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新罗的诗句(唐朝当时日本 新罗 天竺的简要情况)
1.唐朝当时日本、新罗、天竺的简要情况
唐对外交往频繁,其客观原因是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便利,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主观原因是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对外交往。 b、唐朝与亚欧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历史上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与我国交往频密的主要是周边国家,次之就是中亚、西亚地区,与非洲和欧洲距离远,交往就相对少些,直接交往就更少了,阿拉伯人在中间起了桥梁作用。唐朝对外交往的对象主要有五个:东边的朝鲜(新罗)、日本,西边的古印度(天竺)、波斯和阿拉伯(大食)。
交往的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注意交往的双向性,一方面,周边国家向唐明学习,深受其惠,尤以日本为甚;另一方面,唐朝也在对外开放中,吸取了外国优秀的经济、文化成果,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 中国人民同印度人民的往来,史书上有记载的是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看到蜀地出产的竹杖、布匹。
大夏人说这是商人从身毒(yuán dú,其时中国对印度的称呼)买来的。这说明我国的产品当时已输入印度。
唐朝时候,统称印度半岛为天竺。唐与天竺交往频繁,表现为:1?双方不断遣使通好。
641年,天竺国王尸罗逸多(戒日王)“遣使入朝”。唐太宗也一再派梁怀开璥(jìng)、王玄策等出使天竺。
高宗、武则天、玄宗时使臣往来不绝,经常互赠礼物。2?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献波罗树,树类白杨”。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
7世纪末,我国的纸和造纸术通过尼泊尔传到印度。印度的医学、天文历法、语言学、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等,在唐朝时传入中国。
孙思邈的《千金方》引用了天竺医学家的理论和天竺药物。天竺天文学家瞿昙罗曾担任唐朝太史,并编写《九执历》。
僧一行改订历法,参考过《九执历》。唐朝十部乐中有天竺乐,唐《秦王破阵乐》在天竺也很受欢迎。
敦煌、云冈及龙门石窟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天竺北部艺术风格的影响。再有就是玄奘西游了。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而受到各国的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强固稳定时期,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再加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文化远播到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遣唐使和留学生 日本古称倭国,唐代始改称日本。日本自汉朝尝浮佰簧脂毫拌桐饱昆开始和我国发生正式交往。
《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日本派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赠以印绶。这枚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近代已在日本九州发现。
唐朝时候,日本发生“大化改新”,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出现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
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未到达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
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如717年一次共557人。
733年的一次共594人。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风暴,有一船遇难,实际到唐的只500人左右。
因此到达唐朝人数最多的一次是594人。遣唐使组织完备,设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成员有翻译、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音乐长、玉生、锻生、铸生、船匠、舵师、水手长、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
遣唐使给唐朝带来珍珠、绢、琥珀、玛瑙、水织等贵重礼品。1970年西安发现的日本“和同开”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
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等。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宝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鉴真 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
天宝元年(742年),日本学问僧荣睿和普照拜访鉴真,代表日本圣武天皇邀请他去日本传播佛教。鉴真欣然应允,立即造船备粮,准备第二年春动身。
由于受到干扰,这次未能成行。鉴真并不灰心。
天宝二年(743年)十二月,率弟子、画师、工匠等一百多人,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
接着第三次、第四次。
2.有哪些描写“丽水”的诗句?
