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新五代史·一行传》序《郑遨传》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沈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於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
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於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 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其事迹略可考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郑遨传
欧阳修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因徙居华阴,欲求之。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选文出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节)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 韫:隐藏
B.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 群:与……为群
C. 去就不违其义 就:就职
D. 欲以禄遨 禄:俸禄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郑遨“放身而自得”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 ⑤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⑥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A. ①②③ B.④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修五代史,欲从五代的历史中找几个洁身自好的人物树碑立传,但“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郑遨是其中之一。
B. 郑遨、张荐明乱世不出仕;石昂不屈服于势利;程福赟以忠获罪,到死都不为自己辩白;李自伦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C. 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
D.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后来这些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它当做珍品互相馈赠。
1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②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③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
参考答案
9. D (禄,动词,授予俸禄,意即让其为官)
10.C (“放身而自得”的意思是不入朝为官,在山水中放纵自己的身心获得快乐。故排除①⑤⑥三项。)
11. D(D项中“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错误,郑遨的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互相赠送。)
12.①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世嫉俗远离尘世而不能显现于世。(“意”“嫉”“去”各1分,共3分。)
②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或“认为他的道德高尚”)。(“得罪”“省”“高”各1分,共3分)
③以至抛弃(不顾及)妻子孩子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顾”“妻子”“绝” 各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一行传》序
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在这个时候,作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作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志得意满,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我认为忠臣义士,多处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世嫉俗远离尘世而不能显现于世。自古贤才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蕴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有的人困窘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也会不为世人所知。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从而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然后我又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这样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人罢了。
在山林中隐居,与麋鹿为群,虽然不合乎中庸之道,可是与其安享国家的俸禄,卑躬屈膝包羞忍耻,哪里比得上问心无愧、在自然中放纵自己获得身心的快乐呢?(这样的人)我找到两个,叫郑遨、张荐明。
权势利益不能使自己屈服,辞官和就职都不违背大义,(这样的人)我找到一个,叫石昂。
只要对君主有利,因忠心而获罪何必为自己辩解;到死也不为自己辩白的人,这是古代的义士啊。我找到一个,叫程福赟。
在一乡之中培养孝悌之义,并让天下人推崇,事迹大略可以考证的,我找到一个人,叫李自伦。
郑遨传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为了避讳)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 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以至抛弃妻子孩子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
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沈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於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
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於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 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其事迹略可考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郑遨传
欧阳修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因徙居华阴,欲求之。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
B.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
C. 去就不违其义
D. 欲以禄遨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郑遨“放身而自得”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④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
A. ①②③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修五代史,欲从五代的历史中找几个洁身自好的人物树碑立传,但“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郑遨是其中之一。
B. 郑遨、张荐明乱世不出仕;石昂不屈服于势利;程福赟以忠获罪,到死都不为自己辩白;李自伦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C. 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
D.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后来这些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它当做珍品互相馈赠。
1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②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③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
参考答案
9. D (禄,动词,授予俸禄,意即让其为官)
10.C (“放身而自得”的意思是不入朝为官,在山水中放纵自己的身心获得快乐。故排除①⑤⑥三项。)
11. D(D项中“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错误,郑遨的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互相赠送。)
12.①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世嫉俗远离尘世而不能显现于世。(“意”“嫉”“去”各1分,共3分。)
②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或“认为他的道德高尚”)。(“得罪”“省”“高”各1分,共3分)
③以至抛弃(不顾及)妻子孩子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顾”“妻子”“绝” 各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一行传》序
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在这个时候,作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作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志得意满,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我认为忠臣义士,多处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世嫉俗远离尘世而不能显现于世。自古贤才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蕴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有的人困窘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也会不为世人所知。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从而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然后我又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这样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人罢了。
在山林中隐居,与麋鹿为群,虽然不合乎中庸之道,可是与其安享国家的俸禄,卑躬屈膝包羞忍耻,哪里比得上问心无愧、在自然中放纵自己获得身心的快乐呢?(这样的人)我找到两个,叫郑遨、张荐明。
权势利益不能使自己屈服,辞官和就职都不违背大义,(这样的人)我找到一个,叫石昂。
只要对君主有利,因忠心而获罪何必为自己辩解;到死也不为自己辩白的人,这是古代的义士啊。我找到一个,叫程福赟。
在一乡之中培养孝悌之义,并让天下人推崇,事迹大略可以考证的,我找到一个人,叫李自伦。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为了避讳)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 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以至抛弃妻子孩子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
*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