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诗鉴赏
1.比喻:将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例句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分析
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分析
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例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分析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分析
从篇章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例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分析
这一联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运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绘景可将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增强语势,深化中心。
例句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文天祥《正气歌》)
分析
作者连贯运用三组排比句,列举了12个弘扬人间正气的历史人物:不畏生死、将弑君史实载入史籍的齐国太史,捍卫了历史的尊严的董狐,为国复仇、向暴君提出抗议的张良,在冰雪荒原书写坚贞的苏武;赢得对手尊重的严颜,对国家忠诚的嵇绍,“气吞逆贼”的张巡,痛斥叛贼的颜杲卿;用生命自励清操的管宁,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击水中流的祖逖,笏击叛逆的段秀实。诗人运用排比,征引了古代忠烈们的事迹,语势铿锵,满腔热情地赞扬了这些忠烈之士身上的浩然正气,表明磅礴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将万古永存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说出看法。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句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阿鲁威《[双调]蟾宫曲》)
分析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可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句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
分析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称“意象并列”。
作用:①凝练美。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练的效果。②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例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分析
将“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词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心领神会,也让诗歌意韵深长。
1.比喻:将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例句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分析
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分析
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例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分析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分析
从篇章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例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分析
这一联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运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绘景可将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增强语势,深化中心。
例句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文天祥《正气歌》)
分析
作者连贯运用三组排比句,列举了12个弘扬人间正气的历史人物:不畏生死、将弑君史实载入史籍的齐国太史,捍卫了历史的尊严的董狐,为国复仇、向暴君提出抗议的张良,在冰雪荒原书写坚贞的苏武;赢得对手尊重的严颜,对国家忠诚的嵇绍,“气吞逆贼”的张巡,痛斥叛贼的颜杲卿;用生命自励清操的管宁,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击水中流的祖逖,笏击叛逆的段秀实。诗人运用排比,征引了古代忠烈们的事迹,语势铿锵,满腔热情地赞扬了这些忠烈之士身上的浩然正气,表明磅礴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将万古永存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说出看法。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句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阿鲁威《[双调]蟾宫曲》)
分析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可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句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
分析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称“意象并列”。
作用:①凝练美。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练的效果。②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例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分析
将“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词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心领神会,也让诗歌意韵深长。
上一篇:古诗鉴赏之诗歌的表达方式
下一篇:高考诗歌语言的表达技巧复习总汇
* 古诗鉴赏1.比喻:将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例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分析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