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全诗翻译赏析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的诗意:若能在路上不时见到,最好能让东风将它们逐枝吹开。
出自冯山《山路梅花》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注释
(1)车帷:车四旁的帷帐。
(2)参差:(cēn cī) 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此处意为多次、不时。

参考译文
听人说山下有几株梅花,途中路过忍不住把车旁的帷帐打开去观赏。
试着亲手去折林梢上开的梅花,早早感到春天已经接近了。
若能在路上不时见到,最好能让东风将它们逐枝吹开。
莫把梅花当做寻常花草看待,它一年一次地把江南春的讯息带来。

作者
冯山,北宋诗人。字允南,初名献能,普州安岳(今属四川)人。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

赏析
这是出自宋朝的山路梅花,这首七律,是旅途即兴之作。作者用素描手法,写山路梅花,不添香,不着色,不写疏影横斜,只写梅花带来的春意,却非常传神。

开头两句:“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这时作者正在车行途中,有人传告山下有冬梅数株,正在含香开放,触动了赏梅的清兴,随即停下车来,揭开车帷,下车前去观赏,可见诗人的雅兴之浓。第三、四两句:“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这两句用流水对,在意义上互为因果。作者在下车之后,步行到梅树中间,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东风才放最高枝,所以在折梅花的当儿,不觉春意逼人而来。又因为作者是闻知山下有数株梅花,才开帷下车的,在闻得此讯之时,就已经感到春到人间了。所以前句的“试向”,后句的“早知”,都显出探梅、赏梅、折梅的情趣,很自然地表达了作者清旷的胸怀。第五、六两句;“何妨失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这两句写折梅之后,更觉春意逗人,因而产生了这样的感想:倘若能在归途中不时见到梅花,实为旅途中的快事。“参差”,本意是高下不齐,也有先后的意思,这里表示多次见到。初见梅花,已觉逸兴横生;参差见到,更增旅程中的情趣。由此,作者寄意东风,希望能依次地把梅花吹放(次第,依次之意)。在诗句中作者是直接表达这样的情怀的,但纡徐曲折,摇曳多姿。“何妨”、“更遣”,都是用的期望语气,并不显得唐突。
结尾两句:“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赞语。他深情地说:如此高洁的梅花,不要把她当作寻常的花蕊看待,须知一年一度,她带回了春到人间的消息,也带来了江南隔年的消息。纵使开在山路旁边,无人赏识,也还给行人带来温暖慰藉之情。“等闲报得江南信,岭上先开一树梅。”古人早就有折梅寄远的故事,成为长期流传的佳话。据《荆州记》上说:“陆凯与范晔相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杖与晔,并赠诗说:‘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作者虽然未逢驿使,欲寄无由,但此行的见梅和折梅,也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厚谊,非笔墨所可言传的了。[1]

*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的诗意:若能在路上不时见到,最好能让东风将它们逐枝吹开。出自冯山《山路梅花》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