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美学风格(诗歌的美学特征有哪些)

1.诗歌的美学特征有哪些

在文学作品中,诗歌无疑是最具审美性的。苏雪林说:“诗乃美文之一种。”玛·布尔顿说:“诗歌是语言最精妙的运用之一。它给人以语言所能提供的最大乐趣。”诗歌不仅本身是美的,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雪莱在《为诗辩护》中说:“诗使万象化成美丽;它使最美丽的东西愈见其美,它给最丑陋的东西添上美;它撮合狂喜与恐怖、愉快与忧伤、永恒与变幻;它驯服一切不可融和的东西,使它们在它轻柔的羁轭之下结成一体。”人们对诗歌的衷情和喜爱,从根本上讲是源于诗美。那么,诗歌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美学特征呢?

1.语言上凝练、含蓄的美。诗歌追求的就是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意义。无论中外诗歌,都讲究用词的反复推敲,做到舍此无二的地步。诗歌既是最精练的语言,自然要含蓄;以有限的字句,表达不尽的情意,正是诗的本份。从这一点来说,任何一首诗,都不能求百分之百的了解,一定有一部分似解非解,那就是朦胧的美,含蓄的美。正因为其含蓄朦胧,其意蕴便格外丰富,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多样的可能,古人云:诗无达诂,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2.形象上的绘画美。诗歌是用意象来表达意义的。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古人张舜民在《画埋集》中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都强调诗歌的意象鲜明突出的特点。诗歌中的景色描写、情景交融都构成绘画美。这种绘画美的获得靠的是意象的营造,诗歌呈现给读者视觉看得见的具体形象,并由此在读者脑海里形成一个视觉形象,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同时意象能引起联想,而联想具有诱发情感的巨大力量。一般来说,最受人欣赏的诗就是那些大多数人都能在脑海里看到其意象的诗。

3.充沛的情感美。情感美是诗的重要特征,离开情感美的诗不能称之诗或好诗,最伟大的诗歌一定是富于强烈的情感的诗歌。诗人处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用心里滚烫的激情熔铸成铮铮的语言,表现出特定的思想感情。诗,可以直抒胸臆,壮怀激烈地高歌,也可以柔曼地低吟;诗歌的情感可激跃,可平淡;可明显,可暗含。无论喜怒哀乐,只要真挚、纯粹,均可构成诗的情感美,而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应和、共鸣,得到美的享受。

4.悦耳的音乐美。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是诗歌美的一个重要结构因素。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音响节奏,包括声律(平仄、轻重、长短句)和韵律(押韵和韵式等);第二是语义节奏,指诗行的分节、断句、顿开和字词的连续等。历来好诗均可以歌,布尔顿说,诗的本质在于歌,强调的就是诗的音乐美。音乐美满足了人们的听觉感受。

5.微妙的滋味美。这种滋味美,也有人把它叫做“诗味,”就是那种使我们感觉到一首诗之成为诗的那种素质。滋味美是用华美的语言形式所表现的情与景相合的诗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给我们的一种独特感受,好比品茶之清香韵味、食佳肴之可口甘甜。诗歌的风格、气脉、文采、文质美均是构成诗味的要素。然而诗歌的微妙意味,常常是在字里行间之外,需要敏锐的感受性方能感知,所以布尔顿说“大多数聪明而多识的头脑足以产生大量的联想。而智能非常低下的人无论如何也不欣赏诗。”当诗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会有所损失,甚至完全消失。

2.宋词的美学特征

词学极盛于两宋,读宋人词当于体格、伸致间求之,而体格尤重于神致。

以浑成之一境为学人必赴之程境,更有进而浑成者,要非蜡而至,此关系力学者。神致由性灵出,即体格之美,积发而清晖芬气而不掩者也。

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

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

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3.诗歌的美学特征有哪些

在文学作品中,诗歌无疑是最具审美性的。

苏雪林说:“诗乃美文之一种。”玛·布尔顿说:“诗歌是语言最精妙的运用之一。

它给人以语言所能提供的最大乐趣。”诗歌不仅本身是美的,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

雪莱在《为诗辩护》中说:“诗使万象化成美丽;它使最美丽的东西愈见其美,它给最丑陋的东西添上美;它撮合狂喜与恐怖、愉快与忧伤、永恒与变幻;它驯服一切不可融和的东西,使它们在它轻柔的羁轭之下结成一体。”人们对诗歌的衷情和喜爱,从根本上讲是源于诗美。

