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全词翻译赏析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词作《祝英台近·晚春》
祝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①,桃叶渡②,烟柳暗南浦③。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④,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⑤,试把花卜归期⑥,才簪又重数⑦。罗帐灯昏⑧,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⑨。
注释
①宝钗分:古代男女分别,有分钗赠别的习俗,即夫妇离别之意,南宋犹盛此风。钗:女子头饰物。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②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晋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之处。《六朝事迹编类》卷五《图经》云:“(桃叶渡)在(江宁)县南一里秦淮口。桃叶者,晋王献之爱妾名也,其妹曰桃根。”
③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新修南昌府志》卷三:“南浦,在郡城广润门外。”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以南浦为送别之处。
④断肠:多用以形容悲伤到极点,飞红:飘落的花瓣。
⑤鬓边觑(qù):觑为细看,斜视之意。斜视鬓边所插之花。
⑥把花卜归期:用花瓣的数目,占卜丈夫归来的日期。
⑦簪:作动词用,意思是戴簪。
⑧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⑨“是他”三句:是思妇梦中语。赵德庄《鹊桥仙》(来时夹道):“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参考译文
在桃叶渡口,我们分钗别离,南浦烟柳黯淡,一片凄迷。从此,我最怕登楼,在十日九风雨的天气。黄莺不住地呜叫,催落飞红满天,也没有人去理会!更不用说去劝劝黄莺:别再啼!
看着鬓边戴的花,取下来仔细端详,用花瓣推算归期。刚戴到头上,又取下重新数一数,这样才心里满意。昏暗的灯光下,还记得梦中哽咽自语:是春天把愁给人带来,春天不知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把愁也带去?
赏析
《祝英台近·晚春》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词作。这是一首抒写别情的闺怨词。起首三句,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已属柔情缱绻。“怕上”二句,写别后境遇之凄凉冷清。日“怕上层楼”,实是上后令人伤感所致。“断肠”三句,春之迟暮,厌莺之啼老春光。虽无理而更富情趣。换头三句,以花卜归期,细腻逼真,写思念之切,体贴人微。“罗帐”以下,怨春、怀人,极尽幽怨缠绵之致。春带愁来而“不解带将愁去”,运思巧妙。
此词写作时间无确考。黄苏《蓼园词选》说是“借闺怨以抒其志”,是可信的。一般认为辛弃疾翼琴词的主要风格是豪放,而这首词表现了另一种委婉。沈谦《填词杂说》谓“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故自来用此词说明辛词风格的非一。
起调两个三字句,点明分别的地点,是追忆语。“宝钗”、“桃叶”,用了两个典实,追忆与恋人送别时的眷眷深情,给词着了一层艳彩。分钗赠别,古所习见。自居易《长恨歌》有句:“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桃叶渡”,原指因晋王献之送别其妾桃叶而得名的一个渡口,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这里是借指,亦以暗示送别的人。“烟柳”句,点明时序的变化。春色已晚,而人尚未归。别离日久,思念之情与日俱增。三句中连用了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最后融会成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烘托出作者凄苦怅惘的心境。自从与亲人分袂之后,遭遇了横雨狂风,乱红离披,为此怕上层楼,不忍心再目睹那场景。“怕上”两句紧承“烟柳”句而来。三春即逝,更着以连朝风雨,则芳菲都歇,自可想见。但教人肠断的事,尚不在落红片片;而在此凄清时候,无人与共。但词人并不这么直写,而说“片片飞红”“都无人管”;芳菲已歇,莺声不住,更无人能劝。萧瑟江关,情何以堪。语极委婉、缠绵,亦以见其人之值得怀念、追慕。故接着便有“断肠”两句和“更谁”两句。“怕上层楼”,最怕的便在这里。这是从心理上写,层次分明,而又一层深似一层伤心春去,片片落红乱飞,都无人管束得住,用一个“都”字对“无人”作了强调。江南三月,群莺乱飞,人们感到莺啼预示春将归去。所以寇准说“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踏莎行 》)。更有谁能来劝止喻示春去的莺声呢?“都无人管”与“更谁劝 ”,进一步抒发了怨春怀人之情。
