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赵氏孤儿的诗句(赵氏孤儿经典唱词赏析)
1.赵氏孤儿经典唱词赏析
《赵氏孤儿》 一、创作背景 《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大都人,生平不详。
他一共写了六部杂剧,现在只流传下来一部《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故事来源于《左传》、《史记》等历史书。
在史料记载中,晋灵公要杀赵盾和晋景公把赵氏一家灭门这两件事之间相隔了20多年。 纪君祥将它们捏合在一起,并且增添和变动了一些情节,塑造了几个为挽救无辜而前赴后继、舍生取义的人物形象,使之成为一个正气浩然而又壮阔激烈的大悲剧。
王国维先生曾将它与《窦娥冤》并称为元杂剧中“最有悲剧性质者”,认为它们即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二、艺术特色 贯穿《赵氏孤儿》整部剧作的线索是忠与奸的矛盾,换言之是正义和非正义的冲突。
剧作家让他的主人公面对的是一个极其险恶的环境,一个极其凶狠狡诈的对手。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屠岸贾不但杀了赵盾全家三百口,而且为了搜寻赵家仅存的一个孤儿,下令杀光晋国所有半岁以下、一个月以上的孩子。
这种残忍的暴行使得人们无法回避,都要作出选择。灵辄、韩厥、公孙杵臼、程婴这些人都勇敢积极地参与到保护赵氏孤儿的斗争中,他们因此失去了个人的前途、家庭的幸福甚至社会的同情和人们的理解,承受着精神和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个人生价值的参照。
剧中的程婴塑造得尤其血肉丰满。他最初接受公主的请求救护孤儿,是由于驸马赵朔对他有恩,一开始还是顾虑重重的。
公主上吊自杀,将程婴推上了义无返顾的道路,接着韩厥自杀的义举更为他提供了一个忠良的榜样。救出孤儿后,为阻止屠岸贾对全国的小孩进行大屠杀,他决心去自首,献出自己的亲生儿子。
这时候的程婴已经从报答知己进展到为了拯救更多无辜的生命。他亲眼看到儿子在自己面前被摔死,悲痛欲绝,但为了保全孤儿,他的眼泪只能往肚里咽。
屠岸贾认孤儿做干儿子,招程婴为门客,程婴背负着“不义”的罪名,向仇人“献媚”。这是一种更痛苦的考验。
他忍辱负重、含辛茹苦10余年,终于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在这一过程中,他那种沉着、坚毅、远谋的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纪君祥是从善与恶、忠与奸、义与利的道德准则来评判人们的言行的。
在剧作家心里,韩厥、程婴、公孙杵臼是完美无缺的精神偶像,是正义战胜邪恶的理想化身。曾有人指责在作品中体现了所谓的封建意识,但作品中表达的张扬的仁爱、正义、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等道德品质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尽力遵循的道德支柱,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是需要提倡的。
这部作品中塑造了几个义士的形象。他们有点像所谓“高大全”的人物,但塑造得有血有肉。
同时它的情节设置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戏剧冲突集中强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例如屠岸贾发出悬赏,搜拿孤儿,然后是程婴、公孙杵臼设计,一人牺牲自己的儿子,一人牺牲自己的姓命,保护孤儿,随后屠岸贾竟然把赵氏孤儿收为干儿子,亲自抚养成人,最后也正是自己的培养对象杀了自己。
同学们可以想象,如果把这样一个故事的背景放在现代,写成一个黑帮电影,由梁朝伟、刘德华来演,一定是很吸引人的。 三、作品影响 《赵氏孤儿》使得纪君祥很早就名扬海外,它在18世纪30年代就有了法文译本。
明代传奇《八义记》、京剧《搜孤救孤》、秦腔《赵氏孤儿》都是根据它改编的。 2004年,北京人艺(林兆华导演)和国家话剧院(田沁鑫导演)分别将《赵氏孤儿》改编成了话剧,到上海演出过。
