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汉景帝刘启时 求,形容描写汉武帝的卫子夫和李夫人的诗
1.求,形容、描写汉武帝 的卫子夫和李夫人的诗
卫子夫 汉武帝后 西汉大将卫青之姐 杰出的青年将领霍去病的姨母 生太子刘据,后来刘据之孙刘询继位为汉宣帝 承袭汉家天下。卫子夫14岁进宫,26岁被封为皇后,这个位子一坐38年,即使李夫人得宠时汉武帝也没有动过废后的心思,即便后来她含冤自杀后,汉武帝也没有再立后。卫子夫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后,第一位是明神宗的王皇后,在位40年。卫子夫的曾孙刘据登基后为她恢复了名誉和地位,重新奉牌位入宗庙,称“孝武卫皇后”,与刘彻的宗位一起接受刘姓子孙的膜拜,同时置皇后陵园以皇后礼重新安葬。最值得一提的汉宣帝为她追缢号“思”,卫子夫又被称为卫思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缢号的皇后。唐诗里面常以“卫女”来暗喻美貌善歌的绝代佳人,就是因为汉时卫子夫以美貌和歌喉得到汉武帝宠爱,成为一个典故。
传说她与汉武帝初遇时所唱之歌为《桑中》
《桑中》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鹑之奔奔
鹑之奔奔,鹊之强强。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强强,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2.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诗词全集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卓家祖居赵国,赵国的邯郸是当时著名的冶铁中心,卓家就以冶铁致富,等到秦始皇灭赵国进行统一之际。
卓家辗转迁到蜀地的边僻小邑临邛定居,仍以冶铁为业。到汉代文景之治,卓家传到卓王孙这一代,由于社会安定,经营得法,已成巨富,拥有良田千顷;华堂绮院,高车驷马;至于金银珠宝,古董珍玩,更是不可胜数。
蜀中山明水秀,地灵人杰,孕育了不少出色的文人雅士,司马相如便是其中的一位。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西汉文学家,初名犬子,因慕战国时人蔺相如,改名为相如,立志要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汉景帝即位不久,司马相如来到长安,遇到颇有书卷气息的梁王,当时名重一时的辞赋大家邹阳、枚乘、严忌等都追随左右。
司马相如十分倾慕,便追随梁王而去。在梁地作赋弹琴,生活过得十分得意。
梁王盛赞其才情高华,赐给他一把名叫绿绮的琴,上面刻有「桐梓合精」的字,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名贵乐器。这把琴就是后来司马相如用来弹奏「凤求凰」,卓文君听后夜奔的那把琴,所谓「绿绮传情」使这把琴更富传奇色彩。
与卓文君私奔之时,司马相如的生活并非琴书雅集,诗酒逍遥,风月无边。由于梁王的短命去世,宾客星散,司马相如回到老家成都,而家里已是父母双亡,家徒四壁,在无以自立的情况下,他抱着迷茫的希望来到边陲小县临邛投靠担任县令的好友王吉,寄人篱下。
席间,王吉介绍司马相如精通琴艺。相如应邀抚琴助兴,当众弹了两首琴曲,其中一曲即为著名的「凤求凰」,意欲借琴音倾诉心曲,以此挑动文君,表达仰慕之意: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四海兮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将悟今兮开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美丽多才的卓文君在屏风后面倾听到司马相如的琴声,一曲《凤求凰》拨动了她不甘遵循封建礼教而终生寡居的心扉。
「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婢女)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从而与其远走结为伉俪,留下了这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卓文君就是在司马相如十分的失意、潦倒时候,凭着司马相如在她家弹奏的一曲《凤求凰》,在封建时代礼法森严的社会里,不顾嫌隙地夤夜私奔住在客舍的司马相如。 对此事,卓王孙自然是盛怒难消。
认为司马相如有辱衣冠,自己的宝贝女儿也太不争气,夤夜私奔,败坏门风,使他丢尽脸面;更主要的是司马相如是一个穷光蛋。 回到成都,因生活窘迫,文君便把自己的头饰当了。
司马相如豪情不减地典衣沽酒,过着有今天、没有明天的逍遥生活;卓文君也脱钏换粮,根本不把今后的生计放在心上。 汉景帝之后,武帝即位。
汉武帝对司马相如原来随梁王时所写的《子虚赋》深为赞赏,拜其为郎。于是司马相如再次来到京师,如此两人便难在一起了。