下阕笔锋一转,由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转为描摹情态。其意虽转,但其情却与上阕接连不断 。换头转写动作。偷视鬓边,把插入发髻的花,取来占卜行人归家的日子。“鬓边觑”三字,刻画少妇的心理状态细腻密致,维妙维肖。一个“觑”字,就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地刻画出来 。取下又簪上,簪上又取下,不知数过了多少遍。“试把”两句是觑的结果,动作虽小,极富特色。“飞红垂尽”莺声不止,春归之势不可阻拦,怀人之情如何表达。鬓边的花使她萌发了一丝侥幸的念头:数花瓣卜归期。明知占卜并不可信,却又“才簪又重数”。一瓣一瓣数过了,戴上去,又拔下来,再一瓣一瓣地重头数。这种单调的反复动作既令人觉得可笑又叫人觉得心酸。作者在此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的动作进行细腻的描写,充分表现出少妇的痴情。然而她的心情仍不能平静 ,接着深入一笔 ,以梦呓作结 。词至此,写怀远之情可说已到山重水复的境地。而作者却从时间的推移上,引出一段梦语。即以作结。赵德庄《鹊桥仙》句云:“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李汉老《洞仙歌》词云:“蓦地和春,带将归去。”稼轩此语陈鹄《耆旧续闻》以为“善能转换”,是于艺术上有所窥探。王君玉《祝英台》句:“可堪妒柳羞花,下床都懒,便瘦也教春知道。”张侃《拙轩集》以为辛词“欲春带愁去”,王词“欲春知道瘦”,“近世晚春词,少有比者”。不知王词乃无病之吟,而辛词则有所为而发。而其语,错杂缀来,如梦中哽咽。其人之如醉如痴,亦可概见。写别愁而至如此凄婉,说是有所托,不为无见。出之以责问,托之于梦呓更显得波谲云诡,绵邈飘忽。虽然这种责问是极其无理的,但越无理却越有情。痴者的思虑总是出自无端,而无端之思又往往发自情深不能控者。因此这恰恰是满腹痴情怨语的少妇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深至。”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愈转愈深 ”,本篇巧得此法。从南浦赠别,怕上层楼,花卜归期到哽咽梦中语。纡曲递转,新意迭出。上阕断肠三句,一波三折。从“飞红”到“啼莺 ”,从惜春到怀人,层层推进。下阕由“占卜”到“梦呓 ”,动作跳跃,由实转虚 ,表现出痴情人为春愁所苦、无可奈何的心态。
词的上下片分别围绕着一个“怕”字和一个“愁”字写来。江山风雨,怯于登览;而知音不至,愁无可诉。昔人用词来写伤春怀远之情者,不一而足;而写得如此浓烈、深致而又如此委婉者,确不多见。如果联系作者的整个身世来理解,则一脔之尝,其味更堪咀嚼了。
祝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①,桃叶渡②,烟柳暗南浦③。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④,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⑤,试把花卜归期⑥,才簪又重数⑦。罗帐灯昏⑧,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⑨。
注释
①宝钗分:古代男女分别,有分钗赠别的习俗,即夫妇离别之意,南宋犹盛此风。钗:女子头饰物。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②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晋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之处。《六朝事迹编类》卷五《图经》云:“(桃叶渡)在(江宁)县南一里秦淮口。桃叶者,晋王献之爱妾名也,其妹曰桃根。”
③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新修南昌府志》卷三:“南浦,在郡城广润门外。”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以南浦为送别之处。
④断肠:多用以形容悲伤到极点,飞红:飘落的花瓣。
⑤鬓边觑(qù):觑为细看,斜视之意。斜视鬓边所插之花。
⑥把花卜归期:用花瓣的数目,占卜丈夫归来的日期。
⑦簪:作动词用,意思是戴簪。
⑧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⑨“是他”三句:是思妇梦中语。赵德庄《鹊桥仙》(来时夹道):“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参考译文
在桃叶渡口,我们分钗别离,南浦烟柳黯淡,一片凄迷。从此,我最怕登楼,在十日九风雨的天气。黄莺不住地呜叫,催落飞红满天,也没有人去理会!更不用说去劝劝黄莺:别再啼!
看着鬓边戴的花,取下来仔细端详,用花瓣推算归期。刚戴到头上,又取下重新数一数,这样才心里满意。昏暗的灯光下,还记得梦中哽咽自语:是春天把愁给人带来,春天不知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把愁也带去?
