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於农历二月初二的有关诗句(有关二月二龙抬头的诗句)
1.有关二月二龙抬头的诗句
有关二月二龙抬头的诗句
1、《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2、《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
(宋)张耒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3、天津桥
(唐)白居易
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
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
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
4、《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2.二月二龙抬头古诗有哪些 搜狗问问
二月二龙抬头古诗有
1、七绝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雨后天晴,大地生机盎然,百草萌生,是踏青出游的绝好时节。一群身着轻衫牵着骏马的少年正徐徐走着,一派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
2、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春江水涨,新滩流水在一般游春者听来,自然是欢畅悦耳的春之歌,但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
3、二月二日席上赋
宋·贺铸
仲宣何遽向荆州,谢惠连须更少留。
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
向人草树有佳色,带郭江山皆胜游。
载酒赋诗从此始,它年耆老话风流。
春来大地,花草树木,万物更新。趁着暖暖春意,不如就此闲谈赋诗,把酒言欢,共话风流。
4、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皀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烟霭笼罩的山村,黄鹂唧唧喳喳的鸣叫,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样子。如此田园之乐,实乃人生一大乐趣。
5、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
宋·张耒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3.和农历二月有关的诗句,词句
1、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唐代: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译文: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
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
2、二月二日唐代: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译文:二月二日这一天春游到江上,春风和畅阳光送暖乐曲悠扬。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紫蝶黄蜂盘旋飞舞情意更长。
客居万里之外常思回归故里,柳伶郑处供职已有三年时光。江上的新滩不理解我的心意,风吹雨打屋檐似的哗哗作响。
3、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唐代:柳宗元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译文:于永贞元年九月诗人被贬永州,如今北归走了四千里,从永州回到了长安。朝廷下诏许可在暖和的春天返回京城,在回途的官道上两旁处处开放了新花。
4、二月二十四日作宋代:陆游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且祈麦熟得饱饭,敢说谷贱复伤农。
崖州万里窜酷吏,湖南几时起卧龙?但愿诸贤集廊庙,书生穷死胜侯封。译文:棠梨花儿开了,社酒已酿得浓浓,四面的村子里,到处是鼓声冬冬。
只求麦子熟了,能吃上几顿饱饭,又怎敢议论,说谷价贱了会伤我田农!如今酷吏曹泳被放逐到万里外的崖州去了,可湖南张浚什么时候才能被再度起用?只愿有众多的忠臣贤士云集在朝廷,我这书生便是穷困而死,也胜过侯王升封!5、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三近现代:鲁迅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译文:兄弟刚刚团聚又要分别,待到来年才能重逢相见;旅途千里迢迢不可畏,鼓风帆轻舟破浪过险关。我万语千言难以叮咛,唯有一句应牢记心间;人生道路不能由命运来主宰,进取奋发才能掌握主动权。
6、二月二日出郊宋代:王庭珪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译文:太阳将出而未出的时分,大雾遮住了江城,又变成细雨霏霏。
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村落间到处听到黄鹂啭鸣,麦垅间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飞。
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
4.小学问题写两句有关春节的诗句,除了《元日》,王安石写的 爱问知识
田家元旦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 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 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 共说此年丰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 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 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 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 只与东君偏故旧 元旦试笔(选一) 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 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 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 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 吹到东溟月上时 丁卯元日 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 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 占年更喜梦维鱼 钓帘欲迎新巢燕 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 并无尘事到吾庐 甲午元旦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 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乾消夜酒 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 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 五更欢笑拜新年 春 节 的 传 说 春 节 的 诗 句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 叫“元日”、“元旦”、“新年”。
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 式定名为春节。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
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 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
贴“福”字在 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 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
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 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 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 第一声鸡啼 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 家族中 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
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 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5.和农历二月有关的诗句,词句
山行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咏柳 年代:【唐】 作者:【贺知章】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浔溪棹歌 年代:【清】 作者:【董恂】 体裁:【七绝】 类别:【】 米凭转斗接青黄,加一钱多幸已偿。
二月新丝五月谷,为谁辛苦为谁忙? 戏答元珍 年代:【宋】 作者:【欧阳修】 体裁:【七律】 类别:【答谢】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6.东坑二月初二泼水节的诗词
东莞卖身节又叫东坑泼水节,所以它们是一种活动的不同说法。
卖身节又称遇仙节,翻身节,是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的汉族民俗和民间宗教节日。起源于明末清初。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就是卖身节,这个节日目前已经成为东莞市地方的一个特色文化节日了。在东坑镇,每年的这一天都会举行隆重的节日庆典,学校会放假,很多人都会上街去玩。
卖身节”源于明末清初,是中国岭南地区流传最早的“劳务集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近年来,每逢“卖身节”,游人中的年轻男女,总爱在大街小巷用玩具水枪射水作乐。众多美丽的传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让众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集聚东坑,今天的“卖身节”也成为东莞参与度最高的节庆活动,前来射水狂欢的游客,都希望在这一天射水祈福,带回一身好运。因为泼水狂欢,所以现在叫做泼水节。
7.二月二有什么好句子
【第1句】“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农历二月二左右,正值惊蛰、春分节气,人们认为,此时正是阳气上升之时,万物复苏始于蛰伏一冬的龙等百虫的苏醒时候。这天龙要被雷唤醒,这就是主管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人们将这天定位春龙节。
【第2句】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第3句】“二月二”在北方称为“春龙节”,在南方称为“踏青节”。据说,“二月二”在周代本是一个祭祀的日子,到了唐代已演变成一个民俗节日。据天文专家介绍,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雨水也会多起来。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第4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话的来历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四宫,并按照它们的形象附会为四种动物。其中,东宫七宿被想像成一条巨龙。每到农历二月,处于龙头位置的角宿会在东方地平线显现,所以俗称“龙抬头”。
【第5句】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据说这一天蛰伏的动物,例如龙蛇之类,就苏醒过来了,结束了数月的冬眠,新的生命轮回就要开始了。还记得孩童时期,家里要炒黄豆。先把黄豆泡涨,然后放在屋外,把它冻透。再放在锅里炒,这样炒出的黄豆就又酥又脆又香。也有许多人家炒豌豆,炒桃豆,炒蚕豆……
【第6句】专家介绍,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第7句】有人说,“二月二”即古时“中和节”。翻了翻书,其实差一天。《旧唐书·德宗纪》:“五年春正月壬辰朔。乙卯,诏:‘四序嘉辰,历代增置,汉崇上巳,晋纪重阳,或说禳除,虽因旧俗,与众共乐,咸合当时。朕以春方发生,候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内外官司休假一日。”不管怎么说,唐德宗在文化建设上颇有建树,在节日上作了篇文章,由此也可载入史册,可惜后人大多不知道了。
【第8句】在家乡农村,农历的二月二是个节日。乡亲们说,这是龙抬头的日子。晚上,老人们会带你出去看星星。他们指着东方地平线那里的繁星让你看:快看快看,那里有七颗星星组成了一条龙。你看,那是龙的角。你看你看,多像!懂得天象星宿的老人还会为你解释,说,二十八宿中,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农历二月二这天晚间,这条金色的“黄龙”星座便会完整地现身于东方地平线,所以叫“龙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