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古诗词在囯学中的地位)
1.古诗词在囯学中的地位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
(一)诗歌是人类抒情表意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诗•大序》评价古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国人早就认识到诗歌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重要方式。
(二)诗歌开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个体自我最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学,而是诗歌。生命、爱情、寂寞、苦恼、感动、彻悟,在这些即时的、神秘的、独特的精神体验中,诗在风吹云动、花开叶落的境界里,揭示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种有限性,开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
(三) 诗歌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美感。诗和音乐相伴而生,所以,音乐节律就成了诗歌最重要的结构方式。从早期诗歌蕴含的古老民间歌谣的情态,到楚辞音韵婉约缠绵,再到与古体诗相对的是近体诗或格律诗,这些精美雅致的诗歌形态,以及蕴藏其中的丰富细腻而新颖别致的意境,是智慧和敏感心灵的结晶,是中国形式美学的高峰。
所以,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
2.学习古诗词,对孩子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简说意义,"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
学习古诗词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
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学习古诗词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开阔自己的视野,求得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
其实诗的好处,是终生受用的。中国这么千百年来,能够流传到现在的诗词,像李白、杜甫的,一定是在万千人中最好的。那些不够好的早就淘汰了。所以读的古诗词,是经过了千百年的筛选、淘汰……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即是在贫困卑贱的地位之中,还能够安分不乱动,不想为非作歹,不想贪赃枉法。内心有一种平静,不追求物欲,不为了追求而心惊胆战。“幽居靡闷”是说,当一个人幽静地独处,就是没有朋友,也没有烦闷,有诗作为伴侣。古人说“尚有古人”,就是说当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古人都变成了朋友,苏东坡、辛弃疾、陶渊明、杜甫……都在眼前,就不会烦闷。生活出现不幸,把它用诗来表现的时候,那诗是一种艺术,当把悲哀变成一首诗的时候,悲哀就成了一个美感的客体,悲哀忧愁可以借着作诗消解了。所以读诗词有莫大的好处。
诗言志、歌咏言,正是因为在诗词中的学习、漫游与体验中,于诗词中有了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了唐·王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之精神,感受到唐·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真情,也领悟了宋·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孤寂,体会到了清·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境界。
诗词的诗力、诗理、诗情、诗趣改变性格,使人能够在浮躁中恪守住一份心灵的宁静,重新认识生活,感悟人生。从诗词中,学会了一份冷静,一份忍让,一份宽容,一份坚强。
3.如何做好小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
古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的数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很多名家名篇,有的向我们展示了美丽的山河景色,有的向我们描绘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有的向我们介绍了美好的人间真情……在教学时,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读一读古诗、说一说意思、背一背古诗就完了。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不展开深入的研究,那么,学生就不能品味到语言的精彩和诗词内涵的丰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可见,在小学阶段,适当地渗透鉴赏阅读,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为学生将来进入初中学习古诗词打下良好的鉴赏阅读基础。
一、读诗,捕捉审美初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朗读好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而且可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朗读古诗是综合感受古诗、鉴赏古诗、体会意境情感的第一步,它有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那些只可意会的丰富内涵。在阅读时,最好让学生忘掉自我,全身心浸润到诗的情境之中,让大脑接受最初的、最鲜活的信息。在接触这些信息的一刹那间,能感受到作品的初步印象。
柳宗元的《江雪》,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在教学时,让学生朗读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引导学生反复读一读“千山”、“万径”这两个词,再去读一读“鸟飞绝”、“人踪灭”,就会发现,这两句中的“千山”和“万径”,不仅仅是为了衬托下面两句中的“孤”和“独”,在“千山”和“万径”之后加上“灭”和“绝”两个字,就把当时的那种寂寞、冷清描写到了一种极致。
二、品词,体味语言之美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中,很多都是千古绝唱,在这些诗句中,诗人讲究一个“炼”字,往往用词精妙。如果教学时能认真揣摩、品味,并引导学生加以赏析,就能使学生体味语言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由于当今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古代语言接触得不多,他们对其中的一些词语觉得难以理解,对全诗内涵的把握不够。教师要善于捕捉关键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能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表现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
刘禹锡的《望洞庭》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意味隽永。对诗的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中“和”的理解是个难点,怎么理解呢?在教学时,还得借助插图。图上画着月亮升起,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与天上的月亮正好相互辉映,远远望去,水色、月光融为一体,显得多么和谐。理解这个词后,再去读后面的诗句,就相对浅显易懂了。
三、想象,揭示古诗内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作品所提供给读者的语言符号,不像舞蹈、音乐、雕塑那样直接刺激读者的感官。学生品味古诗只能根据作品所提供的语言符号,如果这些语言符号不能幻化为头脑中的画面,那么,再美的文字,它只是一种符号。古诗语言凝练、蕴含丰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挥无穷的想象,不仅要读懂古诗的表层意思,更要读懂诗的言外之意。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要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要想出诗中画面,读出画中诗味。
白居易的《池上》寥寥数笔,用白描的手法,将一“偷莲”小童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加深对诗的理解,一是看图想象小娃撑小艇时的心情;二是想象小娃偷采白莲后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边看图边想象,有的说,小娃看到白莲,一边采,一边往嘴里塞解解馋;有的说,小娃看到白莲就说“好大的莲蓬”;有的说,小娃采到白莲后便想,赶快躲哪儿把它吃了……一幅小娃“偷采”白莲的景象,被他们描述得有声有色,让人听了便能体会到小娃的乐趣。
著名的语言学家夏丐尊说过:“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意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在古诗教学中,只有关注学生对古诗的鉴赏程度,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古诗带给我们的魅力,由浅入深,化难为易,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