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先贤 清明祭先贤古诗找一下
1.清明祭先贤古诗找一下
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作者: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
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
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
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
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宋)欧阳修 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风和日丽,马嘶声声,可以想踏青上车马来往之景,青梅结子如豆,柳叶舒展如眉,日长气暖, 蝴蝶翩翩,大自然中的生命都处在蓬勃之中。
踏青过后,又荡秋千,不觉慵困,遂解罗诊小憩,只见画堂前双燕飞归。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关于清明节寒食习俗的诗句,最著名的一篇:《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一: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二 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清明-【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2.关于缅怀先烈 歌颂先贤的诗歌短一点
篇一:端午书怀吊屈原
作者:元平
站在五月的起点
凝重的历史让人哽咽
悲愤的汨罗江畔
仿佛在诉说一位诗人的满腔忧怨
一曲《离骚》穿越时空两千年
正在愤怒地呐喊
忧国忧民 无悔无怨
大义凛然 气冲霄汉
奋力一跃 九州惜叹
为炎黄子孙树立了典范
一个不屈的灵魂血染江畔
感天动地神州惋
绿在博大天地间
清翠的荷叶包起一片
美好的心愿
祖祖辈辈把先贤怀念
碧青的苇叶裹满
一个古老的思念
年年岁岁把英烈纪念
一把油伞遮雨烟
雄黄酒烈怯风寒
一捆艾草避邪难
风靡华夏上千年
祈福安康倾祝愿
岁月悠悠 传说震憾
千古佳话 永存人间
沧水东流 气贯云天
海枯石烂 铭记屈原
3.求缅怀先烈的诗词
这里找吧。里边许许多多:
:8090/minzu/rmhn/shige/index.jsp
抗日英烈谱
孔繁顺
杨靖宇
三江大地日无光,白山饮泣黑水殇。
日寇铁蹄狼豺恶,义军奋威旌旗扬。
雪封三月草根香,心映九天斗志强。
头颅抛却豪气在,怒目敌酋胆魄丧。
赵一曼
出身豪门气节昂,救亡图存肩上枪。
无前一往胜须眉,断后九死有红妆。
武略深谋诛敌寇,文才初显好文章。
白山黑水刻英名,旌旗血染艳骄阳。
左权
卫国驱倭气如虹,将军英名贯赤中。
运筹帷幄广谋略,执锐披坚敢称雄。
敌寇闻风魂魄惊,民众擎旗麾下行。
热血洒尽孕新宇,身融太行铸永恒。
彭雪枫
将军生来忧国难,忠勇才智耀中原。
豫东举旗兴劲旅,淮北挥戈诛敌顽。
月夜撰文论兵法,拂晓高歌解民悬。
年年九月枫叶红,江淮挥泪霞满天。
4.关于缅怀先烈 歌颂先贤的诗歌短一点
篇一:端午书怀吊屈原 作者:元平 站在五月的起点 凝重的历史让人哽咽 悲愤的汨罗江畔 仿佛在诉说一位诗人的满腔忧怨 一曲《离骚》穿越时空两千年 正在愤怒地呐喊 忧国忧民 无悔无怨 大义凛然 气冲霄汉 奋力一跃 九州惜叹 为炎黄子孙树立了典范 一个不屈的灵魂血染江畔 感天动地神州惋 绿在博大天地间 清翠的荷叶包起一片 美好的心愿 祖祖辈辈把先贤怀念 碧青的苇叶裹满 一个古老的思念 年年岁岁把英烈纪念 一把油伞遮雨烟 雄黄酒烈怯风寒 一捆艾草避邪难 风靡华夏上千年 祈福安康倾祝愿 岁月悠悠 传说震憾 千古佳话 永存人间 沧水东流 气贯云天 海枯石烂 铭记屈原。
5.悼念亲人或思念方面的古代诗词歌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6.悼念亲人或思念方面的古代诗词歌赋
苏轼是唯一给老婆写诗的人 王弗: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四川眉州青神县的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称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山。
进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表面上,除了池水较深较冷之外,并无任何独特之处。
但奇怪的是,如果你临池拍手,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此时再看池边石壁上的“唤鱼池”三个大字,才知道这个名字是如此贴切而富有灵性。
而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 当年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
正在山中读书的少年苏轼以“唤鱼池”中选,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的大字。苏轼的才华赢得了王方的喜爱,几经周折,王方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
仙山清池,佳人才子,这个美丽的故事为本来就美丽的山川增色不少,让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语不止。 王弗性格“敏而静”,作为进士之女的她开始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知书。
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
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然而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让苏轼悲痛万分。此时苏轼母亲程氏已经去世。
苏洵对苏轼说:“王弗跟着你很不容易,将来要将她安葬于她婆婆的墓边。”谁知未及一年,苏洵又卒于京师。
于是苏轼兄弟护丧回家,将王弗也葬于其翁姑墓侧。 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记梦》,这是近千年以来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
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撼人心魄的一幕。据说用词来写悼亡,苏轼是首创,这一首创,却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但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
