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读书之法
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②遽:仓促。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⑤大率:大多。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然后可以有得尔
(2)则其尤无义理者
(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勿遽取舍于其间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B.以验其通塞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而求其理之所安 何陋之有(《陋室铭》)
D.则似是而非者 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
12.选文先提出 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 和 的读书方法。(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
9.(1)这样(2)特别,尤其(3)屈服(4)再,又(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B
11.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12.读书应熟读精思 读书要先易后难;读书要平心静气,从容处之,不能急躁。
二
大抵现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然后可以有得尔( ) ②众说纷错( )
③心到最急( ) ④心既到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②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3.文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教导学生如何“读书”?
4.同样是激励教导学生读书,本文与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相比,有什么异同点?
【参考答案】
1.①心得 ②纷乱错杂 ③关键 ④已经,……之后
2.①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②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3.(1)比喻论证。将读书比作加工木头和解开绳结,强调先将容易的内容疏通,剩下难理解的可以慢慢分析,有了基础难题自然会明白。使文章更容易理解,从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对读书方法的运用。(2)对比论证。将“用心读书”时的文意容易理解且长久不忘和“不用心读书”时死记硬背不理解和容易忘却相对比,体现“心到”是读书的最关键之处,体现用心读书的好处。前后对比强烈明显,使论证更有说服力。(3)引用论证:引用了古语“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体现用心读书对于理解文意的重要作用,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强调用心多读的重要性。
4.同:两篇文章都提及了许多读书的方法,目的都是劝谏学生读书要专心,不为外界影响。
异:(1)本文主要教导学生读书在于“自己读书”的重要性。主要围绕“如何读”“如何思考”“如何验证”这些实际的读书方法。(2)《送》主要偏重于读书学习要刻苦勤奋、虚心学习、不为他人的富贵享乐影响以及即便在艰苦的条件下也要努力用功。
三
1、作者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因为心要是不在读书上,眼就看不仔细,心眼不专一,记忆就不会持久。心在读书上了,眼到和口道也就到了,所以作者说“三道之中,心到最急”。
2、作为一名学生,你在读书方面有何心得或好的方法?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我在读书方面仿照茅盾的“三遍读书法”总结出了一些方法:读书要读三遍,第一遍快速的读,把内容大致看过一遍后再进行下一次的阅读,求得初步印象,然后品味作品妙处,最后精读,就像他所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的读,细细的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这样的读书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提取书中的精华。
参考译文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但凡要是看书,要把读书用的桌子整理,让桌子干净平稳,将书本整齐地竖放,让身体坐正,面对书本,缓慢安祥地阅读字句。仔细从容分条明细地阅读。要念得字字响亮,每一个字都不要错读,不要少读一个字,不要多读一个字,不要把字词颠倒,不要不明文章,胡乱理解内容,只是要多诵读几次,自然而然的就上口了,隔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读书的遍数多了,它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所以如果书读的熟悉了,不用看解释说明,自已就明白书的大意了。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便是心到,眼到,口到。如果没用心,眼就看不仔细,心眼不专心,只是在扮作有感情朗读,就不会记忆深刻,就算能暂时记下,也不会记的很牢。心到眼到口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用了心去读了,眼和口难道不会跟着到吗?
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②遽:仓促。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⑤大率:大多。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然后可以有得尔
(2)则其尤无义理者
(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勿遽取舍于其间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B.以验其通塞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而求其理之所安 何陋之有(《陋室铭》)
D.则似是而非者 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
12.选文先提出 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 和 的读书方法。(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
9.(1)这样(2)特别,尤其(3)屈服(4)再,又(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B
11.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12.读书应熟读精思 读书要先易后难;读书要平心静气,从容处之,不能急躁。
二
大抵现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然后可以有得尔( ) ②众说纷错( )
③心到最急( ) ④心既到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②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3.文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教导学生如何“读书”?
4.同样是激励教导学生读书,本文与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相比,有什么异同点?
【参考答案】
1.①心得 ②纷乱错杂 ③关键 ④已经,……之后
2.①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②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3.(1)比喻论证。将读书比作加工木头和解开绳结,强调先将容易的内容疏通,剩下难理解的可以慢慢分析,有了基础难题自然会明白。使文章更容易理解,从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对读书方法的运用。(2)对比论证。将“用心读书”时的文意容易理解且长久不忘和“不用心读书”时死记硬背不理解和容易忘却相对比,体现“心到”是读书的最关键之处,体现用心读书的好处。前后对比强烈明显,使论证更有说服力。(3)引用论证:引用了古语“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体现用心读书对于理解文意的重要作用,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强调用心多读的重要性。
4.同:两篇文章都提及了许多读书的方法,目的都是劝谏学生读书要专心,不为外界影响。
异:(1)本文主要教导学生读书在于“自己读书”的重要性。主要围绕“如何读”“如何思考”“如何验证”这些实际的读书方法。(2)《送》主要偏重于读书学习要刻苦勤奋、虚心学习、不为他人的富贵享乐影响以及即便在艰苦的条件下也要努力用功。
三
1、作者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因为心要是不在读书上,眼就看不仔细,心眼不专一,记忆就不会持久。心在读书上了,眼到和口道也就到了,所以作者说“三道之中,心到最急”。
2、作为一名学生,你在读书方面有何心得或好的方法?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我在读书方面仿照茅盾的“三遍读书法”总结出了一些方法:读书要读三遍,第一遍快速的读,把内容大致看过一遍后再进行下一次的阅读,求得初步印象,然后品味作品妙处,最后精读,就像他所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的读,细细的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这样的读书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提取书中的精华。
参考译文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但凡要是看书,要把读书用的桌子整理,让桌子干净平稳,将书本整齐地竖放,让身体坐正,面对书本,缓慢安祥地阅读字句。仔细从容分条明细地阅读。要念得字字响亮,每一个字都不要错读,不要少读一个字,不要多读一个字,不要把字词颠倒,不要不明文章,胡乱理解内容,只是要多诵读几次,自然而然的就上口了,隔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读书的遍数多了,它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所以如果书读的熟悉了,不用看解释说明,自已就明白书的大意了。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便是心到,眼到,口到。如果没用心,眼就看不仔细,心眼不专心,只是在扮作有感情朗读,就不会记忆深刻,就算能暂时记下,也不会记的很牢。心到眼到口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用了心去读了,眼和口难道不会跟着到吗?
* 读书之法朱熹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