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关菏泽的诗句(有哪些关于“菏泽牡丹”诗句?)
1.有哪些关于“菏泽牡丹”诗句?
1、牡丹
唐代: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译文
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
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2、牡丹
唐代:韩琮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译文:
在桃花、杏花盛开时它从不与其争奇斗艳;等到叶密成帐时才慢慢开始绽放。清晨艳丽的花朵好似金掌承接着洁净清凉的露水,傍晚幽香飘溢与那豪华富丽的住宅里的香风争惹。
兰草、杜若一类的名花要想改变得像牡丹那样,至少得一千年以后呢!你是花中之王,独占尊位,比动听的笙歌还醉人。牡丹花啊,为什么像梦中的仙人一样飘走了,只空留下绿色似屏的叶子呢?
3、红牡丹
唐代: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译文
红牡丹的绿叶在悄悄地舒展,红牡丹的花色有鲜有暗。面临凋零,牡丹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4、牡丹
唐代: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译文
有哪个人不喜欢牡丹花呢,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千娇万态如同灿烂的朝霞飞腾。
5、
减字木兰花·花
宋代:苏轼
玉房金蕊。宜在玉人纤手里。淡月朦胧。更有微微弄袖风。
温香熟美。醉慢云鬟垂两耳。多谢春工。不是花红是玉红。
译文
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色如玉的花房,恰好放在美人的柔细的手里。朦胧的月亮月光淡淡,时不时吹起微风来卷起美人的衣袖。
柔和清淡的风中,美女似有醉意般酣然入睡,很熟很香,悄悄的,高耸的发髻垂到两只耳朵下了。谢谢春姑娘的巧夺天工,不像是花般的红艳,更像是美人肌肤透出的红。
2.菏泽八景有那些?
历史上的曹州八景 菏泽古称曹州,历史悠久。
有"舜耕历山,渔雷泽"的记载,又有"襟带河济,控扼鲁宋"的地理位置,而且北有历山、雷泽、桂陵,东有双河,南有清邱 、左山,西有华泽,于是形成了"曹州八景"。八景之说始于元末明初。
有的是实物实录,有的则是文人骚客"发思古之幽情"借题演绎而成。 八景所示地点有的已不在今市境内,因历史上属曹州辖区,故亦列入。
(一)清邱烟柳 清邱,俗称"清邱?囟?,距菏泽市二郎庙乡通古集村西约二公里。古代是座高大的岗丘,方志记做"清邱山"。
《菏泽县志》记载:"晋、宋、卫、曹盟于清邱。 即此。
"丘上有清原寺(亦名清邱寺)。据说始建于隋朝。
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重修。寺院以四大天王庙、十八罗汉与千手佛殿为轴,钟鼓楼、厢房、廊房等作陪。
整个建筑格局精巧,是座艺术性很高的建筑物。寺院远近多柳,珠帘丝垂,"朝暮望之,郁然如烟",故称"清邱烟柳"。
清初何远曾有你这样的诗句"沧桑历历此遗邱,望遍垂柳系客愁。春蔼回风迷近远,岚光?y树任沉浮。
丝穿语燕深深出,青拂行人款款留。玉敦珠盘俱寂寞,欲凭俯仰识千秋。
"明代诗人苏毓眉也有诗赞曰:"犹是古清邱,残阳几树秋?风鸣疑鼓角,旷野想旌矛。枝瘦寒烟挂,林疏晓雾收。
