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全词注释翻译赏析
《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是宋代著名词人黄庭坚的词作。这首词寄托了深刻的离愁和相思,表现了梦幻与现实的矛盾。这是黄庭坚因党祸迁徒至西南时写下的一首抒情寄慨之作。语言平实而悲怨深沉,空灵浑成,是一首典型的北宋词。此词表达词人东望思归的心情。短短小令,四个层次,四个转折,由“望”而一气贯下,则有万般不可“望”处,此种陷入绝境的情形,非亲身经历不能言说。这首词写得流畅明白,内容单纯,层次分明,一气呵成,音律和谐,饶有民歌的风味。
望江东①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②。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③。又还是、秋将暮。
[注释]
①望江东:黄庭坚创调。词中有“望不见、江东路”,取以为调名。
②江东路:指爱人所在的地方。此句说,住在江水的西头,由于相隔遥远,望不见江东的爱人。
③直饶:“即使”、“假若”。分付:交付。
④秋将暮:临近秋末。以上两句说,即使能找到鸿雁传个信儿,可是已经到了秋末,时间太短了。
韵译:
我在江水西头,
被笼罩着雾霭的树林层层遮隔,
望不到江东的道路。
想来只有在梦中,
才能与你自由的相会来往,
再也不怕,浩渺无边的江水把我拦住!
在灯前我写了无数封信,
只可惜,
没有人帮我传送。
即便找到鸿雁为我传书,
可已临近晚秋,
它正准备向南归去!
[赏析]
这是黄庭坚因党祸迁徒至西南时写下的一首抒情寄慨之作。语言平实而悲怨深沉,空灵浑成,是一首典型的北宋词。此词表达词人东望思归的心情。短短小令,四个层次,四个转折,由“望”而一气贯下,则有万般不可“望”处,此种陷入绝境的情形,非亲身经历不能言说。这首词写得流畅明白,内容单纯,层次分明,一气呵成,音律和谐,饶有民歌的风味。
此词以纯真朴实的笔调抒写相思之情。全词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说来,由不能相会说起,至遥望,至梦忆,至对灯秉笔,终至传书无由。通过一段连贯的类似独白的叙述,用“望”、“梦”、“写书”等几个发人想象的细节,把一个陷入情网者的复杂心理和痴顽情态,表现得曲折尽致。
首句开门见山,交待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展现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中,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他极目了望,茫无所见:“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隔”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望不见江东路”是这种惆怅情思的继续。接着,作者把特定的强烈的感情深化,把满腔的幽怨化为深沉的情思:“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梦,梦是遂愿的手段。现实生活中无从获得的东西,就企望梦中得到。“思量”,是主人公遥望中沉思获得了顿悟:“只有梦来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雾霭迷蒙的客观美的衬托下,这种仿佛、模糊的潜意识,渴望离别重逢,只有梦中才能自由地来去:“更不怕江拦住”,从“江水西头隔烟树”到“不怕江拦住”是一个回合,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实现自己的愿望,飞到思念中的亲人身边。但这个“梦”还没有做,只是“思量”,即打算着做。
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梦中相会的情景。而下片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谋求实的交流与联系。“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情,但“算没个、人传与”的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词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灯下深情的书信交与飞雁;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雁要南飞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灯下写信这一感情细腻的刻划,把女主人公的直觉、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指出,“山谷此词,堪称佳作”。它“笔力奇横无匹,中有一片深情,往复不置,故佳”。此说不无道理。细读全词,黄明朗率真、情真意切,确乎具有民间词的意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全词淡雅中见清新,朴素中见真情,通过多种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离情。
相关试题及答案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答案]
(1)
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
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
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望江东①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②。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③。又还是、秋将暮。
[注释]
①望江东:黄庭坚创调。词中有“望不见、江东路”,取以为调名。
②江东路:指爱人所在的地方。此句说,住在江水的西头,由于相隔遥远,望不见江东的爱人。
③直饶:“即使”、“假若”。分付:交付。
④秋将暮:临近秋末。以上两句说,即使能找到鸿雁传个信儿,可是已经到了秋末,时间太短了。
韵译:
我在江水西头,
被笼罩着雾霭的树林层层遮隔,
望不到江东的道路。
想来只有在梦中,
才能与你自由的相会来往,
再也不怕,浩渺无边的江水把我拦住!
在灯前我写了无数封信,
只可惜,
没有人帮我传送。
即便找到鸿雁为我传书,
可已临近晚秋,
它正准备向南归去!
[赏析]
这是黄庭坚因党祸迁徒至西南时写下的一首抒情寄慨之作。语言平实而悲怨深沉,空灵浑成,是一首典型的北宋词。此词表达词人东望思归的心情。短短小令,四个层次,四个转折,由“望”而一气贯下,则有万般不可“望”处,此种陷入绝境的情形,非亲身经历不能言说。这首词写得流畅明白,内容单纯,层次分明,一气呵成,音律和谐,饶有民歌的风味。
此词以纯真朴实的笔调抒写相思之情。全词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说来,由不能相会说起,至遥望,至梦忆,至对灯秉笔,终至传书无由。通过一段连贯的类似独白的叙述,用“望”、“梦”、“写书”等几个发人想象的细节,把一个陷入情网者的复杂心理和痴顽情态,表现得曲折尽致。
首句开门见山,交待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展现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中,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他极目了望,茫无所见:“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隔”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望不见江东路”是这种惆怅情思的继续。接着,作者把特定的强烈的感情深化,把满腔的幽怨化为深沉的情思:“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梦,梦是遂愿的手段。现实生活中无从获得的东西,就企望梦中得到。“思量”,是主人公遥望中沉思获得了顿悟:“只有梦来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雾霭迷蒙的客观美的衬托下,这种仿佛、模糊的潜意识,渴望离别重逢,只有梦中才能自由地来去:“更不怕江拦住”,从“江水西头隔烟树”到“不怕江拦住”是一个回合,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实现自己的愿望,飞到思念中的亲人身边。但这个“梦”还没有做,只是“思量”,即打算着做。
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梦中相会的情景。而下片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谋求实的交流与联系。“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情,但“算没个、人传与”的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词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灯下深情的书信交与飞雁;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雁要南飞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灯下写信这一感情细腻的刻划,把女主人公的直觉、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指出,“山谷此词,堪称佳作”。它“笔力奇横无匹,中有一片深情,往复不置,故佳”。此说不无道理。细读全词,黄明朗率真、情真意切,确乎具有民间词的意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全词淡雅中见清新,朴素中见真情,通过多种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离情。
相关试题及答案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答案]
(1)
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
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
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 《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是宋代著名词人黄庭坚的词作。这首词寄托了深刻的离愁和相思,表现了梦幻与现实的矛盾。这是黄庭坚因党祸迁徒至西南时写下的一首抒情寄慨之作。语言平实而悲怨深沉,空灵浑成,是一首典型的北宋词。此词表达词人东望思归的心情。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