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石鼓书院 关于石鼓书院的诗有哪些

1.关于石鼓书院的诗有哪些

五律 题石鼓书院 肖德生

蒸湘截浪处,书院立斜阳。

锦绣江山美,铿锵石鼓祥。

黄沙留雁迹,碧水荡风樯。

古韵诗千首,朱陵洞内藏。

五律 题石鼓书院 乐平艺术站搏客

三水精灵汇,四时风月新。

书香云霭驻,石鼓浪涛鸣。

道德唯师表,文章即士心。

江山遗圣迹,叹我晚登临。

注:石鼓书院在湖南衡阳市境内,于湘水、蒸水、耒水三水交汇处,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山形如鼓,惊涛拍岸,如战鼓鸣响,故得名。供参考。

2.“石鼓七贤”

据《清泉县志·营建志·祠祀》载,石鼓书院旧有先贤祠,最初祀韩愈、张栻二夫子。

明成化十八年(1482),衡州知府何珣在修复旧祠的同时,乃增祀朱熹,遂创三贤祠。后又进李宽、李士真、黄干三先贤。

明万历中(1587-1598),朝廷允礼部尚书曾朝节之请,增祀周敦颐,遂改为七贤祠。七贤即韩愈、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累官至吏部侍郞、京兆尹,卒谥文。

永贞元年(805)秋,韩愈由连州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改调江陵府(今湖北江陵县)法曹参军。赴任途中,自郴至衡,与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宾主欢宴,临风把盏,韩愈吟出《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千古杰作,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韩愈这首诗,石鼓书院能否有后来那么大的名气,能不能被宋元之际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学校考》中,列为“宋兴之初天下四大书院”之一,恐怕很难说。所以,南宋诗人赵汝燧《题合江亭》云:“虽因刺史来寻胜,不遇昌黎岂得名?” 李宽,又名李宽中,字裕卿,生卒不详。

据《李氏七修族谱》载,“(宽)本唐处士,元和时(806~820)由巩昌(今甘肃陇西)来衡”。他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无意仕途。

宰相裴垍欲荐其入朝,遭拒。为避免朝廷延揽,遂决意远走他乡,步李泌后尘奔南岳而来,正值韩愈途经衡阳、游览石鼓山、吟下千古绝唱《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不久,受韩诗感染和吸引到石鼓山赏游,见江山旖旎,林木葱郁,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环绕,千里烟波尽收眼底,顿觉心胸为之一振,再也不忍离去,遂结庐(寻真观)读书其上,创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是谓石鼓书院之始建。

时任衡州刺史吕温公务之余“常往访之”,与李宽及诸生吟咏唱和。《全唐诗》收录了吕温《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内有“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之句。

李士真,又是一个生卒不详者。据说他是李宽族裔,又说他是李宽七世孙,字希远,号山樵,地地道道衡阳人。

宋至道三年(997),他请于郡守,愿以私财,在李宽办学旧址上,重建石鼓书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学子读书之所。景祐二年(1035),仁宗根据衡阳郡守刘沆的奏请,赐“石鼓书院”匾额和学田,于是石鼓书院显名于天下,“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称四大书院”(光绪《湖南通志》)。

此举以石鼓书院正式创建载入史册,李士真亦以乡贤入祀,流芳千古。 周敦颐(1017~1073),理学开山鼻祖,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名人,世称周子。

他的舅父叫郑向,衡阳人,家住西湖北岸。周子年幼丧父,北宋天圣三年(1025),8岁的他随母投靠衡阳舅父,在衡州度过了人生成长最重要的12年,期间就读石鼓书院。

衡阳人世代相传衡州八景“西湖夜放白莲花”和白莲仙子的传说,即出自周子一段舅甥情深和悟道的故事。周子“爱池之白莲,著《爱莲说》以见志”。

后以荫入仕,曾知郴州,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终仕。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婺源(今属江西省)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们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择之、范伯崇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朱张会讲,盛况空前,学生多达千人之众,其声势为全国之最,史称湖湘学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长,臻于成熟。

淳熙十二年(1185),他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淳熙十四年(1187),在石鼓书院复兴后,应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请,撰写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书院记》,倡导以义理之学授徒,为石鼓书院历代山长所践履和师承,对中国古代书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川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后迁居衡阳。中兴名相张浚之子,以荫补官,累官至吏部侍郎兼侍讲、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抚使,后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

卒谥宣,葬衡阳北乡枫林坪(今衡阳县樟木乡),朱熹志其墓(《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从祀孔庙。他幼承家学,既长,从师五峰先生胡宏,潜心理学。

曾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以见志。胡宏一见,知其大器,称赞道:“圣门有人,吾道幸矣!”乾道中,与朱熹同讲学于石鼓书院,共同切磋中庸之义,相得益彰。

其学渐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尝作石鼓书院《武侯祠记》、《风雩亭赋》,并亲书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刻碑嵌于合江亭壁。

黄干(1152~1221。

3.“石鼓七贤”

据《清泉县志·营建志·祠祀》载,石鼓书院旧有先贤祠,最初祀韩愈、张栻二夫子。

明成化十八年(1482),衡州知府何珣在修复旧祠的同时,乃增祀朱熹,遂创三贤祠。后又进李宽、李士真、黄干三先贤。

明万历中(1587-1598),朝廷允礼部尚书曾朝节之请,增祀周敦颐,遂改为七贤祠。七贤即韩愈、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累官至吏部侍郞、京兆尹,卒谥文。

