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评价体系(如何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1.如何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的内容。

能力层级为E级。“评价”的辞典义是“评定价值高低”。

用于古诗鉴赏中,即评判诗歌的意义,包括内容积极还是消极,感情向上还是低沉,格调高雅还是平庸等。从近年来高考情况来看,“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通常要求考生回答的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之类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的“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评价”题在近年高考中非常鲜见——因为“评价”题一般要求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即要求鉴赏者用自己的话来评点诗歌的高下优劣,而上述类型的设题都属于“是什么”的问题。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写的是作者登上金陵(南京)凤凰台上的所见所感。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对历史的感慨——理解此句,须抓住蕴含着李白独特历史感喟的“埋幽径、成古丘”等关键词语;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则是对现实之景的描绘。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考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该诗,应结合注释来理解诗歌内容。前两联从怀古开始——作者来到西山、赤壁这些古代英雄驰骋争雄、兵家必争之地,不禁浮想联翩: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但像这滚滚东流之水一去无回。

第三联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仰望广阔的天空,看上去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在向后移动。最后一联发出感慨: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参考答案】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高蟾《金陵晚望》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眺,看见一幅“浮云落日”图之后所抒发的一种沧桑感。韦庄《金陵图》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图画之后,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两位诗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深忧虑。鉴赏这两首诗歌,不能忽视注释内容,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

【参考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难点攻略 以下内容,第一点侧重谈平时的复习备考,第二、三点则侧重谈考场的解题方法。 一、分类整理,把握同类诗歌的内容特点 对诗歌分类复习,是备考“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尽管古诗数量庞大,诗歌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作者的观点态度丰富多彩,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只要平时复习把握了这些“共性”,考试时通过确定考查的诗歌所属类型入手,解题的针对性无疑会更强。

分类鉴赏古诗的“程序”大致如下: 1.分类。

2.古诗的评价语

诗词点评经典。

1. 直抒胸意,文笔精炼,词句工整

2. 田园生活,农家风味,潇洒心境,高洁情怀,如一杯浓酒,越品越香。

3. 文笔犀利,诙谐耐人寻味。

4. 文辞典雅,飘逸洒脱,对仗工整,意境优美,

5. 艺术源于生活,旅游赏景乃一大快事,又能提供素材,词工韵美,

6. 辞工韵美,立意优雅,

7. 洋洋洒洒,词义委婉,缠绵动人,读之令人荡气回肠,用词考究,表达意境完美无瑕,

8. 田园杂兴选 杂感,文笔洒脱,心境辽阔, 只有平和的心态相伴才会开心的生活,辞工韵佳,

9. 文辞豪放飘逸,志趣高洁,胸怀磊落,辞工韵美,

10.文辞典雅,情景交融,意蕴飘逸,温婉凄清,词和韵美,

11.且载图明示。笔锋遒劲,语句铿锵。

12.长国人志气好词,鼎力支持

13.自古深情惟一痴。,字字珠玑,相思一叙,一步一曲,一花一絮,君兮我兮,词工韵美,

14.词工律正,珠玑含泪,句句憾心,盼燕归,感动中,,,,

15.作者亲临,真实生动,很有现场感!

1.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潇洒的笔法,记述了回乡之所见、所闻、所忆、所思,进而展现给读者一种隽美、淡淡的惆怅之感!

2. 作者更以细腻的笔法,递进了一步,非常生动地刻画了早晨温暖的阳光,正照耀着山坡上的小羊、田陌上追着雀儿的小狗,还有一大群农村孩童正围绕着大树,无忧无虑、嘻嘻哈哈地唱着歌谣。您看!朴素、宁静、恬淡自在的一副旧时农村图,犹在眼前啊!

3. 让作者心头郁悒、感慨万千,默默地以往事只能回味来作结。

4. 此律虽没有深奥的文字、华丽之辞藻,但亮在言浅意深,且深具感染力。一般普罗大众也都看得懂,更易引起共鸣。这或许就是所谓的雅俗共赏吧!以上这点就是我推介此律的最大因素。朋友们!当您读完全诗后,或许您也会感染到一股淡淡的惆怅之味,久久不去吧!

