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九岁,州辟主簿。天保初,除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天统中,除信州刺史。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吏以下,爰逮鳏寡孤独,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诣诸州,悉有举劾,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既盛暑,恐其劳弊,往往为之驻马,随举一酌,示领其意,辞谢令还。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府省为奏,敕报许之。寻除都官尚书。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私,门生藜藿,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任用,铭戢甚深,虽人才无愧,盖亦由其接引。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遣,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尚书邢邵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邵为兖州刺史,别后,遣送白细为信。聿修退绸不受,与邢书云:“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邢亦忻然领解,报书云:“一日之赠,卒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弟昔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及在吏部,属政塞道丧,若违忤要势,即恐祸不旋踵,虽以清白自守,犹不能免请谒之累。隋开皇初,入朝,又除都官尚书。二年,出为熊州刺史。寻卒,年七十二。
(选自《北齐书》,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辟主簿 辟:征召 B. 时望多相器待 相:表动作偏指一方,他
C. 存问来往 存:问候 D. 卒而不思 卒:最终
8.D(卒:仓促)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不言而治 B. 请为立碑
拔剑撞而破之 为击破沛公军
C. 因成交友 D. 邢邵与聿修旧款
伺者因此觉之 彼与彼年相若也
9. B.(为:介词,给,替;A.而:连词,表修饰(一说表转折)/ 连词,表承接,可译“就”; C.因:副词,于是,就/ 介词,因为,由于;D.与:介词,和,跟/ 连词,和,跟)(注意:高考后期复习时,还是要注意虚词的词性的区别。)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御史诣诸州,悉有举劾,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4分)
(1)御史到各州(巡视),(各州)都有检举揭发(不法官员的事),(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袁聿修就像这样被朝廷信任。(画线处各1分,大意正确2分。)
(2)若违忤要势,即恐祸不旋踵,虽以清白自守,犹不能免请谒之累。
(2)如果违背权要之臣,恐怕灾祸立刻就会接踵而至,(袁聿修)即使凭清白自守,还是不能摆脱请求拜谒(权贵)的烦劳。(画线处各1分,大意正确2分。“请谒”也可译为“私下告求”)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袁聿修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5分)
政绩显著(为政清靖);平和温润;关爱百姓;重视友情;为官廉谨。(一点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九岁时,州里就征召他担任主簿。天统年间,被任命为信州刺史。他为政清静,不言而治,从长吏以下,直到鳏寡孤独,袁聿修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关爱百姓】武平初年,御史巡视诸州,在各州都有检举揭发不法官员的事,可是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他就像这样被朝廷信任。到他任满解职还京时,信州的百姓僧道,追来送别的填满道路,有人带来美酒与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当时正是盛暑,袁聿修担心送行的百姓劳累,常常为他们停下马,随手喝一杯酒,表示已领受他们的好意,道谢告辞,并让他们回家。袁聿修回京后,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求为他立碑。府省为此上奏,皇上下诏答应他们。不久,他被任为都官尚书。袁聿修自小平和温润,在士族子弟中,最有规矩法度。他以名门之子历任清要官职,当时有声望的人大多赏识他,称许他的风度和鉴识。他在郎署的时候,正好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就结为朋友。赵彦深以后遭到淘汰,被遣送回家,无人拜访,门口长满杂草,只有袁聿修因为旧情,探问往来。赵彦深得到重用后,仍感念甚深,袁聿修历任要职,虽然是由于自己的才干声望,大概也与赵彦深的援引有关。袁聿修任职廉洁谨慎,当时少有。东魏、北齐时期,尚书台郎多不免于相互送礼,袁聿修在尚书省十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邵与袁聿修有旧交,每次在尚书省开玩笑时,常称袁聿修为清郎。大宁初年,袁聿修以大常少卿的身份出使巡察诸州,并受命考核官员的得失。他经过兖州时,邢邵正担任兖州刺史,两人分别后,邢邵派人送去白绸作为信物。袁聿修退还白绸没有接受,给邢邵写信说:“今日经过您处,与平日出行不同,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应象防御水患一样,愿您体会此心,不(至于)遗留埋怨(责备自己)。”邢邵也欣然领会,回信说:“先前的赠送,轻率,未加考虑,老夫匆忙之间,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敬承来信之意,我并无不快。弟昔日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了。”到袁聿修在吏部,适逢国政衰败道德沦丧,如果违背权要之臣,恐怕灾祸立刻就会接踵而至,袁聿修即使凭清白自守,还是不能摆脱请谒权贵的烦劳。隋文帝开皇初年,入朝,又担任都官尚书。开皇二年,出任熊州刺史,不久即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二: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魏中书令翻之子也。九岁,州辟主簿。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
