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意象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诗歌鉴赏意象问题)
1.诗歌鉴赏意象问题
一、荷(莲):爱情(莲、怜谐音),出淤泥而不染,夏的象征,美丽,文采 咏芙蓉 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这就是“邺水朱华”的典故了,荷的美色在沈约的笔下带有一种向上的劲道。
老实说,我本不喜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把花弄得杀气腾腾的诗。不过这气质在莲的身上竟带出一种袅娜来。
所以,荷还有文采的意象。 钱氏池上芙蓉 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荷也应是丰满的花,却比牡丹清丽些。
这是一种优雅且幽雅的花。再想想它的药用价值。
难怪屈原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了,它的确受得起众人的喜爱。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这是赞美荷最正宗的语言,词微而意远,时品时新。 二、兰:隐士、贤德、美 陶渊明《幽兰》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兰的馥郁香气使诗人更加心向田园。
兰也因而有了洒脱之意。 明刘伯温 《兰花》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明薛网 《兰花》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兰的真正价值在其幽,在其“无人而不改其香”。在古人眼中,这就是君子了。
三、雪:清寒、纯真、高洁、哀伤 洪升《雪望》: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的寒冷总能让人产生恰到好处的敬意,也因此有了隐士的意象。高洁而略带点寂寞的雪,就犹如大师的胸怀,让天地为之一亮,又一肃。
咏雪 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人在寒冷的时候,心中总会有点薄薄的凄凉,或者说,是惆怅。这时雪的轻舞飞扬,怎能不让人想起与其相似的,那薄薄的、似乎让人承受不住的情意呢? 咏雪 傅察 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呼儿试轻扫,留伴小窗明。 孩提时的欢乐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幸福。
雪的轻盈明亮,就如童年。因此,雪在田园诗的天地里也有一份贡献,它会让人想起,曾经尝过的最甜美的味道。
四、竹:君子、俊挺、节气、壮志凌云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郑板桥 “低首虚心”既描竹的外在自然状态,又指人的内在精神品德,“低首”和“虚心”二者异质而结构相对应。
题新竹 唐·杜牧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咏竹 文同 竹、竹。 森寒,洁绿。
湘江边,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
虚心异草木,劲节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披净冉冉,风女声笙竽肃肃。 林间饮酒碎影摇金,石上围棋清阴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但寻松菊。 若檀栾之操则无敌于君,图潇洒之姿亦莫贤于仆。
中国的托物言志诗发展到极端时,只有两种情况:退隐、入世。竹兼具这两种气质。
我们用时只需选择一下材料即可。其实我很赞成东坡的“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但也有人认为竹“腹内空空”,所以我们要根据写作需要对其褒贬 。
当然,私下里要有自己的意见。 五、雨:喜庆、伤心、哀恸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南北朝·何逊《相送》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唐·白居易《长恨歌》 一切景物到底不过是景物罢了,将其分类的,是人的心。
乐景可以写哀,哀景也可以写乐,甚至会“倍增其哀乐”。人心才是分类的依据。
后记:老大,给我分吧!我打完了一遍以后,不知道按了什么键,答案全没了!我是边痛哭边打字,又打了一遍,手快断掉。天!你可一定要满意呀。
2.诗词鉴赏中什么是意象,意境
意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3.【【语文:关于古诗文中意象含义问题】】
1、杨柳,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
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留”与“柳”谐音,“柳--折柳--惜别”,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宋人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以其冰清玉洁的梅花表现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保持高洁的品质。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5、莲,由于“莲”与“怜”谐音双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晋《子夜歌》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6、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7、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宋人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8、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9、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唐人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10、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欧阳修《戏答元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李清照《点绛唇》“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1、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12、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3、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唐人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14、黄叶:凋零,衰老,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15、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16、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17、竹:气节 积极向上。
18、梧桐:凄苦。 19、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20、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21、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22、暮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 年华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 23、菊:隐逸、高洁、脱俗。
24、梅:傲雪 坚强 逆境 不屈不挠。 25、兰:高洁。
26、牡丹:富贵 美好。 27、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 荒凉 偏僻 离恨 / 身份、地位的卑微。
28、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29、子规:悲惨 凄恻。
30、猿猴:哀伤 凄厉。 31、鸿鹄:理想 追求。
32、鱼:自由 惬意。 33、(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34、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3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35、沙鸥:飘零 伤感。 36、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思亲。
37、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38、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情感的孤独 心胸的广阔。
39、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4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42、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43、东风:春天 美好。