1.《古征战》
唐代:于濆
高峰凌青冥,深穴万丈坑。皇天自山谷,焉得人心平。
齐鲁足兵甲,燕赵多娉婷。仍闻丽水中,日日黄金生。
苟非夷齐心,岂得无战争。
2.《偈颂十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道璨
隐山夜来梦吃攧,筑著脚指头出血。
就地摸得丽水金,元来却是新罗铁。
翻身撞倒凤凰峰,赤面山神惊吐舌。
唤起前庵卧如来。休来向这里入灭。
一棒打杀麻姑仙,说甚长生真诀。
叮咛五通与三郎,切莫向李太白说。
怕他俗士不甘,打你头破脑裂。
3.《缘识》
年代: 宋 作者: 宋太宗
高山树叶翠森森,寂静因中道最深。
利得昆仑皆璞玉,不须丽水有真金。
浇漓渐变同尧日,薄俗将重理舜琴。
祸福年长随世改,玄门大戒喻飞沈。
4.《金桃》
年代: 宋 作者: 文同
雨染烟蒸万实垂,丹原为骨菊为衣。
客疑丽水新淘得,人向瑶池旧带归。
只恐压枝星欲落,最怜和叶露初晞。
银瓜玉李君休并,此品仙家亦自稀。
5.《偈颂一百六十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宗杲
三十年来弄马骑,今朝却被驴儿攧。
就地拾得丽水金,牛起却是新罗铁。
报诸人,别不别,
夜来雪压云门,冻得乌龟成鳖。
3.关于朱砂的诗句
1、朱砂贱如土 唐 白居易 《自咏》2、荒泉坏简朱砂暗 唐 王建 《同于汝锡游降圣观》3、七返朱砂反本 宋 张伯端 《西江月·七返朱砂反本》4、朱砂鼎 宋 葛长庚 《水调歌头·不用寻神水》5、何须烧得白朱砂 唐 郑谷 《宗人惠四药》6、女妊朱砂男孕雪 唐 彭晓 《参同契明镜图诀诗二首》7、朱砂配 唐 吕岩 《敲爻歌》8、炉炼白朱砂 唐 韩湘 《言志》9、药炼白朱砂 唐 殷七七 《醉歌》10、官里料朱砂 唐 梁宝 《与赵神德互嘲》11、鼎内朱砂烹炼就 元 马钰 《望蓬莱 十七首首化姚*》12、烹炼白朱砂 元 马钰 《望蓬莱·马风子》13、炉炼白朱砂 元 马钰 《无梦令·传语两宫道士》14、炉炼自朱砂 元 马钰 《满庭芳 不看谒》15、朱砂火盆底 宋 贾似道 《论项》16、水银朱砂相鼓诱 宋 白玉蟾 《大道歌》17、朱砂不动 宋 白玉蟾 《金丹大药诀》18、朱砂乃是赤凤血 宋 白玉蟾 《快活歌二首》19、朱砂鼎里炼金晶 宋 白玉蟾 《赞历代天师·第二十六代讳嗣宗》20、伏虎朱砂匮水银 宋 白玉蟾 《赠何道人》21、冬至炼朱砂 宋 白玉蟾 《赠潘高士二首》22、朱砂鼎里结金花 宋 白玉蟾 《赠赵翠云》23、双脸红朱砂 宋 白玉蟾 《周伯神喜神赞》24、大裹白朱砂 宋 晁说之 《即事戏作五言》25、朱砂汤兮山椒 宋 陈炳 《望黄山词》26、眼似朱砂鬓似蓬 宋 陈彭年甥 《题黄敕背诗》27、朱砂曾青霜雪容 宋 邓林 《陶通明》28、朱砂炼碗质轻盈 宋 董嗣杲 《月丹花》29、齿犀微露朱砂唇 宋 方回 《于氏琵琶行》30、朱砂颜色瓣重台 宋 贾蓬莱 《画绯桃题诗》31、朱砂泉暖肌肤醒 宋 鲁宗道 《题汤泉院壁》32、朱砂玉版人未知 宋 欧阳修 《洛阳牡丹图》33、时点朱砂为订符 宋 潘牥 《道士造箓》34、此地少朱砂 宋 释慧远 《释迦出山相赞》35、色如朱砂工 宋 释文珦 《得两金铺乃秦汉门物以充水滴因作歌》36、夺锦朱砂如墨黑 宋 释云贲 《偈二首》37、雪中鸳鸯此朱砂杯 宋 舒岳祥 《庵中有红山茶一株自腊月开至二月半为蕊尚无》38、朱砂鼎内水银平 宋 张伯端 《绝句六十四首》39、纵识朱砂及黑铅 宋 张伯端 《绝句六十四首》40、朱砂斑痕点人血 元 张宪 《北庭宣元杰西番刀歌》41、举臆发朱砂 宋 梅尧臣 《记春水多红雀传云自新罗而至道损得之请余赋》42、朱砂染瓣色重台 明 章溢 《为胡仲深咏桃花马》。
4.赏词自从君去后,无心恋别人梦中面上指痕新罗带同心自纶,被狲儿
唐} 作者:民间散曲(敦煌曲子词--十一首) [南歌子] 夫妻问答,此为妻答词 自从君去后,无心恋别人。
梦中面上指痕新。罗带同心自纶,被狲儿踏破裙。
蝉鬓朱帘乱,金钗旧股分。红妆垂泪哭郎君。
妾似南山松柏,无心恋别人。 。
“自从君去后,无心恋别人。 ”首先是从总的感情方面,说明自己的忠贞不二。
