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化与德育的有关论文的题目(古典诗词鉴赏论文题目怎么)
1.古典诗词鉴赏论文题目怎么
参考一下: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
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
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
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伤心情。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
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
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 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
“花溅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
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
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这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而出现在七言绝句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尤其难能可贵。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初唐七绝“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
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在胡所举的两首诗中,这首《渡湘江》更为可取。
这首诗,不仅平仄调谐,合乎七绝的规则,而且显示了高明的艺术技巧--翻叠。他写这首绝句的当时,不象后来有许多绝句佳作可以借鉴,因此,这种开创之功就更觉可贵了。
绝句,字数很少,篇离短小,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含较大的容量,具有较广阔的供读者想象回旋的天地,用现代诗歌批评的术语来说,就是要追求诗的密度和新鲜感,这样,就促使诗人们在艺术上孜孜以求,而翻叠,就是增大密度与获得新意的诗艺之一。 所谓"翻叠",一是反用或翻用历史故实或前人成句,一是在自己原来的意思之上,用否定意义的翻笔产生新意。
在形式方面,包括意蕴两两反照的原意与新意,在效果上,不仅可以因反复对照使诗句警动而不流于平弱,也可以因回环重叠而增加诗的层次、波澜与容量。而那种平直的缺乏容量与新意的语句,是难以进入诗的门庭的,即使是大诗人的作品,也不免受到讥议,如杜甫的《送王十五辨官扶侍还黔中》中的"离别不堪无限意",前人就曾嘲之为"无聊之极"。
杜审言这首诗的前两句,各自是前半句与后半句用翻笔的句中翻叠。"迟日",指春天的太阳,《诗经·豳风.七月》中早。
就有"春日迟迟,采繁祁祁"之句,而"迟日园林",是诗人描写京华春目的美好风物,令人不禁忆起后来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的丽句,但杜审言诗接下来的却是“悲昔游“;“春花鸟”,在一般情况下本来是应该令人赏心悦目的,但诗中随之而来的却是"作边愁"一句之中后半句翻叠上半句,相反的意思两两并列,单一的意象转化为复式 的意象,使人感到十分警峭而意趣深长。 明代的唐汝询认为湘江是杜审言的旧游之地,园林昔游,是感三湘旧游而悲,这虽可说是一家一言,但且不说杜审言先此是否来过湖南已无可查考,如此解诗,也使原来富于情趣的作品减少了许多情味。
"迟园林悲昔游"一句,宋代李畸、宋自等人所编的《文苑英华》作"他园林非旧游",其中的“悲”字,明代李攀龙的《唐诗选》也作"非"字,都远不及现在这一句的诗意隽永而浓至。 这首诗的后两句虽仍是翻叠,却与上两句有所不同,它们是上句与下旬的句与句的翻叠:"独怜京国人南窜",正面抒写自己被贬逐南荒的悲,"不似湘江水北流",人生有情而偏偏"南窜",江水无知而偏偏"北流",诗人用翻笔使原意翻上一层,意思是:入的命运连江水都不如,北去的江水真是值得欣羡呵!这两句本来已经是层波叠澜了,而翻叠申又,综合运用了对比,更觉意象单纯中见繁复,精采纷呈。
从全诗来看,"悲"、"愁"、"冷"这些词语在表意上都是直露的,直言发露,常常易于一览。
2.一篇最好的德育为题材的诗文
《教儿经》 居家一本教儿经,万古传流到如今。
若是人家有一本,兴家创业人上人。桩桩事儿说得好,句句言语句句真。
有用儿孙听此教,无用儿孙不留心。说起人家养儿女,有了儿女望长成。
乳哺幼年千般累,移床换布劳母身。斋麻荤痘求神佑,抽笺问卦许愿心。
度过痘麻病魔龄,父母方才放宽心。怕儿玩水生意外,又怕登高吓成惊。
略有伤风并咳嗽,急忙前去请医生。请得医生堂中坐,父母旁边侧耳听。
听得好时心欢喜,听得不好闷沉沉。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喜得儿女病体好,人情礼物谢医生。请媒说合婚姻事,选择门当户对人。
传庚递帖婚姻定,花费父母多少银。教儿学内攻书史,教女针绣莫懒身。
读书应把书为事,切莫学内哄生生。哄了先生欺了己,纸里包火怎瞒人。
甘罗十二为丞相,孙康年幼便成名。莫说年轻不晓事,玩玩耍耍混堂经。
书要读熟字要正,打恭作揖学斯文。同学眷友休怠慢,有大有小礼上行。
放学路上休跑跳,免得旁人说先生。回家先把父母拜,见了伯叔礼相迎。
家富长读不改脚,家贫不过两三春。纵然难把功名就,也算知书识礼人。
读得书多无价宝,一字不识好伤心。别人写字不认得,痴眉痴眼望着人。
曾见几个无用子,顽皮赖脸惹祸精。在家制谎哄父母,学内制谎哄生生。
父母先生被他哄,长大后悔怨谁人。自古常言说得好,一无成来百无成。
不会读书把田种,种田也要用番心。隔年办下来年种,免得来年哀求人。
过了大年休使懒,有田有地要勤耕。铡些草皮窖些粪,麦苗压粪长得青,百般还要看节令,跟时伴节认得真。
椿树蓬头浸谷种,秧田扒得一掌平。敬了家神下谷种,下时手要撒得匀。
洒映上下须仔细,赶早栽种趁天晴。请得工夫殷勤待,有洒有肉好用人。
栽种完了多蓄水,恐防田里水不深。秧苗要薅三遍草,稗籽扯净莫留根。
若是天阴无事做,捶些山草搓些绳。养蚕提篮多采叶,煮茧取丝利不轻。
方了蚕桑田禾毕,棉地忙锄怕草深。六月炎天休贪睡,锄头口上出黄金。
秧薅三遍出好谷,棉薅七遍白如银。麦黄早割要早打,又怕狂风遇天阴。
池放鱼苗要水浅,芋头脚根要拥深。闲时疏菜多多种,免得吃饭少莱吞。
早打大麦做些酒,壶瓶酒儿好待人。谷儿黄了就要割,谷又乾亮草又新。
土泡稻场过细碾,坑坑洼洼磙难行。扬晒归仓包谷种,那早那迟要记清。
起了大田种些菜,萝卜白菜半年程。苦荞莫和甜荞种,大麦须跟小麦耘。
田垄茅柴浅浅砍,多留脚根好翻生。庄稼收完无事干,些小生意做几分。
莫夸家财有万贯,从来坐吃山也崩。自古成人不自在,自在到老不成人。
吩咐儿童多捡粪,积粪犹如聚黄金。钱粮本是皇上要,多多少少早还清。