44、西风:秋冬 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45、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46、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47、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48、云:游子 飘泊。 49、玉:高洁 脱俗。
50、簪缨(冠)。
4.诗歌鉴赏意象问题
一、荷(莲):爱情(莲、怜谐音),出淤泥而不染,夏的象征,美丽,文采 咏芙蓉 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这就是“邺水朱华”的典故了,荷的美色在沈约的笔下带有一种向上的劲道。
老实说,我本不喜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把花弄得杀气腾腾的诗。不过这气质在莲的身上竟带出一种袅娜来。
所以,荷还有文采的意象。 钱氏池上芙蓉 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荷也应是丰满的花,却比牡丹清丽些。
这是一种优雅且幽雅的花。再想想它的药用价值。
难怪屈原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了,它的确受得起众人的喜爱。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这是赞美荷最正宗的语言,词微而意远,时品时新。 二、兰:隐士、贤德、美 陶渊明《幽兰》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兰的馥郁香气使诗人更加心向田园。
兰也因而有了洒脱之意。 明刘伯温 《兰花》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明薛网 《兰花》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兰的真正价值在其幽,在其“无人而不改其香”。在古人眼中,这就是君子了。
三、雪:清寒、纯真、高洁、哀伤 洪升《雪望》: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的寒冷总能让人产生恰到好处的敬意,也因此有了隐士的意象。高洁而略带点寂寞的雪,就犹如大师的胸怀,让天地为之一亮,又一肃。
咏雪 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人在寒冷的时候,心中总会有点薄薄的凄凉,或者说,是惆怅。这时雪的轻舞飞扬,怎能不让人想起与其相似的,那薄薄的、似乎让人承受不住的情意呢? 咏雪 傅察 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呼儿试轻扫,留伴小窗明。 孩提时的欢乐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幸福。
雪的轻盈明亮,就如童年。因此,雪在田园诗的天地里也有一份贡献,它会让人想起,曾经尝过的最甜美的味道。
四、竹:君子、俊挺、节气、壮志凌云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郑板桥 “低首虚心”既描竹的外在自然状态,又指人的内在精神品德,“低首”和“虚心”二者异质而结构相对应。
题新竹 唐·杜牧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咏竹 文同 竹、竹。 森寒,洁绿。
湘江边,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
虚心异草木,劲节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披净冉冉,风女声笙竽肃肃。 林间饮酒碎影摇金,石上围棋清阴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但寻松菊。 若檀栾之操则无敌于君,图潇洒之姿亦莫贤于仆。
中国的托物言志诗发展到极端时,只有两种情况:退隐、入世。竹兼具这两种气质。
我们用时只需选择一下材料即可。其实我很赞成东坡的“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但也有人认为竹“腹内空空”,所以我们要根据写作需要对其褒贬 。
当然,私下里要有自己的意见。 五、雨:喜庆、伤心、哀恸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南北朝·何逊《相送》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唐·白居易《长恨歌》 一切景物到底不过是景物罢了,将其分类的,是人的心。
乐景可以写哀,哀景也可以写乐,甚至会“倍增其哀乐”。人心才是分类的依据。
后记:老大,给我分吧!我打完了一遍以后,不知道按了什么键,答案全没了!我是边痛哭边打字,又打了一遍,手快断掉。天!你可一定要满意呀。
5.文学中的意象问题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 柳——离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4个50分
6.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古诗词时中国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中华名族优良文化的传承,在快餐文化的侵蚀下,更应注重古诗词的教学,使学生对古典和传统有所理解,为其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以此进行相关探讨。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 古诗词饱含诗人的情绪,用诗词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注重古诗词的内容和字面意思的理解,对古诗词中隐含的美丽意境和浓厚情感通常要通过诵读来感受,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难以挖掘出古诗词作品中丰富的美育资源。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自古就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很多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采用灌输法,拆分每个字词的意思,只注重引导诗词大意,停留在简单的情感层面,很多学生甚至连正确的断字断句都无法完成,更不用说让学生自己欣赏古诗,品悟古诗词里的深层含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无法真正的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
2.重视知识点学习,忽略情景体会 古诗词的学习与现代文不同,不是单纯讲解诗人的历史背景,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词的主题思想,分析词句,理解主要知识点和诗词大意。有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现代文教学方法,将古诗词诗情画意的感觉忽略,生搬硬套解析诗词,讲评内容,没有创设教学情境。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字词的解释与理解,忽略了意会过程,使学生无法体会到诗词所描述的诗情画意,但这一环节却是诗词的内涵与魅力所在。3.过度剖析而影响整体感悟 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过程中,多会将诗词分割为几个部分,逐句的进行理解,逐句的引导想象,这类方式表面上使得学生对诗词的了解更快,能获得较好的情境体验,但是学生的感受只停留在意象层面,整首古诗词学习完后的其理解仅限于诗词所描述的事情和景物,意境还有所欠缺,体验感悟有所不足。
古诗词融合了灵性和内涵,协调了情感之美,单个句子绝不能完整体现,这类拒绝喂食的方式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应多让学生放手读,鼓励其发展创造性思维,构建起自身的诗意课堂。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教师的古诗词基本功不足 对教师队伍的古诗词素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多数教师的水平不高,对于古诗词的了解多停留在教学范围内或是学生时代接触到的古诗词,甚至有的教师掌握的古诗词篇目仅略多于学生。
2.学校对古诗词教学不够重视 教师对于古诗词没有浓厚的兴趣也是教学过程中不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多数教师的心态收其影响而变得轻浮,无法静心来写作和思考,古诗词的备课多为照本宣科,教学中也不能进行方式和思维的创新,缺乏另行和诗意,这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毫无促进作用。
3.教师未能全面把握古诗词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标准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建议和要求来看,古诗词的教学目标要紧密结合人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语言教育几个方面。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无法提升其学习兴趣,无法做到人文精神的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教学目标全面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和语文素养。4.对古诗词评价缺少人文性,方式过于单一 古诗词学习完后的检测以及相关考试中,侧重的多是诗人的情感、名词名句的背诵等几个方面,考察的重点多停留在记忆里和古诗词的知识层面,使得检验方式过于单一,多数学校只是在单元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涉及,在制定题目方面受到多方面限制。
