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阅读答案及赏析
子夜吴歌 ·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玉关”指玉门关,是古代军人常年戍守的地方,后来军人戍守的其他地方也用“玉关”代称,所以军人夫妻离别相思就以“玉关”寄托情怀。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①从全诗内容来考虑,诗中“捣衣”的寓意是什么?在诗中,“万户”暗指了什么具体的社会现实?
②“玉关情”在诗中具体指的是什么情?
③请简析末尾两句诗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①“捣衣”的寓意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万户”说明赶制寒衣的人家很多,仅长安即有“万户”(尽管是夸张),暗指当时从军戍边的人很多(或说边关战事频繁)。
②指长安捣衣的思妇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注意此题不能分析成戍守边关的丈夫对妻子的想念)。
③“良人罢远征”的前提是“平胡虏”,而不是诅咒平定外患的战争,即只有平定边患才能换得家人的团聚,只有国家安全、家庭才能美满,所以这两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
1、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答: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2、对于这首诗的评价,田同之《西圃诗说》中说:“余窃谓删去末两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答。(5分)
答: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清秋景色,抓住秋夜月下捣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予以渲染,绘出了一幅情意深浓的妇女捣衣怀远图。(1分)千家万户的捣衣声声,传出多少妇女的哀怨;萧萧的秋风吹不尽怀念玉关的深情。这都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愁苦。(1分)因此,诗的末尾自然而有力地喊出了要求平息战争,使良人归来团聚的呼声,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1分)使诗歌的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1分)
三
1.首联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秋的?此联有何作用?请分点概述。(6分)
2.诗最后联用了什么手法?此联拓深了诗歌怎样的主题?(5分)
参考答案
1.从视听、动静角度来写秋的。(2分)作用:①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触动(撩拨、勾起)了思妇的诸多感情;③自然引出下文内容。(每点2分,对两点即4分)
2.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2分)此联把主题从个人的相思之情拓深到期盼平定战乱、过上和平生活的愿望上来,社会意义更广泛了。(3分)
诗意: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赏析: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玉关”指玉门关,是古代军人常年戍守的地方,后来军人戍守的其他地方也用“玉关”代称,所以军人夫妻离别相思就以“玉关”寄托情怀。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①从全诗内容来考虑,诗中“捣衣”的寓意是什么?在诗中,“万户”暗指了什么具体的社会现实?
②“玉关情”在诗中具体指的是什么情?
③请简析末尾两句诗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①“捣衣”的寓意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万户”说明赶制寒衣的人家很多,仅长安即有“万户”(尽管是夸张),暗指当时从军戍边的人很多(或说边关战事频繁)。
②指长安捣衣的思妇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注意此题不能分析成戍守边关的丈夫对妻子的想念)。
③“良人罢远征”的前提是“平胡虏”,而不是诅咒平定外患的战争,即只有平定边患才能换得家人的团聚,只有国家安全、家庭才能美满,所以这两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
1、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答: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2、对于这首诗的评价,田同之《西圃诗说》中说:“余窃谓删去末两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答。(5分)
答: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清秋景色,抓住秋夜月下捣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予以渲染,绘出了一幅情意深浓的妇女捣衣怀远图。(1分)千家万户的捣衣声声,传出多少妇女的哀怨;萧萧的秋风吹不尽怀念玉关的深情。这都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愁苦。(1分)因此,诗的末尾自然而有力地喊出了要求平息战争,使良人归来团聚的呼声,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1分)使诗歌的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1分)
三
1.首联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秋的?此联有何作用?请分点概述。(6分)
2.诗最后联用了什么手法?此联拓深了诗歌怎样的主题?(5分)
参考答案
1.从视听、动静角度来写秋的。(2分)作用:①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触动(撩拨、勾起)了思妇的诸多感情;③自然引出下文内容。(每点2分,对两点即4分)
2.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2分)此联把主题从个人的相思之情拓深到期盼平定战乱、过上和平生活的愿望上来,社会意义更广泛了。(3分)
诗意: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赏析: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上一篇:杜甫《江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下一篇:张耒《夜坐》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注: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吹不尽:吹不掉之意。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