还了粮米收银票,免得保甲走上门。男大须婚女大嫁,随高就低好迎亲。
富人有钱应热闹,穷家小业本不能。切莫借钱装体面,装了体面受了贫。
有借有还犹自可,有借无还被人论。三年之利过于本,一本一利看人情。
付钱取字要亲手,莫留字迹惹祸根。凡事多做长久计,事到临头有法行。
莫把鸡犬看轻了,犬守夜来鸡司晨。槽内有猪过细喂,半年猪儿过百斤。
于人世上人眼浅,只重衣冠不重人。穿得齐整人钦敬,穿得褴褛被人轻。
纺绵织布兴家事,男男女女一条心。逢时过节多吉庆,做件新衣出人情。
绫罗缎疋虽然好,不及青蓝布衣巾。这是居家真实话,说于儿孙仔细听。
无田无地做买卖,开店铺面要寻人。货物是草客是宝,痴汉不把本让人。
纵然货物价钱小,大小买卖好藏身。出货求财说好话,切莫开口就骂人。
一人传十十传百,后来生意谁上门。不信但看发财汉,和颜悦色好性情。
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有智使智心要小,无智使力脚莫停。
游手好闲非了局,那里抢得半分文。肩挑贸易虽然苦,胜如沿门乞讨人。
地里不生无根草,皇天不生无路人。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要不认真。
茶馆酒店休出入,花街柳巷切莫行。少年子弟江湖志,手里无钱难为人。
有钱年大三十岁,无钱不值半毫分。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
客到家中无款待,走到人家无人亲。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男儿十五宜家计,年到三十半辈人。少年不把家计造,老来想做已不能。
凡事要好问三老,年老之人阅历深。任凭后生多伶俐,不识不知枉劳心。
礼下于人终久好,好高自大更难行。堂上父母多行孝,养儿防老为何因。
父说脚软腰又痛,母叫眼花头又昏。非是父母假装病,人到老来百病生。
精神血气都衰了,举动何能比后生。夏天怕热冬怕冷,风烛瓦霜一样形。
疲癃残疾形容改,兼之涕唾湿衣巾。人人都要活到老,父母年老重于金。
举人家中孝顺子,和颜悦色莫主嗔。凡事体贴父母意,父母年老莫远行。
恐防父母思念我,何如朝夕不离身。纵无银钱买酒肉,菽水承欢亦可行。
米要舂熟菜要烂,饭要新鲜味要匀。皆因父母年纪大,无汤无水口难吞。
俱健父母容易过,孤单父母更伤心。要茶要水靠儿子,儿子出外叫孙孙。
纵然媳妇能孝敬,儿女更该高一层。全在儿女行孝道,孝子万古永传名。
孟宗哭竹冬生笋,王祥为母卧寒冰。董永卖身为葬父,天赐仙女结为婚。
可见世间行孝道,皇天不负行孝人。堪叹世人不行孝,父母当做陌路人。
妻话不辨是与非,横眉。
3.古代文学的论文题目有什么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6 柳永词的雅和俗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14 《水浒传》主题辨析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42 论二晏词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50 贾谊论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53 汉乐府诗分析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62 《西厢记》的传播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68 牡丹亭》的传播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91 论归有光的散文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97 《金瓶梅》人物论 98论纳兰性德词99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4.求唐代诗词与山水文化的小论文1000
论开拓“中国山水文化”的研究 郑国铨 中国山水千姿百态,可谓得天独厚;中国又是文明古国,历代人文荟萃。
这自然与人文的两大特点,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文化。中国众多的名山胜水,不仅自然景观雄奇秀丽,而且沉积着深厚的文化,闪耀着灿烂的异彩。
所谓“中国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 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
一、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及本质 天人合一,人类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自始就与山水相依存。山水,是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所,构成生态环境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活资源,好象母亲的乳汁养育着她的儿女;山水,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从事着多方面的形形色色的活动。
人有生存、发展、享受等多种多样的需求,适应这些需求而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也就是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积累起丰富的山水文化。自然环境本身不是山水文化,而是它赖以生成的客观条件;山水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是人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晶。
山水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创造的过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各个方面的进步,人对山水的需求和关系自然也在演变。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体现出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
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优越的客观自然条件。中国位居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深入大陆腹地,背山而又面海,既是大陆国家,又是海洋国家,位置十分理想。
中国到底有多少山?历来各说不一。据今人统计,大山名山主峰达779座,既有高插云天的世界屋脊,又有连绵起伏的莽莽林海,也有奇峻峭险的山岳,还有幽邃秀丽的层峦叠嶂,构成各种异彩纷呈的奇山胜景。
