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佤族有关 有关佤族的诗歌资料
1.有关佤族的诗歌、资料
佤族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族 【简介】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
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僳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
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
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
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
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
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历史】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
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
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
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
“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礼仪】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
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
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
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
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
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
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饮食】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
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
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
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
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
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
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
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榔有健齿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文化艺术】 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糯良山、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带。
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一。1962年以来,已先后在沧源县中北部的勐来、丁来、满砍、和平、芒阳、勐省等地发现了11个崖画点。
2.佤族的小诗
【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饮食】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榔有健齿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文化艺术】
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糯良山、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一。1962年以来,已先后在沧源县中北部的勐来、丁来、满砍、和平、芒阳、勐省等地发现了11个崖画点。这些崖画大都画于离地面数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
沧源崖画的内容主要有人物像、动物像、村落图、狩猎图、祭祀图、舞蹈图等。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态图,古朴、形象、生动。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3.找有关与傣族的诗词
优美的傣族叙事长诗 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十分丰富,据傣族360多年前的诗歌论著《哇雷阿塔乃甘哈傣》(即《论傣族诗歌的种类》)一书的统计,傣族人民“总共创作了458部叙事长诗”。
此后,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作了数十部叙事长诗,加起来就有500多部,这在中央民间文学的诗坛上是名列前茅的。 在这些民间叙事长诗中,长的达10万余行,短的也有1000多行。
其中,有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它反映地球、人类的产生和发展、神与人的关系;有歌颂正义战争、描写英雄传奇的《兰嘎西贺》(十头王);有反映反对封建的婚姻制度、歌颂纯洁爱情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召树屯》、《召温帮》、《召烘罕与南拜芳》;有反映爱情悲剧的《娥并与桑洛》;有反映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讴歌贤明群主、鞭鞑暴君的《松帕敏与嘎西纳》;的反映佛祖如何修行成佛,最后达到涅 境界的《维先达腊》等。此外,还有《沾巴西顿》(四棵缅桂花树)、《康罕》、《相勐》、《章响》、《波欢板嘎》(千瓣莲花)、《吾莱》(花蛇)、《布罕》(金螃蟹)、《依南苗》(花猫公主)、《南波欢》(香发姑娘)等。
其中许多是讲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的。这些叙事长诗在傣族地区流传,大部分都在数百年以上,有的已达1000多年,经过不断地加工、修改和锤炼,已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语言流畅、优美,比喻贴节,使人百听不厌,百看不烦,深受群众的欢迎。 新中国建立后已翻译出版的民间叙事长诗有《召树屯》、《嘎龙》、《娥并与桑洛》、《松帕敏与嘎西纳》、《兰嘎西贺》、《相勐》、《巴塔麻嘎捧尚罗》等。
在傣族500多部民间叙事长诗中,《乌沙麻罗》、《沾水西顿》、《兰嘎西贺》、《巴塔麻嘎捧尚罗》、《章响》被誉为五大“诗王”。 《乌沙麻罗》这部长诗长达10万余行,被列为五大“诗王”之首,在傣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故事梗概是:乌沙是容貌极为丑恶的国家,麻罗是个容貌十分漂亮的美女,丑王乌沙与象王召掌相到争夺美女麻罗,由此而引起丑王与象王之战。乌沙的母亲,是荷花与地神相恋后生下的女儿。
荷花生下女儿后便凋谢了,在森林里修行的帕拉西抱养了这个女婴,女孩长到16岁时,出落得比她的母亲还漂亮。一天,国王召曼诺沙蒂到森林里打猎,恰好遇到她在摘野果,便把她强娶为妻。
帕拉西坚决反对这门亲事,认为召曼诺沙蒂是信仰巫师的人,没有资格娶荷花之女。召曼诺沙蒂不理睬帕拉西,命士兵把荷花之女抢走。
不久,荷花之女逐渐爱上了国王,帕拉西知道后十分生气,认定他们的婚姻违背天意,发誓赌咒,要让他们生下的儿子像个癞哈蟆。结果咒语变成了现象,荷花之女与国王生下的儿子,果然是个冬瓜似的肉团。
国王大怒,拔剑把肉团破开,从肉团里走出一个男孩子,模样果然像癞哈蟆。国王因儿子丑陋而日夜发愁,但国师摩古拉却说,丑王子长大后定能征服天下。
王子取名为乌沙,长大后果然武艺高强,力大无究并且刚愎自用,十分蛮横。父王召曼诺沙蒂还没有死,他就以武力夺取了王位。
从此,丑国王乌沙的名字便不径而走,很快就传开了。 由于乌沙比癞蛤蟆还丑,没有哪个女儿想嫁给他,全国的女人都东躲西藏,生怕国王选中自己,落得个“做癞蛤蟆妻子”的可悲命运。
尽管如此,乌沙仍扬言要找天下最美的女人为妻。不久,他到森林里游逛,果然发现了一个天下最美的姑娘。
这姑娘名叫麻罗,是一个普通百姓的女儿。她的容貌象鲜花一样美丽,全身闪闪发光,心灵也很善良。
她已经有情人,未婚夫是管辖森林里万头大象的象王召掌。乌沙是个粗暴、骄横的人,他不管麻罗姑娘有无未婚夫,硬要强娶她为妻。
麻罗姑娘从未见过这样丑陋的人,一见他就叫得魂飞魄散,拔腿就跑。乌沙紧紧追赶,非要将她抓到手不可。
麻罗姑娘逃到森林深处,躲在一个山洞里,以为已到安全处,便拿出针线开始绣花。谁知她身上发出的光芒从洞里透到洞外,乌沙见麻罗躲在山洞里,便向山洞猛扑过去。
他一步一步地逼近姑娘,姑娘大声呼救,但连洞外的小鸟也听不见,无人来搭救,尽管她拼命反抗也无济于事,结果被乌沙抓住,抱出洞外放在马背上,带回王宫去了。 召掌不仅是象群之王,而且也是森林之王,森林里的一切飞禽走兽均归他管辖。
当他得知丑王乌沙抱走自己亲爱的未婚妻麻罗时,大发雷霆,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吼声。吼声就是命令,霎时,10万头大象甩着鼻子汇聚在他的身边,发誓要跟随召掌冲进乌沙的宫廷,去把麻罗姑娘救出来。
象王十分感激象群对他的忠诚,他带领着它们浩浩荡荡地向乌沙的王宫冲去。一路上,大树被拔倒,小树被踏平,大河被堵住,小河被喝干。
坝子里的人们见10万头大象如同乌云滚滚而来,惊恐万状,四处逃命。 乌沙听到象王来进攻的消息,急忙召集10万精兵强将出城抵抗。
一场争夺天下美女的战争爆发了,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丑王与象王的战争”。战争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结果象王召掌大胜,救出了他亲爱的未婚妻麻罗。
战争结束后,召掌与麻罗在森林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凤凰、孔雀、天鹅、大象、狮子、马鹿、麂子和一切飞禽走兽都来。