司马相如为郎后,常怕事避事,并不积极争取任职,只以辞赋之长侍从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武帝改换服装,在长安城西南上林苑游行打猎。
司马相如曾从武帝到长杨宫打猎,便竭尽才智写了一篇《上林赋》,盛赞皇帝狩猎时的盛大场面。举凡山川雄奇,花草繁秀,车马垣赫,扈从壮盛,皆纷陈字里行间。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一见之下,拜司马相如为郎官。 此时司马相如在长安踌躇满志,而卓文君则在成都独守空帏,静待丈夫衣锦荣归,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心情。
司马相如凭着一枝生花妙笔,以一篇檄文,晓以大义,剖陈利害,并许以赏赐,消弭了巴蜀两地不稳的情势,汉武帝大喜,再拜其为中郎将,持节出使西南边陲地区,对蛮夷进行宣慰。于是,拥旌旗、饰舆卫,声势显赫地回到了成都。
与卓文君会合后一路朝西南进发。当然是一定要绕道临邛去看看的,当地官员纷纷出廓相迎,百姓更是夹道欢呼,卓王孙自然是十分光彩,执意挽留这位乘龙快婿与宝贝女儿小住数日。
与当年的穷困潦倒,当垆卖酒相比,自然是此一时,彼一时了。 西南诸夷经过司马相如的宣慰与晓喻,尽皆奉表称臣,按理司马相如功在汉室,应该受到封赏,然而由于他自己困于书生之见,上书谏止汉武帝狩猎,更借谀讽劝,阻挠了汉武帝的兴致,只给了他一个名位清高而闲散的官职。
后来司马相如渐显达,想纳妾,据《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不过,考证家们言此诗是民间作品。
3.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诗词
司马相如写给卓文君那首诗,卓文君回复司马相如的那首诗.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
卓文君,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为西汉四川钜贾卓王孙之女,貌美有才气,喜好音律且善鼓琴,是当代才女。十六岁时即嫁给父亲同业人之子董家,但婚后没几年即丧夫,只好回归母家。返回母家的卓文君,仍不断的有许多富商名流向她求婚,她都不中意。有一天,她无意中看到来家中作客的马相如。当时,司马相如还只是一名小常侍,因得不到汉景帝的赏识,於是托病辞职,回四川成都闲居。
这一天,司马相如应邀到富商卓王孙家赴宴,主人知司马相如不但诗文好、琴技更是绝佳,於是力邀司马相如演奏一曲。不知是缘分抑或是司马相如早已倾心卓家小姐,当天他弹唱了一首〈凤求凰〉,曲中直率、热情洋溢的措辞,撮合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这段浪漫姻缘。
原是富家千金,跟随穷书生司马相如回到成都之后,发现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只好变卖所有家当,开了一间小酒铺。卓文君亲自当掌柜卖酒,司马相如则兼打杂工作,生活相当清贫。后来还是卓文君的父亲知道爱女的情形后,接济了许多银两,并将卓文君的嫁妆补送过来,他们的生活才有所改善。
后来,汉武帝即位,司马相如受皇帝赏识,拜官加爵,春风得意。由於武帝下诏,所以司马相如必须与卓文君暂别,一晃就是五年。这五年当中,司马相如飞黄腾达,但也渐沉迷逸乐,乃至有了要纳茂陵女子为妾的想法,因此对卓文君更加疏远冷淡。卓文君日夜盼著丈夫的家书,没料到盼来的家书却只写著十三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卓文君一看便明白丈夫的意思:数字中缺「亿」,即表示丈夫对她已无情「意」。
卓文君毕竟不是一般女子,她对丈夫的无情无义虽然痛心,但也理智的表达了她的不认同、不接受,并表示将与另结新欢的丈夫诀别。她回了一封信给司马相如,这就是后世流传的这首楚调曲〈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徙徙。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信末并附上〈诀别书〉: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於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司马相如读了信之后,想起两人当初的夫妻恩情,便打消纳妾的念头。坚强而又聪慧的卓文君不哭不闹,以一首〈白头吟〉外加〈诀别书〉,就化解了一场婚姻危机。卓文君另有〈数字诗〉一首传世: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据说司马相如看到这首用数字连成的诗之后,越看越觉愧对妻子,於是赶回故乡,把卓文君接来长安一起生活。卓文君坚强果决的个性,在当时可算是奇女子,她富於浪漫色彩、敢於追求爱情,但又能理智的化解婚姻危机,充满感性又不失聪慧,这就是不一样的卓文君!
