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赋的格律(赋是否应遵循格律)

1.“赋”是否应遵循格律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那么,何为赋呢?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主要是写骈体文用。格律是写诗歌用的。

2.请问古代文体“赋”有何格律要求

这是百度百科上的,很不错的知识,应该能帮到你: 你要是想赏析一下,可以搜“赋,赏析”。

能搜到很多赋的信息。 下面是一些摘录: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

《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

3.古典诗词的格律主要包括哪些

作绝句与律诗应讲究 字句有定 平仄协调 押韵 还有对仗作词要符合词牌规定 给你我开讲座的讲义吧 里面详细得很 ------------如何写作格律诗-------------------- 亻壬 发表于2008年06月28日 19:51 阅读(140) 评论(4) 分类: 课堂讲义 举报 一、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诗词格律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

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1)字句有定: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2)用韵极严: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3)平仄协调: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4)讲求对仗: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

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ou)四声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A平声。

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例:山、林等。

B上声。这个声调后来有一部分变成去声(可以大略理解为ˇ)。

例:柳、雨等。 C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来仍是去声(即\)。例:浪、月等。

D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有力的调子,今天的普通话没有这个音,但潮汕话中仍有保留,如白、独、蝶等。

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术语,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的意思,是不平。平仄交错是写格律诗的基础。

平仄如何交错呢?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A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B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如: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唐王维 《辛夷坞》)其平仄的安排为: | | | ―― ――― |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宋 苏轼 《定风波》)其平仄的安排为: | | ―――| | ― | ――― | |――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元 关汉卿 《【南吕】四块玉 别情》) ―|― ―|― ―| | 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作对仗。

何为对偶呢?对偶就是将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并列起来。一般规则是:名次对名次、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唐王维)诗人用“竹”对“莲”,用“喧”对“动,”“归”对“下”,用“浣女”对“渔舟”,这就是对仗。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二、律诗的写法本讲座主要讲五言律诗的写法,因为五言律诗是最基本的形式,五言律诗会写了,绝句和七言律诗的写法就能推出来。 1、律诗的特点 A每句限定八句,五言律诗共40字,七言律诗共56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有规定。

D每篇必须对仗,对仗的位置有规定(一般是中间两联)。 2、五言律诗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平仄的安排在一首诗中有三个要求: ①一句诗中平仄必须交替。

这样,就产生出四种基本句式: ――||- ||――| ―――|| 。

―― 注意: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孤平”,是诗家第一大忌。

也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三平韵”,是诗家第二大忌。 ②一联之内平仄必须对立。

如,出句的平仄安排如果是――||-,那对句的安排就必须与之相反,那安排的结果就是:||――| ③联与联之间必须相粘。如,假使第一联的平仄安排是――||-,||――| 。

那第二联的第一、二个字的平仄安排就必须和第一联的出句的第一、二个字相同,那就是说,第二联的第一句的平仄安排应该是:。

――。

[练习]如果我要作一首五言律诗,选―――||形式为第一句,那往下应该怎么排?大家一起来排。第一句: ――― | | 第二句: | | | ―― 第三句: | | ― ―| 第四句:― ― | | -第五句:― ― ―| | 第六句:| | | ―― 第七句:| | ― ― | 第八句:― ― | | -由于律诗的特点之一是“押平声韵”,所以五言律诗的平仄安排形式只有两种。

即第一句: ――― | | (首句入韵为――||-) | | ― ― | (首句入韵为。

――)第二句: | | | ―― ― ―| | -第三句: || ― ―| ― ― ―| | 第四句:― ― | | - | | | ―― 第五句:― ― ―| | | | ― ― | 第六句:| | | ―― ― ― | | -第七句:| | ― ― | ― ― ―| | 第八句。

4.诗词的格律

格律的要素 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

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近体诗中的绝句以及词、散曲一般不需要对仗。

古体诗相对最为宽松,一般只有不严格的用韵的概念。 编辑本段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编辑本段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编辑本段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此举例有误,英语不论英音美音,读stop时是要发出爆破音P的,不过有例外:其后紧跟一个辅音开头的单词的话,为了连读的需要,P将只做嘴型不发音)。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

5.谁知道律赋的格律

上面在“百度百科”拷贝来的那段称“律赋格律已超出汉语文字音韵本身特点所属的形式美,近于文字游戏。与明、清八股文类同,不过是唐、宋文人进仕谋官的敲门砖,几无文学艺术价值。”,说的太轻率了,我敢说,写这段的人,根本不懂律赋、八股文。(是指写文章的人,而不是转载的人。)顺便说下,“百度百科”之类的东西,是不可以当学术论据的,就是扫盲,有时候都不可以,因为很多说法,还是沿袭文革的观点,至于其观点如何,不说也罢。

对学术类的问题,尤其是传统文化,尽量要了解才能发言,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譬如“律赋”“八股文”之类,每见人批,却不见人懂,包括那些所谓的专家,对类似文体口诛笔伐,而自己却未必懂什么才是律赋八股文。

律赋,自唐朝开始入科举,一直到满清倒数第二科止。如果仅仅是什么敲门砖,那也有些太小瞧古人智慧。科举制度,是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到今天为止,在各种不公平的选材制度里,最公平的选材制度。古代科举的科目,估计随便拿个题目,即便是现在的那些所谓的国学大师,也未必能考个四等。而律赋,也不是什么文字游戏,而是韵文高度发展的结晶。

