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艺术美(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美)
1.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美
诗经:这些作品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是《诗经》的一大特色。许多诗密切地联系时事,对社会不良现象有针砭作用,还有些处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则反映lke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影响作用。且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乐府诗集》:思想内涵深刻、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艺术在诗坛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陶渊明集》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语言朴素,有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练,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
李白:想象丰富惊人、夸张大胆奇特,色调绚丽,语言自然清新,风格雄奇奔放。
2.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美
诗经:这些作品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是《诗经》的一大特色。许多诗密切地联系时事,对社会不良现象有针砭作用,还有些处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则反映lke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影响作用。且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乐府诗集》:思想内涵深刻、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艺术在诗坛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陶渊明集》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语言朴素,有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练,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
李白:想象丰富惊人、夸张大胆奇特,色调绚丽,语言自然清新,风格雄奇奔放。
3.诗的艺术美从哪些方面阐述
一首好的诗歌,之所以能人以美的享受,来源于诗的本身所具有的美学基础。
而这些美学基础又都是从生活美、语言文学美等方面转化过来的。 诗美本身从来就是一种艺术。
而【这种艺术的美,是建筑美、音乐美、色彩美与意象美及其它美的综合体现。】诗歌艺术的建筑美体现为诗的结构美、诗的语言结构的安排、架构具有它的合理性、并集中在诗歌语言的凝聚力和弹性或者说张力等多方面。
而诗歌的音乐美则是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并把握的一种美,那就是它的节奏美与韵律美。大凡诗人,对音乐美的感知感悟都会比一般非音乐专业人士更敏感、更具有潜在的灵性。
从而使诗人通过他的诗歌反映出他对音乐美所追求的那种特质。诗的色彩美是通过诗歌语言中的情绪体现出来的。
有的诗很阴暗、有的诗很阳光、有的诗很低靡,有的诗却很奋进。有的诗很颓丧,有的诗却活力四射,这是诗歌反映作者的心情、作者的知识结构、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态度,反映生活真实的过程,具有诗的色彩。
而诗歌的意象美更是诗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象本身是可感、可触、可品、可摸的。
有人说意象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是不可触摸的。对于意象的抽象,我们不可否认,但它的抽象和具象是和谐统一的。
如果说它是抽象的,那它也是在具象基础上的抽象,如果没有这个具象,那么抽也就无从谈起了。因而,我要说,诗的意象美就是从这样的和谐统一中产生出来的。
诗歌的艺术价值,应该首先体现在它的美学价值上,而这种美价值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它的认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不被读者所认可的诗,即使它的美学价值再高,也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因而,它也很难产生本应该具有的社会效应。
如果说,一首诗,它不具备应该有的美学价值,那就更是不能被称之为诗了。一些写作不成功的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诗的美学基础没有架构好,甚至体现不出诗本应该具有的美来。
而对于诗的美,不是我们执意地在写某一首诗的时候要去追求就能得来的,它是一种积累,一种沉淀,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
4.诗的艺术美从哪些方面阐述
一首好的诗歌,之所以能人以美的享受,来源于诗的本身所具有的美学基础。而这些美学基础又都是从生活美、语言文学美等方面转化过来的。
