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的诗词及其感情(苏轼被贬了几次,被贬后写了什么诗或词,心情是什么样的)
1.苏轼被贬了几次,被贬后写了什么诗或词,心情是什么样的
苏轼被贬了3次。
第一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最初心态是孤高寂寞的,但黄州的历练使得苏轼的文格和人格都得到了新的升华,从一个见事批判的小文人,到一个具有广阔胸怀的大丈夫,成就了他”风物长宜放眼量”(释义: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看待 )的心态。
被贬后写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第二次被贬惠州, 这个时期苏轼的心态由一种坦然变成了一种淡然,类似老子的无为,并且在无为中抱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勇气,他不在计较人生是否还能达到顶峰。
被贬后写了《惠州一绝 / 食荔枝》。第三次被贬到儋州,苏轼的心态已经变成了忧患磨难了悟人生,他已经把这种放逐的历程看做是人生阅历的一部分,并把它融入到人生际遇的之中。
被贬后写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1、第一次被贬让苏轼有些措手不及。
被贬之前苏轼担任湖州知州,也就是当时地方行政的二把手。由于当时苏轼名气极盛,遂遭人嫉恨,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对其判决处死,史称”乌台诗案”。
还好有王安石等人求情,苏轼才得以保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苏轼虽然名为朝廷官员,实则不过是一个被看管的犯人,现实的落差造成的心态自然是孤高寂寞的,那首《卜算子》正是反映了这种心态。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释义: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诗人先用”缺月”、”疏桐”、”沙漏”等意象烘托出气氛,再用孤鸿自比,把那种内心的寂静与清幽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的一句”寂寞沙洲冷”,明确点出了自己心态的核心感受——冷。这首诗将一个受到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士大夫的内心的孤寂失落完全表现出来,也可见苏轼那种自我内心激烈的挣扎与救赎。
当然苏轼没有这么一直沉沦下去。被贬黄州以后,苏轼的眼光较以往在朝廷更加的开阔,想法与文笔也更加的”接地气”、”入民心”。
在这里,苏轼不问政事,与民同乐同苦,发明了”东坡肉”,也就是现在的红烧肉,写出了既是菜谱又是诗文的《猪肉颂》。他给酥饼起名叫”为甚酥”;给酸酒起名叫”错着水”;他发起了民间慈善组织”育儿会”。
这些都反映了苏轼逐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投入新生活的积极心态。苏轼被贬的原因不乏因为他自具有文人的酸腐小家子气和执拗之气, 这种性格使得皇帝和许多大臣虽敬佩他的文章, 却讨厌他的性格。
黄州的历练也使得苏轼的文格和人格都得到了新的升华,从一个见事批判的小文人,到一个具有广阔胸怀的大丈夫,这都是这片黄州土地所给予苏轼的。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大江东去》、《临江仙》、《记承天诗夜游》正是这种坦然达观性格的写照。
所以,苏轼没有因为贬谪而沉沦,反倒成就了他”风物长宜放眼量”(释义: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看待 )的心态,黄州影响着苏轼,苏轼同样也影响着黄州。2、苏轼第二次被贬惠州, 这次的形势与贬谪黄州时大为不同,所包含的政治隐语就是告诉苏轼已不能再回到朝廷。
时年苏轼正是花甲,要把它扔在穷乡僻壤的惠州,不仅需要想开,还需要真正的不抱有一点回朝的希望,才能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豁然开朗。这个时期苏轼的心态由一种坦然变成了一种淡然,类似老子的无为,并且在无为中抱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勇气,他不在计较人生是否还能达到顶峰。
被贬惠州时苏轼住在嘉祐寺,旁边有一座山,山顶有一个亭子叫松风亭,有一次他爬山爬到半路就累了,正在纠结是否爬时,他望着松风亭突然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有些东西争不到便可不争,放松心态停下脚步,人生处处是风景,人生处处是收获,于是苏轼就这么快乐地下山了。惠州经济落后,一天才杀一只羊,羊肉早就被官员买去。
苏轼只好买下剩下的羊骨头回家投在汤锅里煮,煮好的骨头泡上米酒,然后再用火微烤一下,最后用牙签去剔上面的肉,苏轼却还津津乐道,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上称其有吃螃蟹的美味。这种自救自立,自我寻求快乐的方法,使得苏轼倔强地生活在这片岭南大地上,所以他的淡然使得自己由一个名利兼得的士大夫完全转型为无欲无求的草根文人。
苏轼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释义: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表达了苏轼苦中作乐的情怀。被后人视为传颂爱情的词《蝶恋花》这样写道:《蝶恋花·春景》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释义: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
2.求苏轼被贬后的所有诗词
苏轼被贬以后的诗词: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
时见幽人独往来③,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 头,有恨无人省④。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⑤。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 (1080)二月到达,初寓居定慧院,五月迁临皋亭。