因为手边没有资料,随便说说。凭记忆敲字,误导概不负责,呵呵。律赋,就是有格律的赋。赋种类很多,大体有骚体赋、散体大赋、小赋、骈赋、文赋等。赋和诗词是一体,必须要压韵,但,却和诗词曲不同,因为诗词曲都是可以唱的,而赋却不能唱,是“念叨”的文体。(楚辞是可以唱的,但自汉后,赋皆不入歌行,后成惯例。)

骈赋大兴于六朝,唐朝根据这种文体,加以修改,人为的创造出一种新的文体“律赋”。可说,历史上这样生造出来的文体不很多,所以律赋的出现,也算个怪胎,而且一出生,就直接走高层路线,进入了科举项目。一般律赋题目,都选自经、史、子、集,有大题目,有小题目。大题目,是限定整篇文章内容的,小标题,是加以解释大题目,而小标题,阐述大标题的内容,并是文章所限定的韵脚。

譬如题目是“学而时习之”,是大标题,那么文章要围绕这个题目来写。而小标题,是大标题的延伸,比如写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而才说,赋,是要压韵的,怎么压?就是“敏”压一韵,“而”压一韵,“好”压一韵……,共八韵。

唐朝时候,压几个韵没严格限制,到后期,一般要求是压八部韵,也就是写八段,每段一韵。而且小标题也有了规定,一般八个韵,是四平韵四仄韵,写的时候,一段压平韵,一段压仄韵。韵部,要根据《礼部韵略》来写,就是官方规定的“压韵字典”,否则按出律算。不但律赋,到现在写格律诗,大家还是习惯按古韵来写,所以不存在什么严格不严格,游戏不游戏之说。

律赋八段,除了前后两段,中间的六段要求对仗,每小句一般要平仄两两相间,字句以“四字”“六字”为主,参杂些虚字、领字。(可参照《滕王阁序》的句子模式。)而每一段里,必须要把小标题的字,比如“敏”“而”等字,嵌到韵脚里,如果不把小标题的字嵌进去,也算出律。譬如满清科举,小题目有个什么“心”,文章写的非常好,考官很欣赏,就直接点了状元,而忽略了这篇文章,忘记把“心”镶嵌到韵脚里。后来满皇查阅,发现此事,随口说了句“状元有无心之赋”,当时主考才发现自己的失误,汗流浃背。幸好满皇当时心情好,而且已经圈定,说了句“试官少有眼之人”了事。有此可见律赋之严谨。

律赋的格律,大体这样,其文章布局,八段有个基本格式,一般是按入题、提领,等方式来写。自唐,白居易、李商隐、范仲淹等,都是律赋大家,如果仅仅是什么砖头,想来依照这些人的性格,也不屑这样的砖头的,哪里会成什么律赋大家。

最后说下,俺是随手敲字,很多年没看律赋了,而且身边也没资料,仅仅按记忆而写,如有误导,本人概不负责。

6.诗词的格律

唐诗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岳飞、陈亮、苏轼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诗经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楚词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

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元曲 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只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7.诗词格律介绍

上面那位说得很对,我来补充一下自己的看法,古体诗和词在当时是当作歌曲来唱的,不过现代的语言跟古代的有很大差别,我们填词注重一下现代读音的韵律就好,而且诗词也可以是抒发作者本身思想的文章,如果意境到了或者有些不符合格律的语句更能表达你现在的想法那么我觉得偶尔出律也不为过。我自己也有些漏作,如若不嫌弃的话给你做个例子希望对你有些帮助:

风人松 七十六字令,上下两阕各四平韵。

定 格

+ - + | | - - (韵),+ | | - - (韵)。+ - + | - - | ,+ - +、+ | - -(韵)。+ | - - - | ,+ - + | - -(韵)。

+ - + | | - - (韵),+ | | - - (韵)。+ - + | - - | ,+ - +、+ | - -(韵)。+ | - - - | ,+ - + | - -(韵)。

阑珊踱步上高楼,孤影上枝头。

残红日暮斜阳照,

雁飞停、夜宿沙洲。

一曲秋江波皱,奈何又是清秋。

两三年独自漂流,挥泪尽乡愁。

今朝欲踏归途路,

心飞渡、思绪难收。

半阕华词乡赋,了却一叶扁舟。

(此处的“却”是出律的,我将自己比作漂泊在外的小扁舟,厌倦了风雨中的漂泊生活,所以用“了却”能清晰的表达出扁舟生涯的束扁。)

8.古诗词要求什么格律

各种词牌都有不同的格律,就像不同的网站有不同的饿地址一样。

常用词牌名格式简介 忆王孙,词牌名。 单调三十一字,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做双调者。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韵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如梦令,词牌名。 又被称作《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其调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乌夜啼,词牌名。 亦称《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词牌格式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词牌名。亦称《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明月人倚楼。 生查子,词牌名。

亦称《楚云深》,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点绛唇,词牌名。

亦称《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双调,上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字,下片五句,押四仄韵,二十一字,用仙吕调,共四十一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曾允元 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数声啼鸟,梦转纱窗晓。 来是春初,去是春将老。

长亭道,一般芳草,只有归时好。 浣溪沙,词牌名。

双调四十二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菩萨蛮,词牌名。

四十四字,共享四个韵。前阕后二句与后阕后二句字数平仄相同。

前后阕末句都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词牌格式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卜算子,词牌名。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采桑子,词牌名。 亦称《罗敷媚》、《丑奴儿》。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韵到底。前后阕第三句也常用叠韵。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 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

亦称《减兰》。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每句不同韵,换韵方式“甲乙丙丁”。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王安国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

月破黄昏。帘里馀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

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谒金门,词牌名。

上下阕共三十五字。

诗词赋的格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