接着便从自己具体的细微的变化的辩证面,来陈述自己的深情,一为“梦中面上指痕新”,这是说脸上的指痕是自己在梦中抓的,这暗喻自己在梦中都在思念他而不安定;二为“罗带同心自绾”,同心结是用锦带打成的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用作男女相有的象征,是古时男女十分重视的一种表达爱情的方式,唐时丈夫外出,妻子便绾同心结相赠或纪念。 三为“被狲儿踏缀裙”,“狲”系泛指家中养的小动物,如猫、狗之类,非确指猴子,这正表现了妻子在家中的寂寞,只能逗猫狗玩,才被它们踏破裙子;四为,说自己的头发是被朱色帘子挂乱的,金钗因用旧了有裂痕自己脱开了,言外之意是说自己从丈夫走后就无心妆扮,你看金钗都没有换新的,所以才“金钗旧股分”;五为,说自己哭泣流泪都是为了郎君您呀!这里特地选择了敦煌民间俗词“郎君”来称呼自己的丈夫,也是有风俗根据的,因为在唐代,“郎君”也表示对男子的尊称,因此,“红泣垂泪哭郎君”,是对丈夫颇为尊敬的表露。
这五句答语都是“无心恋别人”的具体化。最后用“信是南山松柏,无心恋别人”结束,比喻显得高雅而纯贞,“信”者,指“信誓”,妻子宣誓,她的心象那南山松柏一样。
总之,妻子反复强调了“无心恋别人”,表明了感情的各个方面,表现对丈夫的怀念真情,也表现对丈夫爱情的坚贞,还表现忍辱辩解和委曲难受的急切心理,更表现了妻子的聪慧、机智和伶俐。 这一段对唱把两人的内心世界都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民间盘歌的清新的风韵,更具有幽默诙谐的人情味,这正是因为采用民歌的问答体才能体现得这么生动有趣的原故。
同时,从词中少女所梳的发型来看,词中主人翁具有明显的敦煌唐人下层阶级的身份。 “蝉髻”是敦煌民间下层的少女爱梳的一种发髻形式,据《中华古今注》说,这种所谓“蝉髻”,是魏文帝的时候宫女莫琼所结,宫女都是从民间选募来的,故把这种形式的发髻从民间带进了宫庭,由于这种髻,“望之缥渺,如蝉翼然。”
所以叫“蝉髻”又称“双髻”。
5.关于泡菜的诗句
泡菜,古称葅,是指为了利于长时间存放而经过发酵的蔬菜。
一般来说,只要是纤维丰富的蔬菜或水果,都可以被制成泡菜。泡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等无机物,既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又能预防动脉硬化等疾病。
有时在论坛里浏览帖子也被称为泡菜。 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诗句。
庐和瓜是蔬菜,“剥”和“菹”是腌渍加工的意思。据汉许镇《说文解字》解释“菹菜者,酸菜也”。
《商书.说明》记载有“欲作和羹,尔惟盐梅”,这说明至迟在3100多年前的商代武丁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能用盐来渍梅烹饪用。由此可见,我国的盐渍菜应早于《诗经》,应起源于3100年前的商周时期。
泡菜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几乎家家会做,人人吃,甚至在筵席上也要上几碟泡菜。据北魏孙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制作泡菜的叙述,可见至少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就有制作泡菜的历史。
在清朝,川南、川北民间还将泡菜作为嫁奁之一,足见泡菜在人民生活中所占地位。 泡菜的制作工艺,是我国悠久而精湛的烹饪技术遗产之一。
早在1400多年前人们就对风味独特的四川泡菜有所称颂,对泡制蔬菜的基本原理有所总结,同时也证明了泡菜的始于中国。 商朝被西周灭后,商朝贵族箕子(商纣王的亲戚)率领5000移民在朝鲜建立了第一个政权: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领土大概在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首都平壤。
