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医药的古典诗句(歌颂“中医”的古诗词有哪些?)
1.歌颂“中医”的古诗词有哪些?
1.[宋] 黄庭坚 《木之彬彬》 木之彬彬,非取异於人。
可宫室则斩则伐,可笾豆则copy捋则撷。 。
2.[宋] 毛滂 《登闻鼓诗》 平生胸中医国法,尽变黄馘为秀眉。 力进唐虞作元氯,酲醲病酒何。
3.[宋] 晁说之 《十二弟季所和邵子文病中感怀之作复次韵寄子》 井臼每苦烦,药食则不暇。 。
4.[宋] 刘克知庄 《悼秦医》 最晓阴阳证,于身独不灵。 有妻持旧肆,无子学遗经。
虫蚀抄方。5.[明] 谢铎 《病中怀黄世道显李宾之》 十日高眠昼起迟,缓寻方药得中医。
不才岂是官无事。
2.有关中草药的古诗有哪些?
1、果在刺中央,秋来满山冈,核仁是良药,安神作用强。
(打一中药名) ——【谜底】:酸枣仁 2、美丽一姑娘,家住高山上,只因心肠善,为人专治疮。(打一中药名) ——【谜底】:山慈姑 3、一物陆地长,一物水中生,姓异治同病,共唤一个名。
(打两中药名) ——【谜底】:草决明、石决明 4、一人一家多辛苦,儿子再大不离母,百年古书已无用,千里捎书一字无。(打四个中药名) ——【谜底】:丹参、附子、破故纸、白芷 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打一中医古籍) ——【谜底】:汤头歌决 6、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打一中医名词) ——【谜底】:阴阳俱虚 7、何人不起故园情(打一中药名) ——【谜底】:当归 8、千树万树梨花开(打二中药名) ——【谜底】:木通、白英 解析:英扣花 9、四海之内皆兄弟(打一中药名) ——【谜底】:昆布。
3.求“中医”一词最早出现在哪朝哪本书
'中医学'是一个现代称谓,泛指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1.'中医'一词的由来主要是为了与‘西医’区别,古代把中国传统医学称为‘汉医或者汉方医’,汉方医一词被日本医学界沿用至今。中国传统医学正式被定名为‘中医’可谓历经坎坷,1913年民国政府从政府层面限制中医发展,1929年民国政府更是还动议‘废止中医’,那个时代不待见‘中医’的人很多很多,比如孙中山先生、梁启超先生、鲁迅先生、严复先生、胡适先生、陈寅恪先生、傅斯年先生、郭沫若先生等等,虽然其中有些人后来对中医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在当时,这些人的言论对中医发展的打击还是非常大的。不过由于中国传统医学伴随着历史前进的车轮发展了近两千年,其早已深深扎根与百姓大众之生活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没能被废止。‘中医’一词及中医学正式被官方认可是在1936年1月22日,民国政府颁布了《中医条例》,使中医学有了法律地位,国家医药卫生机关也增设了中医,政府也允许了设立中医学校,至此‘中医’一词被正式固定下来。
2.中医在古代又被称为‘岐黄之术、针砭之术、扁鹊重生、华佗再世、妙手回春、汉医、汉方医、悬壶、青囊、杏林等。
3.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有: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机学说、运气学说、辨证学说等等。
4.关于中药的诗词
1、关于李时珍跋山涉水而编了本草纲目用“跋涉无数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形容。
2、转贴一篇文章,供你参考:简录《本草纲目》中的诗歌(作者不详)笔者近来阅读《本草纲目》时,发现李时珍不仅是一位注重实践具有革新思想的杰出医药学家,而且还是一位诗歌爱好者。在他编著《本草纲目》时,曾引据了古今经史书四百四十种,其中包括不少著名诗人的诗集,如《王维诗集》、《东坡诗集》、《刘禹锡集》、《陆放翁集》、《梅尧臣诗集》等,以增加可读性,现摘录如下:李时珍曰:“原生江南,叶似鸭脚。
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
梅尧臣诗:‘鸭脚类缘李,其名因叶高。’欧阳修诗:‘绛囊初入贡,银杏贵中州。
’”梅尧臣和欧阳修都是宋代著名诗人,编录他两人的诗句,显得对银杏的记述更加贴切、真实。“僧房药树依寒井,并有清泉药有灵。
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
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这是《本草纲目》“枸杞篇”所编录刘禹锡的枸杞诗,详细描述了枸杞的外观及药用作用。
刘禹锡是唐代诗人,又颇通医药,著有“传信方”。王维是唐代才华横溢的诗人。
李时珍对他的诗引录最多,曾3次记载于《本草纲目》中。其一在“百合篇”,李时珍曰:“按王维诗云:‘冥搜到百合,真使当熏肉。
果堪止泪无,欲纵望江目。’盖取本草止涕泪之说。”
其二在“樱桃篇”,云:“礼记仲春,天子以含桃荐宗庙即此,故王维诗:‘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干御苑鸟衔残。’”其三也在“樱桃篇”,李时珍曰:“王维诗云:‘饱食不须愁内热,六官还有蔗浆寒。
’盖谓寒物同食,犹可解其热也。”“大叶耸长耳,一枝堪满盘。
荔枝分与核,金橘却无酸。”这是《本草纲目》“枇杷篇”中编录的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枇杷诗”。
李时珍在诗后还说:“颇尽其状。”。
5.中国古代有名的中医
针灸之祖———黄帝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
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
脉学倡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
《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
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
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
“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
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
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
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
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
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