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监察御史 韩愈当监察御史之后被贬到何处
1.韩愈当监察御史之后被贬到何处
贞元18(802)年,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年34岁。
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的开端。此间,他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弟子”,其《师说》就写于这段时间。
第二年,韩愈与柳宗元、刘禹锡等同为监察御史。监察御史“秩不高而权限广”,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和建议的。
他目睹人民忍饥挨饿,向皇帝写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请求缓征京畿百姓赋税,遭权臣陷害,被贬为阳山令。十年谋官,两月被贬,但他没有怨天尤人,在阳山任职三年,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渔猎活动,也收了一大批门徒,《新唐书·韩愈传》说他“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这是韩愈第一次遭贬。有人说韩愈改变了阳山,使一个荒僻小县成为文化名城。
2.颜真卿,字清臣
颜真卿,字清臣。
年轻时勤奋好学,有作词功底,尤其擅长书法。以孝敬长辈而闻名。
受命做监察御史。在五原有冤案,很久未能判决,他来之后立即处理了。
那时正当旱灾,冤案审理后才下了雨,县里的人都称颜真卿为及时雨御史。颜真卿不依附杨国忠,杨很愤怒,贬谪颜真卿为平原太守。
当时安禄山反叛众所周知,真卿借故雨量大,整修城池固防,私底下招兵买马,殷实库存,同时表面与文士才子聚会,在城外水中泛舟游玩喝酒吟诗。有人进谗给安禄山说颜真卿的坏话,安禄山也派人秘密查过真卿,认为真情是个书生文人不足以坏事。
没多久,安禄山果然反叛,河朔地区都陷落了,只有平原具备防守能力,真卿派司兵参军李平快马突围上奏。唐玄宗听到安禄山反叛的事,惊叹说:“河北二十四个县,难道没有一个忠臣吗!”等到李平来时,玄宗非常高兴,对身边的人说:“我虽然不了解颜真卿是个怎么的人,但是有这样的臣子我就放心了”。
水平有限 别见怪!!!。
3.古代有哪些著名御史(监察官员)
权万纪、胡宗宪、鲍宣、袁可立、陈庆镛等。
1、权万纪
权万纪是唐太宗皇子吴王李恪的老师,敢于犯颜直谏,在他的督导下,吴王收敛许多,还博得了尊师的美名,权万纪却因吴王狩猎破坏了农田,被唐太宗以师之过削去了封户。
后改为教导李世民第五子李祐,因万纪多次犯颜劝谏,斥退昝君谟、梁猛彪等小人,引起李佑的不满。贞观十七年(643年)被李佑指使燕弘亮等率20骑射杀支解而死。
2、胡宗宪
胡宗宪(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
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累迁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为官二十五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死后追谥襄懋。
3、鲍宣
鲍宣(前30-3年),西汉大夫。字子都。渤海高城(今河北盐山东南)人。哀帝时,为谏大夫,敢于上书直言,抨击时政。他在上书中,曾指出:“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后任司隶校尉。哀帝时为豫州牧,征为谏大夫,对哀帝宠信外戚子弟及幸臣董贤等,谏争甚切,其言少文多实。后拜司隶,因摧辱丞相,下狱,博士弟子王威等千余人上书营救,得减灭髡钳。王莽秉政,因宣不附己,以事逮之入狱,自杀。
4、袁可立
袁可立(1562.4.25-1633.11.12),字礼卿,号节寰,河南睢州(今河南省睢县)人。曾任苏州府推官、巡城御史、左通政、兵部尚书等职。
明朝万历十七年进士,初任苏州府推官。二十三年升山西道监察御史,五月初九日因直谏罚岁俸。二十四年正月初十被罢官回籍二十六年。泰昌元年八月十七日起尚宝司司丞。
天启元年二月初四日升本司少卿,同年七月十六日晋太仆寺少卿。天启二年三月初七日升通政使司左通政署司事、侍经筵,同年三月十四日,充廷试读卷官,同年四月初十日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
天启三年十月初六日晋兵部右侍郎,天启四年三月初三日七上疏予告归。天启五年十一月十八日起兵部添设右侍郎。
天启六年润六月初九为右侍郎,同年七月二十八日转左侍郎,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廷推南京户部尚书,十二月初一日加兵部尚书致仕。
天启七年八月十二日,以三殿功加太子少保,累加太子太保,三上疏辞。“公自此绝意仕进”居家不出。南都以子枢赠光禄大夫。
袁可立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 ‘’四朝元老”之臣,诰 ‘’五世恩荣”之赏。为官不阿权贵,敢于为民请命,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抗金名臣, 曾策反努尔哈赤姻婿刘爱塔。清兴“文字狱”,其传记和著作遭禁毁。
乾隆四十二年,有关袁可立的《节寰袁公行状》和宋岳飞的《岳鄂王精忠祠记》同时遭满清封杀令。
