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诗词文化的传承(传承诗词文化800字作文)

1.传承诗词文化800字作文

中华上下五千年,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唐诗、宋词、元曲……古诗词是文化的精髓,多少年,多少人为其倾倒。李白的浪漫、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马致远的思乡情怀……多少诗人,多少词人,多少作曲家,闻名或隐逸,富足或落魄,都为古诗词的发展画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让我沉醉其中。古诗词中的一些词句,可以让人明白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

不少的送别词仍让人记亿犹新,王勃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真心朋友的真正定义,真正的朋友即使分隔两地友情也不会改变,描写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人看清世上酒肉之交,小人之交的丑恶。还有那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又描写了为友人饯行时因即将分别心情不快而与友人畅饮,隐含着朋友离别的思念与无奈。

同送别诗一般,诗人也喜欢以乡愁为主题。李白的《静夜思》即写了景又写了思,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老树上缠着枯萎的藤蔓,黄沙漫天的小小古道,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行走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写尽了在外漂泊的人辛酸与无奈和浓浓的乡愁,让人不由得融进诗中那个荒凉萧瑟,令人心中觉得凄凉的场景,在外游子,哪有不思乡者?思乡的诗词,随口都可以吟诵出来。

还有亲情和团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我最熟知的诗词。

这首词传诵至今,中秋佳节,无法归家与亲人团聚的人都会想起它,可见它流传之广。 送别、思乡、团圆,围绕这它们的古诗词都带着那么一丝淡淡忧愁,却又包含着对未来的希望。

江山美景几多爱,在景色的描写上,也可以在诗词中找到不少。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用一个“肥”字突出了绿叶的饱满,开创了诗词中的先河。

烟雨迷蒙的江南,楼台、行人都在雨幕之中被模糊了,《江南春》一句“多少楼台烟雨中”令人身临其境。泰山的高大雄伟,险峻绮丽,在杜甫表达自己志向的同时被展现出来。

江山美景、在古人笔下是如此多娇! 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启示人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我们新旧总会交替,新事物总将取代旧事物,一昧守旧,是无法得到成功。

这些句子被传为千古名句,其中的意义需要像品茶般细细品味。 世上优秀的古诗词灿若繁星 ,星罗棋布,让我们追寻古人的足迹,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2.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

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3.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4.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其代表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陶渊明。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5.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李白有“诗仙”美称,其诗清新飘逸。杜甫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6.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7.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3.古代诗词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长河的洗涤中淀积下来的文化瑰宝, 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现今,中国古代诗词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中相当贴近我们的生活的例子是在流行音乐的创作中。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元素的流行歌曲, 或多或少受到中华民族特有历史文化的影响。流行歌词创作也就是一种文学创作, 它与诗歌创作密切相关。尤其是到了现代, 很多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就是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借用、妙化, 使得流行音乐达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基于这个层面, 当前中国的流行音乐, 越来越富有民族特色, 并逐步走向进步与成熟。作为中国文化重要元素的流行歌曲, 传统诗词的影子随处可见。较为熟悉的如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戏楼)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和《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秦观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等。这些歌词创作只是借用古典诗词的名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 但古典诗词的介入, 有力地提升了流行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丰富了作品的情感表达, 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由此我们可以说, 古典诗词为流行歌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较好地拓展了其表现力, 使作品透出一种典雅之美,并迅速地得了人们的认同并在社会上广为传唱。古典诗词所蕴涵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激起现代人丰富的情感, 给歌曲以新的情感体验。沿袭古典诗词所创作的流行音乐, 一方面在歌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手法上的含蓄内敛, 提高了音乐的品味;另一方面, 在主题表达上无论是说家国情怀, 还是儿女情思、个人愁闷, 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的特点, 从而增添许多回味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这也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宏扬。如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毛宁的《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 让它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 让它停泊在枫桥边”)。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典诗词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曲创作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它将会是流行歌曲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 一种取用不尽的源泉。