这个现象本身说明戏曲的经典正在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话剧导演创作的重要资源。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两个戏看到当代人是如何改编传统题材的。
北京人艺的版本淡化了原作中的忠奸矛盾,突出了赵盾和屠岸贾仅是政治上的对手,屠岸贾原来也被国王灭过九族,他和赵盾一样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这样,原作中的道德法则,被政治斗争的法则所取代了。
原来的道德悲剧,变成了政治悲剧和个人悲剧,而后来孤儿长大后,知道了真相,说“我现在过得挺好,为什么要我承担这样重的责任”,扬长而去。国家话剧院的版本,将这个悲剧的起因写成宫廷淫乱斗争——这个情节与《左传》中的记载有相似之处。
因为公主淫乱,和驸马的叔父关系暧昧。驸马赵盾很生气,打了公主一顿。
没想到后果很严重,公主到国王那里诬告说驸马要造反,结果赵盾一家被灭了满门。最后屠岸贾并非为赵氏孤儿所杀,是病死的。
程婴也去世了。孤儿面对屠岸贾、程婴的坟墓,说“在这以前我有两个父亲,现在我成了孤儿”。
我们看到这两个话剧的改编本,对于原作中的重点场子,如“搜孤救孤”等都没有改动——改了它就成了另外一个戏了。导演主要通过改动整个故事的起因和结局,来重新演绎这个经典作品,引起观众的多层次的思考。
如前者突出了个人在政治权术斗争的命运,后者关注的是孤儿在两个父亲之间左右为难的情感状态。 可能是因为简单的复仇和道德判断现在已经难以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了,两个戏都淡化了最后复仇的结局。
此外,前两年曾经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豫剧《程婴救孤》来上海来演出,我们除了可以看到演员出色的表演才华外,它对程婴在抚。
2.《赵氏孤儿》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元杂剧的形成,大约是在金元之际,它的充分成熟和兴盛,则要到元代前期。
这当然有其历史原因。城市经济的繁荣是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基础。
宋金时代,在瓦舍勾栏等固定场所面向城市民众的各类伎艺演出已经很兴盛。蒙古军攻占北方以后,若干中心城市人口激增,财富更为集中,出现畸形的繁荣。
《马可•波罗游纪》记载的元大都,人口众多,华屋巨室列布,四方珍奇物产汇聚。都市经济的发达使市民阶层相应地壮大,市民不像文人士大夫那么高雅,却比乡村农夫见识要广,戏曲对于他们是很合适的精神享受。
夏庭芝《青楼集》记载,大都的著名杂剧艺人珠帘秀、顺时秀、天然秀、司燕奴等,当时在观众中都很有吸引力。 蒙古贵族的爱好也推动了元杂剧的兴盛。
蒙古人在很长时期内都没有搞懂儒学到底有什么用,却很重视工匠、艺人的价值。他们中多数人的修养不足以欣赏诗词等高雅的艺术,他们特别嗜好歌舞伎乐。
元代的教坊乐部规模非常庞大,在历史上是很突出的。元代宫廷中,也经常由教坊司搬演各种歌舞和杂剧。
专门作家是使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宋金时期的杂剧、院本都是简 单粗糖的,这是因为编剧者缺乏较高的文化修养。
元初很长时期废除了科举,大量儒生便从事 戏曲,走上这条谋生道路。这样,有不少文化修养、艺术趣味很高的人投人到这一行业,用他 们的文学专长创作剧本。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既懂得表演,能够粉墨登场,写作才能 又高超,而且了解社会与民众生活,他加入民间编剧团体“书会”,从事剧本创作,对于元杂 剧艺术的提高是很有贡献的。
3.跪求《赵氏孤儿赏析急需史记中的赵氏孤儿》的赏析作业急用谢`` 爱问
《赵氏孤儿》赏析 久不上坛台,匆匆街头,不闻京腔京调,只多喇叭废气。
东亦是么运,西亦是么运,文字标识,广告图画,大有心往一处想,手往一处举,大忽隆贴切于当年,堪称占尽文革遗风!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总见老调重弹,老辙复印,循环往复不息,让人看不到进取。 日趋厌烦之余,半死好梦,梦到一出戏文——《赵氏孤儿》,这南柯一梦,梦到的却是程婴的家主婆。
程婴的家主婆 联想大半人生,糊里糊涂,说喜欢京戏,可对《赵氏孤儿》这出戏文,从不曾仔细想个明白,弄得清楚。不时会冒出个这程婴的家主婆,后来过得“那亨”?“老勿死”宫中摇摇扇子、涂涂丹青、翻翻书本,享享清福。