赏析
《祝英台近·晚春》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词作。这是一首抒写别情的闺怨词。起首三句,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已属柔情缱绻。“怕上”二句,写别后境遇之凄凉冷清。日“怕上层楼”,实是上后令人伤感所致。“断肠”三句,春之迟暮,厌莺之啼老春光。虽无理而更富情趣。换头三句,以花卜归期,细腻逼真,写思念之切,体贴人微。“罗帐”以下,怨春、怀人,极尽幽怨缠绵之致。春带愁来而“不解带将愁去”,运思巧妙。
此词写作时间无确考。黄苏《蓼园词选》说是“借闺怨以抒其志”,是可信的。一般认为辛弃疾翼琴词的主要风格是豪放,而这首词表现了另一种委婉。沈谦《填词杂说》谓“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故自来用此词说明辛词风格的非一。
起调两个三字句,点明分别的地点,是追忆语。“宝钗”、“桃叶”,用了两个典实,追忆与恋人送别时的眷眷深情,给词着了一层艳彩。分钗赠别,古所习见。自居易《长恨歌》有句:“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桃叶渡”,原指因晋王献之送别其妾桃叶而得名的一个渡口,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这里是借指,亦以暗示送别的人。“烟柳”句,点明时序的变化。春色已晚,而人尚未归。别离日久,思念之情与日俱增。三句中连用了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最后融会成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烘托出作者凄苦怅惘的心境。自从与亲人分袂之后,遭遇了横雨狂风,乱红离披,为此怕上层楼,不忍心再目睹那场景。“怕上”两句紧承“烟柳”句而来。三春即逝,更着以连朝风雨,则芳菲都歇,自可想见。但教人肠断的事,尚不在落红片片;而在此凄清时候,无人与共。但词人并不这么直写,而说“片片飞红”“都无人管”;芳菲已歇,莺声不住,更无人能劝。萧瑟江关,情何以堪。语极委婉、缠绵,亦以见其人之值得怀念、追慕。故接着便有“断肠”两句和“更谁”两句。“怕上层楼”,最怕的便在这里。这是从心理上写,层次分明,而又一层深似一层伤心春去,片片落红乱飞,都无人管束得住,用一个“都”字对“无人”作了强调。江南三月,群莺乱飞,人们感到莺啼预示春将归去。所以寇准说“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踏莎行 》)。更有谁能来劝止喻示春去的莺声呢?“都无人管”与“更谁劝 ”,进一步抒发了怨春怀人之情。
下阕笔锋一转,由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转为描摹情态。其意虽转,但其情却与上阕接连不断 。换头转写动作。偷视鬓边,把插入发髻的花,取来占卜行人归家的日子。“鬓边觑”三字,刻画少妇的心理状态细腻密致,维妙维肖。一个“觑”字,就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地刻画出来 。取下又簪上,簪上又取下,不知数过了多少遍。“试把”两句是觑的结果,动作虽小,极富特色。“飞红垂尽”莺声不止,春归之势不可阻拦,怀人之情如何表达。鬓边的花使她萌发了一丝侥幸的念头:数花瓣卜归期。明知占卜并不可信,却又“才簪又重数”。一瓣一瓣数过了,戴上去,又拔下来,再一瓣一瓣地重头数。这种单调的反复动作既令人觉得可笑又叫人觉得心酸。作者在此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的动作进行细腻的描写,充分表现出少妇的痴情。然而她的心情仍不能平静 ,接着深入一笔 ,以梦呓作结 。词至此,写怀远之情可说已到山重水复的境地。而作者却从时间的推移上,引出一段梦语。即以作结。赵德庄《鹊桥仙》句云:“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李汉老《洞仙歌》词云:“蓦地和春,带将归去。”稼轩此语陈鹄《耆旧续闻》以为“善能转换”,是于艺术上有所窥探。王君玉《祝英台》句:“可堪妒柳羞花,下床都懒,便瘦也教春知道。”张侃《拙轩集》以为辛词“欲春带愁去”,王词“欲春知道瘦”,“近世晚春词,少有比者”。不知王词乃无病之吟,而辛词则有所为而发。而其语,错杂缀来,如梦中哽咽。其人之如醉如痴,亦可概见。写别愁而至如此凄婉,说是有所托,不为无见。出之以责问,托之于梦呓更显得波谲云诡,绵邈飘忽。虽然这种责问是极其无理的,但越无理却越有情。痴者的思虑总是出自无端,而无端之思又往往发自情深不能控者。因此这恰恰是满腹痴情怨语的少妇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深至。”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愈转愈深 ”,本篇巧得此法。从南浦赠别,怕上层楼,花卜归期到哽咽梦中语。纡曲递转,新意迭出。上阕断肠三句,一波三折。从“飞红”到“啼莺 ”,从惜春到怀人,层层推进。下阕由“占卜”到“梦呓 ”,动作跳跃,由实转虚 ,表现出痴情人为春愁所苦、无可奈何的心态。
词的上下片分别围绕着一个“怕”字和一个“愁”字写来。江山风雨,怯于登览;而知音不至,愁无可诉。昔人用词来写伤春怀远之情者,不一而足;而写得如此浓烈、深致而又如此委婉者,确不多见。如果联系作者的整个身世来理解,则一脔之尝,其味更堪咀嚼了。
*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词作《祝英台近·晚春》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①,桃叶渡②,烟柳暗南浦③。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④,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⑤,试把花卜归期⑥,才簪又重数⑦。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