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之类的诗词赏析(登高的诗歌鉴赏)
1.登高的诗歌鉴赏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烦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 “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 “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2.古代登高诗的赏析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三首诗,有许多相同之处:诗人都是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抒写自己的豪情,使我们读后能感受到作者抱负;都是通过观览景物的感受引出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个结论,历千百年而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向这一境界迈进,至今还时时警示着我们,可谓至理名言。
大凡忧国忧民之人,均有博大的胸襟、伟大的抱负、坦然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望岳》是杜甫早年的诗作,时诗人赴洛阳应试,落第后北游齐赵,过泰山有感而作。诗中,我们看不到一点常人受挫后的沮丧,只能感受到作者超然物外的志趣和胸怀天下的抱负。这点,从作者笔下的泰山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即可略知一二。诗的前两句写泰山的高峻挺拔;三、四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但仍有参天耸立的雄姿暗含其中;五、六句由整体转入局部,用山腰的白云、飞鸟烘托直入云天的泰山的雄姿,使泰山之高显得更神秘莫测;最后两句在以上描写的基础上表明自己征服泰山的勇气和决心。诗人的这种胸怀,既是诗人的“诗史”中忧国忧民情结的最好注脚,也是我们确立志向的最好参照,特别是最后蕴含深刻哲理的两句,更应成为我们自励自强的信条而置之座右。
《登飞来峰》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作者借登塔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个观点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这时,这个立足点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它需要德、才、胆、识作基础——德,指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才,指渊博的学识;胆,指坚持真理的勇气;识:指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个境界,既难也易,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只要我们心有追求,行有努力,就会达到的。
《登鹳雀楼》则借登楼经过形象地说明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当然,三者在表现这一哲理性内涵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望岳》表现的是作者的决心和追求,有超越万物之志向;《登飞来峰》侧重于实现理想、坚持真理的一种信念、决心和对重重障碍的蔑视;而《登鹳雀楼》则重在启示人们要有向最高境界迈进的决心和意志。
这三首诗,从不同侧面对同一哲理进行不同的阐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各种各样的启示,可谓同工异曲之千古绝唱。
3.古代登高诗的赏析
望岳 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三首诗,有许多相同之处:诗人都是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抒写自己的豪情,使我们读后能感受到作者抱负;都是通过观览景物的感受引出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这个结论,历千百年而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向这一境界迈进,至今还时时警示着我们,可谓至理名言。大凡忧国忧民之人,均有博大的胸襟、伟大的抱负、坦然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望岳》是杜甫早年的诗作,时诗人赴洛阳应试,落第后北游齐赵,过泰山有感而作。诗中,我们看不到一点常人受挫后的沮丧,只能感受到作者超然物外的志趣和胸怀天下的抱负。
这点,从作者笔下的泰山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即可略知一二。诗的前两句写泰山的高峻挺拔;三、四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但仍有参天耸立的雄姿暗含其中;五、六句由整体转入局部,用山腰的白云、飞鸟烘托直入云天的泰山的雄姿,使泰山之高显得更神秘莫测;最后两句在以上描写的基础上表明自己征服泰山的勇气和决心。
诗人的这种胸怀,既是诗人的“诗史”中忧国忧民情结的最好注脚,也是我们确立志向的最好参照,特别是最后蕴含深刻哲理的两句,更应成为我们自励自强的信条而置之座右。《登飞来峰》言简意赅,寓意深远。
作者借登塔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个观点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
