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讲的是郑板桥晚年得子,甚是喜爱,但是,由于作者在外当官,不在孩子身边教导,希望弟弟能帮忙管教,切不可因为是兄弟的孩子就不好管教。小孩不能溺爱,要教他大仁大义的道理,知道爱要普及众人,人无高贵贵贱之分。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注释】①刻急:苛刻严峻。②上帝:老天。③犹子:兄弟之子。④家人:仆人。⑤飧(sūn):熟食品。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务令忠厚 (2)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3)若吾儿坐食好物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岂有不爱之理 B.驱其残忍之性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辍耕之垄上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4.文中作者希望弟弟把儿子教育成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1.(1)让、使 (2)适合 (3)吃
2.D
3.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很怜悯他们,但又无可奈何,呼叫他们让他们离开,难道没有割心挖肉(的痛苦)吗?
4.忠厚(善良),充满爱心(有平等思想)(意思符合即可)
翻译:
我五十二岁才有了一个儿子,哪有不爱他的道理!但爱子必须有个原则。即使平时嬉戏玩耍,也一定要注意培养他忠诚厚道,富于同情心,不可使其成为刻薄急躁之人。
平生最不喜欢在笼子中养鸟,我贪图快乐,它在笼中,有什么情理,要让它屈服来适应我的性情。关于用发系住蜻蜓,用线捆住螃蟹,作为小孩的玩具,不到一会儿拉扯就死了。天生万物,父母养育子女很辛劳,一个蚂蚁,一个虫子,都是绵绵不断,繁衍出生。上天也很爱恋。然而人是万物之中最珍贵的,我们竟然不能体谅上天的用心,万物将怎么样托付给我们呢?毒蛇,蜈蚣,狼,虎豹,是最毒的,但是上天已经让它们生出来,我为什么要杀它们?如果一定要赶尽杀绝,天何必要生呢?只要把它们驱赶,让它们不要互相伤害。蜘蛛织网,和人有什么关系,有人说它在夜间诅咒月亮,让墙壁倒下,于是追杀完了。这些言论出自哪部经典之作,而作为依据残害生灵的性命,这样可以吗?可以吗?
我不在家时,儿子便由你管教,要培养增强他的忠厚之心,而根除其残忍之性,不能因为他是你的侄子就姑息,放纵怜惜他。仆人的子女,也是天地间一样的人,要一样爱惜,不能让我的儿子欺侮虐待他们。凡鱼肉水果点心等吃食,应平均分发,使大家都高兴。如果好的东西只让我儿子一个人吃,让仆人的孩子远远站在一边观看,一点也尝不到,他们的父母看到后便会可怜他们,又没有办法。只好喊他们离开,此情此景,岂不令人心如刀绞。
读书中举以至做官,都是小事,最要紧的是要让他们明白事理,做个好人。你可将此信读给两个嫂嫂听,使她们懂得疼爱孩子的道理在于做人不在于做官。
赏析:
郑板桥晚年得子,爱子之心胜于一般之人。但因当时他在山东潍县当县令,妻儿在江苏兴化老家(不带家属,其清廉可见一斑),故不能当面教子,遂将管束儿子的义务托付给他的“舍弟”。他在信中嘱咐其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强调引导其子发扬平等、博爱精神,切忌因为父亲做官而傲视其他童伴。一个处于封建时代的上层人物,能够坚决摒弃等级世俗观念,实在难能可贵。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竟把“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视为“小事”一桩,而将读书“明理,做个好人”当作第一要事。这种超凡脱俗的人生观,不但在当时显得高明,即使在当代社会亦属智者之列。他的这些远见卓识,不正是对“官贵民贱”之说、“读书无用”之论、“好人吃亏”之见,一通有力的批驳吗?!郑板桥的爱子之道“怪人”郑板桥教子观点似乎也怪。1749年他在潍县当知县时,给兴化县家里替他主管家务的堂弟郑墨写了封家书,嘱托郑墨怎样教育刚入塾就师的6岁儿子。在信上他抄录了前人的四首顺口好读的五言绝句,并嘱咐家人:“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二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也。” 那四首诗都是反映封建社会对农民的惨重压榨和农民的苦难生活的。他在家信中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可将此书(信)读与郭嫂、饶馊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他极力反对有些读书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这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对学生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只重视考分忽视德育的倾向,是有裨益的。爱子,特别是爱独生子,是人之常情,但爱需要正确的方法、手段。正如郑板桥在信中说的:“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假爱。 今天一切爱子者和一切爱高材生的师长,也当从郑氏“爱之必以其道”中汲取教益。如果忽视德育,说不定还会造就出“不肖子孙”来。 郑板桥的爱子之道,怪么?其实不怪。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注释】①刻急:苛刻严峻。②上帝:老天。③犹子:兄弟之子。④家人:仆人。⑤飧(sūn):熟食品。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务令忠厚 (2)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3)若吾儿坐食好物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岂有不爱之理 B.驱其残忍之性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辍耕之垄上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4.文中作者希望弟弟把儿子教育成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1.(1)让、使 (2)适合 (3)吃
2.D
3.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很怜悯他们,但又无可奈何,呼叫他们让他们离开,难道没有割心挖肉(的痛苦)吗?