高台留夕阳,短草卧耕牛。" 抗日战争以前,这座寺院建筑基本保留完好,绿林轻烟,景色宜人,多有学生来此春游。
后在战争中陆续遭受破坏,所剩部分殿堂解放后拆除。仅剩一高台由于风剥雨蚀、人为破坏,而面积逐渐减小,高度也逐渐降低。
清邱?囟严侣裼泄盼锸?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已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桂陵柿叶 桂陵在今城东北约5。
5公里何楼村。2300年前,齐、魏"桂陵之战"即在此地。
桂陵古貌,南有济水,北有濮水,沟隘遍布,地形复杂,林木茂密,适宜伏兵。齐之孙膑诱魏师至此,聚而歼之,生擒庞涓。
明代,此地多植柿树,大者两人能合围。 据载,盛时约4。
8万余株。金秋十月,叶经霜染,恰似枫林。
满山遍野红果倒挂,似火焰,如灯笼,在碧空金叶映衬下美景如画。明代诗人王相枢有诗赞美说:"枫树流丹柳变黄,杖藜散步桂陵乡,。
招来野老林间坐,闲说齐师败魏王。
"清代诗人苏毓没你诗中也赞道:"桂林何处是,齐魏已成空。 唯有千林柿,来看十月红。
恍如霜后柏,疑是晚江枫。不必垂朱果,翻然叶叶风。
" 此地屡遭黄水淤积,面目已非,仅?囟焉写??囟咽糁芤胖?含汉代墓葬,有考古价值。 (三)双河晓月 据《菏泽县志》记载:赵王河双河口岸边有一因果寺(原寺在今双河大桥之西)。
该寺青砖绿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蔚然清秀。传说每当阴历十五之后,晨钟初动,即可出寺赏月,河水中即呈现出"犹是中秋月,清光分外多","渐向天边没,犹从水底园"的妙景。
故曰"双河晓月"。又一传说是:中秋节时,明月中挂,月投影到因果寺南的一口水井中,则现出两个月影。
河水故道今已淤平,记载中的河岸、因果寺、水井等均不复存在。 (四)历山春雨 历山,在今鄄城历山公社;与菏泽交界处古雷泽湖畔。
传说山侧为舜耕处。历经沧桑,历山已成隐然一阜,而荒墟也尽为平原。
每当春雨萧萧,旷野之上青黄悖交交错其中,犹可使人想见田父让畔之风。 故曰"历山春雨"。
清人段云襄《历山春雨诗》写道"欲访耕耘迹,苍茫失故山。野人犹让畔,春鸟亦知还。
细雨柴荆静,轻风刍牧间。悠然怀纳鹿,历试备储艰。
" (五)雷泽秋风 古雷泽湖在今胡集乡与鄄城交界处。传说舜曾捕鱼湖上。
湖岸有尧陵河庆都灵台。 后来"古祠倒塌,汉碑残缺,商飙一起,落叶纷下"。
有些文人悲秋吊古,怆然不禁,故曰"雷泽秋风"。 (六) 氵邕隹 水荷花 氵邕隹 水,在今市城南,大体顺古济水道东流。
元末,河道淤塞,自金堤往东"野水相连,潴于故道。中生菱荷,盛夏花展,香闻数里"。
清诗人苏毓眉咏叹道:"停车觺水上,十里尽芙蕖。柳荫笼沙岸,香风透葛裙。
红装临碧镜,翠盖隐游鱼。曲沼环茅屋,荷花荡里居。
"此盛景历明、清数百年,直到晚清方绝。 (七)华驿归骑 元末有人在西城墙内(约在今电影制修厂处)挖掘出一块"南华驿馆"碑,得知在西城外经凤嘴山阅武台后有一条通往古南华县(即离狐县)的古南华驿道。
"每夕阳隐堤,返照雉堞,则野树含烟,池水泛碧,行旅驱马望门投止,络绎不绝"(《县志》)。故曰"华裔归骑"。
(八)兴化晨钟 今定陶县原左山之阳有隋法源寺。寺内石钟甚古。
每当清晨将曙,悠悠钟声遥传数里,闻者足发深省。故曰"兴化晨钟"。
清邱烟柳(何远) 沧桑历历此遗邱,望遍垂柳系客愁。 春蔼回风迷近远,岚光?y树任沉浮。
丝穿语燕深深出,青拂行人款款留。 玉敦珠盘俱寂寞,欲凭俯仰识千秋。
华驿归骑(段云襄 邑人,清诸生) 古驿今寥落,客程自往来。 秋风吹野水,迫照上荒台。
郊树行人度,关门暮角哀。 遗径谁复问,驱马正氛埃。