这时,这个立足点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它需要德、才、胆、识作基础——德,指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才,指渊博的学识;胆,指坚持真理的勇气;识:指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个境界,既难也易,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只要我们心有追求,行有努力,就会达到的。《登鹳雀楼》则借登楼经过形象地说明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当然,三者在表现这一哲理性内涵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望岳》表现的是作者的决心和追求,有超越万物之志向;《登飞来峰》侧重于实现理想、坚持真理的一种信念、决心和对重重障碍的蔑视;而《登鹳雀楼》则重在启示人们要有向最高境界迈进的决心和意志。这三首诗,从不同侧面对同一哲理进行不同的阐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各种各样的启示,可谓同工异曲之千古绝唱。
4.《登高》古诗赏析题
【名称】《登高》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言律诗
登高⑴
风急天高猿啸哀⑵,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⑶。
无边落木萧萧下⑷,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⑸,百年多病独登台⑹。
艰难苦恨繁霜鬂(bìn)⑺,潦倒新停浊酒杯⑻。[1]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2]
5.求有关杜甫的<登高>的诗歌赏析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②。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③。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侵④。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⑤。 ① 作于广德二年(764)春初归成都草堂时。
② 万方,天下各地。 ③ 锦江,岷江支流,流经成都西南。
杜甫草堂地临锦江。 ④ 玉垒,山名,在成都西北,乃蜀中通往吐蕃的要道。
⑤ 北极,北极星,又称北辰。《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此处喻唐王朝。广德元年(763) 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
同年八月,吐蕃乘虚入侵,十月陷长安,代宗李豫出奔陕州。郭子仪旋复京 师,十二月,代宗还长安,乘舆反正。
因吐蕃曾一度立广武王李承宏为伪帝,故曰“朝廷终不改”。 ⑥ 西山,岷山在成都西,故称。
西山盗寇,指吐蕃。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等州。
西山地近维州。 ⑦ 可怜,可叹。
后主,指刘禅。后主祠与先主庙、武侯祠均在成都锦官门外。
还,仍有。 ⑧ 梁甫吟,乐府篇名,《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身长八尺,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也。” 此诗抒写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当此春光浓艳、繁花似锦的三月,花近高楼,正好赏玩,而诗人登临却触景伤情,百感交集,不能自已。
“伤心原不在花,在于万方多难”(《金圣叹选批杜诗》)。盖此际兵戈未息,时事扰攘也。
全诗以倒装句法开篇,语极顿挫。花伤客心,与《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一样,均是以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
颔联紧承“登临”,写所见之景。辽阔的成都平原上的烂漫春色,伴着锦江春水的涌动,充塞于天地之间。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化如苍狗”(《可叹》)。玉垒山头飘忽起灭的浮云,使诗人联想到古今世势的纷纭变化。
其中的“今”,暗含着“安史之乱”以来世事的苍黄反复。两句即景抒情,思接千载,宏丽奇幻,境界阔大。
清人沈德潜评此诗“气象雄伟,笼盖宇宙”(《唐诗别裁集》),主要就是针对这两句说的。腹联即由第四句生发开去,正面叙写“万方多难”的时局,也是登临所想。
“万方多难”,不可能全写,故只重点写吐蕃陷京师扰四川等事,这是安史之乱后的大难。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
也正因为作者坚信“朝廷终不改”,故下句针对吐蕃的觊觎而告以“莫相侵”。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明人王嗣奭云:“‘北极朝廷’如锦江水源远流长,终不为改;而‘西山盗寇’如玉垒之云倏起倏灭,莫来相侵”(《杜臆》)。很好地阐明了腹联与颔联的内在联系。
尾联就登楼所见古迹以寄慨,遣辞委婉而讽刺深切。上句大意是说蜀后主刘禅如今仍然得享祭祀,但其人实为无道亡国之君,只令人感到其可怜罢了。
这完全是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任用小人而亡国,,对唐代宗宠信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以致酿成万方多难盗寇相侵的局面予以尖锐而深刻的讽刺。结句自伤寂寞。
杜甫是一个“济时肯杀身”、“时危思报主”的人,而当此万方多难之际,自己却只能若躬耕陇亩时的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一样,于此登楼吟诗,而垂暮多病,志向莫伸,岂能不令人悲慨!这正是首句“花近高楼伤客心”的主要原因。 全诗即景抒怀,状山川雄丽且联系着古今世事之变,蒿目时艰又能把自然景物渗透其中,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于一体。