只是鲜有人知道,这份感情的最初,却是那隐藏在山林深处神秘的唤鱼池。 王弗随翁姑葬于眉州安镇乡可龙里的山中。
据说附近有一泓山泉,经常有一个白发老翁卧于泉上,只能远看,人一走近,他就隐身于泉里,所以泉水又叫老翁泉。苏辙晚年写诗:“老人寄东岩,萧然四无邻。
八尺清冷泉,中有白发人。婆娑弄明月,松间夜相宾。”
就是指的此事。 苏轼有诗句:“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种树很多的缘故,这一片山林中的苏家墓地到了后来竟怎么也找不到了。明代广东人许仁到眉州做太守,多次率人按图索骥去山里寻找苏洵墓,却一度次次徒劳而返,让他慨叹:“青山难觅先贤墓,白发重逢此寺僧。”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眉州太守金一凤也带着士绅遍寻山野,最后进入一片寸步难行的荆棘林,当他们斩去杂草丛荆时,苏洵等人的坟墓终于显现在眼前,只是早已碑志剥蚀苔封叶积。金一凤感伤世间博学闻达之人,身后却落得如此光景。
于是他捐囊封土,筑墓建祠,即今所存的“苏坟山”。这里是苏轼“更听潇潇风雨哀”的地方,也是让他在异乡“无处话凄凉”的地方。
可为凭吊者识。 王润之: 泛泛东风初破五。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 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 天公为下曼陀雨! ——《蝶恋花》 苏轼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云来,王闰之的名气最小。她的才干见识也许比不上王弗,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
王闰之也先于苏轼去世,让苏轼再遭打击,“泪尽目干”。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
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润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
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
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
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了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
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
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上述的《蝶恋花》纪事。
7.清明节缅怀先烈诗词
原发布者:NN
清明节缅怀先烈词句
1、“我们现在的幸福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虽然你们已经不在了,但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你们是我心中的英雄!”
2、青山不老,绿水无忧。是革命烈士们用炽热的鲜血换取了国家的安宁与太平,伟大的烈士们,伟大的新中国来之不易,踏着先人的脚步,用我们的双手,共同建造这美好的家园。
3、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有犹长春风,学习先烈革命精神,为振兴中华建功立业,不忘烈士抛忠骨,民族复兴中国梦,清明节到了,今天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革命换来的,没有你们,我们的祖国也不会繁荣昌盛,我要好好学习。没有你们的英勇献身,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铮铮铁骨,托起明天的太阳!是你们用不屈不挠的大无畏,铸就祖国的辉煌!你们的英名永垂不朽,你们的精神万古长青!向你们致敬!向你们学习!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到清明,我们首先想到的总是这幅行人悲伤、春雨缠绵的场景。不过从我们传统扫墓的习俗看清明无疑也是令人伤感的节日。
5、中国文明五千年,革命先烈们用鲜血谱写了伟大的人生。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歌颂和赞扬,他们的人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祖国建设的精神,把他们的事迹流传下去,展示我们新时代年轻人。 9、“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好好学习,掌握本领,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
8.唐代祭奠神灵先贤的酒诗在历史上是怎样记述的
祭奠神灵先贤,凭吊亲友都需要酒。
“欲发移船 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张籍《贾客乐》)。“我有一 石酒,置酒坟树前”(刘禹锡《题淳于髡墓》)。
“举杯沥 酒招尔魂,月影混漾开乾坤”(李绅《涉沅潇》)。“独把 一樽和泪酒,隔云遥奠武侯祠”(韦庄《喻东军》)。
“烹 鱼邀水客,载酒祭山神”(李端《晚次巴陵》〉。“河桥酒 熟平生事,更向东流奠一卮”(许浑《题故李秀才居》)。
“告我万世为唐休,又闻招魂有美酒”(李益《从 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为我浇酒祝东流,殇为魄兮,可以归还故乡些”(李益《从军夜次 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
“冢上题诗苏小见,江头酹酒伍员来(黄滔《寄蒋先辈》)。“金陵客路方 流落,空祝回銮奠酒卮”(韦庄《谒蒋帝庙>>)»“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叮咛嘱早归”(陈去疾《西上辞母 坟》)。
“前贤多哭酒,哭酒免哭心”(孟郊《吊卢殷》)。 “一声邻笛残阳里,酹酒空堂泪沾衣”(钱起《哭曹钧》)。
“伤心载酒地,仙菊为谁薰”(钱起《哭常征 君》)。“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白居易 《哭刘尚书梦得二首》)。
“奠酒徒拜手,哀怀安能陈” (张籍《哭于鹄》)。“高情唯怕酒不满,长逝可悲花正 开”(郑谷《吊故礼部韦员外序》)。
“诗侣酒徒消散尽, 一场春梦越王城”(卢延让《哭李郢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