天统中,除信州刺史,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吏以下,爰逮鳏寡孤独,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举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氏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既盛暑,恐其劳弊。往往为之驻马,随举一酌,示领其意,辞谢令还。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疋,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私,门生藜藿,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任用,铭戢①甚深,虽人才无愧.盖亦由其接引。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馈,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尚书邢邵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邵为兖州刺史,别后,馈送白绸为信。聿修退绸不受,与邢书云:“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贵。”邢亦忻然领解,报书云:“一日之赠,卒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弟昔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及在吏部,属政塞道丧,若违忤要势,即恐祸不旋踵,虽以清白自守,犹不能免请谒之累。
(节选自《北齐书·袁聿修列传》)
注:①戢:收敛,收藏。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B. ①皆得其欢心 ②其孰能讥之乎
C. ①多言可畏,譬之防川 ②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D. ①虽以清白自守 ②以愚辞歌愚溪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聿修“在官廉谨”的一组是 ( )
①性深沉有鉴识 ②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③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 ④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
⑤一日之赠,卒而不思 ⑥愿得此心,不贻厚责。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聿修九岁时被州里征辟为主薄。他性格深沉而有见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受尚书崔休的赏识。
B.袁聿修任信州刺史时,深受百姓信任。离职后,信州百姓请求为他立碑,并托人撰写碑文来记述他的功德。
C.袁聿修自小平和温润,在士族高门子弟中,最有规矩法度,当时名士都很赏识他,称许他的风采与见识。
D.在魏、齐时代贿赂成风的环境中,袁聿修曾在尚书省十年,由于拒受贿赂,赢得了“清卿”的美誉。
1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盛暑,恐其劳弊。往往为之驻马,随举一酌,示领其意,辞谢令还。(5分)
(2)彦深任用,铭戢甚深,虽人才无愧,盖亦由其接引。(5分)
参考答案:
10.B(前“其”是代词,他们,后“其”是副词,难道;A项均为介词,表被动;C项均为代词,代指事物;D项均为介词,用、拿。)
11.D(③④句很清楚地说明在官廉洁、谨慎,⑥句是他个人言语中透露出的廉洁和谨慎。)
12.D(在尚书省十年被誉为“清郎”,而非“清卿”。)
(以上每小题3分)
13(1)(5分)当时正是大热天,袁聿修担心百姓们过于劳累,常常为送行的人停下马,随手喝一杯酒,表示已领受他们的好意,感谢他们的情义,并让他们回家。(译出大意得3分,“往往”“谢”翻译正确各1分。)
(2)(5分)赵彦深被任用后,对袁聿修非常感谢并牢记心中。(他的被任用)虽然无愧于他的才华与学识,但大概也是由袁聿修所引荐(但大概也是与袁聿修的引荐有关)。 (译出大意得3分,“人才”“接引”翻译正确各1分。)
