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镇江景点 不是描写江苏镇江景观的诗句

1.不是描写江苏镇江景观的诗句

下面诗句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不是描写江苏镇江的景观。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意思是: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扩展资料: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2.关于镇江的景色的词语

描写山水美景:

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

重峦叠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练腾空 烟波浩渺

描写花草树木:

繁花似锦 绿草如茵 郁郁葱葱 古树参天 万木争荣

百花齐放 花团锦簇 万紫千红 桃红柳绿 绿树成荫

描写日月风云:

大雨如注 滂沱大雨 银装素裹 皓月千里 晨光熹微

云雾迷蒙 风清月朗 春风化雨 暴风骤雨 风驰电掣

另外还有一些:

美不胜收 蔚为壮观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玉宇琼楼

美妙绝伦 巧夺天工 锦上添花 粉妆玉砌 别有洞天

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

重峦叠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练腾空 烟波浩渺

3.描写“镇江”或者赞美“镇江”的诗句有哪些

1. 《题金陵津渡》唐:张承吉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白话释义: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2. 《望鹤林寺》唐:李绅鹤栖峰下青莲宇,花发江城世界春。

红照日高殷夺火,紫凌霞曙莹销尘。每思载酒悲前事,欲问题诗想旧身。

自叹秋风劳物役,白头拘束一闲人。白话释义:白鹤栖息在山峰下的青莲池中,江城的花开了,就像春回大地一般。

太阳高高升起就像个火球一样,照得紫凌霞曙莹销尘。每思载酒悲前事,欲问题诗想旧身。

自叹秋风劳物役,白头拘束一闲人。3. 《夜归丁卯桥》作者:许浑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绿桥低水滥,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亩田。白话释义:诗人月夜归丁卯桥村舍,听见桥响犬吠,看见紫蒲红叶,归家的愉悦心情油然而生。

摆脱官场、回归田园的轻松和满足。诗人自来就有回家的打算,心愿终于得到满足,摆脱了官场俗务得以归园田居。

4. 《泊船瓜洲》作者: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话释义: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5.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辛弃疾何处望神洲?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末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白话释义: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4.描写镇江山水的优美语句

有关山水风光的诗句 诗中山: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S226;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S226;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

5.跪求一篇有镇江北固山景物、诗词、历史相结合的介绍性文章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作者所游的(镇江)金山寺之景色[1]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乌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翻译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6.与镇江有关的古诗急,要快

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水间,钟山隔数重山。

春风绿江南岸,明月何照我?描写扬州镇江江阻隔历史---------------------------------------- 张承吉 金陵津渡山楼, 宿行自愁 潮落夜江斜月, 两三星火瓜洲 张承吉镇江金陵渡(今西津古渡)夜所写---------------------------------------------游金山寺①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丈高寒尚沙痕③ 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江南江北青山 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 江月初魄⑦二更月落深黑 江似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归卧莫识非鬼非竟何物 江山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已⑨田归江水 注释 ①金山寺:今江苏镇江西北江边金山宋山江 ②古认江源岷山苏轼家乡眉山岷江边镇江带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说直送江入海 ③苏轼登寺冬水位降所写曾听说江涨潮潮丈高岸边沙滩浪痕令想见种情形 ④泠:泉名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 ⑤归楫:金山船楫原船桨部代整体 ⑥两句意思:微风吹皱水面泛起波纹像靴细纹落霞映水金鱼重叠红鳞 ⑦初魄:新月初苏轼游金山农历十月初三所说 ⑧江炬火:或指江能发光某些水物(古亦曾记载木华《海赋》:阴火潜曹唐《南游》:涨海潮阴火灭)或月光诗看幻象原注:夜所见 ⑨谢:告诉江水:古发誓种式《左传》僖公二十四晋公重耳犯说:所与舅氏同者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流击楫誓曰:‘祖逖能清原复济者江苏轼认江炬火江神向示警所说自田产归隐江水由见现未能弃官乡实已事。

7.所有涉及关于镇江的诗举个例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 爱

游金山寺①苏轼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注释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 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③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

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⑤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

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

)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

⑨谢:告诉。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

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苏轼认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说,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就“有如江水”。 由此可见,现在未能弃官还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念奴娇叶梦得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

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馀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恨,长歌时发。 ·1705·《宋词鉴赏大典》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灭。

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鬓。 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叶梦得词作鉴赏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今南京)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此词步苏轼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原作之韵,在构思和谋篇上与东坡之词有颇多类似。