是的,如果说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那么中华民族的母亲就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 人与山水的关系发端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在这种对象关系中实用性具有至上的意义 ,人类的文化就是从这里起步的。在中国山山水水中,留下了中华民族利用、改造自然的许许多多遗迹和传说。
这些遗迹和传说,反映了我们的先人开发锦绣江山的丰功伟绩,使山水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光辉, 渲染上古老而神奇的色彩。 宗教活动和山水的开发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山水文化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宗教内容。
在文明发展的初期,人们由于对自然的敬畏,相信山川有播风雨的神力,从而开始了最初的山川祭祀。此后,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自然崇拜被归纳为对天地的崇拜。
当帝皇出现后,与天地相交通的职权也随之为最高统治者所掌握,天子祭祀天地的场所逐渐神圣起来,显示出从自然崇拜走向神道设教的政教结合。所谓“五岳” 、“四渎”,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基础上形成的。
“世上名山僧建多”。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渐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
山林幽深,云雾缭绕,寺庙坐落在这样的地方,更显出佛的尊严和神秘,同时也适合佛徒修心养性。佛因山而显赫,山以佛而著名。
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起,五台山就开始兴建佛寺,成为我国最早的佛教名山。此后,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相继崛起,形成举世闻名的四大佛教名山。
此外,佛教各宗派的祖庭也多在山青水秀的地方。中国佛教名山数以百计。
这些佛教名山不仅记录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又是各代文物荟萃的场所。历代的建筑家、雕塑家、绘画家、书法家等各色艺人和能工巧匠,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杰作。
历代高僧、名士、文人学者的遗迹,也引起人们无限的兴趣和追念。佛教名山同时又是保存着形形色色的文物的文化宝山。
佛教信仰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形 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古老宗教,和我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密切关系。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道教于四川鹤鸣山,曾在青城山、龙虎山等清幽之处修道炼丹,奉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同时又承袭了古代的巫术和神仙方术。道教宣扬修道成仙,追求超凡脱俗的“仙境”。
神仙信仰起源神话传说,古代神话有昆仑和蓬莱两大系统,都和山水联系着。道教认为,除了升天的神仙,还有一些“地仙”,居住于十洲三岛、洞天福地。
十洲三岛在四海之中,三岛就是蓬莱、方丈、瀛洲;洞天福地则在陆地之内,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自古以来,一些洞天福地成了人间的佳境,道侣期荫仙风栖息于此,游人仰慕名胜寻迹而至。
为道教所染迹的山水,其中就沉淀着中国特有的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善自身,使自身的感觉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在这 个基础上,我们的先人逐渐对自然界产生了审美需求,以审美态度对待山水,与之建立起审美关系。山水美是一种精神价值,是人与自然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亲善而又和谐的关系的特殊体现。
人与山水之间审美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本质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表征。在我国文化发展史。
5.主题为道德与传统文化的作文
我非常之荣幸的参加了宁海县的首届公民道德公益大讲堂,本次大讲堂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讲堂的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再现中华盛世”。
谈起“中华文化”这四个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话叫“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是教科书中常见的用来描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句话,可是,要是问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又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呢?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身为一名中国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却不知道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我想这是让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让我痛心的事情。
虽是短短四天的学习时间,却是让我受益匪浅,感悟颇深,我是没有什么资格和能力来向大家阐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因为连我也正处在认识和学习中华文传统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领悟几千年前的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时光来学习和践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就谈谈我这四天来学习的感受吧!