4.请问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 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 不敢倚先贤。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首联从大处落笔,起势不凡;颔联则从细处着墨,承接尤佳,不愧大家手笔。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山中”句承首联“山”字,“树杪”句承首联“树”字,两句又一泻而下,天然工巧。这两联挺拔流动,自然奇妙,画面、意境、气势、结构、语言俱佳。前人所谓“起四句高调摩云”(《唐宋诗举要》引纪昀语),“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诚非虚夸。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幢(tóng童)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产芋,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幢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最后两句,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士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这首赠别诗写得很有特色。前半首悬想梓州山林奇胜,是切地;颈联叙写蜀中民风,是切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人。这样写来,神完气足,精当不移。诗中所表现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佳篇。
5.金国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颜亮的名言和他的政治理想
[编辑本段]诗词选摘 【书壁述怀】 蛟龙潜匿隐沧海,且与虾蟆作混合。
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 【以事出使道驿有竹辄咏之】 孤驿萧萧竹一从,不闻凡卉媚东风。
我心正与君相似,只待云梢拂碧空。 【鹊桥仙·待月】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
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 虬髯捻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
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昭君怨·雪】 昨日樵村渔浦,今日琼川银渚。
山色卷帘看。老峰峦。
锦帐美人贪睡,不觉天孙剪水。惊问是杨花,是芦花。
【过汝阴作】 门掩黄昏绿染苔,那回踪迹半尘埃。空庭日暮乌争笑,幽径草深人未来。
数仞假山当户牖,一池春水绕楼台。繁花不识兴亡地,犹依栏杆次第开。
【喜迁莺】 旌麾初举,正駃騠力健,嘶风江渚。射虎将军,落雕都尉,绣帽锦袍翘楚。
怒磔戟髯争奋,卷地一声鼙鼓。笑谈顷,指长江齐楚,六师飞渡。
此去,无自堕。金印如斗,独在功名取。
断锁机谋,垂鞭方略,人事本无今古。 试展卧龙韬韫,果见成功旦莫。
问江左,想云霓望切,玄黄迎路。 天辅六年(1122)完颜亮出生,自幼聪明好学,曾拜汉儒张用直为师。