词的上片是借景抒怀。起句“云峰横起”,奇峰突起,气势不凡。

下句“障吴关三面”,是写云峰分布情景:云雾缭绕的山峰象屏障一样把古吴国所属地区遮去了三面。三面,是指东、西、南三面。

吴关,·1706·《宋词鉴赏大典》泛指吴国辖境,此处指今江苏沿江一带。接下去“真成尤物”,是作者对云峰的赞叹。

尤物,原意指尤异的人物,一般是指女性,这里借指云峰的奇特可爱。 紧接以下两句写从江干极目望去,回潮倒卷之处,水天浑然一体,无边际可寻。

这句是用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洞庭汗漫,粘天无壁”的下一句,很切合词意,押“壁”字韵,可谓天衣无缝。 一个“秋”字点出时令。

下面五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面说过,作者曾两次出知建康府,第一次到建康时不过五十岁多一点,还不算老,“绿鬓人归”,回去时头发还是青的;可是这次重返故地,已是过了花甲的人了,人虽还活着,但已是满头白发,回想当年情景,有如大梦一场,只有诗情未减,下笔仍象往日那样雄浑奔放。

作者在这里虽然感到年岁日增,精力已不如前,但并无伤感情绪,还以“诗句犹杰”自豪,胸襟是很开朗的。词的下片,则是作者看了眼前景物,思潮起伏,兴起了一系列的感慨。

首先他想到东汉末年崛起江东的孙策,也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时而引吭高歌。当时孙策正值英年,手握雄兵,有澄清天下之志。

可惜他壮志未酬就短命死了,饮恨千秋。“万里”以下五·1707·《宋词鉴赏大典》句,应是作者兴尽下山,回到自己座船以后的思想活动。

他向西望去,万里浓云绵亘,此时北岸临江的瓜步一带,夕阳正照着军营中的旌旗或明或暗,鼓角声水调歌头多景楼陆游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 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2509·《宋词鉴赏大典》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 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陆游词作鉴赏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陆游三十九岁,以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出任镇江府通判,次年二月到任所。 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

多影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固下滨大江,三面环水,登楼遥望,淮南草木,历历可数。

这年十月初,陆游陪同知镇江府事方滋登楼游宴时,内心感叹而写下此词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南乡。

8.镇江南山的古诗

1、唐 李德裕《招隐山观玉蕊树戏书即事,奉寄江西沈大夫阁老》:

玉蕊天中树,金闰昔共窥。落英闲舞雪,密叶乍低帷。

旧赏烟霄远,新欢岁月移。今来想颜色,还是忆琼枝。

2、清 郭野《试珍珠泉》:

秋云沉碧古苔绿,风激珠光流万斛。仙人倚槛抚瑶琴,松外泠泠漱寒玉,

我生嗜饮兼嗜眠,老怀抑郁烦忧煎。可能一勺分尝后,还我聪明似少年。

3、唐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4、唐 李绅 《望鹤林寺》:

鹤栖峰下青莲宇,花发江城世界春。红照日高殷夺火, 紫凝霞曙莹销尘。

每思载酒悲前事,欲问题诗想旧身。 自叹秋风劳物役,白头拘束一闲人。

5、北宋 苏东坡《游鹤林寺》:

郊原雨初霁,春物有余妍。古寺满修竹,深林闻杜鹃。

扩展资料

镇江南山在南北朝至明代为鼎盛时期。六朝后,历代文士名流曾在此居住、游览,留下了珍贵的古迹和名篇,其中有梁代昭明太子博邀《文心雕龙》著作刘勰等天下贤才,在招隐增华阁编纂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选集《昭明文选》。

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居此四十年,创“米氏云山”。东晋南朝刘宋两代间的著名雕塑家、音乐家戴颙隐居在招隐山中,谱就了“广陵”、“游弦”、“止息”三首古曲。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鹤林寺留下“苏公竹院”,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的“茂叔莲池”等。在竹林景区东侧有纪念辛亥革命先烈赵伯先将军的陵墓,还有曾出土史前骨化石的莲花洞。

南山中亦不乏人文景观,其寺庙建筑处寂静山中,久负盛名,招隐山有招隐寺,本是东晋艺术家戴颙隐居的地方,后来梁昭明太子在此建读书台,编纂文选,留下不少古迹。夹山有竹林寺,周围古树叠翠,修竹万竿,前人诗云:"润州到处皆幽绝,最爱城南古竹林。"

鹤林寺位于黄鹤山下,寺前杜鹃楼前一株杜鹃花,据传有三百年历史,盛开时花有数千朵,"花落春风老杜鹃"。鹤林寺看杜鹃,唐宋时即为盛事,至今不绝,回龙山腰有莲花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镇江南山风景区

9.下面诗句中不是描写江苏镇江的景观

下面诗句中不是描写江苏镇江的景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意思是: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扩展资料:《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中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以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

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湖上初晴后雨》。

10.诗句中不是描写江苏镇江的景观有哪些

诗句中不是描写江苏镇江的景观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句诗是描写的杭州西湖的美景,出自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扩展资料:“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

有关镇江景点的诗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