大讲堂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除此之外还有免费的午餐和学习资料,还有免费的纪念品!这样的公益活动已经很少见了。据我所知,参加大讲堂的义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么是“义工”,就是除了要干最脏最累的活以外,他们的付出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我所要讲的不仅仅是义工的概念,而是他们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见人鞠躬一定达到九十度,无论对方年龄大小都称呼为“老师”,每一次台下观众鼓掌,站在一旁的义工们必是鞠躬表示感谢,四天来,我看见的加上我没看见的,我不知道他们每一个义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数也数不清。在这些义工当中,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在我看来,
6.论文题目的修改及写作建议,原题《唐诗与长安文化关系的论略》我的
改为“举子长安诗研究”?读了以下文献你对框架等问题会有新想法的: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 郑晓霞《唐代科举诗研究》2006 《唐诗万象 唐朝风情面面观》王开洋著 2010。
06 第81页 一、科举取士 《唐诗选》刘永生编 1997 第55页 举子悲欢 《唐诗 日丽中天》林继中著 2000 第49页 第三节 槐花黄,举子忙 《唐诗地图》韩欣著 2009。 09 第13页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唐代科举 《唐诗与科举》陈飞著 1996 第24页 第二章 科举:舟车竞发——进取的姿态 《新编唐诗故事集 风俗习惯民情篇》王曙著 2000 第3页 不知谁是谪仙才——唐代的科举 第67页 十载长安得一第——章孝标 《唐诗分类研究》张浩逊著 1999 第217页 第十章 唐代的科举诗 《唐诗分类鉴赏》龚霁芃,龚杏根编著 2003。
12 第168页 十、科场内外 《唐诗随笔》萧文苑著 1985 第239页 诗人与科举 《唐诗说唐史》邓小军,鲍远航著 页数:299 2008。12 第143页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的科举制度 《唐诗故事集——唐朝代的风俗习惯 第3篇》王曙著 1992。
03 第723页 不知谁是谪仙才——唐代的科举 《全唐诗佳句类典》竞鸿,陆力主编 1992。05 第612页 1 科举 《个性化的多彩人生 唐代诗人趣闻》朋星著 2002 第35页 贰 科场悲欢 宦海沉浮 《唐诗故事》栗斯著 1981 第113页 金榜高悬姓字真——唐代的科举 《晚唐士风与诗风》赵荣蔚著 2004。
11 第64页 第一节 黑暗科场与寒士精神的失落 第407页 二、科场蹭蹬,怨愤难平 长安去?恚圃?中的京都??? 谢依婷 成功大?W 硕士 唐诗里的“科举” 铜陵日报 2007/07/23。
7.关于诗词的论文
论苏轼“词似诗” 词似诗,便“非本色”。
陈师道《后山诗话》:“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王灼《碧鸡漫志》高度评价东坡词,也是从“诗与乐府同出”、诗词不应该有区别的基本观点立论的;胡寅也认为“诗出于《离骚》《楚辞》。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 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酒边集序》)也就是说,王灼和胡寅都承认东坡词“似诗”。
按照胡寅和王灼的逻辑推论,诗的审美内涵是杜绝“香软柔媚”,摒弃“绮罗香泽”,不屑“绸缪婉转”作风的;诗的功能,则主要是在于“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感发人的“逸怀浩气”,使人“自振”。也就是说,胡寅和王灼是从传统诗歌的“言志”功能和“教化”作用,强调东坡词的价值意义的。