4.如何传承中华诗词经典

一是从高校或中学教师中招募志愿者,到社区、工地等地举办经典诗词的吟诵、分析及创作培训,提升公众阅读诗词的兴趣、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二是可以尝试举办传统经典诗词的分级考试;三是编辑出版一些简易读本,或开发更多的有趣的诗词软件,让人们轻松愉快地在手机上背诵传统诗

一、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教的乐趣;二、让父母们感受到子女接受诗教之后的生命升华;三、不要把诗教搞成发财获利的行业;四、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想久远前行,就必须平实起步,把诗教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5.如何把经典诗词传承好发展好

在传统文化衰落、低俗文化侵袭的语境下,把经典诗词传承好发展好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张全之:首先经典诗词属于阳春白雪,原本就属于小众,现在要通过大众来传承,自然很困难;其次,目前通俗或低俗的东西通过手机迅速传播,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刺激、好玩,可以让人们很轻松地打发时间,自然对大众更有吸引力。

孟凡君:困难有三:一、真正懂古诗词的教师太少;二、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诗词教育书刊不全;三、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诗词文化氛围缺乏。挑战有二:一、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挤;二、功利性的社会导向对非功利性的诗教活动的侵染。

■该如何将诗词的高雅性与传播的通俗性、趣味性结合起来,提高古诗词的普及性呢?

张全之:就《中国诗词大会》来说,通过大众传媒,展现经典诗词魅力,使诗词进入寻常百姓家,算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创举。但真要传承优秀文化,还要靠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营造出“书香中国”的阅读氛围,把人们更多吸引到书房里。

孟凡君:诗教是一个长久陶冶的过程,不可能头脑热后,一夜醒来便是人人李杜、个个苏辛。要想有效的开展诗教工作,应从两方面着手:一、从蒙童抓起,坚持不懈,日久方成;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避免一曝十寒。

■在古诗词融入教育、融入生产生活方面您有哪些建议或想法?

张全之:一是从高校或中学教师中招募志愿者,到社区、工地等地举办经典诗词的吟诵、分析及创作培训,提升公众阅读诗词的兴趣、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二是可以尝试举办传统经典诗词的分级考试;三是编辑出版一些简易读本,或开发更多的有趣的诗词软件,让人们轻松愉快地在手机上背诵传统诗词。

孟凡君:一、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教的乐趣;二、让父母们感受到子女接受诗教之后的生命升华;三、不要把诗教搞成发财获利的行业;四、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想久远前行,就必须平实起步,把诗教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6.传承诗词文化800字作文

中华上下五千年,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唐诗、宋词、元曲……古诗词是文化的精髓,多少年,多少人为其倾倒。李白的浪漫、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马致远的思乡情怀……多少诗人,多少词人,多少作曲家,闻名或隐逸,富足或落魄,都为古诗词的发展画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让我沉醉其中。古诗词中的一些词句,可以让人明白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

不少的送别词仍让人记亿犹新,王勃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真心朋友的真正定义,真正的朋友即使分隔两地友情也不会改变,描写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人看清世上酒肉之交,小人之交的丑恶。还有那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又描写了为友人饯行时因即将分别心情不快而与友人畅饮,隐含着朋友离别的思念与无奈。

同送别诗一般,诗人也喜欢以乡愁为主题。李白的《静夜思》即写了景又写了思,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老树上缠着枯萎的藤蔓,黄沙漫天的小小古道,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行走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写尽了在外漂泊的人辛酸与无奈和浓浓的乡愁,让人不由得融进诗中那个荒凉萧瑟,令人心中觉得凄凉的场景,在外游子,哪有不思乡者?思乡的诗词,随口都可以吟诵出来。

还有亲情和团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我最熟知的诗词。

这首词传诵至今,中秋佳节,无法归家与亲人团聚的人都会想起它,可见它流传之广。送别、思乡、团圆,围绕这它们的古诗词都带着那么一丝淡淡忧愁,却又包含着对未来的希望。

江山美景几多爱,在景色的描写上,也可以在诗词中找到不少。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用一个“肥”字突出了绿叶的饱满,开创了诗词中的先河。

