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乘,喟然而叹,终而笑。其仆①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杼与庆封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为坛三仞,坎其下,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杼许之。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令自盟曰:“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受其不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所杀七人。次及晏子,晏子奉杯血,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俯而饮血。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恺悌君子,求福不回。’②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晏子曰:“若大夫为大不仁,而为小仁,焉有中乎!”趋出,授绥而乘。其仆将驰,晏子抚其手曰:“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野,命县于厨。婴命有系矣。”按之成节而后去。诗云:“彼其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有删节)
(注)①仆,指驭者,赶车的人。②莫莫葛藟……求福不回:出自《诗经·大雅·旱麓》,大意为“葛草和藟(lěi)草,上边的枝叶很茂盛。和乐平易的君子,不用邪道寻求幸福”。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 致:归还。
B.喜吾自得也 自得:得意的样子。
C.子独不为夫诗乎! 独:岂,难道。
D.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 劫:胁迫。
11.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晏婴的品行操守的一组是 ( )
①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
②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
③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
④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⑤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
⑥按之成节而后去
A.②⑤⑥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①②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写了庄公没有采用晏子的意见,晏子归还爵邑退出朝廷,崔杼弑庄公而立景公,崔杼与庆封劫胁齐将军大夫盟誓,而晏婴却不归附他们等事情,表现了晏子的生存智慧与道德影响力。
B.晏子性格直率,深得民心,崔杼之所以两次不杀他,是考虑到他的声望,可以得民;因此晏子直面指责崔杼“若大夫为大不仁,而为小仁,焉有中乎”,仍能全身。
C.本文善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对话描写有声有色,晏子的语言又极富理性色彩,逻辑性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婴命有系矣”一定程度上流露出晏子宿命论思想。
D.本文能运用衬托法来刻画人物,写“盟者皆脱剑”反衬晏子带剑出入;写“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将受死,来反衬晏子全节而存的人生风度。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4分)
(2)诗云:“彼其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3分)
(3)何叹笑相从数也!(3分)
参考答案
10.B (自得:自身得到保全。)
11.D (①句指晏婴因自己的意见不被庄公采纳而长吁短叹,说明他的忠心;②句表明晏婴尽哀节;④句直接描写晏婴的语言,表明自己的操守。故D正确。而③句是说晏婴仍然持剑而入。⑤句是说崔杼胁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进行盟誓,采取的威胁措施。⑥句说晏婴的镇定自若的气度。③⑤⑥不合题目要求。)
12.B (崔杼第二次“舍之”是由于他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并非又是为了“得民”。)
13.见“参考译文”中的画线句。
(参考译文)