桂陵柿叶(苏毓眉 沾化人,康熙七年任学政,卒于官,曾捐学田6亩) 。
3.牡丹是出自山东菏泽还是洛阳啊?有谁知道的?我是河南洛阳人,从小
菏泽的牡丹没有洛阳出名,只不过是牡丹最出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文物及历史人物均为唐朝的,而此时菏泽尚不知名,所以从名气上说洛阳更胜一筹! 牡丹原产于西北高原的野生植物,人工栽培有二千年的历史,始于汉、兴于隋、盛于唐宋;宠于长安、贬于洛阳、竞于曹州、红于京都,而今已饮誉世界了。
唐宋时洛阳牡丹的种植,遍及宫庭民间,其趣闻轶事也家喻户晓。牡丹花本国色天香、雍容华贵、吉样富贵的象征,更有武则天怒而贬之洛阳的故事,使它更添“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的铮铮的傲骨。
使洛阳人爱花成癖,花事不竭,日盛于世。 每到花期卖花、买花、赏花成风。
“大抵家家好花,此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豪门权贵筵赏牡丹,文人学士墨咏牡丹,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均有诗咏牡丹。一时花如海、诗如潮、至北宋达到极至,司马光诗云:“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丛中十万家。”
苏轼诗云:“花丛单叶成千叶,家住汝南移洛阳。 ”大文学家欧阳修做洛阳推事三年,饱览洛阳牡丹,给以高度评价,并著《洛阳牡丹记》一书,他把青州、延州等地生长的牡丹与洛阳相比,深为叹服地说:“是洛阳者谓天下第一也。”
由此“洛阳牡丹甲天下”流传于世。但到北宋末年,经历靖康之变,战乱不息,“其地池塘竹树、兵车蹂躏、废而丘墟、高亭大树,烟火燎化为灰烬”,牡丹也难幸免,遂失昔日之胜。
多年未能复振,至解放前,牡丹仅剩十余品种,零散于少数人家了。 荷泽古称曹州,是继洛阳牡丹的后起之秀。
康熙年间学正苏毓眉著有《曹南牡丹谱》,称“逮宋、洛阳之花尤为天下冠,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内。”清代种植愈盛,至光绪年间,《曹州府志》载:“花卉之繁……动辄数百亩,种厚于五谷,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
当时就有“凝香”、“桑篱”等十余处牡丹园。更以品种多,花大型美称著,有艳若彩霞的“状元红”、色奇出众的“绿香球”,红中透墨的黑牡丹,竞相比美,各展妍态。
曾有诗云:“国色天香话牡丹,缤纷五彩蔚奇观;花开最盛谁知处,荷泽名园秀可餐”。那时他们还创造了隆冬催花开放的绝招,慈椿太后在春节时看到怒放的牡丹笑道:“武后无此眼福矣。
”。
4.急
在俺菏泽
喝水不叫喝水叫喝肥,
说话不叫说话叫佛话,
睡觉不叫睡觉叫费觉,
白菜不叫白菜叫贝菜,
高兴不叫高兴叫喜哩航,
收拾不叫收拾叫拾捣,
甩甩不叫甩甩叫呵撒呵撒,
老鼠不叫老鼠叫老负,
水饺不叫水饺叫扁食,
对联不叫对联叫对的,
勺子不叫勺子叫佛的,
钥匙不叫钥匙叫约匙,
做梦不叫做梦叫奏梦,
蝙蝠不叫蝙蝠叫夜面虎的,
猫头鹰不叫猫头鹰叫夜猫子,
麻雀不叫麻雀叫小小虫,
体恤不叫体恤叫褂衩子,
馒头不叫馒头叫馍,
山渣不叫山渣叫酸拉红子,
脖子不叫脖子叫脖拉梗,
花生不叫花生叫落生,
玉米不叫玉米叫玉伏伏,
昨天叫宴每,
前天叫前也,
今天叫及门儿,
明天叫灭个儿,
早晨叫清起来,
中午叫晌户头行,
黄昏叫合黑,,
小男孩叫熊羔的,
小女孩叫疙瘩妮的,
缺心眼叫半调子!
蹲下叫咕几下!