3.古诗词的评析

秋风词 李白 在深秋的夜晚 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 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 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 ___这存流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恋情 和思念 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 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 秋风 秋月 落叶 寒鸦 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 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 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锦瑟 李商隐 按照一般看法,这首诗是颇有争议的。

但是其表达出的那种淡淡惆怅 对往昔的追念却是大家都可以领会的。 按俨然说法,是吊亡作品,由此可能,但 也不一定。

年轻时的情人一定就是亡者吗?可不可能是 “侯们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的情况呢? 至于对最后一句的看法 深邃的感情也可能在经历多年后,象一坛醇酒那样 馥郁,但含蓄。 项脊轩值的最后一句大致是”庭有树,吾妻过门时所栽 今以亭亭如盖矣……(我是根据印象写的有出入) 能说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不深吗?BR>何必要让每个人都学苏轼的 年年断肠呢?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

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

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本词描绘出无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认为本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与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蝶恋花 晏殊 本词抒写春日的闲愁。

上片写迎春之情。开头三句写初春之景,有富贵之象。

后两句是写主人公的活动,在意念上有倒装,他看到海燕双飞,而自己孤独伤心,面对芳春美景而触动春愁,故弹筝以抒情。下片抒送春之意。

词意含蓄蕴藉,只表现主人公的一种情绪。此词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凤栖梧 柳永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

“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

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

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

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

“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

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鹊桥仙 秦观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

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

“飞星。

4.如何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梳理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评价”的辞典义是“评定价值高低”。用于古诗鉴赏中,即评判诗歌的意义,包括内容积极还是消极,感情向上还是低沉,格调高雅还是平庸等。从近年来高考情况来看,“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通常要求考生回答的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之类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的“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评价”题在近年高考中非常鲜见——因为“评价”题一般要求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即要求鉴赏者用自己的话来评点诗歌的高下优劣,而上述类型的设题都属于“是什么”的问题。

5.如何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起了我上学的时光。

1、首先要先通读一下作品,有了个初步的理解;2、认真了解下作者的生平,文风;3、扒一下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比如当诗人是漂泊他乡,还是家国破败,还是中第后喜欲狂;4、再次总结你的理解。相信你已经整理了一些评价的模板。

作者运用了XX手法,描写了XXX内容,通过写了XXXX,表达了XXX。套一下你的理解,一篇评价就出来了。

最后附上刘需敏老师的高见。首先,关注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比如说欧阳修的《晚泊岳阳》,这首诗的题目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诗人在傍晚十分将船停靠在岳阳城,说明诗人出门在外,行船漂泊,那么思想感情就有可能是思乡之情或者是行路的羁旅之愁亦或者是行船的漂泊之感。

如果这首诗是咏物诗的话,比如说《咏梅》,根据这个题目,作者表面上是要赞咏梅花,其实作者是想托此物言志,或表达其高风亮节,或抒发其孤高的精神,或表现其百折不饶、自强不息的坚贞。其次,关注作者。

一般来说,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分为两类:一类由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自己,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而无论是由诗人代言还是诗人自己,对诗人生平的了解对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比如,说到李白,就想到他望月思乡;说道杜甫,就想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说到陆游,想到他的爱国情怀。

接着,关注注释。在做题目的时候,有的时候诗歌的内容看不懂,最聪明而最有效的方法是看诗歌的注释,因为有时候注释就已经告诉你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今年的高考题《秋夜纪怀》的注释③散关:即大散关,此注释一出现,学生应该马上会想到陆游的另外一句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句曾经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这本书里学过,这是诗人回忆两次抗金胜战,即使已两鬓斑白,扔渴望上战场杀敌,恢复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怀。再者,关注关键词或诗眼、词眼。

什么是诗眼?诗眼就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最生动最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孤”……这些字都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2013年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的颔联:“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一句中的归字就写出了诗人归家的轻松愉悦的心情。而后,关注意象。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诗歌的根本是情感,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抓住意象这个切入点,我们就能够与几百年前的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因为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往往饱含诗人的情感。如柳的意象饱含依依惜别之情;菊的意象是高洁的品质、淡泊的名利的代名词;满地黄花是愁绪、容颜老去的象征……2007年广东卷林景熙的《溪亭》第一题是:诗人运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的?诗人就是通过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和孤灯这些表示时间的意象来表现他的凄凉孤寂及因国破家亡的飘泊无依之感的。