那么,诗歌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美学特征呢? 1.语言上凝练、含蓄的美。诗歌追求的就是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意义。

无论中外诗歌,都讲究用词的反复推敲,做到舍此无二的地步。诗歌既是最精练的语言,自然要含蓄;以有限的字句,表达不尽的情意,正是诗的本份。

从这一点来说,任何一首诗,都不能求百分之百的了解,一定有一部分似解非解,那就是朦胧的美,含蓄的美。正因为其含蓄朦胧,其意蕴便格外丰富,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多样的可能,古人云:诗无达诂,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2.形象上的绘画美。诗歌是用意象来表达意义的。

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古人张舜民在《画埋集》中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都强调诗歌的意象鲜明突出的特点。

诗歌中的景色描写、情景交融都构成绘画美。这种绘画美的获得靠的是意象的营造,诗歌呈现给读者视觉看得见的具体形象,并由此在读者脑海里形成一个视觉形象,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

同时意象能引起联想,而联想具有诱发情感的巨大力量。一般来说,最受人欣赏的诗就是那些大多数人都能在脑海里看到其意象的诗。

3.充沛的情感美。情感美是诗的重要特征,离开情感美的诗不能称之诗或好诗,最伟大的诗歌一定是富于强烈的情感的诗歌。

诗人处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用心里滚烫的激情熔铸成铮铮的语言,表现出特定的思想感情。诗,可以直抒胸臆,壮怀激烈地高歌,也可以柔曼地低吟;诗歌的情感可激跃,可平淡;可明显,可暗含。

无论喜怒哀乐,只要真挚、纯粹,均可构成诗的情感美,而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应和、共鸣,得到美的享受。 4.悦耳的音乐美。

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是诗歌美的一个重要结构因素。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音响节奏,包括声律(平仄、轻重、长短句)和韵律(押韵和韵式等);第二是语义节奏,指诗行的分节、断句、顿开和字词的连续等。历来好诗均可以歌,布尔顿说,诗的本质在于歌,强调的就是诗的音乐美。

音乐美满足了人们的听觉感受。 5.微妙的滋味美。

这种滋味美,也有人把它叫做“诗味,”就是那种使我们感觉到一首诗之成为诗的那种素质。滋味美是用华美的语言形式所表现的情与景相合的诗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给我们的一种独特感受,好比品茶之清香韵味、食佳肴之可口甘甜。

诗歌的风格、气脉、文采、文质美均是构成诗味的要素。然而诗歌的微妙意味,常常是在字里行间之外,需要敏锐的感受性方能感知,所以布尔顿说“大多数聪明而多识的头脑足以产生大量的联想。

而智能非常低下的人无论如何也不欣赏诗。”当诗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会有所损失,甚至完全消失。

4.词的美学特质是怎样的

诗词之道,由来久矣。

它的起源大致在殷、周之际,那时的诗艰涩无韵,类似于祭辞,与音乐、舞蹈、祭祀密切相关,与后世的诗词大不相类。真正诗歌的岀现,应自《诗经》始。

诗是离不开生活与感情的,喜怒哀乐,发之于吟咏,以抒胸臆,是诗所以产生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发轫点。《诗经》中篇幅最多的“风”诗,即属此类。

汉代学者何休说:“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公羊传》注)这些都是当时人们对诗所以产生的认识。时至今日,世事纷繁,生活变化,人们的心灵也変得复杂了。

