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承平的意思 天下承平的读音和出处

  • tiān
  • xià
  • chéng
  • píng
更新时间:
2024年
成语名称:
天下承平
成语拼音:
[tiān xià chéng píng]
成语解释:
国家持久太平
成语出处: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七回:“内无吴蜀东西之忧,外无南北边防之患,天下承平,甲兵不用。”
成语例句: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1回:“玄宗只道天下承平无事,又尝亲阅库藏,见财货充盈,一发志骄意满,视金帛如粪土,赏赐无限。”
是否常用:
常用成语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作谓语、定语;用于局面等
结构类型:
主谓式成语
形成年代:
近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天下承平
英文翻译:
The world is in peace
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
“天下承平”成语接龙
成语分类:
主谓式成语 四字成语 T开头的成语
成语关注:
国家 持久 太平

成语天下承平

“天下承平”的单字解释

】: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1.托着;接着:承尘。承重。2.承担:承印。承制中西服装。3.客套话,承蒙:昨承热情招待,不胜感激。4.继续;接续:继承。承上启下。承先启后。5.接受(命令或吩咐):秉承。承命。6.姓。
】:1.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平坦。马路很平。把纸铺平了。2.使平:平了三亩地。把沟平了种庄稼。3.两相比较没有高低、先后;不相上下:平辈。平列。平局。平起平坐。这场球赛双方打平了。4.达到相同的高度:平槽。平了世界记录。5.平均;公平:平分。持平之论。6.安定:风平浪静。心平气和。7.用武力镇压;平定:平叛。平乱。8.抑止(怒气):你先把气平下去再说。9.经常的;普通的:平时。平淡。10.姓。

“天下承平”的反义词

“天下承平”的近义词

“天下承平”的相关成语

“天下承平”的关联成语

“天下承平”造句

大唐天宝九年,天下承平,正是安居乐业的气象。

大帝隐世的年月,天下承平,各族和乐;平静的湖泊下,又有几人知悉内中的暗流汹涌。

一时间天下承平,四海宾服,朝贺纳供之国车栾相接,好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天下承平已久,大航海时代是什么状况就不用说了;而我敢断言,太空时代,必然经历类似于大航海时代的混战!当然现代的社会,可能会演化成为全球性的冷战。

天下承平已久,黄州地处扬子江畔,又是淮南道、山南道、江南道“三道”。

当年正邪大战,邪派高手的元神元婴斩获也容易,如今天下承平,要得续脉金丹,谈何容易。

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治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

当然,这个俸禄不是白给的,每半年要受一次征召,为朝廷完成任务,天下承平日久,这些任务大多很简单,小猫小狗,没有什么难度。

自吾皇登基以来,诛熬拜,平三藩之乱,收海外失落之地归于版图,大败草原狼子葛尔丹于西北,方开创今之天下承平盛世。

丐帮总舵即在城西南的阙塞山上,这阙塞山,俗称龙门山,山多石刻巨雕,造于前朝,奇异壮丽,此时天下承平日久,不少文人墨客既到洛阳,也常来此寻幽探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