本词当作于这期间。定慧院: 一作“定惠院”,在黄冈东南。
②漏断:指夜深。古代用壶滴漏计算时刻。
③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此当为苏轼自指。
④省:觉察、理解。 ⑤宋黄庭坚《跋东坡乐府》评本词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 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词中表现作者寂寞孤 高的心情。
或以为隐射刺时之作,如清张惠方言《词选》载:“鲖阳居士云: 缺月,刺微明也。漏断,暗时也。
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
惊鸿, 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
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 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
按这是清常州词派所谓“作 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读词方法的先导。其体会发 挥,已超出原作本意了。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① 似花还似非花②,也无人惜从教坠③。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④。
萦 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⑤。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⑥。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⑦。
春 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⑧。
〔注〕①元丰三年(1080)在黄州作。章粢,字质夫,作有《水龙吟》(燕忙 莺懒花残)。
苏轼《与章质夫》云:“《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 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 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
宋朱弁《曲洧旧闻》:“章质夫作《水龙吟》 咏杨词,命其意用事,潇洒可喜。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 韵谐婉,反觉章词有绣织工夫。”
张炎《词源·杂论》:“东坡《次章质夫杨 花水龙吟》韵,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直是压倒 古今。” ②似花句:谓杨花既象花又不象花。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③从教:任凭、不管。
④无情有 思:看似无情,却有意思。“思”与柳丝之“丝”同音双关。
此化用杜甫《白 丝行》“落絮游丝亦有情”句意。 ⑤萦损三句:写柳絮飘飞时引起的闺愁及 思妇的娇困情态。
⑥梦随三句:翻用唐金昌绪《春怨》(黄莺)“啼时惊妾 梦,不得到辽西”诗意。 ⑦萍碎:苏轼原注:“杨花落水淡浮萍,验之信 然。”
又其《再次韵曾仲锦荔支》诗自注:“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按此为古代传说、诗人想象,不是科学。
⑧清沈谦《填词杂说》评本词: “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咏物。”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咏物之词, 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水调歌头⑴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⑵:“琴诗何者为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 诗⑶。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⑷。
余久不作, 特取退之词稍加* 括⑸,使就声律,以遗之云⑹。 昵昵儿女语⑺,灯火夜微明。
恩冤尔汝来去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 一鼓填然儿气⑼,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⑽。 众禽里,真 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⑾,一落百寻轻⑿。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 炭⒀,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⒁。 〔注〕⑴本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
苏轼在黄州《与朱唐叔》第二十书云: “章质夫求琵琶歌词,不敢不寄呈。” ⑵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
⑶退之: 唐文学家韩愈的字。他有《听颖师弹琴》诗云:“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皇。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予有两耳。未肯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 置我肠。” ⑷章质夫:即章粢。
⑸*括:矫揉弯曲竹木,使之平直,或为 成形的器具,引申为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词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此指把 不入乐的诗改成合于声律的词。 ⑹遗(wèi):给与。