“来年必定降麒麟”,降了没有?一年不到,程老总敢偷偷跑回家与妻子热乎?恨伤了心的黄脸婆肯就范?她后来改嫁了?郁郁寡欢去世了?戏文再也没有交待……! 风不起青萍之未…… 《赵氏孤儿》,京戏中难得的一本好戏,五、六十年代上海新闻日报戏告上,京城四个好脚色马谭裘张天天演这本戏,嗣后,至文革,拨乱,扳正,这国家象做家家,弄白相,烧掉了戏装,再做起来,杨四郎最忙,一忽儿“关进去”,一忽儿“放出来”,一忽儿又“关进去”,一忽儿又“放出来”,而《赵氏孤儿》这出戏文倒还太平,笔者想,这出戏文为什么风不起青萍之未……,其中必有缘故。 可什么缘故?一时倒想勿起来哉! 无奈之下,重上坛台,一些尊敬的老先生也久未露面,下个塘子,钓他们出来,唱个肥喏:请教!请教! 遗传是可怕的 请教归请教,笔者先绕题头《皇权的束缚》,浅谈《赵氏孤儿》思想,笔者之思想者,自思自想也! 笔者深深震撼遗传是可怕的,且不由自主的。
中国几千年所谓文明史,历代朝政,皇权至上,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尊卑天定,贱民们似为皇上活着。由此,一朝传一朝,一代传一代,日久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事无巨细,人们依习惯思索,这皇权至上,浸润到了人们的骨髓里一般,且无知无觉,理所当然。
何言至此?历代君皇自翔受命于天,“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反贪官不反皇帝,成了小民百姓的信条,祈求清官,厌恶贪官,更甚乎这程婴伙同孤老公孙杵臼唱了一出陪老命、舍亲生的大戏文。 是耶,非耶;对耶,错耶,笔者说不上。
只是一点,洒家头脑里不同样浸润着皇权之上的思想嘛,不也会嚷嚷“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嘛。一代一代遗传因子中,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中,我们从幼小心灵听儿歌、唱山歌、读书、识字,对于似《赵氏孤儿》,涉及宫殿里的事儿,这样一本戏的情节和理义,慢慢会认同。
合情吗?合理吗?似乎是不必要去探求个究竟的。谁探求会被认为不屑,胡调,厌烦,乃至异端,荒诞,可笑,为什么?老祖宗就如此认定的。
其实,这对于中国人实实是可悲哀的。 程婴这玩意儿 程婴这玩意儿闹的这场戏价值如何?近二十年一个翻身仗,为赵家赢来了胜利?总算除掉了一个奸臣?这戏的脉理,其实是有悖于当初曾一笔带过的,不舍孤就害尽晋国同辰孩儿,戏锋一转,后来全然进入了忠奸之争。
忠奸之争,为保朝庭,皇权至上的古代,情理至然。京戏将这指导思想,以其艺术的手法,几乎刻石勒碑地美化成为一种理论基础似的,我辈年岁小民,对于高低贵贱,尚可理喻,但这样一种思想的根深蒂固,怕极难引起我们自身的觉察,有时候还自轻自贱地觉得,无有皇上恩赐,大臣恩威,怎么存话?活脱小孩子家,面对家长一般。
唉!又要引用贾凫西鼓词里曾经说起:“几年家软刀子割头不觉死,只等得太白旗悬才知道命有差了”。 一本戏的脉理,人们常常会问,这本戏倒底要说明个啥?用句时髦话这玩意儿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用什么呢?我们被浸润皇权思想的人们,会对皇上、大臣他们之间的事儿喧嚷得津津有味,更有似程婴这般人儿为“烛影斧声、千古之迷”的宫殿神秘,龙种虎子不能断了香火,挺身而出,舍身舍命。
可这样的戏,这样一种脉理能永久传承下去吗?而时至当今,这样的戏新一代会怎么理会,就更难说了。 《皇权的束缚》也许是无形的,笔者的题头也许是暧昧的,甚乃晦涩的。
可是现下唱京戏的团队,唱一年《赵氏孤儿》想来是不妨事的,娇小姐的《锁麟囊》,这才子佳人的戏儿不是在唱不息嘛,可要唱一年的《打渔杀家》,剧协的头儿谅是要早早收蓬息棹的。 京戏日暮途穷于时世的变换,而当我们对自身残留于身的皇权至上思想不为理所当然时,《赵氏孤儿》这样的戏文要再长久传下去,怕是很难的了!传统京戏想来也愈来愈不易摆正自己的方位,笔者又怎么能说得更明白呢?! 。
4.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是在冯梦龙小说《警世通言》中的第四十卷“旌阳宫铁树镇妖”
下面是“旌阳宫铁树镇妖”这一章的节选:
却说真君以孽龙自滚河以后,遍寻不见,遂同甘战、施岑二人,径到湖广地面,寻觅踪迹。忽望妖气在黄冈县乡下姓史的人家,乃与二弟子径往其处,至一馆中,知是孽龙在此变作先生,教训生徒。真君乃问其学生曰:“先生那里去了?”
学生答云:“先生洗浴去了。”真君曰:“在那里洗浴?”学生曰:“在涧中。”真君曰:“这样十一月天气,还用冷水洗浴?”
