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忱《瀑布联句》阅读答案及赏析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唐·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一、二句中,作者所描绘的瀑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诗的三四句意蕴深刻,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3、本诗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怎样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4、请简要分析“千岩万壑不辞劳”这句诗好在哪里?
5、这首诗通过写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参考答案:
1.作者所描绘的瀑布的主要特点:描写其高峻险远,瀑布从千岩万壑中飞奔而来。
2.千岩万壑中飞奔下来的瀑布,岂是小小的溪流和山涧能留得住的?它终归要奔流入海,加入浩浩汤汤的无边大海中波涌浪涛。同时表明诗人的观点,诗人非是小小的领域能满足,而是要加入宏大事业的兴建中来添砖加瓦。
3、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一番大事业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放弃燕雀之小志,而效鸿鹄以高翔。
4.千、万体现岩石之多,也表现困难之多,比喻手法,体现出作者迎难而上的精神
5.胸怀大志,勇于进取,不为险阻,志向远大
二
1.诗以言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志向?采用了什么手法?(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个字有强烈的拟人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
B.近看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远观瀑布发现其有着高远的目标。此二句刻画了瀑布的突出特征,为后两句蓄势。
C.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中的“千岩万壑”,是说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然而小小的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
D.“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
参考答案
1.(1)这首诗表达了志向远大、敢于进取的胸怀,(2分)坚韧不拔、排除万难的坚定信念。(2分)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
2.B诗中以“瀑布”自喻,第一句写瀑布历经“千岩万壑”,不辞辛劳;第二句写“瀑布”的高是身边的人无法了解的,只有“远看”才能知道;第三句写“溪涧”(比喻小的位置或身边的小人物)是不能留住“瀑布”的;第四句写“瀑布”一定会流归大海形成巨大的波涛。理解了这些,作者的意图和手法都不难知道了。34.:B项的错误在于:本诗并没有写近看瀑布的情景,也不是在为后二句蓄势。
赏析:
由唐代香严闲禅师(香严:今河南省淅川县香严寺)、李忱(唐宣宗)合作。是一首经典的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倍受鼓舞。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香严闲禅师 唐·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一、二句中,作者所描绘的瀑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诗的三四句意蕴深刻,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3、本诗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怎样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4、请简要分析“千岩万壑不辞劳”这句诗好在哪里?
5、这首诗通过写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参考答案:
1.作者所描绘的瀑布的主要特点:描写其高峻险远,瀑布从千岩万壑中飞奔而来。
2.千岩万壑中飞奔下来的瀑布,岂是小小的溪流和山涧能留得住的?它终归要奔流入海,加入浩浩汤汤的无边大海中波涌浪涛。同时表明诗人的观点,诗人非是小小的领域能满足,而是要加入宏大事业的兴建中来添砖加瓦。
3、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一番大事业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放弃燕雀之小志,而效鸿鹄以高翔。
4.千、万体现岩石之多,也表现困难之多,比喻手法,体现出作者迎难而上的精神
5.胸怀大志,勇于进取,不为险阻,志向远大
二
1.诗以言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志向?采用了什么手法?(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个字有强烈的拟人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
B.近看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远观瀑布发现其有着高远的目标。此二句刻画了瀑布的突出特征,为后两句蓄势。
C.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中的“千岩万壑”,是说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然而小小的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
D.“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
参考答案
1.(1)这首诗表达了志向远大、敢于进取的胸怀,(2分)坚韧不拔、排除万难的坚定信念。(2分)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
2.B诗中以“瀑布”自喻,第一句写瀑布历经“千岩万壑”,不辞辛劳;第二句写“瀑布”的高是身边的人无法了解的,只有“远看”才能知道;第三句写“溪涧”(比喻小的位置或身边的小人物)是不能留住“瀑布”的;第四句写“瀑布”一定会流归大海形成巨大的波涛。理解了这些,作者的意图和手法都不难知道了。34.:B项的错误在于:本诗并没有写近看瀑布的情景,也不是在为后二句蓄势。
赏析:
由唐代香严闲禅师(香严:今河南省淅川县香严寺)、李忱(唐宣宗)合作。是一首经典的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倍受鼓舞。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上一篇:杜甫《独坐》阅读答案
下一篇:白居易《观刈麦》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 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 唐·李忱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1.一、二句中,作者所描绘的瀑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诗的三四句意蕴深刻,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3、本诗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怎样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