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诗词对大家的改变(中国古诗词文化对你的影响有哪些)
1.中国古诗词文化对你的影响有哪些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主题,人群与狼群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有情感的,而诗词就是情感最深厚的载体。在中国,自周秦汉魏到唐宋元明清,从帝王将相到渔樵歌 伎,从繁华都市到贫困乡村,凡有情处皆有诗,凡有诗处皆有情,不管是诗人之间的相互酬答还是山乡男女的山歌对唱,都是在传递着一种情感,一种心灵。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很有道理的,可想而知一个没有传统修养的人,穿着再高档的西装、涂着再昂贵的脂粉,也不过是一个漂亮的躯壳而已。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反而说不清楚,而用一两句诗词不但立竿见影,而且深化了主题。我想,作为一个社会人,不管我们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也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我们不想拒绝优雅与高贵,不能不学一点古典诗词,只有这样才会产生一些由内而外的书卷气味,才会减少一些由外而内的俗气、脂粉气。
汉语就是诗的语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汉语就是在诗的氛围中成长的,在与诗的相互交融中各自得到了丰富,形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汉语的每一个字都有丰富而独特的含义,同时音有同字,字有同音,毫不夸张地说,汉语字字句句都是诗,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无法比拟的,而诗词就是汉语语言的浓缩精华,不学诗词的人怎么能知道汉语的精深与精彩!我不只一次地请教过很多英文不错的朋友,请他们为我翻译一句我们认为最简单的诗:“白日依山尽”,很意外的是都说不会翻译,后来认识一个毕业于英国白金汉大学并且从小就在美国长大的朋友,把她翻译的英语译成中文是这样的:白色的太阳顺着山落下去了。简直让我哭笑不得!这还叫诗吗?我真的想不到那些大翻译家是怎么翻译中国诗词到外国去的,我很担心中国诗词在外国人看来简直是神 经 病在说话。
因此,想提高汉语水平,你的外语再好也是不行的,最佳的途径就是学习古诗词。现在一些所谓的记者不要说写文章,连一个标题也拟不好。
2.古诗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1.人生观的影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说人生价值在于将美好高尚的精神留在世人心中;“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是说死无非是化入山丘,回归自然;“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说人要保持内心的清洁与美好,宁可死去也不能随波逐流、从俗浮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说要有高远的志向、宏伟的抱负 ……等等,“诗言志”,古诗中古人对于人生的追求、理想、境界、价值等等的思考同样启发我们应该怎样活着。
2.审美观的影响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中体现出壮烈雄猛的阳刚之气;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初晴,一一风荷举”中体现出清丽妩媚的阴柔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现实主义的眼光书写不尽的秋色;“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则用浪漫主义的想象描写舟行长江的景象……无论是哪种画面都充满诗意的美感,让读者的心灵丰富。 3.获取智慧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告诉人新事物总会取代旧事物,新陈代谢是世间永远的规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人置身事外方能明事,总观全局需要跳出局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人要想永远拥有活力就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思想……诗中不仅有自然美景,有雄心壮志,也有哲理妙思。
4.升华文采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最美的、最凝练的、最有内涵的语言是诗的语言,古代诗歌尤其如此。读古诗让我们的语言得到美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工整,“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的奇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秀丽,“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的绮艳——每一种诗句都尽显汉语的美丽。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长句有参差错落之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短句有铿锵斩截之美;“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散文化的句子写情婉转悱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名字叠列的句子也同样感人至深。