诗美本身从来就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的美,是建筑美、音乐美、色彩美与意象美及其它美的综合体现。】诗歌艺术的建筑美体现为诗的结构美、诗的语言结构的安排、架构具有它的合理性、并集中在诗歌语言的凝聚力和弹性或者说张力等多方面。而诗歌的音乐美则是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并把握的一种美,那就是它的节奏美与韵律美。大凡诗人,对音乐美的感知感悟都会比一般非音乐专业人士更敏感、更具有潜在的灵性。从而使诗人通过他的诗歌反映出他对音乐美所追求的那种特质。诗的色彩美是通过诗歌语言中的情绪体现出来的。有的诗很阴暗、有的诗很阳光、有的诗很低靡,有的诗却很奋进。有的诗很颓丧,有的诗却活力四射,这是诗歌反映作者的心情、作者的知识结构、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态度,反映生活真实的过程,具有诗的色彩。而诗歌的意象美更是诗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象本身是可感、可触、可品、可摸的。有人说意象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是不可触摸的。对于意象的抽象,我们不可否认,但它的抽象和具象是和谐统一的。如果说它是抽象的,那它也是在具象基础上的抽象,如果没有这个具象,那么抽也就无从谈起了。因而,我要说,诗的意象美就是从这样的和谐统一中产生出来的。
诗歌的艺术价值,应该首先体现在它的美学价值上,而这种美价值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它的认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不被读者所认可的诗,即使它的美学价值再高,也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因而,它也很难产生本应该具有的社会效应。如果说,一首诗,它不具备应该有的美学价值,那就更是不能被称之为诗了。一些写作不成功的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诗的美学基础没有架构好,甚至体现不出诗本应该具有的美来。而对于诗的美,不是我们执意地在写某一首诗的时候要去追求就能得来的,它是一种积累,一种沉淀,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
5.古诗文的语言之美
含英咀华 榴齿含香——谈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我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古代诗坛,群星灿烂,角立杰出,创作出了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古代诗词,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词,深入挖掘深含其中的美学意韵,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表现博大精深的思想,慷慨激昂、缠绵悱恻的情感,突兀峥嵘的高山峻岭,奔腾咆哮的江河湖海,乃至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不以语言作为载体的。
因此,指导学生领悟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是欣赏评析古典诗词的前提和基础。指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首先要让他们掌握古典诗词的形象美。
我国古代的诗词,在对物象的描写上,已经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往往通过一两个词,就可以创造出非同寻常的物象。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本来月亮升高,喜鹊在夜间偶尔飞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作者却以“别”和“惊”两个词,将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而且注入了无穷的情趣:明月似不忍离开枝头,树枝也依依不舍,。
正当它们难舍难分之际,不小心却惊动了栖息于枝头的喜鹊。本来极平常的自然现象,再作者的笔下,却有着非自然的情趣。
本来毫不相干的物象,作者却能有机的将其融为一体。古典诗词语言的形象美,还表现在对于色彩的描写上。
古代的诗人,在色彩的选择、色彩的搭配、色彩的对比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是一些巨匠大家,即使是乳臭未干的三尺童子,对色彩的感悟也已达到了非常精妙的程度。
如骆宾王孩提时所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学生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一弯清澈见底的池塘,几只浮云般的白鹅,仰天长鸣,在水中嬉戏、游玩、追逐,红色的鹅掌拨动着绿水,这样的描写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群鹅戏水图,且声、色、形俱佳。
读这首诗,我们不能不对小小年纪就具备这样的感知能力表示惊叹。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美,还表现在语言的凝练上。
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的诗人呕心沥血。
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以寥寥的二十字,描绘出了一个幽静的环境。
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旷之中画一“蓑笠翁”,在“绝”“灭”的死寂冰冷之中着一“钓”字,使全诗境中有人,静中有动。全诗通过描绘老渔翁寒江冬钓图,向我们展示: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渔翁的生活是这样凄冷孤寂,老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标独傲。
如果我们再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这首诗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信息:在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以后,其主要成员被一网打尽,永贞革新烟消云散,柳宗元也被从政治权利的中心抛了出来。在荒凉偏僻的南方,开始了漫长的流贬生涯。