参考译文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他是北魏中书令袁翻的儿子,但过继给叔父袁跃为子。七岁时父亲去世,他守丧时的起居礼度,与成人相仿。九岁时,州里辟署他为主簿。性格深沉而有见识,清净寡欲,与物无争,深受尚书崔休的赏识。魏孝武帝大昌中,他初次任官为太保开府西阁祭酒。十八岁时,领本州中正。不久,兼尚书度支郎,还历任五兵郎中、左民郎中。东魏孝静帝武定末,任太子中舍人。北齐文宣帝天保初,任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他任职数年,大有政绩,声誉颇佳,得到远近百姓的称赞。天保八年,兼太府少卿,不久,转任大司农少卿,又改任太常少卿。北齐孝昭帝皇建二年,他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命令恢复前职,先后加冠军将军、辅国将军,调任吏部郎中。时间不长,迁任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大将军,领兼御史中丞。司徒录事参军卢恩道私自借贷库钱四十万,用来聘太原人王乂的女儿为妻,而王氏已先收下陆孔文的聘礼作为定婚礼物,袁聿修由于是司徒府的首要僚佐,又是国家负责司法的官员,知道此事而不加弹劾,受到免去御史中丞的处分。不久,迁任秘书监。齐后主天统中,朝廷下诏命令袁聿修与赵郡王高睿等商议制定五礼。后出任信州刺史,就是他的本乡,当时人都认为是荣耀。他为政清静,不言而治,自从长吏以下,直到鳏寡孤幼,袁聿修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后主武平中,御史都出来巡视诸州,梁、郑、变、豫等州与信州疆域相接,在信州的周围,御史都检举揭发出官员的不法行为,而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足见袁聿修所受到的信任。到他任满解职还京时,包括僧人在内的全州百姓,追来送别的填满道路,有人带来美酒与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都想要运送。当时正是盛暑,袁聿修恐怕百姓们过于劳累,往往为送行的人停下马,随手喝一杯酒,表示已领受他们的好意,感谢他们的情义,并让他们回家。袁聿修回京后,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求为他立碑,收敛嫌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来撰写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德,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同意。不久,他被任为都官尚书,仍领本州中正。转任兼吏部尚书、仪同三司,不久,被正式任命为吏部尚书。
袁聿修自小平和温润,在土族高门子弟中,最有规矩法度。他以名门之子历任清要官职,当时名士多很赏识他,称许他的风采与见识。他在郎署的时候,正好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就结为朋友。赵彦深以后遭到淘汰,被遣放回家,由于无人拜访,大门口都长上杂草,而袁聿修还以旧情,到赵彦深家探问往来。赵彦深得到重用后,仍感念甚深,因此,袁聿修历任要职,虽然是由于自己的才干声望,但也与赵彦深的援引有关。袁聿修任吏部尚书后,自认为是由于自己的声望而得任此职的。起初,冯子琼以尚书仆射掌管官员选任的事务,他子女的婚嫁之事,接连不断,袁聿修曾加以嘲讽,说:“冯公经营婚事,日不暇给。”等到袁聿修自己在吏部,也不能免于此,当时认为是由于所处的地势而决定的。他在官廉洁谨慎,当时少有。东魏、北齐时期,尚书台郎多不免于相互送礼,袁聿修在尚书十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邵与袁聿修有旧交,每次在尚书省开玩笑时,常称袁聿修为清郎。武成帝大宁初,袁聿修以大常少卿出使巡察,并受命考核官员的得失。他经过兖州时,邢邵正担任兖州刺史,两人分别后,邢邵派人送去白纳为信。袁聿修退还白纟由不受,与邢邵写信说:“今日经过您处,与平日出行不同,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应象防御水患一样,不忽视细微末节,愿您体会此心,不至于重责。”邢邵也欣然领会,回信说:“先前的赠送,过于轻率,未加考虑,老夫匆忙之间,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敬承来信之意,我并无不快。弟昔日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了。”到袁聿修在吏部,正赶上国政衰败,道德沦丧,如果违背权要之臣,恐怕立刻就会引来杀身之祸,袁聿修虽然自己仍严守清白,但还是不能摆脱请谒的烦劳。北齐灭亡后,他入仕北周,任仪同大将军、吏部下大夫。周静帝大象末,为东京司宗中大夫。隋文帝开皇初,加上仪同,迁任东京都官尚书。东京废,又入朝任都官尚书。开皇二年,出任熊州刺史,不久即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辟主簿
C.
8.D(卒:仓促)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C.
伺者因此觉之
9. B.(为:介词,给,替;A.而:连词,表修饰(一说表转折)/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御史诣诸州,悉有举劾,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4分)
(1)御史到各州(巡视),(各州)都有检举揭发(不法官员的事),(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袁聿修就像这样被朝廷信任。(画线处各1分,大意正确2分。)
(2)若违忤要势,即恐祸不旋踵,虽以清白自守,犹不能免请谒之累。
(2)如果违背权要之臣,恐怕灾祸立刻就会接踵而至,(袁聿修)即使凭清白自守,还是不能摆脱请求拜谒(权贵)的烦劳。(画线处各1分,大意正确2分。“请谒”也可译为“私下告求”)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袁聿修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5分)
