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捍卫南海 如何写关于南海精神的诗歌
1.如何写关于南海精神的诗歌
南海精神解读
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包容精神传承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具有广府文化的特质,要求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兼容并蓄,以南海人开放的心胸和气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探索和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敢为人先的有为精神———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有为精神是南海文化的精髓,有为精神的核心就是求变、求实、求发展。有为精神的实质体现在紧跟时代、勇于创新和有所作为。
团结奋发的龙狮精神———
醒狮和龙舟已成为南海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醒狮争雄和龙舟竞渡已成为南海人引以自豪的精神乐园,它是南海人团结一致、知难而进、奋勇争先的精神写照。
2.南海诗句文天祥
1278年五月,年仅10岁的宋端宗赵昰在溺水后因自幼的娇生惯养和体质虚弱而病,陆秀夫等再拥立端宗的7岁的弟弟赵昺即位为皇帝,年号祥兴.朝廷迁至厓山,加封文天祥信国公。
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
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以言志,严正拒绝。
《指南录》记录的文天祥自注云:“上巳日,张元帅令李元帅过船,请作书招谕张少保投拜。遂与之言:‘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书此诗遗之。
李不得强,持诗以达张,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作此诗20天后,崖山海战以宋朝惨败而结束,陆秀夫背赵昺跳海而。
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去,宋朝灭亡。补充:“辛苦适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这首著名的诗作《过零丁洋》,是响彻云霄的千古绝唱,激荡过无数炎黄子孙的心胸。
有人说,这首诗是文天祥在北京的狱中写的;有人说,是他临刑前写的;有的说,是他年轻时遭迫害后写的。其实,是文天祥被俘后,元军统帅要他写封信去劝还在坚持抗战的宋军首领张世杰投降时,文天祥拒写劝降信,写下了这首诗表明心迹。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1278年年底,文天祥率抗元军队在广东海丰一带与敌人多次激战,屡获小胜,使元军进军受阻。正当文天祥在五坡岭稍作休整时,一个姓陈的海盗带元军突袭宋军,文天祥不幸被捕。
元军把文天祥押往营地,统帅张弘范惊喜不已。他想,抓获文天祥已立一大功,如果能让他降元,则更会有利于征服天下。
因为南宋不久前新拥立的小皇帝被陆秀夫等护卫,逃到珠海一带,还没抓到;张世杰率领的宋军还有大批人马驻守海边,准备决一战,元军是胜是败还难以预测。文天祥是江南闻名的忠臣,抗元最坚决。
现在抓住了他,假如能让他去说服还在抵抗的宋军,一定会瓦解他们的斗志。于是,每日好酒好肉款待文天祥。
文天祥在元军的营帐中度过了除夕。他百感交集,想以殉国,却被看守得紧紧的,无法自尽。
正月初二,张弘范把文天祥押上战船,向珠江口外的零丁洋驶去。一路上,元军将领李恒整天劝说文天祥,对他说,宋朝的国土已基本被我军占领,新立的小皇帝有什么作用虽然有几万军队护卫,但已被逼到了海边,维持不了几天。
为了使军士免遭杀害,请你写封信去劝张世杰将军投降。否则,对双方都不利。
文天祥一直痛不欲生,度日如年。他想,现在自己孤身一人在零丁洋里飘荡,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山河破碎,报国无门,这是多么令人悲愤的啊!一个人有生有,但是为民族的利益而,而无憾。
他想起自己几十年的坎坷遭遇,想起同生共患难的战友和亲人,心潮如眼前的海浪汹涌澎湃,不由得眼眶湿润了。他对李恒说:“拿纸笔来!”李恒以为他已想通,愿写劝降信了,赶忙拿来了笔墨纸张。
文天祥沉思良久,挥笔一口气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诗。写完后把诗稿抛给李恒说:“你拿去交差吧!我兵败被俘,再也不能捍卫父母之邦,自己无颜见国人,怎么能劝别人去背叛父母之邦呢你们也太无耻了!”李恒无可奈何,只好拿着《过零丁洋》诗稿去见张弘范。
张弘范展开诗稿看去,叹道:“好诗,好诗!此人志不可夺,不要再逼他了。好好照看,等消灭了宋军,把他押往北方。”