这就是因过于注重古诗词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背诵个别名句无法体会到整体意境的优美,诗人情感的理解无法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更不能陶冶其情操、提升其学习素材的应用能力,这样的评价方式更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剥夺,学生从考试的重点出发,通过反复背诵来记住作者和古诗词内容,课堂上不去细细赏析和品位,只是划重点、做标记,确保考试不丢分,如此本末倒置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三、改善古诗词教学的相关措施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古诗词结构独特、意境美、修辞精妙、涵义深刻,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来体会,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提升自身的诗词修养。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验总结和反思,以应对不断更新的语文教育需求和全球化发展的社会文化。
反思的重点要集中在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之间是否匹配,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习惯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教学态度、内容以及过程进行剖析,敢于创新,勤于独立思考,保持教学水平和观念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2.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是从有效指导诵读、情境教学、把握整体感悟这三个方面入手。高效地指导诵读要重视范读作用、强调引导诵读和背诵。
7.文学中的意象问题
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bai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du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zhi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dao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回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答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8.诗歌鉴赏意象问题要求:写五个意象,然后找3个例子,举例说明(一
一、荷(莲):爱情(莲、怜谐音),出淤泥而不染,夏的象征,美丽,文采 咏芙蓉 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这就是“邺水朱华”的典故了,荷的美色在沈约的笔下带有一种向上的劲道。
老实说,我本不喜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把花弄得杀气腾腾的诗。不过这气质在莲的身上竟带出一种袅娜来。
所以,荷还有文采的意象。 钱氏池上芙蓉 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荷也应是丰满的花,却比牡丹清丽些。
这是一种优雅且幽雅的花。再想想它的药用价值。
难怪屈原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了,它的确受得起众人的喜爱。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这是赞美荷最正宗的语言,词微而意远,时品时新。 二、兰:隐士、贤德、美 陶渊明《幽兰》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兰的馥郁香气使诗人更加心向田园。
兰也因而有了洒脱之意。 明刘伯温 《兰花》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明薛网 《兰花》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兰的真正价值在其幽,在其“无人而不改其香”。 在古人眼中,这就是君子了。
三、雪:清寒、纯真、高洁、哀伤 洪升《雪望》: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的寒冷总能让人产生恰到好处的敬意,也因此有了隐士的意象。 高洁而略带点寂寞的雪,就犹如大师的胸怀,让天地为之一亮,又一肃。
咏雪 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人在寒冷的时候,心中总会有点薄薄的凄凉,或者说,是惆怅。这时雪的轻舞飞扬,怎能不让人想起与其相似的,那薄薄的、似乎让人承受不住的情意呢? 咏雪 傅察 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呼儿试轻扫,留伴小窗明。 孩提时的欢乐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幸福。
雪的轻盈明亮,就如童年。因此,雪在田园诗的天地里也有一份贡献,它会让人想起,曾经尝过的最甜美的味道。
四、竹:君子、俊挺、节气、壮志凌云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郑板桥 “低首虚心”既描竹的外在自然状态,又指人的内在精神品德,“低首”和“虚心”二者异质而结构相对应。
题新竹 唐·杜牧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咏竹 文同 竹、竹。 森寒,洁绿。
湘江边,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
虚心异草木,劲节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披净冉冉,风女声笙竽肃肃。 林间饮酒碎影摇金,石上围棋清阴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但寻松菊。 若檀栾之操则无敌于君,图潇洒之姿亦莫贤于仆。
中国的托物言志诗发展到极端时,只有两种情况:退隐、入世。竹兼具这两种气质。
我们用时只需选择一下材料即可。 其实我很赞成东坡的“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但也有人认为竹“腹内空空”,所以我们要根据写作需要对其褒贬 。
当然,私下里要有自己的意见。 五、雨:喜庆、伤心、哀恸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南北朝·何逊《相送》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唐·白居易《长恨歌》 一切景物到底不过是景物罢了,将其分类的,是人的心。
乐景可以写哀,哀景也可以写乐,甚至会“倍增其哀乐”。人心才是分类的依据。
后记:老大,给我分吧!我打完了一遍以后,不知道按了什么键,答案全没了!我是边痛哭边打字,又打了一遍,手快断掉。天!你可一定要满意呀。
9.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分析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诗人们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情感,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们赋予了比较固定的内涵,负载着特定的情感,作为经常要赏鉴古代诗词的高中学生,我们不可不知。
1. 菊花——坚贞高洁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为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2. 梅花——傲霜斗雪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3. 松——刚直坚毅
松树也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毅刚直,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4. 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5. 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6. 杜鹃鸟——凄楚哀伤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楚、哀伤的象征了。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7. 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8. 鸿雁——思乡怀亲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