傻瓜叫品种
5.菏泽有什么历史名人、历史古迹和历史故事
菏泽历史上名人辈出,著名的有莱朱(汤的重要谋臣,与伊尹同列),曹叔振铎(曹国开国君主,周文王六子,后曹国历555年,传25世),泛胜之(作中国第一部农作物书籍《泛胜之书》),孙膑(战国时齐国军事家),彭越(刘邦的大将,封梁王,后被处以醢刑),丁姬(汉哀帝之母),董昭(曹操的谋臣),曹植(曹操之子,后封于古菏泽),满宠(曹操谋臣,官至太尉),吕后(汉高祖原配,后称制度),戚夫人(汉高祖宠妾,生赵王如意),李典(曹操手下大将,文武双全),凉茂,王叔和,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攻陷长安,国号大齐),宋江(北宋末农民起义领袖),吕祐之,邓御夫,秦纮(明朝著名清官,官至户部尚书、三边总督,封太子少保衔),王禹偁(北宋文学家),晁公溯,晁补之(苏门学士),晁冲之,晁说之,晁公武,郭英,宋沧,徐鸿儒,刘藻,田在田,马新贻,张春桥等人。
相传尧、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领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伊尹、军事家孙膑、思想家庄子、农学家汜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商界鼻祖”范蠡经商、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秦末汉初大将彭越,三国曹魏大将李典,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苏门学士晁补之,春秋时期的伯乐孙阳,清末武状元张宪周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
(详见:《菏泽县志》(光绪本)),乾隆年间出生在单县城西南刘老家的刘峨,官至直隶总督、兵部尚书,马新贻(清代两江总督) 。著名抗战英雄赵登禹(1898-1937) 出生于山东菏泽(今菏泽牡丹区牡丹办事处)。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称"天下之中"(史记)。
相传尧、舜、禹等著名氏族部首领都曾在这一地区活动,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吴起,农学家泛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商汤时期的三朝元老伊尹、“商界鼻祖”范蠡经商、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境内仍保留着永丰塔、尧王墓、蚩尤冢、陈王台、范蠡湖、孙膑故里、秦王洞、宋江故里等100多处名胜古迹。
是我国著名的牡丹城、书画之乡、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被称为“三乡一城”。
6.有关菏泽的谚语
见于古诗文的“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其实,这种形式的谚语在民间更为流行,在山东民间就流传着一种分布地域广泛、数目可、内容与形式较为特殊的“四最”谚语。 人民群众归纳总结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分析、提炼出许多“四最”谚语。
莒县有“四最热”:“铁匠炉,开水壶,开了锅,入了伏。”还有“四最冷”:“三九冬,西北风,脚踏地丁手捧。”
曹县有“四最涩”:“新锻的磨,木匠的锉,拉拉秧,豆秸垛。”曹县还有“四最宽”:“穿大鞋,赶庙会,大海里洗澡漫场地里睡。”
阳信有“四最弯”:“卷羊毛,苜蓿菜,辘辘把,水烟袋。”莒县还有“四最快”:“燕子飞,鹰子追,骑快马,雕翎箭。”
与此相对,有“四最慢”:“瘟神走,愚神站,架过门,挑汤罐。” “四最”谚语除形象反映事物与现象的特点外,对人的心理感受也有独到的描摹,惟妙惟肖,十分生动。
莒县有“四最好听”:“大闺女笑,画眉叫,夜弹琵琶二黄调。”蒙阴有“四最难听”:“猫叫猫,老驴嚎,抢锅铲子锉锯条。”
曹县有“四最高兴”:“新得的, 新科的举,新媳妇搂着新女婿。”诸城有“四最急”:“火上了屋脊雨上了场,狗撵兔子狼撵羊。”
巨野有“四最怕”:“走大洼,睡孤坟,夜猫子笑,吊死人。”台儿庄有“四最难舍”:“临明觉,半路妻,羊肉包子清炖鸡。”
东平有“四最厉害”:“五更萝卜独瓣蒜,抬头老婆低头汉。” 另外,人们对于颜色的感受也通过“四最”谚语表达了出来。
单有“四最红”:“庙上的门,杀猎的盆,关公的脸,火烧云。”曹县有“四最白”:“小白鞋,踏白雪,羊肚子手巾包着白蒸馍。”
与此相对,还有“四最黑”:“呼延庆,包文正,打铁的脖子煤窑洞。” 谚语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四最”谚语反映的社会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生活的许多方面,所列举的事物,大到天地宇宙,小到鱼鸟花虫,不计格调的高雅严肃,抑或是俚俗粗鄙,兼收并蓄,巧妙组合,使之广为传诵,喜闻乐见。
从这些谚语中,可以考察到不同地域的一些风情民俗,也可以让人们联想起往昔生活的场景。
7.谁知道关于牡丹的历史啊,要有记载的,并说明出处,谢好心人拉
牡丹,原为陕、川、鲁、豫以及西藏、云南等一带山区的野生灌木,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缘。
我国牡丹的种植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1972年甘肃武威东汉圹墓中发现的医简中已有牡丹入药的记载。光绪牡丹国画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文献多有记载。