永贞元年(805)秋,韩愈由连州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改调江陵府(今湖北江陵县)法曹参军。赴任途中,自郴至衡,与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宾主欢宴,临风把盏,韩愈吟出《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千古杰作,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韩愈这首诗,石鼓书院能否有后来那么大的名气,能不能被宋元之际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学校考》中,列为“宋兴之初天下四大书院”之一,恐怕很难说。所以,南宋诗人赵汝燧《题合江亭》云:“虽因刺史来寻胜,不遇昌黎岂得名?” 李宽,又名李宽中,字裕卿,生卒不详。

据《李氏七修族谱》载,“(宽)本唐处士,元和时(806~820)由巩昌(今甘肃陇西)来衡”。他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无意仕途。

宰相裴垍欲荐其入朝,遭拒。为避免朝廷延揽,遂决意远走他乡,步李泌后尘奔南岳而来,正值韩愈途经衡阳、游览石鼓山、吟下千古绝唱《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不久,受韩诗感染和吸引到石鼓山赏游,见江山旖旎,林木葱郁,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环绕,千里烟波尽收眼底,顿觉心胸为之一振,再也不忍离去,遂结庐(寻真观)读书其上,创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是谓石鼓书院之始建。

时任衡州刺史吕温公务之余“常往访之”,与李宽及诸生吟咏唱和。《全唐诗》收录了吕温《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内有“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之句。

李士真,又是一个生卒不详者。据说他是李宽族裔,又说他是李宽七世孙,字希远,号山樵,地地道道衡阳人。

宋至道三年(997),他请于郡守,愿以私财,在李宽办学旧址上,重建石鼓书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学子读书之所。景祐二年(1035),仁宗根据衡阳郡守刘沆的奏请,赐“石鼓书院”匾额和学田,于是石鼓书院显名于天下,“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称四大书院”(光绪《湖南通志》)。

此举以石鼓书院正式创建载入史册,李士真亦以乡贤入祀,流芳千古。 周敦颐(1017~1073),理学开山鼻祖,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名人,世称周子。

他的舅父叫郑向,衡阳人,家住西湖北岸。周子年幼丧父,北宋天圣三年(1025),8岁的他随母投靠衡阳舅父,在衡州度过了人生成长最重要的12年,期间就读石鼓书院。

衡阳人世代相传衡州八景“西湖夜放白莲花”和白莲仙子的传说,即出自周子一段舅甥情深和悟道的故事。周子“爱池之白莲,著《爱莲说》以见志”。

后以荫入仕,曾知郴州,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终仕。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婺源(今属江西省)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们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择之、范伯崇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朱张会讲,盛况空前,学生多达千人之众,其声势为全国之最,史称湖湘学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长,臻于成熟。

淳熙十二年(1185),他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淳熙十四年(1187),在石鼓书院复兴后,应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请,撰写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书院记》,倡导以义理之学授徒,为石鼓书院历代山长所践履和师承,对中国古代书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川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后迁居衡阳。中兴名相张浚之子,以荫补官,累官至吏部侍郎兼侍讲、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抚使,后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

卒谥宣,葬衡阳北乡枫林坪(今衡阳县樟木乡),朱熹志其墓(《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从祀孔庙。他幼承家学,既长,从师五峰先生胡宏,潜心理学。

曾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以见志。胡宏一见,知其大器,称赞道:“圣门有人,吾道幸矣!”乾道中,与朱熹同讲学于石鼓书院,共同切磋中庸之义,相得益彰。

其学渐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尝作石鼓书院《武侯祠记》、《风雩亭赋》,并亲书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刻碑嵌于合江亭壁。

黄干(1152~1221),。

4.关于白鹿洞书院的诗词

《游白鹿洞书院》

年代: 宋 作者: 项安世

曾依岳麓听鸣泉,亦泛朱陵石鼓船。

所欠平生惟白鹿,暮年来此岂非天。

《白鹿洞书院》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

《白鹿洞书院》

年代: 宋 作者: 钱闻诗

锡名有旨感皇明,百载荒基一日营。

白鹿虽无归洞迹,青衿犹有读书声。

尘中讲贯似难入,静里工夫终易成。

孕出庐山真秀气,宁复渭钓与莘耕。

5.描写书院的诗句有哪些

1. 屋舍如庠序,读书兼教文。来北望南岳,青似一重云。步绕业山小,城看隔水分。欲知巡狩事,野老间能云。 ——宋·徐玑《岳麓书院》

2. 裘马翩翩,识者所丑。饭可断荠,襟可见肘。并力购书,百城富有。可以乐饥,千秋尚友。 —— 清·王文清《岳麓书院》

3. 曾依岳麓听鸣泉,亦泛朱陵石鼓船。所欠平生惟白鹿,暮年来此岂非天。——宋·项安世

《游白鹿洞书院》

4. 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宋·朱熹《白鹿洞书院》

5. 章圣旌隐君,此地构宏居。崇堂讲遗文,宝楼藏赐书。——宋·李廌《嵩阳书院》

6. 荒院重开地,周庐益美轮。吾衰期复古,道在信传人。乔木能无恙,今居必有邻。回思经始日,仅尔薙荆榛。——清·叶封《嵩阳书院简耿逸庵 其一》

7. 寂寞下高嵩,嵩之阳有宫。层楼久倾圯,残碣卧荒丛。唯有汉时柏,落落摇青空。我感程夫子,时雨化育功。——林散之《嵩阳宫宋改书院,二程讲学于此》

8. 读书林下寺,不出动经年。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云庭无履迹,龛壁有灯烟。年少今头白,删诗到几篇。——唐·于鹄《题宇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