晏子当庄公的臣子,他的意见大多被采用,每逢朝见的时候,庄公都赐给他官爵,增加他的食邑。过了不久,他的意见不被采纳了,每逢朝见的时候,他就归还一些官爵和食邑。官爵和食邑都归还完了,晏子退出朝廷,坐上车子,长吁短叹,叹完气后又大笑。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叹气后接着又发笑呢?”晏子说:“我叹气,是哀悯我们君主不能免除灾难;我发笑,是高兴我能保全自身,我也用不着陪君主去死了。”后来崔杼果然杀死了庄公。晏子站在崔杼的门外。门打开了,晏子走了进去。崔杼说:“你为什么不殉死?你为什么不殉死?”晏子说:“祸患发生的时候,我不在臣位上;祸患结束的时候,我不知晓实情:我为什么要殉死呢?况且我听说过,把逃亡当作好品行的人不能保住君主,把殉死当作有义气的人不能算是建立功勋。我难道是小女子吗?怎么能自缢而跟随去死呢?”说完就脱掉袖子露出胳膊,摘掉帽子,头靠着庄公的尸体哭泣,然后站起来,跺了几下脚,就出去了。有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掉晏子,崔杼说:“他是人民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崔杼杀死庄公以后,立景公为君,崔杼与庆封就当景公的相。他们胁迫那些将军、大夫和有名望的士人及百姓到太庙旁的坑穴边,下令不许有不盟誓的。他们筑起一个两丈多高的祭台,在祭台下边挖了个深坑,用一千名甲士围绕在坑穴内外。盟誓的人都要摘掉剑才能进入,只有晏子不肯摘剑,崔杼答应了他。有胆敢不盟誓的,就用戟扎他的颈,剑刺他的心。下令让每个人自己发誓说:“不归附崔、庆两家仍归附公室的,将遭受祸殃。”话说得不快捷、手指不咬出血来的要处死。已杀死了七个人,按次序轮到晏子盟誓。晏子手捧盛着血酒的杯子,仰面朝天长叹道:“啊!崔杼做不符合道义的事,杀死自己的君主;不归附公室而归附崔、庆两家的人,将遭受祸殃。”说完低下头把血酒喝了下去。崔杼对晏子说:“你如果改变你的话,那么我跟你共同掌管齐国;你如果不改变你的话,戟就要扎到你的脖子,剑就要刺到你的心。希望你考虑这件事。”晏子说:“用刀逼迫我让我抛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用利益引诱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从而背叛自己的君主,这不符合道义。崔杼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密密麻麻的葛藤,爬上树干枝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道求福。’现在我就可以用邪道求福吗?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变更自己的话。”
崔杼准备杀死晏子,有人说:“不可以。您因为您的君主没有道义而杀死了他,现在他的臣子是有道义的人,您又接着杀死臣子,这样就不可以施教于人了。”崔杼于是就释放了晏子。晏子说:“你作为一个大夫,做出杀死君主这样极不仁道的事,却做点释放我这样小仁小义的事,这难道是合适的吗?”晏子说完就快步走出来,拉着车夫递过来的绳子上了车。他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慢点赶!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鹿生活在原野里,可是它的命却掌握在厨师手上。如今我的命也由别人掌握着啊。”车赶得很有节奏,然后才离开。《诗》中说:“那个人哪,宁死也不改变品行。”这说的就是晏子啊。
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杼与庆封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为坛三仞,坎其下,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杼许之。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令自盟曰:“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受其不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所杀七人。次及晏子,晏子奉杯血,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俯而饮血。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恺悌君子,求福不回。’②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晏子曰:“若大夫为大不仁,而为小仁,焉有中乎!”趋出,授绥而乘。其仆将驰,晏子抚其手曰:“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野,命县于厨。婴命有系矣。”按之成节而后去。诗云:“彼其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有删节)
(注)①仆,指驭者,赶车的人。②莫莫葛藟……求福不回:出自《诗经·大雅·旱麓》,大意为“葛草和藟(lěi)草,上边的枝叶很茂盛。和乐平易的君子,不用邪道寻求幸福”。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 致:归还。
B.喜吾自得也 自得:得意的样子。
C.子独不为夫诗乎! 独:岂,难道。
D.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 劫:胁迫。
11.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晏婴的品行操守的一组是 ( )
①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
②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
③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
④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⑤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
⑥按之成节而后去
