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的冷 南京寒冷的天气描写好段好句

1.南京寒冷的天气描写好段、好句

如果是写作文的话可以引用这些诗句。

1、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唐·刘驾《苦寒吟》

2、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3、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

4、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5、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6、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7、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孟郊

8、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元·黄庚《雪》

9、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10、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11、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唐·杜甫《对雪》

12、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汉·《古诗孟冬寒气至》

13、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14、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15、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1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17、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8、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

19、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20、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唐·孟郊《苦寒吟》

21、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清·洪升《雪望》

22、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2.南京寒冷的天气描写好段、好句

如果是写作文的话可以引用这些诗句。

1、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唐·刘驾《苦寒吟》2、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3、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4、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5、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6、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7、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孟郊8、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元·黄庚《雪》9、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10、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

——陈毅:《梅》11、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唐·杜甫《对雪》12、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汉·《古诗孟冬寒气至》13、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14、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王微:《四气诗》15、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1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17、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18、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19、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20、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唐·孟郊《苦寒吟》21、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清·洪升《雪望》22、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3.有哪些关于“南京”的诗句

关于“南京”的诗句:1、唐·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2、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3、唐·李商隐《咏史》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4、唐·陆龟蒙《景阳宫井》古堞烟埋宫井树,陈主吴姬堕泉处。舜没苍梧万里云,却不闻将二妃去。

5、唐·杜甫《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尝客游此县,于许先生处乞瓦棺寺维摩图祥,志诛篇末》诏许辞中禁,慈颜赴北堂。圣朝新孝理,祖席倍辉光。

内帛擎偏重,宫衣著更香。淮阴清夜驿,京口渡江航。

春隔鸡人昼,秋期燕子凉。赐书夸父老,寿酒乐城隍。

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淼茫。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

4.帮帮忙,告诉我三首关于南京的古诗

金陵与怀古诗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确实如此,中国古代诗歌中,怀古诗词占了很大一部分。而怀古诗中,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更是数不胜数。

阅读课本上刘禹锡的《石头城》和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并查阅相关材料,写一篇“金陵与怀古诗”为话题的文章,探究金陵被文人骚客看重的原因。标题自拟,字数不限。

金陵与怀古诗 安徽桐城二中 闻隽 古抒情,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众多怀古诗中,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更是数不胜数。

从豪放飘逸的 “诗仙”李白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这是杜牧《登北固》中的一句。金陵,一个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争相游玩之地,一个被六个朝代君主选为国都的地方,一个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临江之处,如此佳境,怎不令人神往呢?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碧。”

这是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的词句。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写怀古诗,以古鉴今,以古讽今,借满怀忧国忧民思想的刘禹锡,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卓越政治家王安石到邓剡,从汪元量到白朴再到萨都剌-------这些著名的诗人词家都曾在这里留下墨宝。

这叫人狠是疑惑,却又恍惚了然。 南京与长江比邻,形式险要,处于北控长江、南阻秦淮的优势地理位置,难攻易守,这或许就是六朝开国君主选南京作为国都的原因之一。

古代就有“钟山龙蟠,西城虎踞”之称,后来又有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的形容。所以,在南京这座城市里发生过许多轰动一时的事件,自然人们也就习惯以金陵为背景来写怀古诗了。

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那北京呢,它不也是一个集繁华与政治中心为一体的城市吗?北京确实是那样,但在我看来,在六朝,它没有南京那样富有生机,它代表着严肃,它没有南京那样傍着长江,流淌着源源不断的人情味,它代表着法治、伦理;它没有南京那样的人才辈出,它仅是人才的聚集地,所以南京更应该骄傲,更适合作为怀古诗的背景与主题。 以金陵为怀古对象的诗歌中,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较早的一首。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风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的流着, 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刘禹锡的组诗《金陵五题》写得最出色。“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石头城》起笔就抓住这豪奢的六朝古都而今的寥落荒凉。山依旧,潮依旧,却人去城空,寂寞荒凉。

酿成了悲凄的氛围。接着“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写水写月,写女墙,托出一幅凄清阴冷的局面,在淮水的呜咽中颤抖。

山是往日山,月是旧时月,潮依旧,水依旧,而往昔豪华一去不返了。这兴亡变化正是诗人在低徊感叹中的沉思——“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在《乌衣巷》中通过对乌衣巷今日的描写无形之中与古时对比,产生鲜明的反差。昨日富贵的象征,繁华标志的乌衣巷如今只能野草丛生、燕飞它家了。

这正是作者在借金陵六朝的亡国来警示统治者啊! 南京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又北称为“六朝古都”;既然提及“六朝古都”,就不得不说说六朝了。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曾写到“六朝旧事随流水”。

确实,六个朝代的皇帝在位时间都不长,平均算来每个朝代的寿命也仅仅只有55年,犹如四季的更替,转瞬即逝。

虽说是时光易逝,但原因真的只是这个吗?不,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六朝都存在着弊端。六朝开国的君主都是贤明之君圣明之主。