政绩显著(为政清靖);平和温润;关爱百姓;重视友情;为官廉谨。(一点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九岁时,州里就征召他担任主簿。天统年间,被任命为信州刺史。他为政清静,不言而治,从长吏以下,直到鳏寡孤独,袁聿修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关爱百姓】武平初年,御史巡视诸州,在各州都有检举揭发不法官员的事,可是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他就像这样被朝廷信任。到他任满解职还京时,信州的百姓僧道,追来送别的填满道路,有人带来美酒与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当时正是盛暑,袁聿修担心送行的百姓劳累,常常为他们停下马,随手喝一杯酒,表示已领受他们的好意,道谢告辞,并让他们回家。袁聿修回京后,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求为他立碑。府省为此上奏,皇上下诏答应他们。不久,他被任为都官尚书。袁聿修自小平和温润,在士族子弟中,最有规矩法度。他以名门之子历任清要官职,当时有声望的人大多赏识他,称许他的风度和鉴识。他在郎署的时候,正好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就结为朋友。赵彦深以后遭到淘汰,被遣送回家,无人拜访,门口长满杂草,只有袁聿修因为旧情,探问往来。赵彦深得到重用后,仍感念甚深,袁聿修历任要职,虽然是由于自己的才干声望,大概也与赵彦深的援引有关。袁聿修任职廉洁谨慎,当时少有。东魏、北齐时期,尚书台郎多不免于相互送礼,袁聿修在尚书省十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邵与袁聿修有旧交,每次在尚书省开玩笑时,常称袁聿修为清郎。大宁初年,袁聿修以大常少卿的身份出使巡察诸州,并受命考核官员的得失。他经过兖州时,邢邵正担任兖州刺史,两人分别后,邢邵派人送去白绸作为信物。袁聿修退还白绸没有接受,给邢邵写信说:“今日经过您处,与平日出行不同,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应象防御水患一样,愿您体会此心,不(至于)遗留埋怨(责备自己)。”邢邵也欣然领会,回信说:“先前的赠送,轻率,未加考虑,老夫匆忙之间,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敬承来信之意,我并无不快。弟昔日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了。”到袁聿修在吏部,适逢国政衰败道德沦丧,如果违背权要之臣,恐怕灾祸立刻就会接踵而至,袁聿修即使凭清白自守,还是不能摆脱请谒权贵的烦劳。隋文帝开皇初年,入朝,又担任都官尚书。开皇二年,出任熊州刺史,不久即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二: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魏中书令翻之子也。九岁,州辟主簿。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
天统中,除信州刺史,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吏以下,爰逮鳏寡孤独,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举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氏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既盛暑,恐其劳弊。往往为之驻马,随举一酌,示领其意,辞谢令还。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疋,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私,门生藜藿,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任用,铭戢①甚深,虽人才无愧.盖亦由其接引。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馈,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尚书邢邵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邵为兖州刺史,别后,馈送白绸为信。聿修退绸不受,与邢书云:“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贵。”邢亦忻然领解,报书云:“一日之赠,卒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弟昔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及在吏部,属政塞道丧,若违忤要势,即恐祸不旋踵,虽以清白自守,犹不能免请谒之累。
(节选自《北齐书·袁聿修列传》)
注:①戢:收敛,收藏。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B. ①皆得其欢心 ②其孰能讥之乎
C. ①多言可畏,譬之防川 ②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D. ①虽以清白自守 ②以愚辞歌愚溪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聿修“在官廉谨”的一组是 ( )
①性深沉有鉴识 ②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③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 ④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
⑤一日之赠,卒而不思 ⑥愿得此心,不贻厚责。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聿修九岁时被州里征辟为主薄。他性格深沉而有见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受尚书崔休的赏识。
B.袁聿修任信州刺史时,深受百姓信任。离职后,信州百姓请求为他立碑,并托人撰写碑文来记述他的功德。
C.袁聿修自小平和温润,在士族高门子弟中,最有规矩法度,当时名士都很赏识他,称许他的风采与见识。
D.在魏、齐时代贿赂成风的环境中,袁聿修曾在尚书省十年,由于拒受贿赂,赢得了“清卿”的美誉。
1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盛暑,恐其劳弊。往往为之驻马,随举一酌,示领其意,辞谢令还。(5分)
(2)彦深任用,铭戢甚深,虽人才无愧,盖亦由其接引。(5分)
参考答案:
10.B(前“其”是代词,他们,后“其”是副词,难道;A项均为介词,表被动;C项均为代词,代指事物;D项均为介词,用、拿。)