尽管如此,诗的功能却没有变,所谓“诗言志”(语出《尚书﹒尧典》)的传统,依然是重要的诗学内涵。“志”便是心,便是思想情感。

抒发情感,本是诗的原生态,而要求敦厚,则是一种理性的倡导。然而理胜之诗多流于板滞,情胜之诗则起于自然,更加体现了诗的本质。

《文心雕龙》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又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文心雕龙﹒明诗》)故因物起感而成诗的自然形态,远胜于为阐发义理而成诗的雕琢形态,这正是诗贵自然的道理;而诗之“性灵”,则是与此密切关联的。 郭顺敏的诗词,重于性灵而非空灵,出于心灵而不唯心,而是心与物接,物我交融,从而创造出了一个个具有生气的境界,一篇篇隐含理念具有生命的诗章。

其诗心的彰显,不求其艳丽,不逞其工巧,而在于意象的营造,性灵的安顿。作者感性思维之细腻,胸襟视界之宏廓,令其诗词作品,别具一格,粲然可观! 就我阅读所及,以为郭顺敏的诗词,有着三个特点。

一、审美情感的深度表达。在诗词创作中,“兴”与“情”是密不可分的。

刘勰说:“触兴致情,因变取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由审美感兴而产生的审美情感,就审美心理学而言,人与人是并不相同的,只有当感兴进入主体意识之后,经过主体的情感记忆,从而使自己感动,方能产生岀强烈的创作欲望。“在审美感兴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弥漫着审美情感,”(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83页)郭顺敏的许多诗篇,就是在这种审美情感的激发下写岀来的。

如《秋题张家界》: 山路溪边起,竹菊石上香。 猴兵急布阵,轿客懒盯防。

眸有丹青意,神交绿画廊。 天街今度我,信步过云庄。

这首诗看来闲适从容,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唐代王维的诗作。信笔由之,毫无雕琢之感;而感兴所至,一种审美的情感境界,却十分自然地融入到了诗意之中。

首二句写山,写石,这是固定的东西,凡游山之人,人人可见,人人能写,但作者不是写的这个,她用了两个动词“起”与“香”,便给这山和石,赋于了动态的生命气息。“溪边起”、“石上香”,如果没有审美情感的的生发与驱动,这样的词语是很难写岀来的。

中间两联,写作者所见所感,亦颇别致,“眸有丹青”,“神交绿画”,把山光水色囊括其中并将神与境融在了一起。诗的最后两句,显示了作者所历环境与心境的交融,产生岀了一种拔逸脱俗的境界,令人感到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

二、对于客体意蕴的感性把握,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巧妙融合。这种融合,是出之于感性而归之于理性的。

著名徳国哲学家阿恩海姆说:“知觉活动在感觉水平上,也能取得理性思维领域中所具有的那种令人羡慕的能力”(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译文,中国社科岀版社,1984年版,56页)。郭顺敏的诗词,就其艺术穿透力而言,就是对自然与社会的客体意蕴,由感性生发到理性领悟,将她的诗词推向于性灵的高端。

试看《满庭芳·潍院春词》: 楼角初霞,依稀人语,画堂一抹浓春。莺穿柳线,鱼浅过桥门。

湖面参差倒影,石声起、冰玉纷纷。闲亭外,长笺短送,锦口绣洋文。

销魂,清香地,舒舒朗朗,水墨精神。恰同学少年,明志修身。

豆蔻梢头几度,博万卷,惜秒争分。蓬山远,刚柔兼济,天道自酬人。

这是作者写自己执教的大学校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与向望,对大学校园环境的赞美,以及对莘莘学子们出自内心的勉励与希望。诗人因景生情,楼头霞染,湖水倒影,柳丝摇金,春色渐浓。

而一句长笺短送,便由静入动,进入了活跃的理性思考。此时,活跃在她眼前的,是那些明志修身的同学少年。

也许,学子们的读书声使她受到了感动;也许,那满园人气充盈的景象使她进入了更加深远的思考:刚柔相济,天道酬勤,这些颇含哲理色彩的诗句便浮上心头,诉诸笔端了。郭顺敏是一位颇为理性的诗人,她吟咏大自然之美,却无消闲之态;总是在审美想象中,以饱满的生活热情,阐发着人生之理,宇宙之道,赋于诗词以深邃而昂扬的精神。

