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做法(古诗词的作法)
1.古诗词的作法
古诗分为古风与律诗(后者又称为新体诗),先说古风,古风多以五言,四言/三言/七言不多.从形式上看来古风比律诗宽松.好像也好作一些,这里主要谈律诗. 律诗有自己的形制.从字数上又分为五言七言.从句数上看又分成绝与律,另外还有一种排律.至于句式粘对平仄拗救等规制这里不表,有兴趣者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学到.这里仅从宏观上来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我自亦无他高论.作诗文必是以意为先的, 这大抵是老生常谈.我想说的是应该以什么样的意来作诗.譬如咏梅吧,这可说是被前人作烂了的题目,各种意大致都出过了的,但出完了吗?肯定的讲:没有!!意境没有完全相同的,因为没有相同的人,相同的时间.所以就算意境仿佛也不是殊无二致.而我辈临题之要便在于定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旨.掘其与前人殊异者.这个世界最大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差别.作诗我以为是一样的.殊异未同于奇警,奇警可自前人诗文中翻出;殊异则不然,譬之则殊异为井水与河水,奇警则是水与酒.其勉之. 至于典.诗自由人作,人自有性格.故前人诗自有风格.我以朴拙为上.我也不反对用典,然而西风东渐,不免国人于传统典故生疏.今读汉语者多白话少古文,多枝末少根本.故倘用典宜以他人能知识为要.至若自娱则无所谓矣.诗与人必欲人知,读而未解反受晦涩之嫌.做高深状徒与人笑柄.岂人作诗,直诗弄人.我们读古人诗其实有一多半功夫在诗的背景上.不知背景则徒赏其形,难玩其味.现在呢,别人看诗鲜有理会你当时背景,故我以为做诗以晓畅为先.在这方面乐天居士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其勉之. 至于平仄.平仄亦不难学,依律便是.但未必勉强.因文害意是所有文章所通恶的大病.人总不能削足适履.嫂溺援手不为悖礼,作诗亦然.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古之平仄于今大有相乖者.照因时而制的原则,我以为现在时代不同了全依古之平仄自然是最好的,私度之却更有矫揉哗众之嫌.任何事物总是要发展的.因为要发展,才有了格律诗;因为要发展才有了词;因为要发展才有了曲……因为要发展才有了我们。
人生之要贵在于革故鼎新。为什么西风东渐,搞得现在国学掉入西学的涡中?就在于国学拒绝发展。
想当初,我堂堂中华“四方来朝,莫不宾服”,何以至清末受辱于列强?以华夷论,汉时来贡而清末贡之。律诗是好的,好极了。
让我辈骄傲,让我辈自豪!但“所有的骄傲只能在画里飞”了,说到底已是昨日黄花。人家尊重你更看重的是你的现在而绝不是你的过去。
否则我们有五千年人类当中最灿烂最辉煌的历史文明,凭此就免了百年前的灾难和屈辱。发展就是硬道理!话题收回,古代平仄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今的普通话中入声不见了,变成了阴阳上去。
我以为理应用以现行的阴阳为平上去为仄足矣。若要我举先例的话,那么呆(呆板)凿(确凿)角(角色)当为佐证。
还有,唐人的格与律也是按唐时的情况来说的;并且窃以为现代京剧并不输于传统京剧。 至于音韵。
吾意同平仄,古音与今音大异,所以目今作古诗亦宜用今韵。不赘。
古诗是我们传统中的瑰宝,是我们独有的。忽然想到了我们的国学乃至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消亡中。
我最怕想到的一件事就是若干年后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人去问一个深睛高鼻碧目紫髯的人“子曰”何解。----当然我乐意这是杞人忧天。
然而现实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存压力迫得人无心无力去真正深入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也一样,悲夫!哀哉!)。然而我很高兴的看到在网络上爱我国学者大有人在!而且听说有的地方已经开始教孩子三字经百家姓启蒙。
徼天之幸!我们中任何人也许都不能当起重振我中华文化之大任,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至少我们还可以鼓与呼,至少我们可以见贤思齐、从善如流。为能担起重任者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氛围。
或曰:“岂杞后乎?”噫!微斯人,吾其独勉而往! 《最后一课》我们都学过罢。举例,满清满清,满人建立的清王朝。
但现在能用满语对话的只在东北有一个村子。好在满族一些传统习俗还稍有一些,但就目前讲,你能在北京大街上把满族人找出来乎?此时的满族人还能在心中以自己身为八旗之后骄傲得起来乎?三百年而已。
!-----举此例绝无种族之念。只以悲观望我中华之明日也。
看看当今的文字吧,正有越来越多的字母组合出现在端正庄穆的方块字中间,----我能听到它们的在挤压中痛苦的呻吟之声----我不否认外文对汉文的丰富意义。可我在想为什么葡萄,玻璃是汉字?是我们祖先的毛笔写不出蝌蚪文?想不通就反过来想,有没有人在国外听国外的人讲“VERY VERY好!”如果说这是一种时尚的话,愚以为只是炎黄子孙中叛祖背宗之不肖一族(打个小赌:这族人中没有一个知道自己姓氏的)的时尚。
而这时尚还不如滑稽小丑的表演,表演让人笑,时尚却只让人恶心/寒心。一个民族在世界之林中立足不是因为她长得像其他姐妹,恰恰相反,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乃是因为她的与众不同,唯此才别具魅力,令人刮目相看。
想想东施还有去邯郸学步的年轻人吧。 话题收回。
坦陈了这多,只想我们能先保存继承我们的古诗,既而发扬有望也,吾辈其共勉!! 古风与律诗哪个更好作?大抵我们初入的人是以为前者略胜后者的。然而以余度。
2.古诗词的作法
