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场面描写(绝句古诗其中的场景片段)
1.绝句古诗其中的场景片段
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杜甫的这首绝句,的确是一幅美妙的山水条幅.这画面的中心,是几棵葱翠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队白鹭直指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这种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杜甫善于象画家一样“随类敷彩”、“经营位置”.
虽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小诗,其中却蕴含著丰富的思想感情.细柳新绿,这不是春天的色彩么?黄莺唱和,这不是春天的声音么?白鹭从南方飞回,正是带着春意的来客.趁着春江水满,江东的船舶不远万里而至,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活动.这一切构成一个鲜明的主题━━春天来了.作者饱蘸喜悦的笔墨,描写这些清新活泼、生气蓬勃的事物,以敏锐的观察,摄下一幅万类春天竞自由的景象.诗人从山上的积雪联想到人间悠久的岁月,从江中的船只望遥见祖国辽阔的疆域.“千秋”、“万里”,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正“漂泊西南天地间”,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可是他的意志依旧坚强,情绪仍然开朗、乐观.
这首小诗,语言平易,并无僻字险语,似乎没有经过多少推敲;其实不然.首先看对仗.绝句并不要求句句相对,而杜甫却让这首诗四句构成两联,一联之间每一个词都成双作对,非常工整.再看用词,后联中的“含”字和“泊”字用得极其考究.“含”字尤妙,妙在它把诗人的位置点出来了∶原来诗人是在室内通过窗户向外看的.这个“含”字不仅含住了西岭千秋雪,而且把上述全部景物都收入诗人眼底.这样,就不是平板地摹写自然,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把握和欣赏.再说“泊”字,也可以换成“旁”或“过”,那就未免失之空泛.“泊”字能够说明,那些长江下游来的远航船只,不只是在这里寻常经过而已,而是停泊聚集在门前,足见附近是个不小的水陆码头.另外,此刻杜甫正在“三年望东吴”,颇有离蜀去吴之意.一个“泊”字,似乎隐伏着见鞍思马之感∶去不去东吴呢?有顺路的船只在门外停着哩.诗人的踌躇心曲,在这里不是也多少透露了一点消息吗?
2.绝句古诗其中的场景片段
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杜甫的这首绝句,的确是一幅美妙的山水条幅.这画面的中心,是几棵葱翠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队白鹭直指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这种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杜甫善于象画家一样“随类敷彩”、“经营位置”. 虽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小诗,其中却蕴含著丰富的思想感情.细柳新绿,这不是春天的色彩么?黄莺唱和,这不是春天的声音么?白鹭从南方飞回,正是带着春意的来客.趁着春江水满,江东的船舶不远万里而至,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活动.这一切构成一个鲜明的主题━━春天来了.作者饱蘸喜悦的笔墨,描写这些清新活泼、生气蓬勃的事物,以敏锐的观察,摄下一幅万类春天竞自由的景象.诗人从山上的积雪联想到人间悠久的岁月,从江中的船只望遥见祖国辽阔的疆域.“千秋”、“万里”,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正“漂泊西南天地间”,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可是他的意志依旧坚强,情绪仍然开朗、乐观. 这首小诗,语言平易,并无僻字险语,似乎没有经过多少推敲;其实不然.首先看对仗.绝句并不要求句句相对,而杜甫却让这首诗四句构成两联,一联之间每一个词都成双作对,非常工整.再看用词,后联中的“含”字和“泊”字用得极其考究.“含”字尤妙,妙在它把诗人的位置点出来了∶原来诗人是在室内通过窗户向外看的.这个“含”字不仅含住了西岭千秋雪,而且把上述全部景物都收入诗人眼底.这样,就不是平板地摹写自然,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把握和欣赏.再说“泊”字,也可以换成“旁”或“过”,那就未免失之空泛.“泊”字能够说明,那些长江下游来的远航船只,不只是在这里寻常经过而已,而是停泊聚集在门前,足见附近是个不小的水陆码头.另外,此刻杜甫正在“三年望东吴”,颇有离蜀去吴之意.一个“泊”字,似乎隐伏着见鞍思马之感∶去不去东吴呢?有顺路的船只在门外停着哩.诗人的踌躇心曲,在这里不是也多少透露了一点消息吗?。
3.描写场面热闹的古诗有哪些
1、《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双雁儿》宋·杨无咎
穷阴急景暗推迁。减绿鬓,损朱颜。
利名牵役几时闲。又还惊,一岁圆。
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
大家沈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
4、《鹧鸪天·立春后即事》宋·刘辰翁
旧日桃符管送迎。灯球爆竹斗先赢。
鹿门乱走团栾久,才到城门有鼓声。
梅弄雪,柳窥晴。残年犹自冷如冰。
欲知春色招人醉,须是元宵与踏青。
5、《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形容场景的“诗句”
丽人行
作者: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际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控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遢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里面有很多形容场景的诗句~比如“黄门飞控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5.描写古诗野望中的场景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是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作品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文学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