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什么话什么 开头带把字的诗句有哪些
1.开头带把字的诗句有哪些
题主你好,开头带把字的诗句:
把酒问青天 —— 宋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话桑麻 —— 唐 · 孟浩然《过故人庄》
把酒祝东风 —— 宋 · 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把盏凄然北望 —— 宋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把酒问姮娥 —— 宋 ·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把酒送春春不语 —— 宋 ·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把夭桃斫断 —— 清 · 郑板桥《沁园春·恨》
把酒祝东风 —— 宋 · 王安石《伤春怨·雨打江南树》
把君诗卷灯前读 —— 唐 · 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
把空名料理传身后 —— 清 · 顾贞观《金缕曲(二首)》
把取红笺各断肠 —— 唐 · 无名氏《杂诗(第八首一作白居易诗)》
把酒沃愁肠 —— 宋 · 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把酒长亭说 —— 宋 · 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把汝裁为三截 ——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
把酒对斜日 —— 宋 · 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把酒看花想诸弟 —— 唐 ·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把酒酹滔滔 —— 近代 · 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
把酒花前欲问公 —— 宋 · 欧阳修《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公》
把酒仰问天 —— 唐 · 白居易《把酒》
把酒劝君留 —— 宋 · 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
把酒问春春不语 —— 金 · 段克己《渔家傲·春去春来谁作主》
把古今遗恨 —— 宋 · 辛弃疾《满江红·点火樱桃》
把钓待秋风 —— 唐 · 杜甫《送裴二虬作尉永嘉》
把似而今醒到了 —— 宋 · 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把酒花前欲问君 —— 宋 · 欧阳修《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君》
把酒浇飞絮 —— 清 · 蒋春霖《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把闲语闲言 —— 宋 · 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
把酒花前欲问伊 —— 宋 · 欧阳修《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伊》
把八千余岁祝君龄 —— 宋 · 马伯升《满江红·人品如君》
把酒何妨听渭城 —— 宋 · 陆游《塞上曲》
把酒看花心自知 —— 唐 · 白居易《华阳观桃花时招李六拾遗饮》
把烛看花夜不眠 —— 宋 · 陈师道《次韵苏公蜡梅》
把书端与睡为媒 —— 宋 · 贺铸《中秋日怀寄潘邠老赋》
把酒放歌添烛 —— 宋 · 赵彦端《好事近·晚集后园》
把酒论诗数夕间 —— 宋 · 方回《次韵许大初见赠二首其一》
把酒论文有古风 —— 宋 · 吴芾《和鲁漕春雨有感三首其一》
········
2.七句话的古诗有哪些
1、《携玉手喜同车》魏晋·曹植
北上云阁飞除,钓台蹇产清虚。
池塘观沼可娱,仰泛龙舟绿波。
俯擢神草枝柯,想彼宓妃洛河。
退咏汉女湘娥。
2、《后苦寒行》唐·杜甫
南纪巫卢瘴不绝,太右已来无尺雪。
蛮夷长老怨苦寒,昆仑天关冻应折。
玄猿口噤不能啸,白鹄翅垂眼流血。
安得春泥补地裂?
