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咏风》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 ①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1)此诗是怎样写风的活动?(3分)
(2)从此诗的整体上看,采用了什么写法?此诗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分)
(3)谈谈你对诗人所写的“风”的认识。(不少于40字)
(4)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1)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
(2)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风咏怀,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
(3)初秋之风为人送爽;秋风又奏响了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欢愉;秋风不择地域地吹,体现了仁爱、阔达的胸怀。诗人以风喻人,风不舍昼夜地有益于人,有为之士也应如此。
(4)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二: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3、前人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请结合全诗说说此“余味”。(3分)
参考答案:
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来写。前面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驱散涧上烟云,卷走山上雾霭,让人感受到阵阵凉爽和快意;后面又写其日落西山、万籁俱寂之际,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给人以欢娱。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写风起,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一“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是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用了“驱”、“卷”、“寻”、“出”、“为君”、“起”等字词,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
3、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正是以风喻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
解析:古代诗歌中吟咏风的作品不少,王勃的这首《咏风》自有其特点,它赞美了一个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和不辞辛劳的精神的“风”的形象。夏末初秋,一场凉风吹来,山林和沟壑顿时显得清爽宜人。风驱散烟尘,卷走云雾,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涧边的房屋和山上的人家。它来去好像没有踪影,但吹起和停息都像充满了感情。如若不信,就在日落西山、山水静寂、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感到倦怠的时候,它就盛情地为你吹动松涛,奏响大自然的雄浑乐曲。这样的“风”,不就像一个节操高洁、人情通达的精灵吗?
分析“风”的形象,既要抓住“有情”这样一些直抒其意的字眼,又要善于从诗人的描写文字中去领悟概括,二者不要偏废。试题要求作具体说明,答题时应该结合诗歌词句去答,不能只说抽象概念。
【赏析】
《咏风》一诗,不仅是王勃咏物诗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千古传诵,绝非偶然。
诗的前两句“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炎热未消的初秋,习习凉风飘然生起,吹散林壑浊热,顿觉清爽怡人。诗人不禁迷醉于其中,冷风啊,你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贵还是低贱,都遍施恩惠,平等普济,令人敬佩,使人快意。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一种开朗壮阔的意境。
诗的三、四句“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丝丝凉风吹乱了天才少年的长发,驱散了涧谷飘浮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缠绕的雾霭,犹如精灵般使山间人家重现,将明朗清爽带给人间。诗人用“驱”、“卷”、“寻”、“出”等字眼,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把宋玉《风赋》中“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而加焉”的话,采用拟人化手法,将风描绘得栩栩如生。
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她来来去去虽是无形无迹,却慷慨惠施,不遗余力,行止仿佛一个有情有意之人。诗人洒脱而来,张开双臂,似要拥吻这勤奋而高尚的风。以风喻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有情”二字,“飘逸有情”(顾璘·《批点唐音》),活画出风的独具性灵,惟妙惟肖。
诗的结尾两句“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又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听,夜半更深,万籁俱静,她又为歇息的人们不辞劳苦地吹起悦耳的松涛,奏出雄浑的乐曲,给人以欢娱。“为君”二字,“待物如人”(《唐诗归·谭元春》),有情有义。
诗人在这里极力赞美“凉风”普济众生的高尚品德和勤奋精神。诗人少有才华,壮志难酬,这里以风喻人,借物抒怀,抒发他积极进取的情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意远含蓄,余味深长。《唐诗记事》的作者计有功评这首诗“最有余味”,其“余味”犹在于此。
赏析二: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
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 ①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1)此诗是怎样写风的活动?(3分)
(2)从此诗的整体上看,采用了什么写法?此诗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分)
(3)谈谈你对诗人所写的“风”的认识。(不少于40字)
(4)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1)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
(2)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风咏怀,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
(3)初秋之风为人送爽;秋风又奏响了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欢愉;秋风不择地域地吹,体现了仁爱、阔达的胸怀。诗人以风喻人,风不舍昼夜地有益于人,有为之士也应如此。
(4)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二: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3、前人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请结合全诗说说此“余味”。(3分)
参考答案:
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来写。前面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驱散涧上烟云,卷走山上雾霭,让人感受到阵阵凉爽和快意;后面又写其日落西山、万籁俱寂之际,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给人以欢娱。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写风起,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一“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是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用了“驱”、“卷”、“寻”、“出”、“为君”、“起”等字词,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
3、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正是以风喻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
解析:古代诗歌中吟咏风的作品不少,王勃的这首《咏风》自有其特点,它赞美了一个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和不辞辛劳的精神的“风”的形象。夏末初秋,一场凉风吹来,山林和沟壑顿时显得清爽宜人。风驱散烟尘,卷走云雾,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涧边的房屋和山上的人家。它来去好像没有踪影,但吹起和停息都像充满了感情。如若不信,就在日落西山、山水静寂、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感到倦怠的时候,它就盛情地为你吹动松涛,奏响大自然的雄浑乐曲。这样的“风”,不就像一个节操高洁、人情通达的精灵吗?
分析“风”的形象,既要抓住“有情”这样一些直抒其意的字眼,又要善于从诗人的描写文字中去领悟概括,二者不要偏废。试题要求作具体说明,答题时应该结合诗歌词句去答,不能只说抽象概念。
【赏析】
《咏风》一诗,不仅是王勃咏物诗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千古传诵,绝非偶然。
诗的前两句“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炎热未消的初秋,习习凉风飘然生起,吹散林壑浊热,顿觉清爽怡人。诗人不禁迷醉于其中,冷风啊,你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贵还是低贱,都遍施恩惠,平等普济,令人敬佩,使人快意。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一种开朗壮阔的意境。
诗的三、四句“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丝丝凉风吹乱了天才少年的长发,驱散了涧谷飘浮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缠绕的雾霭,犹如精灵般使山间人家重现,将明朗清爽带给人间。诗人用“驱”、“卷”、“寻”、“出”等字眼,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把宋玉《风赋》中“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而加焉”的话,采用拟人化手法,将风描绘得栩栩如生。
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她来来去去虽是无形无迹,却慷慨惠施,不遗余力,行止仿佛一个有情有意之人。诗人洒脱而来,张开双臂,似要拥吻这勤奋而高尚的风。以风喻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有情”二字,“飘逸有情”(顾璘·《批点唐音》),活画出风的独具性灵,惟妙惟肖。
诗的结尾两句“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又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听,夜半更深,万籁俱静,她又为歇息的人们不辞劳苦地吹起悦耳的松涛,奏出雄浑的乐曲,给人以欢娱。“为君”二字,“待物如人”(《唐诗归·谭元春》),有情有义。
诗人在这里极力赞美“凉风”普济众生的高尚品德和勤奋精神。诗人少有才华,壮志难酬,这里以风喻人,借物抒怀,抒发他积极进取的情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意远含蓄,余味深长。《唐诗记事》的作者计有功评这首诗“最有余味”,其“余味”犹在于此。
赏析二: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
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 咏风 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注】 ①山楹:指山间的房屋。(1)此诗是怎样写风的活动?(3分)(2)从此诗的整体上看,采用了什么写法?此诗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