11.D(③④句很清楚地说明在官廉洁、谨慎,⑥句是他个人言语中透露出的廉洁和谨慎。)
12.D(在尚书省十年被誉为“清郎”,而非“清卿”。)
(以上每小题3分)
13(1)(5分)当时正是大热天,袁聿修担心百姓们过于劳累,常常为送行的人停下马,随手喝一杯酒,表示已领受他们的好意,感谢他们的情义,并让他们回家。(译出大意得3分,“往往”“谢”翻译正确各1分。)
(2)(5分)赵彦深被任用后,对袁聿修非常感谢并牢记心中。(他的被任用)虽然无愧于他的才华与学识,但大概也是由袁聿修所引荐(但大概也是与袁聿修的引荐有关)。 (译出大意得3分,“人才”“接引”翻译正确各1分。)
参考译文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他是北魏中书令袁翻的儿子,但过继给叔父袁跃为子。七岁时父亲去世,他守丧时的起居礼度,与成人相仿。九岁时,州里辟署他为主簿。性格深沉而有见识,清净寡欲,与物无争,深受尚书崔休的赏识。魏孝武帝大昌中,他初次任官为太保开府西阁祭酒。十八岁时,领本州中正。不久,兼尚书度支郎,还历任五兵郎中、左民郎中。东魏孝静帝武定末,任太子中舍人。北齐文宣帝天保初,任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他任职数年,大有政绩,声誉颇佳,得到远近百姓的称赞。天保八年,兼太府少卿,不久,转任大司农少卿,又改任太常少卿。北齐孝昭帝皇建二年,他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命令恢复前职,先后加冠军将军、辅国将军,调任吏部郎中。时间不长,迁任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大将军,领兼御史中丞。司徒录事参军卢恩道私自借贷库钱四十万,用来聘太原人王乂的女儿为妻,而王氏已先收下陆孔文的聘礼作为定婚礼物,袁聿修由于是司徒府的首要僚佐,又是国家负责司法的官员,知道此事而不加弹劾,受到免去御史中丞的处分。不久,迁任秘书监。齐后主天统中,朝廷下诏命令袁聿修与赵郡王高睿等商议制定五礼。后出任信州刺史,就是他的本乡,当时人都认为是荣耀。他为政清静,不言而治,自从长吏以下,直到鳏寡孤幼,袁聿修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后主武平中,御史都出来巡视诸州,梁、郑、变、豫等州与信州疆域相接,在信州的周围,御史都检举揭发出官员的不法行为,而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足见袁聿修所受到的信任。到他任满解职还京时,包括僧人在内的全州百姓,追来送别的填满道路,有人带来美酒与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都想要运送。当时正是盛暑,袁聿修恐怕百姓们过于劳累,往往为送行的人停下马,随手喝一杯酒,表示已领受他们的好意,感谢他们的情义,并让他们回家。袁聿修回京后,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求为他立碑,收敛嫌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来撰写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德,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同意。不久,他被任为都官尚书,仍领本州中正。转任兼吏部尚书、仪同三司,不久,被正式任命为吏部尚书。
袁聿修自小平和温润,在土族高门子弟中,最有规矩法度。他以名门之子历任清要官职,当时名士多很赏识他,称许他的风采与见识。他在郎署的时候,正好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就结为朋友。赵彦深以后遭到淘汰,被遣放回家,由于无人拜访,大门口都长上杂草,而袁聿修还以旧情,到赵彦深家探问往来。赵彦深得到重用后,仍感念甚深,因此,袁聿修历任要职,虽然是由于自己的才干声望,但也与赵彦深的援引有关。袁聿修任吏部尚书后,自认为是由于自己的声望而得任此职的。起初,冯子琼以尚书仆射掌管官员选任的事务,他子女的婚嫁之事,接连不断,袁聿修曾加以嘲讽,说:“冯公经营婚事,日不暇给。”等到袁聿修自己在吏部,也不能免于此,当时认为是由于所处的地势而决定的。他在官廉洁谨慎,当时少有。东魏、北齐时期,尚书台郎多不免于相互送礼,袁聿修在尚书十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邵与袁聿修有旧交,每次在尚书省开玩笑时,常称袁聿修为清郎。武成帝大宁初,袁聿修以大常少卿出使巡察,并受命考核官员的得失。他经过兖州时,邢邵正担任兖州刺史,两人分别后,邢邵派人送去白纳为信。袁聿修退还白纟由不受,与邢邵写信说:“今日经过您处,与平日出行不同,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应象防御水患一样,不忽视细微末节,愿您体会此心,不至于重责。”邢邵也欣然领会,回信说:“先前的赠送,过于轻率,未加考虑,老夫匆忙之间,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敬承来信之意,我并无不快。弟昔日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了。”到袁聿修在吏部,正赶上国政衰败,道德沦丧,如果违背权要之臣,恐怕立刻就会引来杀身之祸,袁聿修虽然自己仍严守清白,但还是不能摆脱请谒的烦劳。北齐灭亡后,他入仕北周,任仪同大将军、吏部下大夫。周静帝大象末,为东京司宗中大夫。隋文帝开皇初,加上仪同,迁任东京都官尚书。东京废,又入朝任都官尚书。开皇二年,出任熊州刺史,不久即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九岁,州辟主簿。天保初,除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天统中,除信州刺史。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吏以下,爰逮鳏寡孤独,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诣诸州,悉有举劾,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