三、注重诗词语言的锻造。熔炼诗意,如同塑造人物,独岀机杼,别具一格。

且看《教师节吟寄》: 几多荏苒业从头,自古家常喜伴忧。 问道平心安往事,登高谈笑锁归舟。

远程百步身许老,三尺独尊计未休。 飒飒天风今又是,一番辽阔洗清秋。

这首七律,是诗人履新抒情之作,它不见豪言壮语,也不写如何激动奋发,而只是以平常心,来看待眼前的工作变动,平心往事,。

5.古代诗文的美学特征并举例

论中国古典诗歌音乐美学的两个层面 [摘 要]我国古典诗歌讲究格律、韵味、意境,具有均匀、和谐、统一的东方声韵美,抒情达意的同时体现出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诗歌的音乐美来自内外两个层面:诗歌外在的形式美是语音层面的音乐美,来自于语言文字本身,通过平仄、押韵、节奏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而诗歌内在的音乐美来自语言文字内部蕴含的情感和意象,读者透过语音形式的韵律从内心感知、体会到诗歌内在的思想情感和表现对象,从而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享受。 [关键词] 古典诗歌 ;音乐美学;审美价值 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形式隽永,音韵和谐,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

音乐性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一个显著特征。诗乐合一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条主要脉络。

诗和乐像一对孪生的妹妹,相和而生,相伴而随,最初都是以“歌”这一形式出现的,这一点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有共识。正如席勒所言:“诗是蕴蓄于文学中的音乐,而音乐则是声音中的诗。

[1]”朱光潜教授也认为:“诗的本质之一是音乐性……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

[2]”的确,抑扬顿挫的节奏,回环反复的旋律,整齐多变的形式,这几种音乐上的要素,恰恰是古典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中国古典诗歌正是因为具有了音乐美,才能流传千年而不衰。

诗歌的音乐美来自内外两个层面:诗歌外在的形式美是语音层面的音乐美,来自于语言文字本身,通过平仄、押韵、节奏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而诗歌内在的音乐美来自语言文字内部蕴含的情感和意象,读者透过语音形式的韵律从内心感知、体会到诗歌内在的思想感情和表现对象,从而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享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既有内在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声音的回环,是美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一、古典诗歌外在的音乐美:语音层面传达的节奏和韵律美 诗歌外在的音乐性是诗歌外化的节奏,是由诗的形式因素决定的,主要是指诗歌语言外在的节奏和韵律,包括由句内节奏、排比反复、押韵、叠音、节奏等形式表达出来的听觉上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1.诗歌外在节奏产生回旋往复的音乐美感,加深诗歌的情感浓度 节奏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音节的安排与语句的抑扬顿挫形成诗的节奏感。诗歌节奏是诗歌在结构上的复沓、整齐、对称等产生的回旋往复的音乐美感。

汉语一字一音节,古典诗歌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四言诗一句四个音节,五言诗一句五个音节,七言诗一句七个音节。诗句中的音节并不是孤立的,其表意的组合必然形成顿,一般是两个两个的组合在一起形成“顿”,也即是我们所说的句内节奏,是诗歌语音节奏的基本单位,它好像休止符一样掌握着诗的轻重缓急。

“逗”是一句诗中最明显的“顿”。古典诗歌,一般是五言三顿或者七言四顿。

诗歌语言是否凝练,是否具有音乐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顿逗是否鲜明。古典诗歌的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配上相同的韵,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一句五个音节,三个节拍,最明显的停顿在一二节拍之间,第一节拍稍长,后两拍稍短,形成了诗句节奏明显的强弱变化。诗中一问三答,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又表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排比和反复是表现诗歌节奏感的最基本手法,通过重复使得诗句产生循环往复的音乐感,还能加深印象与情感浓度,给人以回肠荡气的打动。如“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简单的反复,音调铿锵婉转,情感浓烈鲜明,优美的音乐性在明快的节奏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某一成分的反复回环还能使音韵和谐,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因为,“只要是节奏,就有一种回环的美,即旋律的美。