⑺昵昵:亲密貌。 ⑻尔汝:以“尔”“汝”相称,表示关系亲昵。
⑼一鼓:《左传·庄公十 年》:“一鼓作气。”填然:形容鼓声宏大。
⑽青冥:天空。 ⑾跻攀:攀 登。
⑿寻:八尺。 ⒀烦子二句:烦劳你手指间弹奏出如风雨般的乐声,使 我内心产生强烈冲突。
冰炭,枚冷和极热的东西,形容感情的反差剧烈。 ⒁无泪句:是说听者眼泪已流尽,比韩愈诗的“湿衣泪滂滂”更进一层。
西江月①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②。
酒贱 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③,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一本有标题为“黄州中秋”。《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说本词 作于元丰三年(1080)。
宋杨湜《古今词话》谓其末句“北望”为表现作者。
3.求苏轼被贬后的所有诗词
苏轼被贬以后的诗词: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
时见幽人独往来③,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 头,有恨无人省④。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⑤。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 (1080)二月到达,初寓居定慧院,五月迁临皋亭。
本词当作于这期间。定慧院: 一作“定惠院”,在黄冈东南。
②漏断:指夜深。古代用壶滴漏计算时刻。
③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此当为苏轼自指。
④省:觉察、理解。 ⑤宋黄庭坚《跋东坡乐府》评本词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 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词中表现作者寂寞孤 高的心情。
或以为隐射刺时之作,如清张惠方言《词选》载:“鲖阳居士云: 缺月,刺微明也。漏断,暗时也。
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
惊鸿, 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
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 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
按这是清常州词派所谓“作 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读词方法的先导。其体会发 挥,已超出原作本意了。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① 似花还似非花②,也无人惜从教坠③。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④。
萦 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⑤。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⑥。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⑦。
春 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⑧。
〔注〕①元丰三年(1080)在黄州作。章粢,字质夫,作有《水龙吟》(燕忙 莺懒花残)。
苏轼《与章质夫》云:“《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 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 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
宋朱弁《曲洧旧闻》:“章质夫作《水龙吟》 咏杨词,命其意用事,潇洒可喜。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 韵谐婉,反觉章词有绣织工夫。”
张炎《词源·杂论》:“东坡《次章质夫杨 花水龙吟》韵,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直是压倒 古今。” ②似花句:谓杨花既象花又不象花。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③从教:任凭、不管。
④无情有 思:看似无情,却有意思。“思”与柳丝之“丝”同音双关。
此化用杜甫《白 丝行》“落絮游丝亦有情”句意。 ⑤萦损三句:写柳絮飘飞时引起的闺愁及 思妇的娇困情态。
⑥梦随三句:翻用唐金昌绪《春怨》(黄莺)“啼时惊妾 梦,不得到辽西”诗意。 ⑦萍碎:苏轼原注:“杨花落水淡浮萍,验之信 然。”
又其《再次韵曾仲锦荔支》诗自注:“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按此为古代传说、诗人想象,不是科学。
⑧清沈谦《填词杂说》评本词: “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咏物。”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咏物之词, 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水调歌头⑴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⑵:“琴诗何者为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 诗⑶。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⑷。
余久不作, 特取退之词稍加* 括⑸,使就声律,以遗之云⑹。 昵昵儿女语⑺,灯火夜微明。
