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令仪不责盗的译文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
译文:
曹州于令仪,是做生意的人,为人忠厚,不损人利已,晚年家境颇为富裕。一天晚上有人到他家行盗。于令仪的儿子们抓住了小偷,原来是邻居的儿子。令仪对他说:“你平时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何苦做小偷呢?”那人回答说:“都是贫穷逼的。”问他需要什么,小偷回答说:“有十贯铜钱就足以买食物及衣服了。”令仪按照他要求的数目给了他。小偷刚一走,令仪又叫他回来,盗贼很惊恐,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我担心你被人责问。”留到天亮才让他走。盗贼感到十分惭愧,终于成为良民。
注释:
(1)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2)长(zhǎng)厚:年长而厚道。
(3)盗:贼 (4)乃:原来。 (5)素:向来。 (6)邪:同“耶”。
(7)十千:指一万铜钱。 (8)去:离开。 (9)延:聘请。掖:教育。 (10)令族:有声望的家族。
(11) 足:足够。 (12)使:让。 (13)卒:最后,最终。 (14)物:人。 (15)既:已经。
(16)忤(wǔ):触犯。 (17)寡悔:很少有懊悔,意为很少做错事。即为人谨慎小心。 (18)诘:责备,责怪。
赏析
在《于令仪济盗成良》这个故事中,于令仪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诲周围的人,并且用宽厚的心去感化别人,甚至是盗贼。文章揭示的现实意义是,对于别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断性的结论,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和向善的心,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
译文:
曹州于令仪,是做生意的人,为人忠厚,不损人利已,晚年家境颇为富裕。一天晚上有人到他家行盗。于令仪的儿子们抓住了小偷,原来是邻居的儿子。令仪对他说:“你平时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何苦做小偷呢?”那人回答说:“都是贫穷逼的。”问他需要什么,小偷回答说:“有十贯铜钱就足以买食物及衣服了。”令仪按照他要求的数目给了他。小偷刚一走,令仪又叫他回来,盗贼很惊恐,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我担心你被人责问。”留到天亮才让他走。盗贼感到十分惭愧,终于成为良民。
注释:
(1)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2)长(zhǎng)厚:年长而厚道。
(3)盗:贼 (4)乃:原来。 (5)素:向来。 (6)邪:同“耶”。
(7)十千:指一万铜钱。 (8)去:离开。 (9)延:聘请。掖:教育。 (10)令族:有声望的家族。
(11) 足:足够。 (12)使:让。 (13)卒:最后,最终。 (14)物:人。 (15)既:已经。
(16)忤(wǔ):触犯。 (17)寡悔:很少有懊悔,意为很少做错事。即为人谨慎小心。 (18)诘:责备,责怪。
赏析
在《于令仪济盗成良》这个故事中,于令仪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诲周围的人,并且用宽厚的心去感化别人,甚至是盗贼。文章揭示的现实意义是,对于别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断性的结论,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和向善的心,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
上一篇:二鹊救友的译文
下一篇:郑人买履文言文意思翻译
* 于令仪不责盗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