4.赞美少数民族的古诗词有哪些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天南地北双飞雁,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燕姬曲》萨都剌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
兰香满路马尘飞,翠袖笼鞭娇欲滴。春风驰荡摇春心,锦筝银烛高堂深。
绣衾不暖锦鸳梦,紫帘垂雾天沉沉。芳年谁惜去如水,春困着人倦梳洗。
夜来小雨润天街,满院杨花飞不起。《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念奴娇·咏雪》完颜亮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
皓虎颠狂,素鳞猖獗,掣断珍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古旗角。色映戈矛,光摇剑戟。
杀气横戎幕。缡虎豪雄,偏裨真勇。
非与谈兵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庚辰西域清明》耶律楚材清明时节过边城,远客临风几许情。
野鸟间关难解语,山花烂熳不知名。蒲萄酒熟愁肠乱,玛瑙杯寒醉眼明。
遥想故园今好在,梨花深院鹧鸪声。回族花儿怎地这般红?真主西来访夏宫。
但见东风沐杨柳,郑和拥浪探鸿蒙。锡伯族箭魂催动马蹄风,欲猎大雕绷满弓。
扳倒西山真猛士,贝伦舞后伴英雄。布朗族丈夫从妻两心倾,天趣连成母子名。
蝶舞精神君可识?小乘歌处叹文明。哈尼族 白鹇亮翅把心偷,俏妹捶郎递笑眸。
云下蘑菇天外韵,把乌一曲动欧洲。塔塔尔族 踢踏情缘美目波,玉人比翼白天鹅。
马车追着云霞唱,为娶姑娘先嫁哥。
5.关于少数民族的诗
《五十六个民族诗 》
汉满僳僳景颇壮
高山普米锡伯藏
毛南布依维吾尔
仡佬仫佬蒙古羌
乌孜别克俄罗斯
保安独龙京东乡
哈尼彝苗鄂伦春
裕固朝鲜傣阿昌
鄂温克水德昂怒
基诺赫哲土布朗
塔塔尔白回土家
达斡尔畲黎珞巴
拉祜纳西塔吉克
哈萨克佤瑶撒拉
我国民族五十六
柯尔克孜侗门巴
藏族的《格萨尔》;
蒙古族的《江格尔》;
哈萨克族的《阔尔库特父之书》;
吾尔族的《乌古斯可汗传》;
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满族的《乌布西奔妈妈》《恩切布库》;
彝族的《勒俄特衣》《阿诗玛》;
傣族的《召树屯》;
拉祜族的《牡帕密帕》;
佤族的《司岗里》;
苗族的《铸日造月》;
达斡尔族的《阿拉坦噶乐布尔特》
6.关于少数民族的诗
《五十六个民族诗 》 汉满僳僳景颇壮 高山普米锡伯藏 毛南布依维吾尔 仡佬仫佬蒙古羌 乌孜别克俄罗斯 保安独龙京东乡 哈尼彝苗鄂伦春 裕固朝鲜傣阿昌 鄂温克水德昂怒 基诺赫哲土布朗 塔塔尔白回土家 达斡尔畲黎珞巴 拉祜纳西塔吉克 哈萨克佤瑶撒拉 我国民族五十六 柯尔克孜侗门巴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 哈萨克族的《阔尔库特父之书》; 吾尔族的《乌古斯可汗传》; 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满族的《乌布西奔妈妈》《恩切布库》; 彝族的《勒俄特衣》《阿诗玛》; 傣族的《召树屯》; 拉祜族的《牡帕密帕》; 佤族的《司岗里》; 苗族的《铸日造月》; 达斡尔族的《阿拉坦噶乐布尔特》。
7.佤族的语言文字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有布饶克、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土语的差异。佤语与德昂语、布朗语有亲属关系,与傣语的关系更为密切,词汇中大约有10%的傣语借词。解放前,除部分地区曾使用过一种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外,佤语没有文字。人们常用玉米粒、结绳、刻木等方法记数记事。由于佤族长期与附近的傣族、拉祜族、汉族交往,所以部分佤族学会了傣、拉祜和汉语。解放后,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与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一起对佤语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制订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佤(当时称佧佤)文文字方案》(草案),并经批准试行。1958年对草案又做了修改,继续推进并出版了普及读物。十年动乱期间,佤文试行工作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试行,并且出版了《佤汉简明词典》等一些读物。佤文的推行,为佤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科学的记录书写工具,受到了佤族人民的欢迎。
8.佤族独特文化都有那些
佤族是我国云南省境内的土著民族之一。
有悠久的爱国历史,有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有丰富离奇的神话传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社会生活的影响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特色。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