恩冤尔汝来去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 一鼓填然儿气⑼,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⑽。 众禽里,真 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⑾,一落百寻轻⑿。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 炭⒀,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⒁。 〔注〕⑴本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
苏轼在黄州《与朱唐叔》第二十书云: “章质夫求琵琶歌词,不敢不寄呈。” ⑵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
⑶退之: 唐文学家韩愈的字。他有《听颖师弹琴》诗云:“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皇。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予有两耳。未肯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 置我肠。” ⑷章质夫:即章粢。
⑸*括:矫揉弯曲竹木,使之平直,或为 成形的器具,引申为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词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此指把 不入乐的诗改成合于声律的词。 ⑹遗(wèi):给与。
⑺昵昵:亲密貌。 ⑻尔汝:以“尔”“汝”相称,表示关系亲昵。
⑼一鼓:《左传·庄公十 年》:“一鼓作气。”填然:形容鼓声宏大。
⑽青冥:天空。 ⑾跻攀:攀 登。
⑿寻:八尺。 ⒀烦子二句:烦劳你手指间弹奏出如风雨般的乐声,使 我内心产生强烈冲突。
冰炭,枚冷和极热的东西,形容感情的反差剧烈。 ⒁无泪句:是说听者眼泪已流尽,比韩愈诗的“湿衣泪滂滂”更进一层。
西江月①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②。
酒贱 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③,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一本有标题为“黄州中秋”。《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说本词 作于元丰三年(1080)。
宋杨湜《古今词话》谓其末句“北望”为表现作者。
4.关于苏轼被贬前的诗词及资料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
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
“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
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今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
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
“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狂风巨浪中掀舞。 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情境由静变动,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
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
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
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客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是根据唐朝诗人韩愈(字退之)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大约作于苏轼元佑年(1087)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词的写作过程是对韩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也即按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来“矫制”韩诗,一则增添新内容,二则减去原作中的部分诗句,三则利用原诗句稍加变化,以创新意。
苏词从开头到下片的“一落百寻轻”均写音乐,写音乐的部分比韩诗增加了十个字,占了全词百分之七十多的篇幅,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 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亲昵地切切私语,谈受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
“弹指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
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为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极尽。
5.苏轼被贬黄州 惠州 杭州的诗词和当时的心情
东坡在湖州做官,三年任满朝京,作寓于大相国寺内。
想当时因得罪于荆公, 自取其咎,常言道:“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分付左右备脚色手本,骑马 投王丞相府来。
离府一箭之地,东坡下马步行而前。见府门首许多听事官吏,纷 纷站立,东坡举手问道:“列位,老太师在堂上否?”守门官上前答道:“老爷 昼寝未醒,且请门房少坐。”
从人取交床在门房中,东坡坐下,将门半掩。不多 时,相府中有一少年人,年方弱冠,戴缠騣大帽,穿青绢直摆,攦手洋洋, 出府下阶。
众官吏皆躬身揖让,此人从东向西而去。东坡命从人去问相府中适才 出来者何人,从人打听明白回复,是丞相老爷府中掌书房的,姓徐。