前后存在了1000多年。 韩半岛那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所以商朝后裔顺利的占领了韩半岛。
战国后期,燕国攻打箕子朝鲜,占领了辽东半岛等大片领土。 秦始皇野蛮统治中国时期,很多中国人逃到朝鲜半岛南部谋生,建立殖民地。
汉朝初期,汉朝人卫满和很多汉朝人逃到朝鲜避难,后来赶走了箕子朝鲜的朝鲜王,卫满自立为朝鲜王,统治朝鲜半岛北部。这是朝鲜半岛上的第二个政权:卫满朝鲜。
大约100年后,汉武帝派兵灭了卫满朝鲜,建立了4个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乐浪郡,在现在的平壤附近。三国时期,魏公孙渊在乐浪南部建立的带方郡,在现在的汉城附近。
在西晋的时候中国北方领土沦陷,乐浪等郡也沦陷了。 箕子朝鲜的遗民在朝鲜半岛南部发展,最后建立了新罗。
朝鲜半岛西南是百济,朝鲜半岛北方和东北的东南是高勾丽。 唐朝与新罗联合消灭了百济和高勾丽。
百济先被唐朝占领,后归新罗。高勾丽被唐朝与新罗瓜分,双方以大同江(在平壤边上)为界,北属唐朝,南属新罗。
唐朝灭亡后,在新罗北部兴起的高丽统一了朝鲜半岛。 在蒙古的蹂躏下,高丽王室与蒙古通婚,渐渐的亲蒙。
这引起全国官吏和百姓的不满。明朝建立后,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在官吏和百姓的拥护下,推翻了高丽政权,建立了亲华的新政权。
新政权请明朝皇帝起名字,洪武皇帝朱元璋亲自起名为“朝鲜”,希望李成桂政权能象古代朝鲜那样宣扬先进的华夏文化,在朝鲜半岛建立文明之邦。这是朝鲜半岛上第三个以朝鲜命名的政权:李氏朝鲜。
明朝朝鲜的基本国策就是“事大”。意思是事事遵从旁边的大国(中国)。
万历年间,日本侵略朝鲜,明朝出兵,抗日援朝,赶走了日本人,保护了朝鲜。朝鲜王室因此对明朝非常感激。
满清入侵朝鲜,要求朝鲜帮助满清攻打明朝。朝鲜国王说:我们跟朝廷(明朝)的关系,就是儿子和父亲的关系,哪有儿子帮助外人打父亲的道理! 满清占领全中国后,朝鲜在暗地里准备“反清复明”,但势力太弱,从来没实施过。
朝鲜一直使用明朝的“崇祯”年号。 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朝半岛一直是中国的附属或是殖民地,在此过程中,一些中国南方人的泡菜饮食习惯随着迁移而带到了朝鲜。
南方人喜食辣椒,为的是驱除湿气。而韩国地处北方,并不需要大量辣椒来驱除湿气,确同样在泡菜中加入大量的辣椒,其中缘由不言而喻。
当然,我们祖先在将泡菜带到朝半岛的时候也进行了改进,为了更长时间的保存,泡菜也由最初的用水泡而为了适应北方的天气慢慢发展成为腌制,就是今天大家所看到的韩国泡菜。据说很多南方人吃了韩国泡菜的第一反应是半成品,看来韩国人并没有把泡菜的真实要领给领会。
综上所述,韩国泡菜起源于中国云贵川一带。
6.关于“普陀山”的古诗词有哪些
1.七律·游普陀山(辘轳格) 万里涛声绕翠微,干宵青嶂白云飞。
千年普济香烟袅,百尺莲台佛像巍。 登石磐陀观夕照,入林紫竹浴朝曦。
风光旖旎媲三岛,大士当年不肯离①。 2.佩文诗韵五微、四支 注:相传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回国,经过普陀莲花洋时,突然海上遍是铁莲花,船不能通行,慧锷以为观音不肯去,于是把圣像留在普陀山,从此 普陀便成了专门供奉观音的道场。
3.游普陀山七律(之一) 云霓明灭涌灜洲,海上仙山梦里游。 绿掩瑶台浮玉塔,云飘广宇绕琼楼。
莲池赏月依歪柳,石岸听涛傍扁舟。 更访八仙奇渡处,遍勘神巧品****。
七律·游普陀山(二) 玉树琼枝万象欣,寻经问道拜观音。 知因济困生千手,解悟扶危顾万民。
不慕仙瀛轻渡海,甘同黔首共融心。 轰传巨塑开光日,又显佛轮万道金。
