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诗词加腰有关的故事(给诗加腰的故事)
1.给诗加腰的故事
给诗加腰的故事: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腰’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给诗加腰中的作诗方法
1、习题法
诗所最难者,订立题目。乌有题目,诗才难拢,结构难架。唐人擅诗,尤擅拟题。此说或有所不以为然。岂不知当今只学生,老师布置题目则知如何作文;让他自由作文则往往不知云何?!可知也。古人应制,从口而出。即如今坛子,参社则有作,自题则乏诗,非其谓乎?!习题法者,用古人旧题,仿而做也。
2、依句法
一般是偶得一句或一联,自以为佳,而后围绕此句(联)之意及韵格,凑成全诗。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可以为例。多为绝、律、短歌,短词。
3、依韵法
先定一韵,后围绕此韵之合韵之字而凑句,而合成全诗。多为律、绝。长律则必依此法。古人诗词游戏甚至全篇定韵字者,如红楼梦之白海棠社之所述。
4、浑成法
于韵熟捻,于情境之中突发而成,尤其易成绝句。多有后再加推敲者。李白似此法之本家。古人和“来”、“回”、“台”三字韵脚之绝句诗者尤多,盖此三字之韵易熟吧。
5、推敲法
于拟定题目中,先粗略成诗,而后逐字推敲,以合韵和求彩。贾岛推敲故事,说明此法。
6、集句法
偶尔得句则记之,得句至多,则能浑然凑成诗篇。有李贺骑驴背囊故事。
7、口占法
兴致所至,韵律无拘,不求严格,意思自然。与混成法相似。古人题中有“口占”二字者,多韵格不严,或语词轻浅,即此意也。
8、化用法
前人有成诗甚至诗意,我尽可借用。未字句式不可尽抄,而合乎自己作诗时的情景。如唐朝李益《宫怨》之化自王昌龄。
9、反意法
此法用于做反面文章。既对前人之诗文,有不同或想法看法,反其意而为诗。一般说难定意,故难结构。而在本法中,最易定意,所以容易成篇。
10、定题法
此为基本法和综合法。即在确定题目后,依据题目之喜怒哀乐、情绪之轻重缓急、故事之上下前后而决定韵类、篇法和结构。
祝你成功
2.给诗加腰的故事(除苏小妹)
给诗加“腰”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 ,这个‘腰’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3.一个和诗歌有关的故事 不可以是"推敲”、“给诗加腰”
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讲的是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诉皇上,直接把苏轼贬到黄州,苏轼只以为王安石记恨更改他的题诗。
待到菊花开的时候,一日,苏轼到花园看菊,一阵秋风吹过,菊花落了一地,苏轼方明白被贬黄州的意义。
4.给诗加腰的例子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讨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腰'还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说:"妙极!"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姿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5.搜集类似给诗加腰这类的故事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已赞
6.“给诗加腰“的故事最好是古代的
范成大改诗成名篇
范成大是南宋著名诗人.他落笔注重实际.事无巨细,都会亲自探访,力求准确.一天,范大成完成一首《夔州竹枝歌》;
白头老媪簪彩花,
黑头女娘双髻丫。
撇下儿蹄上山去,
采桑已毕当采茶。
诗成后,他玩味再三,感到很满意, 他便把诗交给几个夔( ku ī)州的朋友看,请他们提意见。 一个说:“我们那里老妇人都带红花,为讨个吉利,不戴彩花的。” 另一个说:“在我们那里,只有城里人梳双髻.单髻,乡下女人一般都不梳头三髻.'
还有人说;'我们那里的妇人上山采桑都是要披星戴月,孩子都是背在身上的.'
最后一个人说;'我们那里采桑没完就开始采茶了,否则头期茶就老了.'
。.
范大成听后,决定亲赴夔州采风.到了夔州后,所观所感果然如几位朋友说的一样.范大成觉得自己成诗太过草率,于是虚心地对原诗进行修改.改后的《夔州竹枝歌》如下;
白头老媪簪红花,
黑头女娘三髻丫。
背上儿眠上山去,
采桑已闲当采茶。
新诗斟字炼句,更加切合夔州风土人情,真实而又生动,很快即成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7.一个和诗歌有关的故事 不可以是"推敲”、“给诗加腰”
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讲的是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诉皇上,直接把苏轼贬到黄州,苏轼只以为王安石记恨更改他的题诗。待到菊花开的时候,一日,苏轼到花园看菊,一阵秋风吹过,菊花落了一地,苏轼方明白被贬黄州的意义。
8.诗歌象“给诗加腰“这个故事(详见六年级上语文)最好是古代的
给诗加“腰”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 ,这个‘腰’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你说的是这个吗?
9.搜集类似给诗加腰这类的故事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已赞
10.《给诗加腰》是个很有趣的诗歌故事你读过的诗歌还有什么
陈希夷隐居华山下,有一年春日,在水边石上闲游玩,偶然卜得一个“遇需上爻”的卦。
便对他的弟子贾得升说:当有三位不速之客来此。少顷,果然见壶公、赤松子、吕洞宾相继到来。
土地神赶忙捧出一盘果,一壶酒献上。他们四个饮酌到半酣之际便各自赋诗一首助兴。
陈抟诗曰:“春暖群花半开,逍遥石上徘徊,曾垂玉勒金阙,闲踏青山碧苔;洞中睡来几载,流霞独饮千杯,逢人莫说人事,笑指白云去来。”壶公诗曰:“壶中自有楼台,四季鲜花竟开,闲时则饮琼液,醉后或卧青苔;逍遥非关利名,落魄不染尘埃,逢人莫说人事,笑指白云去来。”
赤松子诗曰:“乍离南山竹斋,因过归隐天台,洞中美酒才熟,路上鲜花半开;我骨非是凡骨,君才亦是仙才,逢人莫说人事,笑指白云归来。”吕洞宾诗曰:“落魂直至此来,曾经几度花开,闷便着钱沽酒,恣意千杯万杯;闲游二十八天,醉上茅君醮台,逢人莫说人事,笑指白云去来。”
四人咏罢相视而笑,遂各散去。(此故事见于《筮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