再有,关注诗中的典故。古代的诗人为表达委婉一些,往往喜欢用典,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为了更理直气壮一些,也会借典故来以古喻今;为了使表达简明一些,会用典故这种较少的文字来传递较多的信息。

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正因为如此,它成为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例如杜甫的《发潭州》的颈联“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诗人用典抒情,诗人以才高招忌而被贬长沙的贾谊以及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而被贬潭州的褚遂良自况,抒发了自己忠而见疑、贤而被谤、怀才不遇的感伤。再如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中的两句:“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诗人借祖逖中流击楫和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这两个劝勉南宋当权者,希望他们坚定信念,利用有利形势,长驱千里,扫清河洛,尽收故土,表达了作者必胜的乐观信念。最后,整体感知。

阅读一首诗,无论你抓住了多少细节,如果诗歌的意思你是不懂的,那么这首诗你也就不懂了。因此,最后你还是要回归诗文,整体感知一下诗歌的意思。

6.如何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的内容。

能力层级为E级。“评价”的辞典义是“评定价值高低”。

用于古诗鉴赏中,即评判诗歌的意义,包括内容积极还是消极,感情向上还是低沉,格调高雅还是平庸等。从近年来高考情况来看,“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通常要求考生回答的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之类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的“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评价”题在近年高考中非常鲜见——因为“评价”题一般要求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即要求鉴赏者用自己的话来评点诗歌的高下优劣,而上述类型的设题都属于“是什么”的问题。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写的是作者登上金陵(南京)凤凰台上的所见所感。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对历史的感慨——理解此句,须抓住蕴含着李白独特历史感喟的“埋幽径、成古丘”等关键词语;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则是对现实之景的描绘。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考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该诗,应结合注释来理解诗歌内容。前两联从怀古开始——作者来到西山、赤壁这些古代英雄驰骋争雄、兵家必争之地,不禁浮想联翩: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但像这滚滚东流之水一去无回。

第三联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仰望广阔的天空,看上去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在向后移动。最后一联发出感慨: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参考答案】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高蟾《金陵晚望》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眺,看见一幅“浮云落日”图之后所抒发的一种沧桑感。韦庄《金陵图》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图画之后,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两位诗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深忧虑。鉴赏这两首诗歌,不能忽视注释内容,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

【参考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难点攻略 以下内容,第一点侧重谈平时的复习备考,第二、三点则侧重谈考场的解题方法。 一、分类整理,把握同类诗歌的内容特点 对诗歌分类复习,是备考“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尽管古诗数量庞大,诗歌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作者的观点态度丰富多彩,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只要平时复习把握了这些“共性”,考试时通过确定考查的诗歌所属类型入手,解题的针对性无疑会更强。

分类鉴赏古诗的“程序”大致如下: 1.分类。即把诗歌按内容特点作大致分类:⑴“送别”。

7.古诗、古诗赏析和评价

春望》赏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

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莫卜,诗 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 前两句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

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的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悲凉。正如吴见思《杜诗论文》中写道:“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成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

诗人感触异常。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

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

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沉和具体。“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

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头上白发本来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

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杜牧《江南春绝句》赏析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

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

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

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朝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

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丰富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

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8.评价古诗词

《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全词最合适的风格是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你这阙词基本符合,只中间用词有个别矛盾之处,月上西窗与落日萧索在时间过渡上欠妥当,整体情感上没矛盾,上下阙词意都能投合,结尾好,有意境,有嚼头。瞎说几句哈,该你评下面这首了·哦

景云龙举日频频,泰斗登阶满院春。

男事嚣埃寻古道,装修雅格惠东邻。

店家着意开先旨,欢宴倾杯结上宾。

迎待蜃楼妆宝墨,您偷闲处话天真。

淘宝藏头诗

古诗词的评价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