但后来的君主因为太久的安逸的生活,只安于现状,划江而治。然而君主虽无能,其底下觊觎着皇位想自己登临的又不知凡几。

在异民族之间,统治阶级之间,父子兄弟之间为了皇位不断的进行杀戮与争斗。唐朝大诗人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萨都剌的“遥忆王谢功名,人间富贵,散草头散露”“空伥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

又描写了人民民不聊生,为了生存,他们只有进行起义,战乱的纷繁使得本来动荡不安,在风雨飘摇的政权更加破败不堪。“转蓬离木根,飘摇随长风”,这写出了六朝的另一方面。

六朝时的知识分子大多狂放不羁,谈玄说理,藐视礼法。而无论是上层的王公贵族还是下层的劳苦大众,都向往西方净土,归依佛教,盼来生幸福,这样的一个社会境况,怎么有可能适应大自然的“适者生存”的法则呢?更何况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在北方而非南方,更是犹如造房子却不做地基一样,不堪一击。

而且在六朝的300余年间,六朝实施的都是偏安政权。北方的少数民族为了改变他们贫困被压迫的命运,成为国家的主人,自己的主人,所以对于军队的训练非常严格。

但同时六朝的军队却都安于享乐,不进行严格的训练,怎么会有能力对抗训练有素的异族军队呢?更何况连皇帝都缺少忧患意识,这样的一个国家,怎么可能不消亡。要是没有消亡而永存的话,倒真的让我们吃惊。

六个朝代的更替,大体的原因都差不多,但他们却不能从前朝的历史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镜,以史来鉴今,如同《阿旁宫赋》中。

5.写南京的诗词

/olread/special/njsw/default.asp太多了,请看详细石头城作者:刘禹锡 [唐] 772-842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乌衣巷作者:刘禹锡 [唐]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临江仙作者:李清照 [宋] 1084-约1151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渔家傲作者:苏轼千古龙蟠并虎踞。

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淩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

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南乡子作者: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作者:文天祥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八声甘州作者:辛弃疾把江山好处付公来,金陵帝王州。想今年燕子,依然认得,王谢风流。

只用平时尊俎,弹压万貔貅,依旧钓天梦,玉殿东头。看取黄金横带,是明年准拟,丞相封侯。

有红梅新唱,香阵卷温柔。且华堂、通宵一醉,待从今、更数八千秋。

公知否,邦人香火,夜半才收。金陵三首(一)作者:李白晋家南渡日,次地旧长安。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

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金陵三首(二)作者:李白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

空余后湖月,波上对江洲。金陵三首(三)作者:李白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登金陵凤凰台作者: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浪淘沙作者: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6.晚唐时描写南京的诗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金陵怀古许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南朝李商隐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

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敌国军营漂木柹,前朝神庙锁烟煤。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咏史二首·其一李商隐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金陵怀古唐彦谦碧树凉生宿雨收,荷花荷叶满汀洲。

登高有酒浑忘醉,慨古无言独倚楼。宫殿六朝遗古迹,衣冠千古漫荒丘。

太平时节殊风景,山自青青水自流。游栖霞寺皮日休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

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

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追赋画江潭苑四首(一) 李贺吴苑晓苍苍,宫衣水溅黄。

小鬟红粉薄,骑马佩珠长。 路指台城迥,罗薰裤褶香。

行云沽翠辇,今日似襄王。 追赋画江潭苑四首(二) 李贺 宝袜菊衣单,蕉花密露寒。

水光兰泽叶,带重剪刀钱。 角暖盘弓易,靴长上马难。

泪痕沽寝帐,匀粉照金鞍。 追赋画江潭苑四首(三) 李贺 剪翅小鹰斜,绦根玉镟花。

秋垂妆钿粟,箭箙钉文牙。 狒狒啼深竹,鵁鶄老湿沙。

宫官烧蜡火,飞烬污铅华。 追赋画江潭苑四首(四) 李贺 十骑簇芙蓉,宫衣小队红。

练香熏宋鹊,寻箭踏卢龙。 旗湿金铃重,霜干玉镫空。

今朝画眉早,不待景阳钟。

7.与南京有关的诗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者:朱自清 [现代] 1898-1948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

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牲园、颐和园的船好,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

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

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

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户清思。

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

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

大船上也有这个,但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

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在这薄霭和明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

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沈沈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那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

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

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

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

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

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的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沈沈!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得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大中桥外,本来还有一座复成桥,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迹尽处,或也是秦淮河繁华的尽处了。我的脚曾踏过复成桥的脊,在十三四岁的时候。

但是两次游秦淮河,却都不曾见着复成桥的面;明知总在前面的,却常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似的。我想,不见倒也好。

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藉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

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J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

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到一旁,停了桨由它宕着。他以。

8.有什么关于南京风景的诗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有关南京风景的诗如下:

1、《登金陵凤凰台》唐代:李白

原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2、《金陵酒肆留别》唐代:李白

原文: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译文: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侍女捧出美酒,劝我细细品尝。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请你问问东流江水,别情与流水,哪个更为长远?