语壮境阔,寄慨遥深,是诗人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很好体现。
6.杜甫《登高》的赏析
杜甫号称诗圣,其七律多为精品,而《登高》被古人推崇为“古今其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语)的确是千古佳作。
此诗前半写景,乃登高见闻;后半抒情,为登高感触。而景中含情,是染情之景;情缘景发,与景交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此联每句三折,每折一景:登临高处,萧风倍疾,病体乍受,几于摇堕;纵目远眺,秋清气爽,碧空高旷;猿啸入耳,声声哀怨。俯视江渚,水清、沙白;鸟飞其上,如无凭依,风拂翮羽,徘徊难归。“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风吹落叶,萧萧飘堕,万山千壑,一片凋零;江水滚滚汹涌而来,排山倒海,永无尽头,这意境何等开阔!此四句,句句是景,字字是景。诗人目见耳闻,身受心会,犹如一架高速摄影机,快门频响,摄下了一个个特写镜头,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而颈联的“悲秋”二字,乃是这画面的“龙睛”。作者描绘这画面的语言无一字及秋,但无一言不是秋,无一景不是秋。这秋景的肃杀、凄凉,正是作者心境的写照。悲景非景悲,实是诗人心自悲。这画面中景物,都是实实在在的景,但同时又都内含象征之义,寄寓着诗人的国恨家愁,与其身世之悲。“风急”,是写大唐帝国形势混乱,政局不稳。其“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象征意义若此,可以参证。“天高”,指皇帝,朝廷政命,行事乖戾,并且又是对自己无辜遭受其打击、迫害、疏远,一直流落僻垠,同弟妹离散,天各一方,相会无期的控诉。其“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赴阙下》),“皇天老无眼,空谷滞斯人”(《送惠二归故居》),都正可作其注脚。“猿啸哀”,是说猿声清戾,入耳益增其愁。“鸟飞回”,是自况其避乱流亡,羁滞异乡的遭遇。“渚清沙白”,以比其漂泊生活的清贫。这整句写出他由于战乱不靖而故国难归,不得不忍贫含苦,滞留江边的困境。“无边落木萧萧下”,象征着国势日颓,和他自身的沦落迟暮。对此既不甘心,又无可奈何;无限凄凉悲酸之情溢于言表。“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忧国忧伤时之情,自悲身世之感,与弟妹难以团聚之恨,和朋友无法重会之思,种种哀怨,样样苦愁,纷至沓来,就像那滚滚扑来的长江之水,浩瀚汗漫、无尽无休,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为其偶,只不过显晦有别罢了。至此,这江水般的感情洪流已装进景的闸门,随之便倾泻而出,直抒胸臆。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八意,层层递进,悲愁至绝。“作客”:羁旅异乡已足悲;“常”:表明漂泊已久,艰险倍尝,愈加可悲;“万里”:家远,欲归更难;“悲秋”:秋景凄惨,目接身触,受其撩拨,悲上加悲。“登台”:古人认为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日月双阳,故称重阳。旧俗重阳节亲友相谐,登高饮酒,欢聚消灾。诗人此次登台,本为一解郁闷,而一“独”字,却见适得其反:羁旅异乡,本就孤独;一逢佳节,倍思亲朋,今登高台,本应欢聚;孑然一身,必想“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九日五首之一》)、“坐客醉纷纷”(其二)的热闹场面,从而更增添其孤独之感与思亲之情。“百年”:垂老之年;“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九日五首》之四),今日衰老登台,岂知明年能否再来?况复“多病”,尚何言哉!总是“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期”(《遣兴》)之意。这句写绝思亲之切,前句道尽身世之悲。“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一想到自己衰老多病,不由触动其壮志未酬的痛苦——正当国运艰难之际,自己却空老江湖,功业无成,两鬓已斑,该是何等痛心!诗人本知“一酌散千愁”(《落日》)但如今思亲怀友,蹉跎失意,使他神情颓唐,心境极坏,竟连独酌的兴致也没了,刚才已经不得不罢盏停杯,这愁大到了以酒相浇的地步了!结句多解为杜甫患病,不复能饮,故被迫停杯;而今忧从中来,也就连举酒浇愁的福分也没有了。实际上不对。《九日五首》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许开”,这是说独酌之味,辍饮登台。故“竹叶”(酒名)于人无分。这便是既登台之后所谓的“新停”了。
此诗正如胡应麟所论:“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这种写法上的宛转跌宕,内容上的郁结深沉,又充分体现了杜诗抑郁顿挫的基本风格。
7.“登高”全诗内容及赏析
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作为能够写出“诗史”的“诗圣”,杜甫的作品是博大精深的。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安史之乱时期。稍有历史常识的同学都知道,发端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杜甫也深受其害,被迫流落他乡,过着有家难回的痛苦生活。所以,他的许多作品中,不仅寄寓了深沉的个人情感,而且也饱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登高》就是这些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