东坡记得荆 公书房中宠用的有个徐伦,三年前还未冠,今虽冠了,面貌依然。叫从人:“既 是徐掌家,与我赶上一步,快请他转来。”
从人飞奔去了,赶上徐伦,不敢于背 后呼唤,从傍边抢上前去,垂手侍立于街傍,道:“小的是湖州府苏爷的长班。 苏爷在门房中,请徐老爹相见,有句话说。”
徐伦问:“可是长胡子的苏爷?” 从人道:“正是。”东坡是个风流才子,见人一团和气,平昔与徐伦相爱,时常 写扇送他。
徐伦听说是苏学士,微微而笑,转身便回。从人先到门房,回复徐掌 家到了。
徐伦进门房来见苏爷,意思要跪下去,东坡用手搀住。这徐伦立身相府, 掌内书房,外府州县首领官员到京参谒丞相,知会徐伦,俱有礼物、单帖通名, 今日见苏爷怎么就要下跪?因苏爷久在丞相门下往来,徐伦自小书房答应,职任 烹茶,就如旧主人一般,一时大不起来。
苏爷却全他的体面,用手搀住道:“徐 掌家,不要行此礼。”徐伦道:“这门房中不是苏爷坐处,且请进府到东书房待 茶。”
这东书房,便是王丞相的外书房了,凡门生知友往来,都到此处。徐伦引苏 爷到东书房,看了坐,命童儿烹好茶伺候。
“禀苏爷,小的奉老爷遣差往太医院 取药,不得在此伏侍,怎么好?”东坡道:“且请治事。”徐伦去后,东坡见四 壁书橱关闭有锁,文几上只有笔砚,更无馀物。
东坡开砚匣,看了砚池,是一方 绿色端砚,甚有神采,砚上馀墨未干。方欲掩盖,忽见砚匣下露出些纸角儿。
东 坡扶起砚匣,乃是一方素笺,叠做两摺。取而观之,原来是两句未完的诗稿,认 得荆公笔迹,题是《咏菊》。
东坡笑道:“士别三日,换眼相待。昔年我曾在京 为官时,此老下笔数千言,不由思索。
三年后也就不同了,正是江淹才尽,两句 诗不曾终韵。”念了一遍,“呀,原来连这两句诗都是乱道。”
这两句诗怎么样 写?“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为何说这两句诗是乱道?一年 四季,风各有名: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和、薰、金、朔四样风配着四时。
这诗首句说西风,西方属金,金风乃秋令也,那金风一 起,梧叶飘黄,群芳零落。第二句说:“吹落黄花满地金。”
黄花即菊花。此花 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
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错误了?兴之所发,不能自已,举笔舐墨,依 韵续诗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便写了,东坡愧心复萌:“倘此老出书房相待,见了此诗,当面抢白,不 像晚辈体面。”
欲待袖去以灭其迹,又恐荆公寻诗不见,带累徐伦。思算不妥, 只得仍将诗稿折叠,压于砚匣之下,盖上砚匣,步出书房。
到大门首,取脚色手 本,付与守门官吏嘱付道:“老太师出堂,通禀一声,说苏某在此伺候多时。因 初到京中,文表不曾收拾,明日早朝赍过表章,再来谒见。”
说罢,骑马回下处 去了。 不多时,荆公出堂。
守门官吏虽蒙苏爷嘱付,没有纸包相送,那个与他禀话, 只将脚色手本和门簿缴纳。荆公也只当常规,未及观看,心下记着菊花诗二句未 完韵。
恰好徐伦从太医院取药回来,荆公唤徐伦送置东书房,荆公也随后入来。 坐定,揭起砚匣,取出诗稿一看,问徐伦道:“适才何人到此?”徐伦跪下,禀 道:“湖州府苏爷伺候老爷,曾到。”
荆公看其字迹,也认得是苏学士之笔,口 中不语,心下踌躇:“苏轼这个小畜生,虽遭挫折,轻薄之性不改!不道自己学 疏才浅,敢来讥讪老夫!明日早朝,奏过官里,将他削职为民。”又想道:“且 住,他也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
叫徐伦取湖广缺官册籍来看,单 看黄州府,余官俱在,只缺少个团练副使,荆公暗记在心,命徐伦将诗稿贴于书 房柱上。 明日早朝,密奏天子,言苏轼才力不及,左迁黄州团练副使。
天下官员到京 上表章,升降勾除,各自安命。惟有东坡心中不服,心下明知荆公为改诗触犯, 公报私仇,没奈何,也只得谢恩。
朝房中才卸朝服,长班禀道:“丞相爷出朝。” 东坡露堂一恭。
荆公肩舆中举手道:“午后老夫有一饭。”东坡领命。
回下处修 书,打发湖州跟官人役,兼本衙管家,往旧任接取家眷黄州相会。出自《警世通言》第三回。
6.苏轼被贬了几次,被贬后写了什么诗或词,心情是什么
三次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7.跪求=》:苏轼表现被贬后情怀的诗词与解析、200字左右
满庭芳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从词中所表现的内容来看,它的写作年代当为苏轼谪贬黄州之后。此作展示了词人人生道路上受到重大挫折之后既愤世嫉俗又飘逸旷达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词人以议论发端,用形象的艺术概括对世俗热衷的名利作了无情的嘲讽。既充满饱经沧桑、愤世嫉俗的沉重哀伤,又洋溢着对于精神解脱和圣洁理想的追求与向往,表达了词人人生矛盾的困惑中寻求超脱的出世意念,可谓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的觉醒和呼唤。
8.非常急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译: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二、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译: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创作背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诗。三、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创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四、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创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五、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9.苏轼一生及每到被贬地所做的诗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流落儋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