3、《乌栖曲》唐·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犹衔半边日。
银箭完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4、《昼月》唐·韩愈
玉碗不磨著泥土,青天孔出白石补。
兔入臼藏蛙缩肚,桂树枯株女闭户。
阴为阳羞固自古,嗟汝下民或敢侮,
戏嘲盗视汝目瞽。
5、《江南》两汉·佚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送人的诗句有哪些
送别的诗词是诗词里的一个大家族,尤其晚唐五代至北宋的诗词,多叙男女离别,也留下了“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等流传千古的诗句。
(一)“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该诗句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今意即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诗词表达了作者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二)“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该诗句出自江淹的《别赋》。此赋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画等艺术方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侧影。赋的开头,用“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句总写,以精警之句,发人深省,接着写各种类型的离别,表现出“别虽一绪,事乃万族”,既写出分离之苦的共性,也写出了不同类型分别的个性特点,最后总结出“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指出分别的痛苦“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指出任何大手笔也难写离别之深情,言尽而亦不尽。
(三)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该诗句出自白居易的《南浦别》,全诗文曰“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诗中,“南浦”,是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于是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尤其“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的高潮。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离人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离人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安心的去,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4.把字句都有什么
“有”字句是由“有”做谓语构成的句子。
动词“有”的基本意义主要有两项。一是“存在”,二是“领有”。
一 “存在”的“有” “有”和“在”都表示存在,可是它们的结构形式却不相同。“有”表示的是处所、时间存在着人或事物。
基本结构是: 处所、时间词语+有+名词性词语 例如: (1)教室里有很多学生。 (2)唐代有位著名诗人,叫李白。
“在”前的名词性词语一般是确指的,“有”后的名词性词语往往不是确指的。所以名词性词语前常常用“数量名”结构。
比较: 词典在书架上。(确指)——书架上有几本词典。
(不确指) 人在屋里。(确指)——屋里有两个人。
(不确指) 二 “领有”的“有” 1.作谓语时,基本结构是: 名词性词语(多是有生命的)十有十名词性词语 例如: (3)人人都有两只手。 (4)我有很多朋友。
(5)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2.“有”还可以表示具有某种新情况发生和出现。
这时“有”后常常附有表示变化意义的“了”;“有”的宾语常常是动词在性词语,也有名词性的。其基本结构是: 名词性词语十有(了)十动词/名词 例如: (6)最近,他的汉语有了明显的进步。
(7)近几年,教育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8)她又有男朋友了。
“有”前有副词“又”时,“有”后一般都要加“了”。 *她又有男朋友。
*我又有机会。 “有”后接“过”可以表示“曾经具有”的意义。
例如: (9)他有过去国外的机会,可是他放弃了。 (10)过去,她曾经有过这种经历。
3.一般的“有”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但是当宾话表示的是主语的属性,宾语多为抽象名词时,“有”可以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例如: (11)这次社会实践很有意义。
(12)这个青年非常有头脑。 (13)小王很有领导才能。
三 “有”的否定形式 “有”只能接受“没”的否定,不能接受“不”的否定。对提问进行否定回答时,不能单独用“没”。
否定后,不是在特定的场合下(反驳、对比、强调等),宾语前一般不用不确指的数量词语。 例如: (14)我没有时间,不能陪你上街了。
(15)你有中国朋友吗?——没有。 *你有中国朋友吗?——没。
(16)我没有自行车。 *我没有一辆自行车。
四 “有”的疑问形式 可以在句尾加“吗”,也可以用“有没有”的形式。但是用“有没有”提问时,除特殊场合外(反驳、对比、强调等),宾语前一般不用表示不确指意义的数量词语。
例如: (17)他到现在还没有住处吗? (18)你有没有这三种书?(确指数量) (19)今年夏天我们有假期没有? (20)在美国,有很多中国饭店吗? (21)在美国,有没有很多中国饭店?(不确指数量)09-09-12 | 添加评论 | 打赏0sunye8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 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 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 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 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来当时 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
5.关于“说话”的诗句有哪些
1、《夜宿山寺》唐代:李白
原文: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2、《喜见外弟又言别》唐代:李益
原文: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译文: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一直畅谈到黄昏寺院鸣钟。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3、《望江南·暮春》宋代:苏轼
原文:
春已老,春服几时成。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酣咏乐升平。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
译文:春已归去,春衣几时制成?小溪弯弯水缓浪低平,盏盏蕉叶杯儿水面稳稳行。舞雩坛上风轻轻,轻轻拂动轻柔纻罗衣襟;让我们尽情高歌欢舞,歌唱天下升平。
小雨才飘过,何处农家不催耕?喧春的百舌鸟儿已无语,绚丽的桃李也已开过芬芳尽。那催春的布谷鸟啊,也早已飞进深深茂密的桑林。春天啊一片春色,已嘱托根硕叶肥的芜菁。
4、《天可度》唐代:白居易
原文: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译文:但是看上去是一副赤血忠心的样子,谁能想得到其实全都是骗人的假话。
5、《南陵别儿童入京》唐代:李白
原文: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译文:白酒刚刚酿熟时我从山中归来,黄鸡在啄着谷粒秋天长得正肥。喊着童仆给我炖黄鸡斟上白酒,孩子们嬉笑吵闹牵扯我的布衣。
放晴高歌求醉想以此自我安慰,醉而起舞与秋日夕阳争夺光辉。游说万乘之君已苦于时间不早,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开始奔远道。会稽愚妇看不起贫穷的朱买臣,如今我也辞家去长安而西入秦。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