烟雨迷蒙的江南,楼台、行人都在雨幕之中被模糊了,《江南春》一句“多少楼台烟雨中”令人身临其境。泰山的高大雄伟,险峻绮丽,在杜甫表达自己志向的同时被展现出来。

江山美景、在古人笔下是如此多娇!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启示人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我们新旧总会交替,新事物总将取代旧事物,一昧守旧,是无法得到成功。

这些句子被传为千古名句,其中的意义需要像品茶般细细品味。世上优秀的古诗词灿若繁星 ,星罗棋布,让我们追寻古人的足迹,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7.论古代诗词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传承

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之瑰宝。

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古诗文形式而千古流传。学习古诗词是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当代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基本要求,怎样才能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和把握好古代诗词,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因此,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值得探讨。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应以“寻美”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使师生为古诗词的美所吸引和陶醉。1 诵读 感受韵律美诵读古典诗词是对其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

朗读要分层次进行训练。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把握节奏;第三,要读出感情。

在教学中,朗读的要求要循序渐进,稳步进行。其中,把握好古诗词的节奏非常重要,它与音调、韵律等构成了古诗词语言的音乐性因素。

郭沫若曾说过“: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因此,诵读时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

通过诵读,在听觉上给学生带来愉悦的美感,让学生深受古诗词韵律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此外,“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就能读好的,需要在不断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层次,这就要求在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做到熟读成诵。

2 理解 品味意境美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解诗意,品味诗词的意境美。不能停留在仅以诵读为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要循序渐进,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这就有必要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灵动的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积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再现古诗词描绘的优美画面或情景,通过对画面或情景的艺术再现,成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

如在学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时,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描写,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描画出一幅竹映桃花、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的春意盎然的图画,表现出大自然的生动气韵和作者对美好春天及生命律动的愉悦。又如在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可引导学生把诗中所描绘的实景和虚景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出来,从而把学生带入一个壮丽辽阔的意境,充分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进取的精神。

再如在教学《石壕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呼”、啼”“、怒”“、苦”等词,采用舞台形式对“夜捉人”和“妇前致词”等情景的再现,学生如身临其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诗人爱憎感情潜移默化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不管是写景类、抒情类还是叙事类,均可通过这样的方法,运用想象和联想,对古诗词中的画面或情景进行描摹再现,让学生充分品味到古诗词的意境美。当然,对古诗词描摹的画面或情景的再现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

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使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3 探究 体验情感美“诗言志”,诗词饱和着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

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理解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古诗词教学的又一重要目标。文有文眼,诗有诗眼。

抓住了诗眼,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时,可指名学生朗读,然后请大家评评是否读出了感情,可否用原文的一个字来解释呢?明确“别”字后,教师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来一起品味。”

又如在教学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可问“:塞下风景‘异’在哪里?你长期置身于这样萧杀、荒凉的边地会想些什么呢?”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入词描绘的情景,尽情体验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对没有明显诗眼的诗词,可抓住诗中的名句或有特点的诗句进行提问探究,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巧设问题或情景,成功地把学生引入诗情诗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审美的乐趣。4 拓展 感悟生活美语文教学如果割裂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会干巴无味,失去应有的情趣。

古诗词语言作为传统文化之载体,饱和感情,简洁凝练,很多诗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把这些语言、句式特点,把它们与师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学习,不断开发和拓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课程资源,使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贴近生活,深入生活。如在学习了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望岳》后,可利用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登山实践活动,进一步感受诗人登上泰山俯瞰群山的气概,理解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也可根据对古诗词中对偶句的理解,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对联,让学生动手动脑,仿写对偶句,可从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入手,然后设置情景让学生试写全联。这样的拓展,贴近学生生活,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8.如何传承中华诗词经典

一是从高校或中学教师中招募志愿者,到社区、工地等地举办经典诗词的吟诵、分析及创作培训,提升公众阅读诗词的兴趣、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二是可以尝试举办传统经典诗词的分级考试;三是编辑出版一些简易读本,或开发更多的有趣的诗词软件,让人们轻松愉快地在手机上背诵传统诗一、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教的乐趣;二、让父母们感受到子女接受诗教之后的生命升华;三、不要把诗教搞成发财获利的行业;四、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想久远前行,就必须平实起步,把诗教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关于中国诗词文化的传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