诗的艺术形式,首先表现在这种旋律的美上。[3]”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诗歌渲染的情感和强调的气势取得了一种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使诗歌充满喜气洋洋的忙碌的气氛。

又如《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利用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在轻松明快的氛围中突出了对主人公的赞美和喜爱。

2.诗歌外在韵律传达细腻委婉的音乐美感,凸显诗人的个人风格 韵律是诗人在用韵与节奏等外在形式中体现出来的个人风格。在古典诗歌中,韵律常常会给诗句注入细腻深刻的意味,最能体现诗歌的音乐美。

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常常借助于押韵、叠音、平仄等来传达。 押韵最能体现诗歌因情用声、声义相谐的美感,是诗歌音乐美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通过韵脚关上连下,自然而突出的形成了诗歌或欢快、或低婉、或悲伤、或昂扬的不同风格与和谐流畅的音律美。汉语本身就有很强的音乐性,因为汉语韵母多为元音,发音响亮圆满,悦耳动听。

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始就是讲究押韵。

6.诗词的风格主要有几种

我们常常说,李白诗感情奔放,杜甫诗沉郁凝重,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又或者李煜词细腻感人,欧阳修词清丽明 媚,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 恻,等等,这些就是诗词的风格。

关于诗词的风格,这是前人对作品在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过程中为了适应 某种特定的题旨、情境所体现出来的语言格调及风貌。前人对作品风格多有 总结,如刚健、柔婉、简约、繁丰、平淡、绚烂、明快、含蓄、庄重、幽默、工丽、直率、雄奇、清新、奔放、悲慨、洗练、沉郁、空灵、风趣,等等。

7.简论诗歌的美学特征

在文学作品中,诗歌无疑是最具审美性的。

苏雪林说:“诗乃美文之一种。”玛·布尔顿说:“诗歌是语言最精妙的运用之一。

它给人以语言所能提供的最大乐趣。”诗歌不仅本身是美的,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

雪莱在《为诗辩护》中说:“诗使万象化成美丽;它使最美丽的东西愈见其美,它给最丑陋的东西添上美;它撮合狂喜与恐怖、愉快与忧伤、永恒与变幻;它驯服一切不可融和的东西,使它们在它轻柔的羁轭之下结成一体。”人们对诗歌的衷情和喜爱,从根本上讲是源于诗美。

那么,诗歌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美学特征呢? 1.语言上凝练、含蓄的美。诗歌追求的就是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意义。

无论中外诗歌,都讲究用词的反复推敲,做到舍此无二的地步。诗歌既是最精练的语言,自然要含蓄;以有限的字句,表达不尽的情意,正是诗的本份。

从这一点来说,任何一首诗,都不能求百分之百的了解,一定有一部分似解非解,那就是朦胧的美,含蓄的美。正因为其含蓄朦胧,其意蕴便格外丰富,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多样的可能,古人云:诗无达诂,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2.形象上的绘画美。诗歌是用意象来表达意义的。

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古人张舜民在《画埋集》中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都强调诗歌的意象鲜明突出的特点。

诗歌中的景色描写、情景交融都构成绘画美。这种绘画美的获得靠的是意象的营造,诗歌呈现给读者视觉看得见的具体形象,并由此在读者脑海里形成一个视觉形象,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

同时意象能引起联想,而联想具有诱发情感的巨大力量。一般来说,最受人欣赏的诗就是那些大多数人都能在脑海里看到其意象的诗。

3.充沛的情感美。情感美是诗的重要特征,离开情感美的诗不能称之诗或好诗,最伟大的诗歌一定是富于强烈的情感的诗歌。

诗人处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用心里滚烫的激情熔铸成铮铮的语言,表现出特定的思想感情。诗,可以直抒胸臆,壮怀激烈地高歌,也可以柔曼地低吟;诗歌的情感可激跃,可平淡;可明显,可暗含。