一个月后,在崖山海上宋军与元军进行了有史以来最悲壮的一场海战,宋军失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尽。
宋朝彻底灭亡了,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却似日月光照寰宇,永留人间。补充:敬请追问,多谢采纳。
补充:LZ还有什么问题,没有的话采纳下好吗、、。
3.关于广东市佛山市南海区的古诗词
寄郑链师 戎昱
平生金石友,沦落向辰州。已是二年客,那堪终日愁。尺书浑不寄,两鬓计应秋。今夜相思月,情人南海头。
入海 张说
乘桴入南海,海旷不可临。茫茫失方面,混混如凝阴。云山相出没,天地互浮沈。万里无涯际,云何测广深。潮波自盈缩,安得会虚心。
南海乱石山作 杜审言
涨海积稽天,群山高嶪地。相传称乱石,图典失其事。悬危悉可惊,大小都不类。乍将云岛极,还与星河次。上耸忽如飞,下临仍欲坠。朝暾赩丹紫,夜魄炯青翠。穹崇雾雨蓄,幽隐灵仙閟。万寻挂鹤巢,千丈垂猿臂。昔去景风涉,今来姑洗至。观此得咏歌,长时想精异。
寄崔侍御 李白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 杜甫
冠冕通南极,文章落上台。诏从三殿去,碑到百蛮开。野馆浓花发,春帆细雨来。不知沧海上,天遣几时回。
诸将五首其四 杜甫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饯荆州崔司马 苏颋
茂礼雕龙昔,香名展骥初。水连南海涨,星拱北辰居。稍发仙人履,将题别驾舆。明年徵拜入,荆玉不藏诸。
酬裴使君王探公 陈元光
百粤临南海,儒冠任使轺。馈我兼金佩,和之美玉箫。清风生四座,丽日正良霄。意气宜令契,公忠岂古饶。简书频诵读,玉烛要均调。冰鉴秋霄察,君门万里遥。骊騑歌四牡,谔谔答清朝。
4.关于捍卫国土的诗句有哪些
1、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3、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5、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6、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7、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8、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9、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0、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寸寸山河寸寸金】
释义:就是国土山河非常的重要,不能被轻易掠夺走。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释义: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意思是为国献身,去血洒疆场,赢得胜利与自由的荣光!
3、【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释义: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释义:要是飞将军李广和大将军卫青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5、【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释义: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
6、【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释义:我只希望这一生能够永远镇守边疆,报效祖国,又何必一定要活着回到玉门关呢?
7、【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释义:我的心像一片磁针石,不指向南方,决不罢休!
8、【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释义: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9、【读书本意在元元】
释义: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10、【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释义:我快死了才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在天之灵。
5.誓死保卫祖国的诗句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南海历史文化有关的名人诗词有那些
伦文叙(公元1466—1513)字伯畴、号迁冈。
明代南海黎涌人。自幼家贫失学,附近何塾师见怜,免费收为学生。