古诗分为古风与律诗(后者又称为新体诗),先说古风,古风多以五言,四言/三言/七言不多.从形式上看来古风比律诗宽松.好像也好作一些,这里主要谈律诗. 律诗有自己的形制.从字数上又分为五言七言.从句数上看又分成绝与律,另外还有一种排律.至于句式粘对平仄拗救等规制这里不表,有兴趣者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学到.这里仅从宏观上来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我自亦无他高论.作诗文必是以意为先的, 这大抵是老生常谈.我想说的是应该以什么样的意来作诗.譬如咏梅吧,这可说是被前人作烂了的题目,各种意大致都出过了的,但出完了吗?肯定的讲:没有!!意境没有完全相同的,因为没有相同的人,相同的时间.所以就算意境仿佛也不是殊无二致.而我辈临题之要便在于定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旨.掘其与前人殊异者.这个世界最大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差别.作诗我以为是一样的.殊异未同于奇警,奇警可自前人诗文中翻出;殊异则不然,譬之则殊异为井水与河水,奇警则是水与酒.其勉之. 至于典.诗自由人作,人自有性格.故前人诗自有风格.我以朴拙为上.我也不反对用典,然而西风东渐,不免国人于传统典故生疏.今读汉语者多白话少古文,多枝末少根本.故倘用典宜以他人能知识为要.至若自娱则无所谓矣.诗与人必欲人知,读而未解反受晦涩之嫌.做高深状徒与人笑柄.岂人作诗,直诗弄人.我们读古人诗其实有一多半功夫在诗的背景上.不知背景则徒赏其形,难玩其味.现在呢,别人看诗鲜有理会你当时背景,故我以为做诗以晓畅为先.在这方面乐天居士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其勉之. 至于平仄.平仄亦不难学,依律便是.但未必勉强.因文害意是所有文章所通恶的大病.人总不能削足适履.嫂溺援手不为悖礼,作诗亦然.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古之平仄于今大有相乖者.照因时而制的原则,我以为现在时代不同了全依古之平仄自然是最好的,私度之却更有矫揉哗众之嫌.任何事物总是要发展的.因为要发展,才有了格律诗;因为要发展才有了词;因为要发展才有了曲……因为要发展才有了我们。
人生之要贵在于革故鼎新。为什么西风东渐,搞得现在国学掉入西学的涡中?就在于国学拒绝发展。
想当初,我堂堂中华“四方来朝,莫不宾服”,何以至清末受辱于列强?以华夷论,汉时来贡而清末贡之。律诗是好的,好极了。
让我辈骄傲,让我辈自豪!但“所有的骄傲只能在画里飞”了,说到底已是昨日黄花。人家尊重你更看重的是你的现在而绝不是你的过去。
否则我们有五千年人类当中最灿烂最辉煌的历史文明,凭此就免了百年前的灾难和屈辱。发展就是硬道理!话题收回,古代平仄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今的普通话中入声不见了,变成了阴阳上去。
我以为理应用以现行的阴阳为平上去为仄足矣。若要我举先例的话,那么呆(呆板)凿(确凿)角(角色)当为佐证。
还有,唐人的格与律也是按唐时的情况来说的;并且窃以为现代京剧并不输于传统京剧。 至于音韵。
吾意同平仄,古音与今音大异,所以目今作古诗亦宜用今韵。不赘。
古诗是我们传统中的瑰宝,是我们独有的。忽然想到了我们的国学乃至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消亡中。
我最怕想到的一件事就是若干年后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人去问一个深睛高鼻碧目紫髯的人“子曰”何解。----当然我乐意这是杞人忧天。
然而现实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存压力迫得人无心无力去真正深入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也一样,悲夫!哀哉!)。然而我很高兴的看到在网络上爱我国学者大有人在!而且听说有的地方已经开始教孩子三字经百家姓启蒙。
徼天之幸!我们中任何人也许都不能当起重振我中华文化之大任,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至少我们还可以鼓与呼,至少我们可以见贤思齐、从善如流。为能担起重任者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氛围。
或曰:“岂杞后乎?”噫!微斯人,吾其独勉而往! 《最后一课》我们都学过罢。举例,满清满清,满人建立的清王朝。
但现在能用满语对话的只在东北有一个村子。好在满族一些传统习俗还稍有一些,但就目前讲,你能在北京大街上把满族人找出来乎?此时的满族人还能在心中以自己身为八旗之后骄傲得起来乎?三百年而已。
!-----举此例绝无种族之念。只以悲观望我中华之明日也。
看看当今的文字吧,正有越来越多的字母组合出现在端正庄穆的方块字中间,----我能听到它们的在挤压中痛苦的呻吟之声----我不否认外文对汉文的丰富意义。可我在想为什么葡萄,玻璃是汉字?是我们祖先的毛笔写不出蝌蚪文?想不通就反过来想,有没有人在国外听国外的人讲“VERY VERY好!”如果说这是一种时尚的话,愚以为只是炎黄子孙中叛祖背宗之不肖一族(打个小赌:这族人中没有一个知道自己姓氏的)的时尚。
而这时尚还不如滑稽小丑的表演,表演让人笑,时尚却只让人恶心/寒心。一个民族在世界之林中立足不是因为她长得像其他姐妹,恰恰相反,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乃是因为她的与众不同,唯此才别具魅力,令人刮目相看。
想想东施还有去邯郸学步的年轻人吧。 话题收回。
坦陈了这多,只想我们能先保存继承我们的古诗,既而发扬有望也,吾辈其共勉!! 古风与律诗哪个更好作?大抵我们初入的人是以为前者略胜后者的。然而以余度。
3.古典诗词的作法
意境
我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主要是关于诗歌中的形象问题,也就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互融会,构成主客观统一的形象体系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文艺创作的(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主体问题。中国古典诗论,从“言志”“缘情”开创的,都是着眼于诗人主观的内心世界,即便是山水诗等,也强调主观对于客观的关照关系,在诗篇中强调内在与外界的沟通、融合。这就是意境的基础。在这基础上,发挥诗人的主观独创作,深入体会外界的本质特征,求得新的艺术创造。
押韵八戒
诗之有韵,犹屋之有柱;柱不稳,则屋必倾圮。韵不稳,则诗必恶劣。故押韵之所当戒者,初学亦不可不知,兹试分述于下:
一、戒凑韵
俗亦称挂韵脚。
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
二、戒落韵
落韵者,出韵之谓也。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古体时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