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佤族民间舞蹈:“木鼓舞”、“甩发舞”都是佤族的民间舞蹈,“木鼓舞”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9.佤族的民族历史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wa 三声)族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汉代以后,云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东自景东、巍山,西至腾冲、梁河,南自镇康,北至永平的镇西地区。"濮人"可能是对居住在这一带的讲佤崩语的各族先民的总称。"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历史文献中"望蛮"、"望苴子"、"外喻"等名称,与现在佤族的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历史编辑本段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礼仪编辑本段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10.佤族有流传着怎样的传说 用什么节辟邪
佤族“叫谷魂”与传说
“叫谷魂”是佤族敬祈丰收的一种祭祀活动,意思是将谷子的魂叫回来,让它粒粒饱满,来年获得更大的收获。
叫谷魂一般在每年谷物快要成熟时进行,由村中一户比较富足且有一定声望的人家来主办。是日,要请“魔巴”(巫师)做“法事”,要唱歌(叫谷魂),要跳舞。活动越隆重,谷魂越高兴,歌声越动听,谷魂越爱回来。所以 佤族 村寨每逢叫谷魂之日,都要全寨人集中唱歌跳舞,要穿新衣,要说吉利的话,不能让谷魂认为你家很穷而不愿回来,也不能让谷魂生气而不归。叫谷魂要用鸡或猪作祭品。
杀猪要杀小公猪,杀鸡要杀一公一母成对,并且要选毛色最好看的杀。魔巴做“法事”时,要念咒语,咒语大多是祈求“木依吉”神灵护佑的意思。 佤族崇尚“万物有灵”的原始崇拜,他们认为神有大小之分,大神管大事,小神管小事,“木依吉”是最大的神,每做一件大事都要告诉他。鸡翅膀、鸡腿和鸡头都要给魔巴敬献“木依吉”,若是杀猪,祭品则必须是腿子肉。
叫谷魂从主人家木楼的火塘边开始, 佤族火塘有主火塘与客火塘之 分。当全寨打扮一新的男女集中在木楼下时,魔巴开始做 “法事”,尔后,男主人坐在主火塘(或主位)边,女主人敲着钅芒锣召谷魂回家。这时,已有亲友到田地里拿几束谷物几把蔬菜,吹着“毕糯”送谷魂回来。
“毕糯”是一种湿谷杆做成的哨,大小二节套在一起,吹起来鸣鸣作响,到寨门外,送谷魂人大叫“谷魂回来了,主人家快拿水酒来喝———”主人就立即捧着水酒祭品下楼接谷魂,接到火塘主位之后供起,魔巴和主人吹着“毕糯”念祈祷词,大意是:
谷魂谷魂你回来
你从河的那边来
你从山的那边来
下雨天给你搭好桥
烈日下给你盖新房
我们用绳子牵你回来
我们用歌声请你回来
不要留在树林中
不要留在坡那头
不要留在寨子边
也不要躲在水潭中
不要离我们远去
也不要进别人的寨子
我们要保护你
不让虫吃
也不要被老鼠拖
你要像葫芦水一样满满的回来
把我们的粮仓挤满
把我们的谷箩挤裂
把房子挤破
一直挤到大梁请
来呀来……
谷魂谷魂快回来
我们为你请客吃饭
我们为你唱歌跳舞
你就随着我们的歌声
高高兴兴地回来啊……
整个活动过程男女老少都在尽情地喝水酒,待到舞完曲终,酒兴浓时,大伙一起吃鸡肉烂饭,说说唱唱通宵。
叫谷魂的传说
在远古时代,佤族人民只靠打猎和采撷野菜来维持生活,还不知道种庄稼和饲养牲畜。有一天,一位皇帝路过佤族、傣族和拉祜族居住的地方,发现他们不会种庄稼,于是吩咐部下给他们一些谷种,并且传授他们种植方法和技术。不知为什么,傣族和拉祜族都种出谷子来了,吃上了大米饭,可佤族却没有种出来。
于是,头人就去找那位皇帝问清原因,那皇帝告诉他:“种植谷子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想种出谷子,获得丰收,就要勤劳勇敢,精耕细作,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和牺牲。”皇帝又教佤族如何备耕种植,同时又给头人一些新的谷种。播种之前,佤族头人按照皇帝教他的方法和备耕技术去做,把皇帝所说的“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和牺牲”,理解成要弄死个把人,再用人头来献祭谷魂。于是,头人就派人四处寻找头发长得好,胡须比较浓密的人,找到后就把这人的头颅砍下,并认真进行了敬祭谷神的隆重仪式。这一年,因风调雨顺,旱谷出苗整齐,苗棵茁壮,长势喜人。佤族真的种出了谷子,而且获得很好的收成。
这次佤族头人又去找皇帝报喜,皇帝又告诉头人说:“你们种出谷子了,并获得了丰收,这是山神赐给你们的,你们要认真的拜献山神,让山神真正给你们谷魂,你们就永远可以吃上大米饭了。同时你们丰收了,千万不能忘记山神,在你们祭谷魂时,一定要请山神跟你们一起吃,要把山神当作你们的母亲一样。”可是,头人不知道皇帝说的山神在哪里,又问皇帝,皇帝又说:“山神就在你们寨子头那棵大树上歇息着,你们每到要下种、收割的时候,或是遇到村寨的重大事情,必须到山神那里祭拜,求得它保佑你们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事事顺利。”
因此,到现在佤族就把拜雷公、献山神、祭谷魂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一直流传于阿佤山并在民间保留下来,这是对祖先的一种崇拜,是一种典型的佤民族古代传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