“学奕、象戏、点茶、延接儒生,谈论有成人器',(《大金国记·海陵炀王记上》)从一些现存的完颜亮诗篇来看,他不但精通汉学而且颇有文才且野心勃勃。做藩王时,他给人题写扇面,有“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之句,呈显志向非凡;他一日入妻子居室,见瓶中木樨花灿然而放,溢彩流金,乃索笔为诗曰: 绿叶枝头金缕装,秋深自有别般香。
一朝扬汝名天下,也学君王著赭黄。 梦想“黄袍加身”的意旨,已跃然纸上。
天眷三年(1140)十八岁时以宗室子为奉国上将军,赴梁王完颜宗弼(兀术)军前任使,管理万人,迁骠骑上将军。皇统四年(1144),加龙虎卫上将军,为金国中京(位于今北京一带)留守,迁光禄大夫。
皇统七年(1147)五月,召入当时的金国首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内)为同判大宗正事,加特进。十一月,拜尚书左丞,把持了权柄,安插自己的心腹担任要职,其中萧裕成为兵部侍郎(国防部次长)。
十一月某日和熙宗谈话时,谈到太祖创业艰难,完颜亮痛哭流涕,熙宗认为他很忠心。后来升职加快。
第二年(1148)六月,拜平章政事。十一月,拜右丞相。
1149年正月,兼都元帅。三月,拜太保、领三省事,更加八面玲珑,和有权势家族来往密切,结其欢心。
皇统九年(1149)熙宗已经对完颜亮突然膨胀的势力有所不满。正月,熙宗派寝殿小底大兴国以宋司马光画像及其它珍玩赐完颜亮生日礼物,悼平皇后裴满氏也附赐礼物,结果引起熙宗不悦,罚小底大兴国一百杖,追回其赐物,完颜亮知道后由此不安。
四月,学士张钧起草诏书时擅自改动,被查出处。熙宗问是谁指使的,左丞相完颜宗贤回答说是太保完颜亮。
熙宗不悦,遂贬完颜亮,降为到汴京(今河南开封)领行台尚书省事。完颜亮路过中京时,和那里的兵部侍郎萧裕密谋定约而去。
走到良乡,又被熙宗召还。完颜亮不知熙宗的意图,非常恐惧。
回到上京,又恢复为平章政事。但完颜亮反意已决。
《金史》说完颜亮“为人僄急,多猜忌,残忍任数。”当熙宗以太祖的嫡孙身份嗣位时,完颜亮认为自己是太祖长子完颜宗干的儿子,也是太祖的孙子,所以对皇位“遂怀觊觎。”
早在皇统七年(1147),熙宗就开始胡乱发脾气杀人,比如赐宴时因为一些小事滥杀无辜,引起朝臣的不满。皇统八年(1148)七月,以驸马尚书左丞唐括辩奉职不谨,杖之。
皇统九年(1149)八月,杖平章政事完颜秉德。对熙宗不满的人即有废立的想法,唐括辩、秉德先和大理卿乌带(完颜言)谋划废掉熙宗,而乌带就此引入完颜亮。
完颜亮与唐括辩密谋废立,问到若废熙宗,可以立谁继位?唐括辩与秉德初意并不在完颜亮。唐括辩说胙王完颜常胜(完颜元)似乎可以。
完颜亮再问其次是谁,唐括辩说邓王完颜?#93;之子完颜阿楞可以。完颜亮反驳说阿楞不行。
唐括辩反问:“公岂有意邪?”完颜亮说:“果不得已,舍我其谁!”不久完颜亮和唐括辩等旦夕密谋,引起了护卫将军完颜特思的怀疑。特思告诉了悼平皇后裴满氏,因此熙宗得知。
熙宗发怒召唐括辩并杖之。完颜亮因此非常忌讳完颜元、完颜阿楞,并且极其讨厌完颜特思。
正好当时河南有兵士孙进冒称皇弟按察大王,而熙宗之弟只有完颜元和完颜查剌。熙宗怀疑是完颜元,派完颜特思调查,却什么也没有。
完颜亮乘机诬陷,对熙宗说:“孙进反有端,不称他人,乃称皇弟大王。陛下弟止有常胜、查刺。
特思鞫不以实,故出之矣。”熙宗以为然,派唐括辩、萧肄拷问完颜特思,完颜特思被逼招认,完颜元于是获罪。
十月,杀完颜元,一并连完颜查刺、完颜特思、完颜阿楞以及阿楞弟完颜挞楞一起杀掉。这样一来,熙宗杀光了自己的亲兄弟,更加孤立。
/view/60107.htm#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