三、戒重韵
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
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
四、戒倒韵
倒韵者,将二字颠倒以就韵之谓也。如古诗“新书置后前”句,易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也。然此二字于词义尚无碍,不妨倒用。若强山林树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觉不通矣。
五、戒用哑韵
作诗当择声音响亮之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词句不挺,即全诗亦因之萎弱矣。
六、戒用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如一先韵之*字,训轻举。二萧韵之钊字,训远;单字只义,用之易近凑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音,则亦不妨押之。
七、戒用同义之韵
一韵中有数字同义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阳之芳香,十一尤之忧愁,意义皆同,若一首诗中并押之,未免重复可厌。
八、戒用字同义异之韵
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讽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黏等弊。初学最宜审慎。
4.古诗词的格式有哪些
一、五言绝句
平起首句起韵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首句不起韵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首句起韵型: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起首句不起韵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二、七言绝句
平起首句起韵型: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首句不起韵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首句起韵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首句不起韵型: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五言律诗
平起首句起韵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首句不起韵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首句起韵型: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起首句不起韵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四、七言律诗
平起首句起韵型: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首句不起韵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首句起韵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首句不起韵型: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扩展资料:
古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古诗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古诗词
5.小学经典诵读古诗文做法
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和方法
李知郿
近年来,对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问题,学术界看法不一。支持者认为,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是继承中华文化之大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良方;
反对者则认为,学生应集中精力学习现代科学,没有必要再去诵读古诗文。
而我认为,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不但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
一、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
1. 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怀。经典古诗文一般都思想深刻、意境优美、
语言精练,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
也是帮助小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好助手。学生从小诵读古诗文,
能够很好地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这对于丰富学校德育的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对于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积
极的意义。如,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之涣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坤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诗歌,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怀,
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3.
