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无字碑有关的诗句(有关无字碑诗句)
1.有关无字碑诗句
1、《黄陵庙》
年代: 唐 作者: 李群玉
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容华自俨然。野庙向江春寂寂,
古碑无字草芊芊。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
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愁断隔湘川。
2、《屈原庙》
年代: 唐 作者: 崔涂
谗胜祸难防,沈冤信可伤。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
庙古碑无字,洲晴蕙有香。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
3、《挽族叔父》
年代: 宋 作者: 陈傅良
我怀终古恨,不及奉觞时。
满眼看诸弟,何心赋此诗。
牛羊来蛰蛰,丘墓去累累。
亦有千钟养,曾无一字碑。
4、《黄陵题咏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李壁
小哀洲北渚云边,二女明装共俨然。
野庙向江空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东风近墓吹芳芷,落日深山哭杜鹃。
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凝黛隔湘川。
5、《三仙祠》
年代: 宋 作者: 杨佐
胜迹传来不记年,昔闻尝驻汉神仙。
碑因藓蚀无完字,址为藤迷失旧阡。
岩屋镫悬松外月,石炉香散竹间烟。
翻思谷穗遗人日,陈迹寥寥一惘然。
2.给武则天的无字碑题词
乾陵“无字碑”,也称丰碑,是为女皇武则天立的一块巨大的无字石碑。
它与西侧唐高宗的述圣纪碑相对应。历代对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有不同的说法,或许较为合理的解释是,这“无字碑”是按武则天本人的临终遗言而立的,其意无非是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这充分展示了她博大的帝王胸怀与气魄。
因为她临终前已经历了被逼退位,早已预见到她身后将面临的无休止的荣辱毁誉的风风雨雨……但是现在的无字碑上却有密密麻麻的字迹,这又是为什么呢? 无字碑当初确实没有刻字。如今我们看到的字是宋以后的游人刻上去的。
据统计,从宋到明,共有39人刻了42节文字,正面32节,背面10节,其内容除了金朝人关于修复乾陵的一节外,其余皆为历代官宦游乾陵的记游文字和历代文人写的吊古抒怀诗词。 乾陵无字碑题词最早为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谷正叔题的记游文字,原文是:“开封王谷正叔,按行边部南还京兆,道经奉天,同邑尉李定应之恭拜乾陵时,男仅从行。
崇宁癸末季冬初八日题。” 类似题词还有五段,均为宋人所刻。
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三月,宋京还题有一首五言律诗: 千山头角缩,万木爪牙深。 有客能占气,无人解摸金。
难名帝尧德,易卜汉文心。 慷慨松风外,停车聊一吟。
金朝时期,从天会年间(公元1134年)到正大元年(公元1224)共有四段题词。其中最重要的就数下文要介绍的都统经略郎君主持修复乾陵的那段文字了。
明代题词、题诗数量最多,内容也不仅仅限于拜谒、凭吊、记游,还有许多至今读来依然不乏真知灼见和艺术魅力的咏古抒怀诗词。如明嘉靖年(公元1525年)进士王尚炯送杨遂阉还朝过乾陵时所作的一首词: 无字碑,谁立竖?李兮唐,周兮武。
千秋冤结一抔土,唐家余子不足数,于阗此意晦终古。 这首词嘲弄了太宗以后唐代诸帝的昏庸无能:又透露出了作者对无字碑石料来于何处的猜想。
无字碑正面约两米处,有明嘉靖年(公元1527年)丁亥二月四日四山题的一首诗: 突突孤孤插太清,行人遥指是乾陵。 则天虐炎今何在?殿台焚烧石兽崩, 乾陵松柏遭兵燹,满野牛羊春草齐。
唯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 可惜这段文字隽秀、内容深刻的题诗前些年几乎被密密麻麻的现代游人题的“到此一游”之类字迹所湮没覆盖,实在有碍观瞻,有关部门不得不铲除磨掉了! 巍巍无字碑上,历经宋、金、元、明、清各代,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杨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
说得形象一点,它的确称得上是一部跨朝代的石质巨书。这也可能正符合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
武氏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武则天这位祖籍山西文水,生于四川利州(今广元市),并在利州度过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本名不详,14岁入后宫为才人(正五品),唐太宗赐名媚,人称“武媚娘”。
太宗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封存为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多次周旋于后宫,年纪26岁。
武则天善谋心计,心狠手辣,兼涉文史,富有才气。27岁才产下长女,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的长女出生后才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过她的女儿之后,她就把女儿给送走了,书里的原话是“送到日本”。
高宗大怒,于是把王皇后贬为庶人。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
上元元年(674年),与高宗并称“天皇”“天后”。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
嗣圣元年(684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载初元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上尊号“圣神皇帝”。
当朝期间,贬逐老臣,任用酷吏,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经济上采取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因此在其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呈现政绩辉煌,国威大振。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 、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同年十一月去世,谥大圣则天皇帝。