4.七律·游普陀山(三) 海生明月月生辉,祝寿滩头共举杯。 浪滚彰分明与暗,潮淋不讲是耶非。
睡花应解谁如我,醉月原知我是谁。 倦望槐荫怜夜鹊,无枝可倚尚翻飞。
5.七绝·赞普陀山 普陀胜迹岂寻常?四海行人远敬香; 佛顶山高云托月,梵音洞古雾成祥。 松风慧解如来意,法雨禅修大道场。
暮鼓晨钟化愚顽,观音苦海作慈航。 七律·普陀山颂 普陀佛国独无双,碧海金沙映石幢。
姑子羞惭舟上待,观音婉转谢东洋。 二龟听法参禅道,三寺传经醒世氓。
古刹千年香不断,江山万代永和祥。 6.七律·访普陀山四首 一、观南海圣境 咬破千山向海陬,百川不悔水东流。
磐陀石影红尘落,涯洞潮声世事留。 涛涌莲花观自在,波生海印渡心舟。
名山佛指听梵语,却道人间好个秋。 说明:普陀山景点甚多,大多与观世音菩萨有关,著名的如磐陀石、潮音洞、梵音洞、莲花洋、海印池、观音巨像等等。
二、访海天佛国 粒粒纤尘万里埃,跋山涉水渡洋来。 千般宏愿凝香烛,一片虔诚聚佛台。
善恶无疑今日事,情仇少怨旧时胎。 晨钟暮鼓心中响,自有莲花不断开。
三、瞻观音巨像 观音妙像显天姿,常应人间苦难时。 倾耳恭听如众愿,寻声释解化顽痴。
手持法印施无畏,心转金轮念有词。 脚踏莲花神韵出,眉弯新月叫人思。
说明:普陀山南海观音巨佛铜像立于当年日僧彗锷留“不肯去观音”之新罗礁上首龙湾岗墩,像高33米,1997年10月30日开光落成。 四、谒不肯去观音 观音不肯去东倭,驾乘莲花上普陀。
慧锷禅心从佛愿,梵僧度牒谒迦罗。 一花觉悟灵山笑,满目慈悲世事歌。
人叹红尘缘未了,即挥千手渡心河。 说明:据传,公元863年,有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观音像归国,舟至莲花洋受阻,数番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建寺供奉,人称“不肯去观音”。
普陀山是印度话的简称,具足称是普陀洛迦山、补怛罗迦、布怛落伽等,中国话叫做小白华山。普陀洛迦原为一山之名,因为中国人习性好略,或称普陀或单呼洛迦,久之遂成为两个山了。
考普陀山之成为观世音菩萨道场的原因,在佛教经典上也有明文,当时印度就有几个补怛洛伽等之说。 我们在华严经第六十八卷读到如下一段经文:“瑟鞞胝罗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时善财童子(中略)渐次游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石上(今金刚石俗称说法台,石与陀石同在山之西面),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中略)我以此菩萨,大悲行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相续不断,(中略)或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
或以音声,或以威仪而为说法,或为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就。(中略)愿令一切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
这就是有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二十八参,参观世音菩萨于此山中,所闻法要,大抵如是。再说观世音菩萨乃过去正法明如来,早成正觉,因与我们娑婆世界有大因缘,所以他老人家才倒驾慈航寻声救苦。
三十二应,普门示现,无非是要令一切众生,脱离苦海而登彼岸而已。 一传,观音菩萨在说法台上讲经说法,东海龙王知道以后派了他的两个龟相来听经,没想到两相听得入了迷,不愿再回龙宫,龙王知道后非常生气,就将他们化为了石头。
二传,这是雌雄两只乌龟,因在圣地戏闹而被惩罚变成了二龟。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