在柳州,他虽然得到了一个司马的虚衔,但既无官舍有无职责,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于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因此,那个在寒冷寂静的环境里,不怕天寒地冻,不惧皑皑白雪,忘掉世间的一切,专心致志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的渔翁的形象,正是柳宗元孤标独傲、超然物外的形象的真实描绘。
一首二十字的小诗,竟然蕴涵了如此至多的信息,使我们不能不惊叹古典诗词语言的凝练。诗是凝固的音乐,我国古代的诗词,自产生之时起,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咏歌之不足,不绝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古代的诗词是可以歌唱的,故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声调的和谐、音节的流畅等,都是古典诗词音乐美的表现。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十四个叠字的运用,声调极为和谐,其独创性为历代评论者盛赞,这主要是易安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李清照)。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等,象上面的十四个叠字,就分别形成了平仄的相对和相粘,达到了声调的和谐和错落有致,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余音袅袅的音乐美,这样的语言,确实让人回味无穷,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在气韵的流畅上,李白的《将进酒》显得尤为突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开头的两组长句如天风海雨,劈空而来,气势磅礴,有雷霆万钧之势,不可阻挡。全诗气运流畅飞动,一气呵成,正如严羽评点李集时所说“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字句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
因此,鉴赏古典诗词,应该首先让学生把握古典诗词的语言美,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理解古典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社会美和。
6.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艺术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以“雪花”自称,以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执着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她是睡着了》以丰富的想象描摹意中人的睡态,连续用星光下的“白莲”、香炉里的“碧螺烟”、喧响的“琴弦”、翻飞的“粉蝶”四个富有浓郁诗意的物象,营造出美妙的意境;脍炙人口的《沙扬娜拉》全诗仅四句,中心意象是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用以状写日本女郎温柔多情的神态,贴切传神,既纯洁无瑕,又楚楚动人,构思之精,意象之新,使这首短诗包涵着体味不尽的意蕴,显示出徐志摩诗歌特有的柔婉情韵。《婴儿》用一个行将临盆的产妇对腹中婴儿的企望,象征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构思不落俗套。
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徐志摩认为“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音节是诗的血脉。在他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徐志摩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雪花的快乐》里“飞飏、飞飏、飞飏”的连用,《再别康桥》开头的短短四行中,三次反复“轻轻的”,造成缠绵中不乏轻快的韵律,在节奏感之外平添了旋律感。在用韵上,他多方采用西洋诗押韵的方法。《先生!先生!》用随韵(AABB),《为要寻一个明星》用抱韵(ABBA),《他怕他说出口》用交韵(ABAB),使诗韵在和谐中显出变化。
3、章法整饬,灵活多样。徐志摩作为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十分讲究诗形和章法,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都各有变化,不太拘泥,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一、三行稍短,大抵六字,二四行稍长;大抵八字;诗行有规律地长短错落,又大段整齐、匀称。《爱的灵感》长达396句,《沙扬娜拉》共有4句,《翡冷翠的一夜》一节74行,而《火车擒住轨》一节仅2行,足见其句法、章法的变化多端。
4、词藻华美,风格明丽。徐志摩的诗富于想象力,自然也容易表现为文词的丰富和词藻的华丽、浓艳。《她是睡着了》、《半夜深巷琵琶》、《秋月》都写得妩媚朗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病中》一口气连用七个比喻(博喻)形容病中的心情、一瞬间的回忆。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水中的青荇、斑斓的星辉……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使《再别康桥》别具一种温柔纤丽的风情。
7.古诗词都有哪些艺术特点
古诗词发展 中国文学自神话传说开始,上下几千年,名篇佳作,浩如烟海。