5、陈庆镛
陈庆镛(1795~1858年)字乾翔、笙叔,号颂南,泉州西门外塔后村(今属丰泽区北峰镇人)。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清末一位著名的抗英和一系列改革政治、军事以匡国振民的主张的官员。
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奏《申明弄赏疏》,极力反对起用在鸦片战争中丧权辱国而被革职的大臣琦善、奕山、牛鉴、文蔚等人,谏草流传、读者咋舌,真声震天下,与朱琦、苏廷魁并称为“天下三大鲠直御史”。
他又是一位精研汉学和金石学学问渊博的学者,著有《籀经堂文集》、《三家诗考》、《说文释》《古籀考》等。卒赠光禄寺卿,钦赐祭葬,进祀贤祠。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陈庆镛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鲍宣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胡宗宪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袁可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权万纪
4.苏轼的御史台诗案这个文字狱
《湖州谢上表》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古代文人因为客观环境使然,总是习惯于在谴词造句上表现得十分微妙,而读者也养成一种习惯,本能地寻求字里行间的含义。比如御史台里的“新进”们。六月,监察御史里行何大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给苏轼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明明是苏轼在讽刺他们,而他们反说苏轼愚弄朝廷。偷梁换柱正是小人们的惯技。这里还有一点背景,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和变法派斗争激烈,两派领袖分别是两位丞相司马光和王安石,因前者给后者的长信中有“生事”二字,于是“生事”成了攻击变法的习惯用语;“新进”则是苏轼对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的贬称,他曾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后来正是曾拥护过王安石的“巧进之士”吕惠卿把王安石出卖了,使其罢相。
《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
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檀”去“木”,念“胆”)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就上奏弹劾说:
“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漫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他举的例子,“赢得”两句及“岂是”两句出自《山村五绝》;“东海”两句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读书”两句出自《戏子由》。但经断章取义后,句句上纲上线。
马上,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前脚后脚杀到,他们历数苏轼的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李定举了四项理由说明为什么应当处苏轼极刑,他说:“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接着说苏轼急于获得高位,在心中不满之下,乃讥讪权要。再次,皇帝对他宽容已久,冀其改过自新,但是苏轼拒不从命。最后,虽然苏轼所写诗之荒谬浅薄,但对全国影响甚大,“臣叨预执法,职在纠*,罪有不容,岂敢苟止?伏望陛下断自天衷,特行典宪,非特沮乖慝之气,抑亦奋忠良之心,好恶既明,风俗自革。”这位李定正是当年因隐瞒父丧而被司马光称为“禽兽不如”的家伙,苏轼也讥他“不孝”。虽然群小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
5.古文翻译“勃兄
翻译;
王勃的哥哥王剧,弟弟王助,都考上了进士。王剧长寿年间官居凤阁舍人,寿春王等五王出阁,有关部门筹备仪式的时候,忘记记录在史册上,群臣已经来齐了,才发觉这个疏漏,宰相大惊失色。王剧就让五吏执笔,分别书写文辞,文采华丽,片刻都写完了,人人叹服。不久后加官弘文馆学士,兼任知天官侍郎。早先的时候,裴行俭进行典选,看见了王剧与苏味道,说:“这两个人,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到这时这句话明验无疑了。王剧素来与刘思礼交好,刘思礼做箕州刺史,与綦连耀谋反,王剧与哥哥泾州刺史王勉以及王助都因此被诛。神龙初年,才下诏复官。王助字子功,七岁时母亲去世哀号痛哭,邻里都被感动得落下泪来。父亲去世时守孝,悲伤过度身体消瘦。孝满之时,官任监察御史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