无论喜怒哀乐,只要真挚、纯粹,均可构成诗的情感美,而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应和、共鸣,得到美的享受。 4.悦耳的音乐美。

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是诗歌美的一个重要结构因素。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音响节奏,包括声律(平仄、轻重、长短句)和韵律(押韵和韵式等);第二是语义节奏,指诗行的分节、断句、顿开和字词的连续等。历来好诗均可以歌,布尔顿说,诗的本质在于歌,强调的就是诗的音乐美。

音乐美满足了人们的听觉感受。 5.微妙的滋味美。

这种滋味美,也有人把它叫做“诗味,”就是那种使我们感觉到一首诗之成为诗的那种素质。滋味美是用华美的语言形式所表现的情与景相合的诗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给我们的一种独特感受,好比品茶之清香韵味、食佳肴之可口甘甜。

诗歌的风格、气脉、文采、文质美均是构成诗味的要素。然而诗歌的微妙意味,常常是在字里行间之外,需要敏锐的感受性方能感知,所以布尔顿说“大多数聪明而多识的头脑足以产生大量的联想。

而智能非常低下的人无论如何也不欣赏诗。”当诗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会有所损失,甚至完全消失。

8.诗经的美学风格~求1000字左右的文章~谢谢~有点急啊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

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 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

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

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国风·周南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

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厘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

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

9.唐诗的美学特征

1.语言上凝练、含蓄的美。

诗歌追求的就是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意义。无论中外诗歌,都讲究用词的反复推敲,做到舍此无二的地步。

诗歌既是最精练的语言,自然要含蓄;以有限的字句,表达不尽的情意,正是诗的本份。从这一点来说,任何一首诗,都不能求百分之百的了解,一定有一部分似解非解,那就是朦胧的美,含蓄的美。

正因为其含蓄朦胧,其意蕴便格外丰富,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多样的可能,古人云:诗无达诂,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2.形象上的绘画美。

诗歌是用意象来表达意义的。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

古人张舜民在《画埋集》中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都强调诗歌的意象鲜明突出的特点。诗歌中的景色描写、情景交融都构成绘画美。

这种绘画美的获得靠的是意象的营造,诗歌呈现给读者视觉看得见的具体形象,并由此在读者脑海里形成一个视觉形象,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同时意象能引起联想,而联想具有诱发情感的巨大力量。

一般来说,最受人欣赏的诗就是那些大多数人都能在脑海里看到其意象的诗。 3.充沛的情感美。

情感美是诗的重要特征,离开情感美的诗不能称之诗或好诗,最伟大的诗歌一定是富于强烈的情感的诗歌。诗人处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用心里滚烫的激情熔铸成铮铮的语言,表现出特定的思想感情。

诗,可以直抒胸臆,壮怀激烈地高歌,也可以柔曼地低吟;诗歌的情感可激跃,可平淡;可明显,可暗含。无论喜怒哀乐,只要真挚、纯粹,均可构成诗的情感美,而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应和、共鸣,得到美的享受。

4.悦耳的音乐美。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是诗歌美的一个重要结构因素。

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音响节奏,包括声律(平仄、轻重、长短句)和韵律(押韵和韵式等);第二是语义节奏,指诗行的分节、断句、顿开和字词的连续等。

历来好诗均可以歌,布尔顿说,诗的本质在于歌,强调的就是诗的音乐美。音乐美满足了人们的听觉感受。

5.微妙的滋味美。这种滋味美,也有人把它叫做“诗味,”就是那种使我们感觉到一首诗之成为诗的那种素质。

滋味美是用华美的语言形式所表现的情与景相合的诗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给我们的一种独特感受,好比品茶之清香韵味、食佳肴之可口甘甜。诗歌的风格、气脉、文采、文质美均是构成诗味的要素。

然而诗歌的微妙意味,常常是在字里行间之外,需要敏锐的感受性方能感知,所以布尔顿说“大多数聪明而多识的头脑足以产生大量的联想。而智能非常低下的人无论如何也不欣赏诗。”

当诗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会有所损失,甚至完全消失。

诗词的美学风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