刘赛客《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象已确切无疑。 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
隋代,隋炀帝(公元605-618)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今河南洛阳)……。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
《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
开元中盛于长安。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
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白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栽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
“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
(《杜阳杂俎》)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已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转到洛阳,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系统完善;出现一批理论专著。
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
北宋末年,战乱不断,洛阳牡丹开始衰退,陈州牡丹取而代之,张邦基撰《陈州牡丹记》云:“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圆户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
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由北方洛阳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牡丹,为蜀中第一,号称“小西京”。
诗人陆游在蜀中做官,亲往游赏,并撰《天彭牡丹谱》(1178年)。宋室南渡后,杭州牡丹得到发展,出现一些新奇品种,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缘牡丹'等。
元代,是中国牡丹发展的低潮时期,好品种已屈指可数,品种退化,重瓣品种难得一见,因有“千叶独难遇,亦犹千人为英,万人为杰,尤世纪不恒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叹!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移至安徽亳州。夏之臣《评亳州牡丹》云:“吾亳州牡丹,年来浸盛,娇容三变,尤在季孟之间。
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红,胜娇容,宫红袍,琉璃贯珠,新红种种不一,杂红最后出,品种难得。又有大黄一种,轻腻可爱,不减三变。
佛顶青为白色第一。大抵红花以花子红,银红、桃红为上。”
又云:“草堂数武之步,种莳殆偏,率以两色并作一丛,红白异状,错综其间,又以平头紫,庆天香,先春红三色插入其花丛,间集而成文章,他时盛开灿然若锦”。此时开中国插花技术之先河。
明代,亳州牡丹虽有盛名,但曹州(今山东菏泽),国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渐繁盛起来。江南太湖周围,西北的兰州、临夏也有所发展。
曹州与亳州皆于明代嘉靖(1522~1567)年间引入牡丹,也同于万历(1573-1620)年间达到繁盛。两地之间相互交换品种,“曹花多移自亳”(清·余鹏年《曹州牡丹谱》);亳州也引进入不少曹州名品,如《亳州牡丹史》中记载一种“金玉交辉”的品种,说是:“曹州所出,为第一品。”
又有“忍济红”“萍实红”两种,也产于曹州。《曹南牡丹谱》亦云:“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
北京自辽、金建都于此,牡丹栽培日渐兴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记载辽圣宗(公元982-1031)在统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长春宫观赏牡丹。
在明代,牡丹栽培极盛,“金殿内外尽植牡丹”。城外还有三大名园梁家园、清华园和惠安园。
在江南,明代以江阴牡丹为盛。此外杭州、苏州、上海也有不少种植。
广西灌阳也产牡丹,据明代《广西通志》记载,在广西“牡丹出灵川、灌阳,灌阳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阳。”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
《曹县志》云:“牡丹非土产也,初盛于雒下(今陕西省雒南县),再盛于亳州,彼时已六、七百种,分五色排列,叙至于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归曹州。”“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盖连畦接畛也。”
(《曹州牡丹谱》)。蒲松龄在他写的《聊斋志异》一书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齐鲁”的记述。
这时,曹州城东北各村栽培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