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树木的寓意(古诗词中形容树木的)
1.古诗词中形容树木的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萧萧:风声。愁杀:愁煞。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去抓日已疏》:“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杨柳千条花欲绽,葡萄百丈蔓初萦
唐·沈佺期《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青绿色的玉石,这里用来形容柳条的新绿色。丝绦:丝织的带子。
唐·贺知章《咏柳》
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
烟:雾。
唐·张谓《郡南亭子宴》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唐·岑参《题潘阳郡汾桥边柳树》
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须臾:一会儿。争:怎。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柳色看犹浅,泉声觉渐多
唐·张籍《酬白二十二舍人早春曲江见招》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唐·白居易《杨柳枝词》
柳丝袅袅风缲探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袅袅:纤长柔弱的样子。缲:抽茧出丝。草缕:如线的嫩草。茸茸:柔软细密的样子。
唐·白居易《天津桥》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鸭绿:指春季溪水的颜色。粼粼:清澈的样于。鹅黄:淡黄色,指嫩绿的柳条。袅袅:随风摇曳的样子。前句说绿水在春风中泛起微波;后句说嫩柳在春日中轻摇。
宋·王安石《南浦》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燃:形容极红。
宋·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江上雪初消,暖日晴烟弄柳条
宋·吴亿《南乡子》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他日:过去。差池:参差不齐。差池春燕影:谓燕子往来交飞于春柳之间。憔悴晚烟痕:谓柳条枯槁,在暮霭中显得凄凉。两句写秋柳已失去春天时那种盎然的生机。
清·王士祯《秋柳》
橘逾淮而北为枳
淮:淮河。逾:越过。枳:亦称“枸橘”,果实肉少而味酸。
《周礼·冬官考工记》
柴门杂树向千株,丹橘黄甘北地无
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木:树。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惊飙拂野,林无静柯
飙:暴风。柯:树枝。
晋·殷仲文《解尚书表》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南朝梁·萧纲《折杨柳》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柯:树枝。
唐·李白《上留田行》
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宋·姜夔《长亭怨慢》
老树春深更著花
著花:开花。
清·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在。”
2.什么树的寓意最好
梧桐梧桐在古诗词中常有以下几种意像及寓意。
1、高洁品格的意象及寓意
梧桐在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之意。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再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以高大挺拔,绿叶疏朗的梧桐为蝉的栖身之处,写出了蝉的高洁,暗喻自己品格的美好。庄子在《秋水》中也说:“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鹓鶵是古书上说的凤凰一类的鸟。它生在南海,而要飞到北海,只有梧桐才是它的栖身之处。这里的梧桐也是高洁的象征。因此,古代有“栽桐引凤”之说。
2、忠贞爱情的意象及寓意
3、孤独忧愁的意象及寓意
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位亡国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重门深锁,顾影徘徊,只有清冷的月光从梧桐枝叶的缝隙中洒下来,好不凄凉!过去是居万民之上的君主,而今已成阶下囚,万千愁绪,满腔幽愤,尽在其中。亡国之恨何时了?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深秋孤夜,夜雨滴打着梧桐和芭蕉,每一声都引起相思之人的阵阵秋思和缕缕愁绪。这既是一首雨夜相思曲,又是一幅凄风苦雨的秋夜图!面对此景,相思之苦便从词人心底涌起。作者对雨打梧桐和芭蕉的描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凄婉惶惑,意境深远。
4、离情别绪的意象及寓意
在唐宋诗词中,梧桐作离情别恨的意象和寓意是最多的。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诗人以昔日的盛况和眼前的凄凉作对比,描写了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失去了杨贵妃后的凄凉境况。唐明皇回宫后,目睹旧物,触景生情,昔日的美人何在?诗人以春秋两季景物相对比,暗讽了这位重色轻国的君主与美人儿缠绵缱绻带来的终生悔恨。如“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秋夜三更,冷雨滴在梧桐叶上,一位独处秋闺的女子,脆弱敏感的心已无法承载离情别绪的痛苦,缠绵悱恻,幽怨伤怀,彻夜不眠。其意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再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丈夫去世,独守空房的李清照,遭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此时,女词人独立窗前,雨打梧桐,声声凄凉,孤独无助的她,在深切地怀念着自己的丈夫。这哀痛欲绝的词句,催人泪下,堪称写愁之绝唱。
《撼庭秋》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采桑子》晏殊
《踏莎行》晏殊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 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
3.花草树木的象征意义及由来,最好有诗句~~~
荷花: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梅花:
凌寒独自开,唯有暗香来。
横影疏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牡丹: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月季:
花开花落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
菊花: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其它:
牡丹最贵惟春晚,芍药虽繁只夏初。
4.被经常用在古诗中的柳树,于古人而言有什么寓意
“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无与伦比的适应性使之成为我国古往今来祖国大地上最普遍的树种之一,是人们所接触的自然物中熟悉和常见的。这种备受人们喜爱的树木,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留下了鲜亮的一笔,成为文人骚客们非常重要的吟咏对象。
一、中国文人喜爱柳树的情结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在那个时代,柳树就已经成为人们诗歌吟唱中重要的意象。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文人更是赋予柳树极大的热情。
柳树在古代文化中常让人联系起清明、寒食节。古人有清明禁火插柳的习惯。晋文公重耳曾在清明节寒食戴柳来纪念被火烧死的介子推。插柳的风俗一说是纪念神农氏“教民稼穑”;另一说是用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黄巢起义时曾经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东晋陶渊明先生在自家门前种了五棵柳树,与柳朝夕相伴,自号“五柳先生”,并曾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五柳先生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沿河岸边植柳树,并以本姓赐之,称“杨柳”。唐代更有爱柳成痴的“柳痴”柳宗元曾在失意时写下:“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借柳树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明末清初大作家蒲松龄的故乡有一条柳泉,蒲松龄在泉边栽柳,在这里设茶采风,自称“柳泉居士”,写下了千秋奇书《聊斋志异》。
二、柳树多和送别有关
古诗中,文人多以柳树为意象抒发送别之情。“柳”字与“留”字读音相同,“柳树”就是“留树”。早在汉代,人们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汉代长安人送别亲友,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一种特有的习俗,“折柳”也成为送别的代名词。
诗仙李白有诗《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隋代无名氏有《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王之焕《送别》:“杨柳东风树,条条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代王维作千古送别诗《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该诗仿佛一部以柳树为舞台背景的短剧:沥沥春雨后,在古色古香的驿站旁,柳树刚刚长出新绿的嫩叶,珍重的友人即将远行。诗人手持一杯乡中之水所酿的美酒依依惜别。当时“此辞一出,一时千百传诵,至为三叠歌之”,所以此诗的另一题目为“阳关三叠”。另一位唐朝诗人李商隐也曾作过许多关于柳树的诗。《离亭赋得折杨柳》就是其中一首: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柳树,作为自然景物的特征,反映着人们的行为和心情,成为承载着人们感情的寄托。柳的各种神韵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意象特征和人文意识,成为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古代文学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