为小学生的记忆宝库奠基。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十三岁时达到最高峰。所以,我们要利用记忆力的这一特点,
让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多背诵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背熟,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
将其作为一种可供终生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储备。
4.
形成多种学习能力。诵读古诗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不但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在潜移默化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其人格的健康成长,
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等多种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课内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方法
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读得多,才能悟得深。
多读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吸收、积累,也有助于其思维的发展。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古诗文诵
读时的具体做法如下:
1.
熟读古诗,自悟自得。在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问题上,笔者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者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提法,在学生诵读时,
让他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使学生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
从而由熟读、质疑、解疑最终达到自悟自得。
2.
适度讲解,交流体会。古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既有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抱负,教师可通过适当的讲解,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之后再进行诵读,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3.
展开想象,悟意明理。教师可根据古诗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让学生进入古诗的优美情境中,感受语言的美。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课外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途径
1.
营造社会氛围。儿童心理是很注重模仿的,如果他们看到很多人都在读古诗文,就会产生诵读的兴趣,所以营造人人读古诗的社会氛围,
会使学生的诵读兴趣大大提高。
2.
“成就感”可以提高兴趣。学生读得愈好就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学生
的这种“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对功课差些的儿童,只要他们有进步,教师就应当加以赞赏,使学生保持诵读的兴趣。
3.
“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诵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在于读的方式,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
或提问回答„„花样多了,学生自然会感兴趣。
6.关于诗的作法
七言诗
诗体名。全诗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不过,汉、魏之际七言诗极少,在南北朝时期至隋渐有发展,直到唐代,才真正发达起来,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又一种主要形式。
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体。它起于民间歌谣。先秦时期除《诗经》、《楚辞》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模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西汉时期除《汉书》所载的《楼护歌》、《上郡歌》外,还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韵文。东汉七言、杂言民谣为数更多,如东汉末年的《小麦谣》、《城上乌》(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桓灵时童谣》"举秀才"(葛洪《抱朴子·审举》)都是很生动、通俗流畅的七言和杂言民间作品。相传汉武帝曾会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联句,但据后人考证,实系伪托,并不可靠。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以后汤惠休、鲍照都有七言作品。鲍照的《拟行路难》18首,不仅在诗歌内容上有很大扩展,同时还把原来七言诗的句句用韵变为隔句用韵和可以换韵,为七言体的发展开出了新路。从梁至隋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最先正式写七言诗的是魏国的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有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
【原 文】 年代:魏晋
作者:曹丕
体裁:乐府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能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7.小学经典诵读古诗文做法
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和方法 李知郿近年来,对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问题,学术界看法不一。
支持者认为,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是继承中华文化之大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良方;反对者则认为,学生应集中精力学习现代科学,没有必要再去诵读古诗文。而我认为,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不但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
一、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 1. 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怀。经典古诗文一般都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语言精练,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也是帮助小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好助手。
学生从小诵读古诗文,能够很好地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这对于丰富学校德育的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
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对于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坤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诗歌,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怀,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3. 为小学生的记忆宝库奠基。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十三岁时达到最高峰。
所以,我们要利用记忆力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多背诵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背熟,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将其作为一种可供终生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储备。 4. 形成多种学习能力。
诵读古诗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不但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在潜移默化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其人格的健康成长,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等多种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课内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方法 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读得多,才能悟得深。多读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吸收、积累,也有助于其思维的发展。
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时的具体做法如下: 1. 熟读古诗,自悟自得。在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问题上,笔者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者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提法,在学生诵读时,让他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使学生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从而由熟读、质疑、解疑最终达到自悟自得。
2. 适度讲解,交流体会。古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既有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抱负,教师可通过适当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之后再进行诵读,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3. 展开想象,悟意明理。教师可根据古诗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让学生进入古诗的优美情境中,感受语言的美。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课外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途径 1. 营造社会氛围。
儿童心理是很注重模仿的,如果他们看到很多人都在读古诗文,就会产生诵读的兴趣,所以营造人人读古诗的社会氛围,会使学生的诵读兴趣大大提高。 2. “成就感”可以提高兴趣。
学生读得愈好就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学生的这种“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对功课差些的儿童,只要他们有进步,教师就应当加以赞赏,使学生保持诵读的兴趣。 3. “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
诵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在于读的方式,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回答„„花样多了,学生自然会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