戏曲的成语 描述戏曲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