A.②⑤⑥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①②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写了庄公没有采用晏子的意见,晏子归还爵邑退出朝廷,崔杼弑庄公而立景公,崔杼与庆封劫胁齐将军大夫盟誓,而晏婴却不归附他们等事情,表现了晏子的生存智慧与道德影响力。
B.晏子性格直率,深得民心,崔杼之所以两次不杀他,是考虑到他的声望,可以得民;因此晏子直面指责崔杼“若大夫为大不仁,而为小仁,焉有中乎”,仍能全身。
C.本文善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对话描写有声有色,晏子的语言又极富理性色彩,逻辑性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婴命有系矣”一定程度上流露出晏子宿命论思想。
D.本文能运用衬托法来刻画人物,写“盟者皆脱剑”反衬晏子带剑出入;写“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将受死,来反衬晏子全节而存的人生风度。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4分)
(2)诗云:“彼其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3分)
(3)何叹笑相从数也!(3分)
参考答案
10.B (自得:自身得到保全。)
11.D (①句指晏婴因自己的意见不被庄公采纳而长吁短叹,说明他的忠心;②句表明晏婴尽哀节;④句直接描写晏婴的语言,表明自己的操守。故D正确。而③句是说晏婴仍然持剑而入。⑤句是说崔杼胁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进行盟誓,采取的威胁措施。⑥句说晏婴的镇定自若的气度。③⑤⑥不合题目要求。)
12.B (崔杼第二次“舍之”是由于他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并非又是为了“得民”。)
13.见“参考译文”中的画线句。
(参考译文)
晏子当庄公的臣子,他的意见大多被采用,每逢朝见的时候,庄公都赐给他官爵,增加他的食邑。过了不久,他的意见不被采纳了,每逢朝见的时候,他就归还一些官爵和食邑。官爵和食邑都归还完了,晏子退出朝廷,坐上车子,长吁短叹,叹完气后又大笑。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叹气后接着又发笑呢?”晏子说:“我叹气,是哀悯我们君主不能免除灾难;我发笑,是高兴我能保全自身,我也用不着陪君主去死了。”后来崔杼果然杀死了庄公。晏子站在崔杼的门外。门打开了,晏子走了进去。崔杼说:“你为什么不殉死?你为什么不殉死?”晏子说:“祸患发生的时候,我不在臣位上;祸患结束的时候,我不知晓实情:我为什么要殉死呢?况且我听说过,把逃亡当作好品行的人不能保住君主,把殉死当作有义气的人不能算是建立功勋。我难道是小女子吗?怎么能自缢而跟随去死呢?”说完就脱掉袖子露出胳膊,摘掉帽子,头靠着庄公的尸体哭泣,然后站起来,跺了几下脚,就出去了。有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掉晏子,崔杼说:“他是人民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崔杼杀死庄公以后,立景公为君,崔杼与庆封就当景公的相。他们胁迫那些将军、大夫和有名望的士人及百姓到太庙旁的坑穴边,下令不许有不盟誓的。他们筑起一个两丈多高的祭台,在祭台下边挖了个深坑,用一千名甲士围绕在坑穴内外。盟誓的人都要摘掉剑才能进入,只有晏子不肯摘剑,崔杼答应了他。有胆敢不盟誓的,就用戟扎他的颈,剑刺他的心。下令让每个人自己发誓说:“不归附崔、庆两家仍归附公室的,将遭受祸殃。”话说得不快捷、手指不咬出血来的要处死。已杀死了七个人,按次序轮到晏子盟誓。晏子手捧盛着血酒的杯子,仰面朝天长叹道:“啊!崔杼做不符合道义的事,杀死自己的君主;不归附公室而归附崔、庆两家的人,将遭受祸殃。”说完低下头把血酒喝了下去。崔杼对晏子说:“你如果改变你的话,那么我跟你共同掌管齐国;你如果不改变你的话,戟就要扎到你的脖子,剑就要刺到你的心。希望你考虑这件事。”晏子说:“用刀逼迫我让我抛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用利益引诱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从而背叛自己的君主,这不符合道义。崔杼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密密麻麻的葛藤,爬上树干枝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道求福。’现在我就可以用邪道求福吗?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变更自己的话。”
崔杼准备杀死晏子,有人说:“不可以。您因为您的君主没有道义而杀死了他,现在他的臣子是有道义的人,您又接着杀死臣子,这样就不可以施教于人了。”崔杼于是就释放了晏子。晏子说:“你作为一个大夫,做出杀死君主这样极不仁道的事,却做点释放我这样小仁小义的事,这难道是合适的吗?”晏子说完就快步走出来,拉着车夫递过来的绳子上了车。他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慢点赶!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鹿生活在原野里,可是它的命却掌握在厨师手上。如今我的命也由别人掌握着啊。”车赶得很有节奏,然后才离开。《诗》中说:“那个人哪,宁死也不改变品行。”这说的就是晏子啊。
*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乘,喟然而叹,终而笑。其仆①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门启而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