学生曰:“先生是个体厚之人,不论寒天热天,常要水中去浸一浸。若浸得久时,还有两三个时辰才回来。”真君乃与弟子坐在馆中,等他回时,就下手拿着。忽举头一看,见柱壁上有对联云:赵氏孤儿,切齿不忘屠岸贾;伍员烈士,鞭尸犹恨楚平王。
又壁上题有诗句云:
自叹年来运不齐,子孙零落却无遗。
心怀东海波澜阔,气压西江草树低。
怨处咬牙思旧恨,豪来挥笔记新诗。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作者简介
冯梦龙 (1574-1646),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梦桂,善画,书。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5.纪君祥<赵氏孤儿>原文
晋国,多事之秋。三代忠良的赵家,被一手遮天的屠岸贾灭门。只遗下赵氏孤儿,危在旦夕。
程婴。一个草泽医生,在一个疾风骤雨的秋夜,卷入了一场救孤行动。风华正茂的韩厥将军、年迈苍苍的公孙老人,都为此捐出了宝贵的生命。程婴夫妇则付出了亲生骨肉替死的惨痛代价。
卖孤求荣的恶名,戟指唾骂的屈辱,从此令程婴夫妇生不如死,永无宁日。
十六年后,程婴揭开心头血痂,对孤儿言明身世。而程王氏则陷入了第二次失去儿子的悲情。
报仇雪恨的那一刻终于来临,孤儿面对突如其来的身世变故,能对十六年来慈父一般的屠岸贾下手吗?程婴这样一个仁心仁术的独生,能够举起复仇的长剑吗?
《赵氏孤儿》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中至今仍备受关注的几个热门题材之一,它之所以受关注因为这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具悲剧力量的一部。然而,何谓悲剧?人物的悲惨命运?人物的悲壮牺牲?
在超乎寻常的困境中,在远较日常的喜怒哀乐更尖锐得多的情感矛盾中,人性的挣扎、人性的搏斗,人性的选择、人性的反省,在这过程中人格、生命放射出异样光彩,现代意义上的悲剧价值由此而得以体现。
所以我们的这个程婴不再是“铁肩担道义”的英雄,不再是“百姓爱忠良”的化身。他只是他自己一个“仁心仁术”草泽医生。他出于善良本心作出“救孤”的承诺,直至自主选择献出亲子,程婴一步步走上了“英雄”之路,然而这其间真正动人心魄,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不是结果而是通向这结果的真实可信的心路历程。
随后就是不可回避的“复仇”难题。现代观念质疑复仇的价值意义,但是,没有经过挣扎的放弃复仇是不可信的,没有更改精神的放弃复仇是不负责任的。让程婴以更加英雄化的方式面对复仇有悖于我们的初衷,而将中国戏剧史上几乎是唯一的一个具有真正悲剧意义的人物解构成令人哭笑不得的形象也太奢侈了一点。
也许可以换一个思路:其实更有复仇原动力的人是程婴,他亲身经历了仇恨,他亲眼看见了仇恨,他直接体验了仇恨;随后便是,真正能在实施复仇的行动中反省复仇、最终从善良本性中闪耀出更改光辉而放弃复仇的,也更应该是程婴。他只能作回他自己一个仁心仁“恕”的草泽医生。如此,程婴这个人物便最终完成了他惊天地泣鬼神、充满悲剧精神的生命历程。
6.求《赵氏孤儿》文言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赵氏孤儿 史记 原文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
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
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篃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谸?请诛之。”
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
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
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
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 “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藳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
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柰何?” 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
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
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 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
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
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
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
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
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
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觽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
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髃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髃臣固且请立赵后。
今君有命,髃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篃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
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
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
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
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赵氏孤儿》的译文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要诛杀赵氏家族。当初,赵盾在世的时候,曾梦见叔带抱着他的腰痛哭,非常悲伤;之后又大笑,还拍着手唱歌。
赵盾为此进行占卜,龟甲上烧出的裂纹中断,可后边又好了。赵国一位名叫援的史官判断说:“这个梦很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可也是由于您的过错。
到您孙子那一代,赵氏家族将更加衰落。”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的宠信,到景公的时候他就做了司寇,将要发难,就先惩治杀灵公的逆贼以便牵连出赵盾,同时遍告所有的将领说:“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
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杀他们。”韩厥说:“灵公遇害的时候,赵盾在外地,我们的先君认为他无罪,所以没有杀他。
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
屠岸贾不听。韩厥就告知赵朔赶快逃跑。
赵朔不肯逃跑,他说:“您一定能不使赵氏的香火断绝,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恨了。”韩厥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谎称有病不出门。
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赵朔留下的身孕,她逃到景公宫里躲藏起来。
赵朔的一位门客名叫公孙杵臼,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你为什么不死?”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过了不久,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
屠岸贾听到后,到宫中去搜查。大人把婴儿放在裤子里,祷告说:“赵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
搜查到这里的时候,婴儿竟然没有声音。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一次搜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要再来搜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