4.忠厚(善良),充满爱心(有平等思想)(意思符合即可)
翻译:
我五十二岁才有了一个儿子,哪有不爱他的道理!但爱子必须有个原则。即使平时嬉戏玩耍,也一定要注意培养他忠诚厚道,富于同情心,不可使其成为刻薄急躁之人。
平生最不喜欢在笼子中养鸟,我贪图快乐,它在笼中,有什么情理,要让它屈服来适应我的性情。关于用发系住蜻蜓,用线捆住螃蟹,作为小孩的玩具,不到一会儿拉扯就死了。天生万物,父母养育子女很辛劳,一个蚂蚁,一个虫子,都是绵绵不断,繁衍出生。上天也很爱恋。然而人是万物之中最珍贵的,我们竟然不能体谅上天的用心,万物将怎么样托付给我们呢?毒蛇,蜈蚣,狼,虎豹,是最毒的,但是上天已经让它们生出来,我为什么要杀它们?如果一定要赶尽杀绝,天何必要生呢?只要把它们驱赶,让它们不要互相伤害。蜘蛛织网,和人有什么关系,有人说它在夜间诅咒月亮,让墙壁倒下,于是追杀完了。这些言论出自哪部经典之作,而作为依据残害生灵的性命,这样可以吗?可以吗?
我不在家时,儿子便由你管教,要培养增强他的忠厚之心,而根除其残忍之性,不能因为他是你的侄子就姑息,放纵怜惜他。仆人的子女,也是天地间一样的人,要一样爱惜,不能让我的儿子欺侮虐待他们。凡鱼肉水果点心等吃食,应平均分发,使大家都高兴。如果好的东西只让我儿子一个人吃,让仆人的孩子远远站在一边观看,一点也尝不到,他们的父母看到后便会可怜他们,又没有办法。只好喊他们离开,此情此景,岂不令人心如刀绞。
读书中举以至做官,都是小事,最要紧的是要让他们明白事理,做个好人。你可将此信读给两个嫂嫂听,使她们懂得疼爱孩子的道理在于做人不在于做官。
赏析:
郑板桥晚年得子,爱子之心胜于一般之人。但因当时他在山东潍县当县令,妻儿在江苏兴化老家(不带家属,其清廉可见一斑),故不能当面教子,遂将管束儿子的义务托付给他的“舍弟”。他在信中嘱咐其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强调引导其子发扬平等、博爱精神,切忌因为父亲做官而傲视其他童伴。一个处于封建时代的上层人物,能够坚决摒弃等级世俗观念,实在难能可贵。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竟把“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视为“小事”一桩,而将读书“明理,做个好人”当作第一要事。这种超凡脱俗的人生观,不但在当时显得高明,即使在当代社会亦属智者之列。他的这些远见卓识,不正是对“官贵民贱”之说、“读书无用”之论、“好人吃亏”之见,一通有力的批驳吗?!郑板桥的爱子之道“怪人”郑板桥教子观点似乎也怪。1749年他在潍县当知县时,给兴化县家里替他主管家务的堂弟郑墨写了封家书,嘱托郑墨怎样教育刚入塾就师的6岁儿子。在信上他抄录了前人的四首顺口好读的五言绝句,并嘱咐家人:“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二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也。” 那四首诗都是反映封建社会对农民的惨重压榨和农民的苦难生活的。他在家信中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可将此书(信)读与郭嫂、饶馊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他极力反对有些读书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这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对学生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只重视考分忽视德育的倾向,是有裨益的。爱子,特别是爱独生子,是人之常情,但爱需要正确的方法、手段。正如郑板桥在信中说的:“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假爱。 今天一切爱子者和一切爱高材生的师长,也当从郑氏“爱之必以其道”中汲取教益。如果忽视德育,说不定还会造就出“不肖子孙”来。 郑板桥的爱子之道,怪么?其实不怪。
*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讲的是郑板桥晚年得子,甚是喜爱,但是,由于作者在外当官,不在孩子身边教导,希望弟弟能帮忙管教,切不可因为是兄弟的孩子就不好管教。小孩不能溺爱,要教他大仁大义的道理,知道爱要普及众人,人无高贵贵贱之分。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