——每一类诗句都丰富我们的表达。 5.其他 古诗还可以教我们静观自然,享受被忽略的天地之美——“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写出静夜独坐竹林,偃仰啸歌,尽享月色的情景;教我们内省心灵,发现灵魂深处的真实自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写面对青空下高山时,完全超脱了喧嚣烦扰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自由与无穷快乐的自己;引导我们有情趣——“唯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春天里处处可见的景象让诗人如此流连,古人对于美丽海棠的痴爱不也感染着我们,启发我们要有一颗赤子之心,从寻常生活里发现无尽的美妙吗? 古诗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是说不尽的,我们可以在读古诗的过程中去慢慢体会,慢慢享受。
3.谈谈古典诗词对当代人或当代社会意义和价值
古典诗词的确是我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每个诗歌爱好者研究和学习。
即使是外国文学家,也曾从中华古典诗词中汲取过丰富营养。埃兹拉·庞德是意象派的鼻祖,开英美诗歌意象派风气之先。
他青年时代就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大为推崇,曾将陶渊明、李白、李清照等诗词大家的作品译成英文,在西方诗歌界颇有影响。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大胆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赋、比、兴的手法,从而极大地开拓了西方诗歌的创作领域。
我举出这个例子想说的是,我们从古典诗词中主要学习什么,是学内容还是学形式?是学平仄格律还是学构思立意及表现手法的运用?我认为现代诗歌爱好者应多借鉴和吸收古典诗词中优秀的内核,而不是要每个诗人都必须写好古典诗词。当然对诗词爱好者来说,你大可以深入学习。
写得一手好的诗词,并怡然其中,也是人生一大乐趣。 毛泽东古典诗词功夫可谓一流,但他曾教育年轻人说:“没必要,最好不要学写古体”。
我引用这句话,并不是说我反对大家学写古典诗词,而是说我更提倡现代人写现代诗,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语言环境中。 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白话文的基础,也使诗人们完成了写作方式的转换和语境的转变,古典诗词沦为少数人的爱好是必然的,不可能复兴到大众化的地步。
我们没有要求古代诗人写出现代诗歌,也就无须嘲笑现代诗人写不出古典诗词。当代人写的古典诗词,有很多是一种模仿,带着一点矫情和虚拟的味道。
看到落花必定愁苦,逢到分别必写柳枝,较难写出超越古人的新意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确是一些人的写照。
对有的诗友的诗论,我勉强读一半就不忍卒读,那种食古不化的顽固心态让人无法忍受,对古典诗词的平仄格律的过分强调只能使诗歌失去内容上的魅力。你生活在现代语的规范中,无论你怎么努力怎么刻苦,你的成就也不可能超过古人。
有诗友拿古人的诗与用现代语翻译出的白话诗进行比较,看谁更精炼?几乎让我当场酸掉两颗好牙,这样的比较没有丝毫意义。 下面我也谈谈诗歌的音乐性和诗歌的创新问题。
最早的时候,古人写诗是为了能唱,能边唱边舞,《诗经》、汉乐府、唐宋诗词及元曲等都曾经可以配乐歌唱。这就要求诗词中的字或者词的音调能与音乐的节拍相谐,要求诗词作者必须讲究字词的推敲,平仄的选用、句子的工整,并规定了较为严格的词牌曲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外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互通,诗与歌逐渐分离,也就是说诗词与音乐逐渐相分离,但诗仍保留了一些音乐的节奏和音调等特征,辛弃疾和苏轼就已适度冲破了格律的严格限制和束缚,写出了不少传诵千古的名篇。在现代社会,除了歌词,诗歌与音乐已彻底分离,平仄格律的运用只不过能使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但对诗歌本身的内容并无什么特别帮助。
再说了,从古代到今天,汉语的发声和音调都发生了重大的流变,古典诗词面临的其实是一个两难处境,生存还是灭亡?是每一个古典诗词爱好者应该思考的重大课题。如果一味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古典诗词创作之路必将越走越狭窄。
有人不但盲目地崇古,还偏执狂似的贬低现代诗歌。他衡量现代诗的标准是可笑的,就是看是否具有音乐感和是否押韵。
好像没有这两条,就不能算是诗歌。我们称赞一首好的现代诗,固然因为它具有自然的,内敛的韵律或者节奏,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它的气质、它的内涵、它的意境、它的语言能够深深打动读者,能够给读者带来阅读时的高度享受,能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反之,一首既押韵又符合格律的诗或词,就能称为好诗好词吗?阿Q即使穿得西装革履,可是他开口闭口“妈妈的”,人家还是认得他是阿Q。诗词中没有打动人心的内在力量,再怎么符合格律也是白搭。
事实上即使是现代诗,也面临着进一步改革和开拓的局面。有诗友为了反对创新,不知从哪里搬来了一大堆臭哄哄的垃圾诗歌(如果还能算作诗歌的话),说这些就是所谓创新搞出的玩艺儿,并由此对现代诗的创新大加挞伐。
我只能说,你是一叶障目或者坐井观天,没有创新,哪来进步?没有语言的创新,恐怕我们还在“之乎在也”的说着远古的词儿,没有服装上的创新,恐怕我们还穿着长袍马褂。有创新当然会有失误,会付出代价,但不能因为一些失误就全盘否定了创新。
洗碗的,经常将碗打碎,不洗碗的,却什么事儿没有,老板就恶狠狠扣下洗碗的当月安全奖,却奖给不洗碗的一个大红包,这公平吗?今天我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如腐败,如黄赌毒,但我们不能否定改革的主流进步意义。还是回到原来的话题,那一大堆垃圾能代表所有创新的诗歌吗?在创新的探索中,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这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我们对诗歌创新应该保持的原则。
其实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本无高低之分和优劣之别,各人有各人的爱好和钻研方向,但是如果因为自己喜欢古典,就用古典诗词的标准来对现代诗进行任意贬斥,用所谓格律、节奏、音乐性、韵脚等形式上的东西试图束缚和嘲弄现代诗的写作自由,那是不能接受的。只有相互尊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