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赞美劳动者的诗句(赞美劳动者的古诗)
1.赞美劳动者的古诗
观刈麦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
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
《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
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锄禾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蚕妇① [宋] 张俞② 昨日入城市,③ 归来泪满巾。④ 遍身⑤罗绮⑥者, 不是养蚕人。
【注释】 ①蚕(c2n)妇——养蚕的妇女。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
②张俞(y*)——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字少愚。益州郫(0)县(今天的四川省郫县)人。
晚年隐居在四川的青城山,自号白云先生。著作有《白云集》。
③市——做买卖,买卖货物。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④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⑤遍身——全身上下。
⑥罗绮(q!)——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
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解说】 一个住在乡下的、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
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上下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就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欣赏】 张俞的诗歌作品并不很多,但是这一首《蚕妇》,使他在。
2.求援谁能帮我写一首歌颂工人劳动的赞美诗歌
发表于 2003-10-9 17:05 只看该作者 [复转] 歌唱劳动 《晚归的农妇》 两脚总是带风 拂动 暗处的树叶和狗尾巴草 星空摇晃 溅出流萤 无数个这样的夜晚 你从稻谷深处抽身离去 其实你也是一株稻子 颗粒饱满 沾着初露 现实是一把锐利的镰 草草结束了收割 带伤的割痕 在年轮的梦里萦回 挥一挥手 汗水 洒落在绊根草上 这些随处衍生的野草 像风的鞭子抽打的命运 哪里有泥土 就在哪里繁茂的生长 多少腾空的夜晚 幻化多少纤弱的影子和爱情 而催熟万物的熏风 使硕壮的你流下迷惘的泪 月光下 你用清浊不分的水 和着暖风、虫鸣洗澡 《一群人奔走在黄土路上》 今年最后的季节在衰草间逗留 乌鸦惊飞,羽毛混入枯叶 一只红眼野兔隐遁秃林 一群人奔走在黄土路上 他们安顿好庄稼的一生 给经年劳作的牛备好草料 牲口模糊的叹息中 他们依旧早起 无数双脚卷起黄土 敲打麻木的土地 如果不是奔走 他们将被枯草和黄土掩没 穿过故乡仿佛异乡 逝者的坟冢 废弃的禾场 随铅云与风沙掠过眼瞳 进入身体的裂缝和沧桑的内心 劳动是劳动者唯一的拥有 这群沉默的人 被挤压的歌声在枯裂的唇内 卷曲的锋刃忍受严霜的寒意 他们要去疏浚的是那条河 却无意中翻动了 那场洪水肆虐的记忆 《在铸造厂》 在铸造厂,我当过三年的学徒 仍没成为一个合格的铸工 师傅让我像废品那样重新回炉 日复一日,目睹千度以上的铁水 进入型砂腹腔 形成黑色的冰凉 投料口,成吨的卡车运来 隔世的焦炭 浓缩的火焰在沉默 难言的光芒被挤压 传送带飞泻 历数埋藏千年的委屈 每缝出炉 我看见灼红的铁水流入坩锅 仿佛金黄的谷粒倒入箩筐 即使在谁的皮肤上“咝咝”发响 焦糊味中听不到呻吟 ——他们无法托举的 是一座肉体的废墟 成品仓库,一层层铸件整齐排列 不远处,几个戴着护罩的工人 正用发黑的手指打磨砂轮 新翻的毛坏沾满砂土 生活竟如此粗糙 。
3.诗经中赞美劳动的诗
《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这是一首采桑的歌:在茂密的桑园里,采桑女辛勤地采摘,桑叶采得满筐满篓,该回家了,于是背起筐篓,结伴同行,一路笑语喧哗,表现了桑园里的和乐气氛和劳动后的欢快心情。
《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run)。尔羊来思,其角溅濈(ji);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写的则是一首牧歌:蓝天白云下,山野里撒满了牛羊,有的吃草,有的走下山坡,有的在池塘饮水,有的调皮地撒欢儿,
《周南·芣苢(fu yi)》:“采采茉莒,薄言采之。采采苯莒,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禧(xi)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e)之。”芣苢,即车前草,这是一首女子采摘车前草的乐歌。著名古典文学专家余冠英先生将之译成白话,十分精妙,尽显民歌风味: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采到手中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拣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4.赞美“劳动者辛勤劳作”的诗句是什么?