因性聪敏而又勤学,每试必列前茅。其后塾师年老病逝,伦文叙因而辍学,但仍一面操持糊口,一面专心钻研经典。
弘治二年(1489)23岁以儒士身份到省就试,中高等肄业入太学。弘治十二年(1499)33岁时在京参加考试,列第一(会元),跟着参加殿试,又名列第一(状元),遂衣锦还乡祭祖,不幸遭受奸臣陷害而下狱。
后来平反昭雪,官服翰林院编撰之职。正德元年(1506)任安南充正使,因丁外忧没有上任。
正德五年(1510)恢复翰林原职,先后充经筵讲学官及右谕德、翰林院侍讲等职。曾参与修玉牒(皇帝族谱)。
正德八年(1513)出任顺天府主考,是年卒于京师,享年47岁。 李子长 李子长(1436-1526)明朝著名画师。
名孔修,顺德大良人。善禽畜,虫鱼、山水、花鸟,作品深得群众喜爱。
民间对他的传说很多,如画成的猫捉老鼠,母鸡下蛋,鸟儿飞鸣。雨儿遇水摇尾游去等等。
因平生不苟作,加上社会地位低下,故真迹绝少传世现艺术界寓目《的骑驴吟咏图》、《秋江群雁图》、《猫轴》数种,均显示这位画家高度的艺术才能,子长晚年隐居杏坛罗水村和南海西樵,潜心治学,九十岁无疾而终,葬于西樵山云路村。 霍 韬 霍韬(1487-1540年),字渭先,号兀崖,谥文敏,南海县石头乡(现属石湾区澜石镇)霍族人,生于明成化廿二年(1486年),卒于明嘉靖卅四年(1540年)。
霍韬在广州光孝寺读书,学习成绩优异。学业期满,霍韬反故里,一边继续读书,准备科举考试;一边帮助父辈记帐。
当时霍韬家族在石湾经营的冶铁、制瓷等规模较大,属当地窑冶大户,霍韬不仅参与管理,还记载其经营活动情况。 据《霍渭崖家训记载》:正德二年(1507年),凡石湾窑冶,佛山炭铁,登州木植,可以便民同利者,司货者学之。
年一人司窑冶、一人司炭铁,一人司木植,岁入利市,掏于司货者,司货者岁终,咨禀家长,以知功最。”正德八年(1513年),霍韬中举人;正德九年(1514年)联捷会元。
霍韬为人质朴随和,性直,喜欢传统文化,举办乡会试,作主考官时,从不要求考生举行师礼仪。霍韬在主持宫廷科举考试时,取进士300余人,亦不许其称呼门生,告诉他们:“诸君科考中进士不单是由我决定的。”
于台使者监司郡县互书贴往来,也皆不称“治”字。霍韬说:“大家已经由宫廷官史正式登记了,由朝廷统一管理,不需要再加其他管理了”。
霍韬平生勤奋上进,广博多学,文人学士多称他为渭崖先生,以后,霍韬参加“大礼朝议”斗争,他援引古礼,揆之事体,主张嘉靖帝(世宗),应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不同意群臣同议以兴献王为皇叔考之名称,义正词严,力排众议,当时目为邪说。但嘉靖帝竟纳他的理论,事后升他的官,他因避嫌媚上取宠,三次坚辞不受。
直至嘉靖十五年(1536年)才宫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嘉靖卅四年(1555年),在京暴病逝世,享寿55年。
明帝追封为太师太保。谥文敏,运葬于广东省增城县境风箱冈对面山上,并在乡内建祠祀奉(祠现存),后人对他和石肯乡梁储,西樵大同乡方献夫,同称为明代南海县的“三老阁”。
霍韬有四子,长子与王卜,颖悟过人,15岁注《楚辞》,早亡,其余三了是与瑕、与璎、与王常,他们先后乡试中举。与瑕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会试中进士,授浙江慈溪知县,励精图治,清正廉明,与海瑞齐名,浙中百姓称与瑕“三廉”。
其部下平时不称与瑕为“大人”,而是亲切地称与瑕为“先生”。后授江右盐院,在任期间,帐数始终相符,受到百姓的称赞和爱戴。
吴荣光 吴荣光(1773-1843年) ,生于1773年,广东南海人,字伯荣,号荷屋、石云山人。 其祖父是从福建来粤经营盐业发迹的富商,家道殷实,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嘉庆四年,26岁的吴荣光中举人,第二年中进土,授编修,从此,40年宦海浮沉,道光年间升至湖广巡抚兼湖广总督,在任江南道御史兼浙江副考官时,因稽查一宗官船运粮案失察而被削官。自小酷爱书画金石之学的吴荣光,寓居京都,生活困窘,忍痛把书画藏品变卖以度日。
1840年,68岁的吴荣光奉道光之命以原品退休返粤。 翌年,英国侵略者进攻广州,战火蔓延佛山,他积极捐款协同绅民组织团练,抗击侵略者。
吴荣光毕生好收藏鉴赏文物字画,他用俸禄购置了数十箱碑帖、几万册图书,运回佛山的书箱竟有40多箱之巨,收藏在赐书楼大树堂。吴荣光晚年计划整理刻印这些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文物和碑帖,从1840年至1843年,他边养病边整理书籍,编印了《筠清馆金石录》、《筠清馆法帖》、《金文款识类五卷》、《历代名人年谱》、《帖镜》、《云石山房诗录》、《云石山房文集》等书,写成未及刻印的有《金石录石文》、《吾学录》、《闽湘经义》、《筠清馆制义》等。
专家考证认为《帖镜》记叙了吴荣光鉴碑帖的独到见解,是一部难得的著作。吴荣光还具有委高的书法造诣,康有为评其书法日:“吾粤吴荷屋中丞帖学名家,其书为吾粤冠……”。
一代帖学名家吴荣光于1843年逝世。终年71岁,死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