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聪的诗词(157首)

41 《国学试风化下》 唐·薛能

霁阙露穹崇,含生仰圣聪。
英明高比日,声教下如风。
静发宸居内,低来品物中。
南薰歌自溥,北极响皆通。
蘋末看无状,人间觉有功。
因今委泥者,睹此忘途穷。

42 《津阳门诗》 唐·郑嵎

津阳门北临通逵,雪风猎猎飘酒旗。
泥寒款段蹶不进,疲童退问前何为。
酒家顾客催解装,案前罗列樽与卮。

43 《始忝四座奏状闻荐蒙恩授官旋进歌诗延英宣…二十四韵》 唐·李群玉

两鬓有二毛,光阴流浪中。
形骸日土木,志气随云风。
冥默楚江畔,萧条林巷空。
幽鸟事翔翥,敛翼依蒿蓬。

44 《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 唐·罗隐

汉代簪缨盛,梁园雉堞雄。
物情须重德,时论在明公。
族大逾开魏,神高本降嵩。
世家惟蹇谔,官业即清通。

45 《册上公太常奏雅乐》 唐·无名氏

司乐陈金石,逶迤引上公。
奏音人语绝,清韵佩声通。
应律烟云改,来仪鸟兽同。
得贤因举颂,修礼便观风。
圣寿三称内,天欢九奏中。
寂寥高曲尽,犹自满宸聪。

46 《诗三百三首》 唐·寒山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
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
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
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唐诗三百首高中古诗边塞赞美将军

47 《荆州新秋寺居写怀诗五首上南平王》 唐·齐己

竹如翡翠侵帘影,苔学琉璃布地纹。
高卧更无如此乐,远游何必爱他云。
闲听谢脁吟为政,静看萧何坐致君。

48 《西江月》 唐·吕岩

著意黄庭岁久,留心金碧年深。
为忧白发鬓相侵,仙诀朝朝讨论¤
秘要俱皆览过,神仙奥旨重吟。

49 《七发》 两汉·枚乘

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曰:“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太子曰:“惫!谨谢客。
”客因称曰:“今时天下安宁,四宇和平,太子方富于年。
意者久耽安乐,日夜无极,邪气袭逆,中若结轖。
纷屯澹淡,嘘唏烦酲,惕惕怵怵,卧不得瞑。

辞赋精选写人讽喻

50 《鹦鹉赋》 两汉·祢衡

时黄祖太子射,宾客大会。
有献鹦鹉者,举酒于衡前曰:“祢处士,今日无用娱宾,窃以此鸟自远而至,明彗聪善,羽族之可贵,愿先生为之赋,使四座咸共荣观,不亦可乎?”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
其辞曰:惟西域之灵鸟兮,挺自然之奇姿。
体金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辉。

辞赋精选宴会咏物写鸟

51 《西征赋》 魏晋·潘安

岁次玄枵,月旅蕤宾,丙丁统日,乙未御辰。
潘子凭轼西征,自京徂秦。
乃喟然叹曰: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此三才者,天地人道。

咏史写景

52 《感皇恩(生日示妹)》 宋·程大昌

身寿又康强,谢天将并。
耳目聪明行步壮。
登高挥翰,不用瞠眉扶杖。
华堂偕老处,儿孙王。
只恨萍蓬,他乡浮荡。
回首故山便惆怅。
今年生日,忽似还家模样。
当缘风絮韫,来赓唱。

春天伤怀

53 《乐语》 宋·王义山

◎寿崇节致语隆兴府
万年介寿,星辰拱文母之尊;四海蒙恩,雨露宠周臣之宴。
颂声交作,协气横流。
与天同心,为民立命。

54 《水调歌头》 宋·马伯升

瑞应杉溪县,光动极星宫。
人间盛事此日,岳降自高嵩。
庆兆三阳开泰,散作一团和气,无地不春风。
眉寿八千岁,今代黑头公。

55 《水调歌头》 宋·马伯升

瑞应杉溪县,光动极星宫。
人间盛事此日,岳降自高嵩。
庆兆三阳开泰,散作一团和气,无地不春风。
眉寿八千岁,今代黑头公。

56 《中吕·山坡羊》 元·陈草庵

伏低伏弱,装呆装落,是非犹自来着莫。
任从他,待如何?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
阴,也是错;晴,也是错。
身无所干,心无所患,一生不到风波岸。

小令讽喻抒情

57 《劝学》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高中文言文议论学习勉励

58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望国 一作:思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古文观止高中文言文劝谏寓理

59 《贾谊论》 宋·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古文观止议论写人壮志难酬

60 《亲政篇》 明·王鏊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
”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
”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
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古文观止奏议

* 关于高聪的诗词 描写高聪的诗词 带有高聪的诗词 包含高聪的古诗词(157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