1乡村四月[作者] 翁卷[朝代] 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作者] 李白[朝代] 唐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3夏日田园杂兴[作者] 范成大[朝代] 宋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
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 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
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 百沸缲汤雪涌波,缲车嘈囋雨鸣蓑。
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
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
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 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黾无边聒夜长。
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 4东门之池[作者] 佚名[朝代] 先秦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 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5山家[作者] 张继[朝代] 唐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6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作者] 李白[朝代] 唐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 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
7 《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8、《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9《归园田居》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0、《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11、《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12、《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3、《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5.歌颂劳动的名言佳句
1、清洁是健康的基础,劳动是财富的基础。
——谚语 2、如果不献身给一个伟大的理想,生命就是毫无意义的。——何塞·黎萨尔 3、劳动的后面跟着幸福。
——谚语 4、劳动好,生活才会幸福;水草好,牛羊才会肥壮。——谚语 5、要使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就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吉鸿昌 6、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 7、劳动能开胃口。
——谚语 8、劳动可以兴家,淫逸可以亡身。——谚语 9、金钱是一天的财富,劳动是用不完的财富。
——谚语 10、劳动使人建立对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高尔基 11、财富的父亲是劳动,财富的母亲是大地。
——谚语 12、拿斧的得柴禾,张网的得鱼虾。——谚语 13、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
——拿破仑 14、用劳动挣来的两枚钱,赛过皇上恩赐的一座山。——谚语 15、生活的意义在于美好,在于向往目标的力量。
应当使征途的每一瞬间都具有崇高的目的。苏联高尔基伟人的生平昭示我们,我们也能使自己的生命令人崇敬;当我们告别人生的时候,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郎贾罗 16、应以事业而不应以寿数来衡量人的一生——塞涅卡 17、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没有创造的生活,只能叫活着。——佚名 18、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
——休谟。
6.赞美身边劳动者的诗
站在红五月首端 深入劳动者中间 感悟阳光里那跳跃的音符 一不小心 滴落下来 打动了无声的果林 沉寂的大地上 顿时 响起劳动的那支劲歌 回荡在亿万劳动者心中 回荡在蓝天白云之间 震落满树鸟声 铺红挂彩的早晨 情不自禁 阳光 雨露 春风 催开着城市的文明之花 催长着乡村的劳动之果 满眼的美景 在飘飞的音符下 欢快传唱着劳动之歌 劳动之歌 带来春播的佳音 捎去夏耘的希冀 令大地充满诗情 任金秋点染画意 劳动之歌 永唱不衰 音符般自地底不断拱出 丰硕的果实 味美 香甜 春风春雨把原野拂过, 惊起一层漫漫绿色。
高高铁塔、层层配电网络上, 悬挂着一幅幅检修线路工人忙碌的景色。 风 ,用温情的手在电线上弹奏着 欢快的乐章,在寂寥中 为茫茫沙海里的工人们唱响一首伴奏曲, 荒芜人烟的戈壁 因他们的存在而顿增生机勃勃的昂扬气色。
为了让沙漠边的小城能有不夜的亮光, 为了千万劳动者能安全连续地运用电能 去建设祖国, 我们的电业工人 起五更 归月色 战沙暴, 巡线,检修,消缺 从不毛之野到喧嚣的街头闹市, 从架空线到地缆的每个角落, 细心检查 , 不让每一个隐患从眼前滑过…… 这就是光明使者 为自己劳动者的节日献上的 最真的赞歌。
7.赞美劳动者的古诗
观刈麦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
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
《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
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锄禾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蚕妇① [宋] 张俞② 昨日入城市,③ 归来泪满巾。④ 遍身⑤罗绮⑥者, 不是养蚕人。
【注释】 ①蚕(c2n)妇——养蚕的妇女。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
②张俞(y*)——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字少愚。益州郫(0)县(今天的四川省郫县)人。
晚年隐居在四川的青城山,自号白云先生。著作有《白云集》。
③市——做买卖,买卖货物。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④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⑤遍身——全身上下。
⑥罗绮(q!)——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
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解说】 一个住在乡下的、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
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上下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就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欣赏】 张俞的诗歌作品并不很多,但是这一首《蚕妇》,使他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