每一时期产生的文字作品和所运用的文学形式都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体现着当时的文学思潮和风格。格律诗的产生、发展、成熟和衰退也不无例外地体现着这一规律。
诗歌产生很早,最早见于《诗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一般也押韵,也可出现转韵现象,再往后发展,诗歌的形式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五言、七言句式,每句字数有了变化,韵律明显,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且平仄也比较讲究。这时期的诗歌无论内容,形式都又达到了新的高度,诗歌艺术趋于成熟,这就是格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文人作格律诗,那是要讲究这些格式的。民间格律诗要写好,要流传下来,的确不易。
我们看到了诗歌创作走向成熟,产生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结合得非常好,达到令世人称道的地步。但格律诗多局限在仕途菅海了。
文人的彼此唱和。而于民间就不能分享诗歌的艺术美了,本身也就限制了诗歌的发展,格律诗趋向凝重、呆板,这个时期就是中国诗歌的繁荣时期——唐代。
不可否认,唐代诗歌走向成熟,走向繁荣,自有其必然因素。如国力的强盛,文化的发展。
格律诗出现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但是,再往后看,唐后期和唐以后诗歌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人们总是感到五言、七言又不能更充分更恰切地表达其思想感情了,或是格律诗的形式过于古板,于是,活跃的思想内容就冲破了格律诗的限制形式,而更趋自由,每句字数或三或五、或七或六或四不等。
字数灵活多变,完全看内容的需要,转韵现象更常见,这就成了长短句——词。 唐五代以后,词这一文学形式迅速发展,走向成熟,风格、流派纷呈,终于到宋代达到词发展的高峰,就象满眼盛开的鲜花,五彩斑澜。
发展到词,并不是舍弃格律诗,只是格律诗的创作,再也不会出现唐代的繁荣了。为什么呢?这同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学发展的内律规定的。
以后的各个时代继续写格律诗,内中也不乏名篇大作,但总的成就比不上唐代。其中的道理仍然是文学作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
一种文学的形式如果不能更恰当地表现其内容,那么这种文学的形式就要变化,变得更贴近生活,更适于表现内容,否则就会以文害意,就要被淘汰。 同样道理,格律诗也要发展,也要变化,在变化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完善,从而走向新的成熟。
“五四”以后,随着新思潮涌现,新诗产生,新诗自由、灵活、追求意象或象征,越来越显出其生命力。此期虽然格律诗不断,但成就平平,包括词在内,都因不便传涌、古板、凝重而失去其发展创新的活力。
作格律诗必注意其章法、平仄。填词也挖空心思,必讲究固定格式,如字数、句数、每首段数,这对格律诗和词的发展无疑是个限制。
当然,客观上给新诗的创作腾出了空间,但格律诗、词已经面临着在形式上应该且必须有新的突破的时候了。 对任何文学形式,只要适合其内容,适合其体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形式上都可以做新的尝试,正如五言、七言取代四言、六言,长短句盛于格律诗衰落之时一样。
今天,不仿我们也可作个尝试,把格律诗、词从形式上继续推向前进,实现新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结合。只要读起来上口、易记、易诵,精炼的几句诗蕴含丰富的内容,我们不仿谈化平仄,韵脚只在四、六押韵,而不必二、四、六押韵。
词的发展要更自由、多变,淡化其旧有词牌规则,具体每篇分几段,每段分几句,每句多少字,完全以内容而定。这样做亦即放宽了作格律诗和填词的旧有规则,能更方便、更充分地表达思想内容,也不会出现以文害意的情况了。
古诗词发展 中国文学自神话传说开始,上下几千年,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每一时期产生的文字作品和所运用的文学形式都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体现着当时的文学思潮和风格。
格律诗的产生、发展、成熟和衰退也不无例外地体现着这一规律。 诗歌产生很早,最早见于《诗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一般也押韵,也可出现转韵现象,再往后发展,诗歌的形式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五言、七言句式,每句字数有了变化,韵律明显,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且平仄也比较讲究。
这时期的诗歌无论内容,形式都又达到了新的高度,诗歌艺术趋于成熟,这就是格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文人作格律诗,那是要讲究这些格式的。
民间格律诗要写好,要流传下来,的确不易。我们看到了诗歌创作走向成熟,产生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结合得非常好,达到令世人称道的地步。
但格律诗多局限在仕途菅海了。文人的彼此唱和。
而于民间就不能分享诗歌的艺术美了,本身也就限制了诗歌的发展,格律诗趋向凝重、呆板,这个时期就是中国诗歌的繁荣时期——唐代。 不可否认,唐代诗歌走向成熟,走向繁荣,自有其必然因素。
如国力的强盛,文化的发展。格律诗出现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但是,再往后看,唐后期和唐以后诗歌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人们总是感到五言、七言又不能更充分更恰切地表达其思想感情了,或是格律诗的形式过于古板,于是,活跃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