我们检点苏轼的词作,可以概括出其“词似诗”的三个特征:一是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传统儒学特别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中国传统诗教是将诗歌纳入制度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所谓“观风俗,知得失,厚人伦,美教化”,即是中国古代诗歌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正式宣言。胡寅、王灼对东坡词的评价,实际上主要也是就这个层面立论的。
在内容方面,它要求作品能够体现家国怀抱及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就连《水调歌头·中秋词》、《卜算子·孤雁》等事实上也流露出词人眷恋社稷的政治怀抱。
二是在审美意义层面,强调作品的阳刚之气。中国古代诗歌,体现出阳刚与阴柔两大审美系统的对立与调和,主流文化往往强调阳刚之气和豪杰之风。
苏轼一向反对词中的阴柔和艳冶之词,尽管他自己也有大量的婉约词作,但主要作风,表现出对于阳刚之美的偏爱与执著。 三是在表现方式上,苏词以直抒怀抱为主,既少用比兴,又不像柳永那样铺叙形容,而是议论的成分较多,没有词的曲尽其意的婉转韵味。
因为词作为一种新文体,它的文化属性主要还是在于它的庶族文化特性,也即平民文化属性,士大夫情感,与这种属性是有距离的。再加上作为“新声”的词更多在对于个体私人生活和个体内宇宙细腻情肠的表现与再现,在气质与风调上,苏轼一部分词不具备有别于诗的这种词之特性,也即是说,其词线条粗放,境界疏阔,并且士大夫情结十分典型和强固,从本质上更接近于诗。
苏轼词的“士大夫化”,是其词似诗的重要因素。苏轼的士大夫人格,决定了他“词似诗”的文学创作态度和文学价值取向。
所以王灼在批评李清照所说苏轼词乃“句读不葺之诗”的观点时说,这种观点是中了“柳永野狐涎之毒”,这实际上从另一角度证明东坡词与柳永词疆界分明,是典型的士大夫词,因而得到士大夫正统批评家的肯定。 似诗的士大夫词的最突出特征,是他的主观抒情性。
即是说,这类词像传统的诗一样,是以作者主观抒情的方式进行情感传输和意志表达,不像一般文人词常常是对一种场景或情事及人物活动情境的创造性表现。举例来说,苏轼的大多数作品,都像日记或自传一样,全部是作者自己的情感抒发和情绪展示。
《全宋词》存东坡词三百多首,出现“我”字竟然有69次之多。而且苏轼词中“我”的情绪大都与“遇”与“不遇”的感怀或牢骚有关。
其他像柳永、周邦彦词中就更多那种客观言情写实的意境和场景描述,在他们的作品中,主人公可以不是作者自己,而是别的男性或女性。这样,他们的作品就像戏剧或小说一样是被词人创造出来的艺术人物和艺术境界,而不仅仅是词人独自真情实感的抒发,更具有一种客观性,反而能够供广大读者或观众从中发现作品中的“我”。
李清照认为:词,就应该写传统诗歌所没有表现过的人情的隐秘世界;如果像苏轼一样,用词来表现那些诗歌常用题材,甚至表现手法和方式仍旧和传统诗歌的粗豪抒情一样,那便是以长短句的形式写出来的诗了。所以说东坡词的主观抒情性,是其词最突出的个性,也是其词士大夫品格的标志。
人们说他的词似诗,在很大程度也是从这个认识上立论的。 苏轼词的似诗倾向,尤其在他的创调之作《醉翁操》和其隐括《归去来兮辞》的《哨遍》得到印证。
其《哨遍》不仅似诗,简直像文赋。它是“檃括”陶渊明《归去来辞》而成,所以带有很重的文辞风貌。
按照词的严格律度和音乐审美的标准衡量,确乎不太像词。从序中可以看出,东坡写作此词与当时谪居黄州的生活及心境有关,隐括陶渊明辞意,也是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之意。
虽已“就声律”,而且可歌,却与当时时尚的流行曲子词相去甚远。但这种即兴之作,并且即时而歌的热闹场面和气氛,又确有流行曲的味道。
正是此类词的流传,更让人们觉得东坡词粗疏直率,如是得出东坡“词似诗”的判断。其《醉翁操》则是由琴曲翻改而成,味其词语,亦诗文之间。
不过此词则不在于主观抒情而有一种客观述事和议论的韵味。从中可知这首词是东坡根据琴曲倚声新创的词调。
问题在于,苏轼也有像“花褪残红青杏小”、“一颗樱桃樊素口”这类纯客观言情的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