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言诗句材料

佛教名言诗句材料

  佛教名言诗句(一)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教名言诗句(二)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万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佛教名言诗句(三)

  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尘心道有余;

  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菩提。

  佛教名言诗句(一)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教名言诗句(二)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万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佛教名言诗句(三)

  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尘心道有余;

  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菩提。

  一、迷则众生,悟则佛种——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禪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据说为古代.无尽藏比丘尼对开悟之感叹。

  妙善法师在《成佛之道系列讲座》中强调:

  “许多已修行证道的古大德、善知识曾言道:“开悟之前,无论你修何法门,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炼的范围”。

  真正的修行,是要按照宇宙真相以及它所包涵的宇宙规律为标准,来修正自己不符合宇宙真相及规律的'各种习气,使自己的世界观、宇宙观更贴近宇宙本性,最后达到与本性合一。但是,未开悟之前的修行者,不知道宇宙的真相及规律是什么,没有明确的修行标准,更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习气是违背宇宙本性的,又如何谈的上修行呢?因此古人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不仅如此,许多修行者,由于以自己的分别心来理解本门经典,难免解错悟偏。如果修行者再加上执着,不仅谈不上修行,反而造了更多更大的业障。因此古人云:“地狱门前僧道多”。

  因未开悟明心,虽修某法,但不可能不起疑惑,虽也诚心努力用功,但由于始终处于疑惑之中,有疑惑则心不安定,不安定则不可能一门深入地精进,因此难以成就。

  观察世间目前的修行者,心虽很诚,但大都处于十字路口,不知所从。佛和善知识都点的非常明确,修行就是修清静心,断分别心,立平等心。但有许多人还在到处找法,不知从何处修。如同在茫茫大海,无方向地游来游去,何时才能登达彼岸?

  因此,望同修们无论当下能否理解,千万不要起分别心。如带着分别心来阅读此书,不仅难以受益,反而会生瞋恚心而造业,那不是作者的本意。真诚心是不加分别的,真诚心是受益和精进的基础。如果带着分别、挑剔的眼光,在进入内涵之前就已经被文字相障碍在外围了。——摘自妙善《成佛之道系列讲座》

  因非常赞赏妙善法师上述之高见,故愿在此敬录并与诸位读者分享之!

  大善知识元音老人也在《 略论明心见性》之“悟后真修”一节中强调指出:明心见性(开悟与知修心性——净善 注)以前,任你修什么法门,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炼’的范畴! 以未悟真心,于修法即不能无疑。虽亦努力用功,但有疑虑留碍胸中,不安之相即无法避免。而此不安之相即是生死根本,故虽对治功深,不为真修。普照禅师《修心诀》云:‘修在悟前,虽则努力用功,不忘念念薰修,但亦著著生疑,未能无碍,如有一物碍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现在前。日久月深,对治功熟,则身心客尘,恰似轻安。虽复轻安,疑根未断,如石压草,犹于生死界不得自在。’故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摘自:元音老人著《 略论明心见性》.(丙)悟后真修。

  “自性就是佛,佛就是自性。学法作佛莫向外求。自性悟,众生是佛;自性迷。佛即众生。”——六祖慧能法语。

  “凡圣一如,生佛等同,迷之则生死无端,悟之则轮回顿息。”——成佛名言法语。

  呜呼!迷则众生,悟则佛种;修在悟前,非真修也!可见若要成佛,当先悟道,因为一般说来:大悟大修、小悟小修、真悟才能真修、悟多高才能修多高。

上一篇:描写大海诗句 下一篇:春分的诗句
* 佛教名言诗句(一)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教名言诗句(二)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万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佛教名言诗句(三) 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尘心道有余; 但得胸中憎爱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