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亚圣皇后”等。后世通常称武氏为“武则天” 公元705 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皇太后”。
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武则天死后,立“无字碑”,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女皇帝的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其说法有几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武则天的亲信:多数是武家族的人和相关人士。
3.武则天无字碑
【无字碑简介】 无字碑,也称白碑或通俗的称没字碑,指无字的石碑,为碑刻中的一种很独特的现象。
无字碑的出现多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历史原因,比如因为墓主的好与不好无法言说,比如最初带有预留性质而最终没有完成,也可能原先有字,因为一些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变成无字等等。无字碑并非毫无价值,像乾陵的无字碑和有来历的碑刻,往往给人提供联想的空间和思考的平台。
最著名的两块无字碑为:泰山登封台下无字的石碑。据传为秦始皇所立,一说为汉武帝所立。
“初疑无字碑,莹洁谁敢文。又怪玉女井,高绝何由?#91;?”(宋·晁补之《谒岱祠即事》诗),以及陕西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合葬乾陵,陵区有武则天无字碑。
编辑本段泰山登封台无字碑 在玉皇顶的大门下,登封台的北边。碑高5.2米,碑身上段稍细,顶上有复盖,碑色黄白,两面无字。
有人说它是无字碑,但也有人说它是石表或石函。“秦始皇泰山立无字碑,解者纷纭不定。
或以为碑函,或以为镇石,或以为欲刻而未成,或以为表望,皆臆说也。”(选自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对于此碑,古代人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秦始皇立的,具体又有两种说法,一是因秦始皇的功德之大,难以用文字形容,故无字;一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无人会写字了,故无字。
当然,这些均无据可考。 第二种说法是汉武帝刘彻立的,一直没有定论。
《岱览》的编者唐仲冕,引用了《考古录》中顾炎武的一段话。顾炎武在阅读了《史记·封禅书》和《后汉书》以后,说:“岳顶无字碑,世传为秦始皇立。
按秦碑在玉女池上,李斯篆书,高不过五尺,而铭文并二世诏书咸具,不当又立此大碑也。考之宋以前,亦无此说。
因取《史记》反覆读之,知为汉武帝所立也。”(选自《日知录·泰山立石》)郭沫若在1961年上旬登泰山时,在他写的《观日出未遂》一诗中说“磨抚碑无字,回思汉武年”,也肯定了是汉武帝所立。
原诗已刻成碑立于无字碑的一侧,与明代张铨的诗碑相对(张铨说“袖携五色如椽笔,来补秦王无字碑”。他认为是秦始皇所立)。
无字碑的简介 无字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向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在乾陵司马道东侧,北靠土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奇崛瑰丽,巍峨壮观。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或称述圣纪碑)”,东侧的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述圣碑”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她还亲自撰写了5000余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
东侧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女皇帝的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
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是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量达98.9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
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线刻而成,龙腾若翔,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
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因而这座无字碑历来闻名遐迩。 据有关史书记载,唐高宗死后,乾陵的选址、设计以及营建,都是在武则天直接指导下进行的。
作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无字碑也很有可能是当时树立的。又从无字碑与述圣纪碑相互对应来看,很可能两碑是同时树起的。
由此看来,无字碑无疑是武则天树立的。这块武则天精心设计并树立的无字碑在整个乾陵陵园的石雕中,不仅因处于显著位置而引入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丰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倍受青睐,名播八方。
游客们到乾陵来,几乎都要在无字碑前驻足,或凝眸注视,或摄影留念,或指点评说。无字碑在无数游人眼中不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
碑上无字原因 无字碑上为何无字,民间出现了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她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并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人才进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职是之故,“累朝得多士之用”。
她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在她统治期间作过许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稳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一大步,并对后来“开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一,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