3、《桂枝香·金陵怀古》宋代:王安石

原文: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译文: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史上的得失荣辱。

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消逝随着流水,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4、《金陵晚望》唐代:高蟾

原文: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译文: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可都画不出内心的伤感。

5、《金陵五题·石头城》唐代:刘禹锡

原文: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译文: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9.关于南京月牙湖的诗句

【雨中荷花】 宋·杜衍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

一阵风来碧浪翻,真珠零落难收拾。【题败荷】 元 ·王翰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采莲歌】 清·王鸿绪采莲江水滨,荷花照脸新。

莫愁西日晚,明月解留人。【采莲贡(其二)】 皇甫松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秋池一株莲】 隋·弘执恭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芙蕖】 晋·陆云绿房含青实,金条悬白璆。

俯仰随风倾,炜晔照清流。【曲池荷】 唐·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莲叶】 唐·李群玉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在君塘上种,埋没任春蒲。【芙蓉】 唐·陆龟蒙闲吟鲍照赋,更起屈平愁。

莫引西风动,红衣不耐秋。【白莲】 宋·王禹偁昨夜三更后,嫦娥堕玉簪。

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莲塘】 宋·梅尧臣不畏塘雨急,钿叶自相遮。

文禽忽惊去,冲落波上霞。【和文与可菡萏轩】 宋·苏辙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 朱槛月明时,清香为谁发?【采莲曲】 明·常伦棹发千花动,风传一水香。

傍人持并蒂,含笑打鸳鸯。【采莲曲】 明·熊卓采莲复采莲,盈盈水中路。

鸳鸯触叶飞,卸下团团露。【秋荷】 清·郑燮 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

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莲叶】 唐·郑谷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多谢浣沙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荷叶】 宋·欧阳修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

谁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荷花】 宋·王安石亭亭风露拥川坻,天放娇娆岂自知? 一舸超然他日事,故应将尔当西施。

【横湖】 宋·苏轼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 卷却天机云锦缎,从教匹练写秋光。

【荷花】 宋·王氏白藕作花风已秋,不堪残睡更回头。 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

【再赋郡沼双莲】 宋·范成大馆娃魂散碧云沉,化作双莲寄恨深。 千载不偿连理愿,一枝空有合欢心。

【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 宋·范成大西风初入小溪帆,旋织波纹绉浅蓝。 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新荷】 宋·朱淑贞平波浮动洛妃钿,翠色娇圆小更鲜。 荡漾湖光三十顷,未知叶底是谁莲?【荷叶】 宋·林景熙净根无不竞芳菲,万柄亭亭出碧漪。

乘露醉肌浑欲洗,无风清气自相吹。【荷花】 金·赵沨谁开玉鉴泻天光,占断人间六月凉。

日落沙禽犹未散,也知受用藕花香。【藕花】 明·许成名藕花塘上雨霏霏,无数莲房著水垂。

羞见鸳鸯交颈卧,却将荷叶盖头归。【再过露筋祠】 清·王士禛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芙蓉】 清·郑燮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瓶中红白莲】 宋·杨万里红白莲花共玉瓶,红莲韵绝白莲清。

空斋不是无秋暑,暑被香销断不生。【白莲】 清 ·徐灼凉凉簇簇水冷冷,一段幽香唤未醒。

忽忆花间人拜月,素妆娇倚水晶屏。【莲塘】 清·朱克生日暮莲塘里,浴水两鸳鸯。

低飞不远去,只在荷花傍。【咏荷】 现代·朱诚冲出污泥顶骄阳,风吹雨打亦何妨? 纵然夺得玉容去,留却莲子溢奇香。

【西湖夏荷】 现代 ·范承祚芙蓉出水立娉婷,湖面天波影随形。 红颜多赖绿叶衫,画意浓郁富诗情。

【白莲】 现代·范承祚悄悄碧池水生花,面如敷粉洁无瑕。 出身污泥竟不染,里表清白均属她。

【红莲】 现代·范承祚好景分明水面铺,嵯峨山下月牙湖。 鱼触萍草轻飘荡,红莲数朵丛中浮。

【荷塘春雾】泱泱十里水平湖,新叶田田绿渐舒。 黄鹂一声春雾里,微风吹动泻明珠。

10.与南京有关的诗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者:朱自清 [现代] 1898-1948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

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牲园、颐和园的船好,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

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

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

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户清思。

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

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

大船上也有这个,但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

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在这薄霭和明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

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沈沈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那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

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

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

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

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

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的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沈沈!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得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大中桥外,本来还有一座复成桥,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迹尽处,或也是秦淮河繁华的尽处了。我的脚曾踏过复成桥的脊,在十三四岁的时候。

但是两次游秦淮河,却都不曾见着复成桥的面;明知总在前面的,却常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似的。我想,不见倒也好。

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藉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

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J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

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到一旁,停了桨由它宕着。他以。

关于南京的冷的诗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