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是不是的成语 (227个)
-
101
僭赏滥刑
- 成语拼音:
- jiàn shǎng làn xíng
- 成语解释:
- 赏的不是有功的人,罚的不是有罪的人。泛指赏罚不当。
- 成语出处: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
-
102
络绎不绝
- 成语拼音:
- luò yì bù jué
- 成语解释:
- 络绎:前后相连;连续不断。不绝:也是不断之意。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也作“络绎不断”。
- 成语出处: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南匈奴传》:“窜逃去塞者,络绎不绝。”
-
103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 成语拼音:
- shé huà wéi lóng,bù biàn qí wén
- 成语解释:
- 比喻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实质还是一样。
- 成语出处:
- 《史记·外戚世家》:“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
-
104
神龙见首不见尾
- 成语拼音:
- shén lóng jiàn shǒu bù jiàn wěi
- 成语解释:
- 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
- 成语出处:
- 清 赵执信《谈龙录》:“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
-
105
啼笑皆非
- 成语拼音:
- tí xiào jiē fēi
- 成语解释:
- 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人的行为既令人感到难堪;又令人觉得可笑。皆非:都不是。
- 成语出处:
- 唐 孟棨《本事诗 情感》:“笑啼皆不敢,方验作人难。”
-
106
冤仇可解不可结
- 成语拼音:
- yuān chóu kě jiě bù kě jié
- 成语解释:
- 佛教主张结下冤仇的双方最好是化解冤仇,不要结仇不放
- 成语出处: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4章:“目前应该全力都对付官军,不应让屁股后出了乱子。冤仇可解不可结,何况咱们同本地各县的大小杆子素来无冤无仇。”
-
107
冤家可解不可结
- 成语拼音:
- yuān jiā kě jiě bù kě jié
- 成语解释:
- 佛教主张结下冤仇的双方最好是化解冤仇,不要结仇不放
- 成语出处: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5回:“但冤家可解不可结,莫若只早早的做了亲,使他空费了一番心机,强似挞之于市。”
-
108
一言既出,金玉不移
- 成语拼音:
- yī yán jì chū,jīn yù bù yí
- 成语解释:
- 移:改变。话说出了口,就是用黄金白玉也不能更改。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 成语出处: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十回:“我家小姐贞心定识不减古媛,今日一言既出,金玉不移。”
-
109
不按君臣
- 成语拼音:
- bù àn jūn chén
- 成语解释:
- 中医处方,以君臣相配为原则。君是主药,臣是辅药。不按君臣,就是违
- 成语出处:
- 《水浒传》第一一一回:“解宝身边取出不按君臣的药头,张人眼慢,放在酒壶里。”
-
110
搏牛之虻
- 成语拼音:
- bó niú zhī méng
- 成语解释:
- 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 成语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
111
不少概见
- 成语拼音:
- bù shǎo gài jiàn
- 成语解释:
- 概:大略。所能见的只是一个梗概。指难以真正见到
- 成语出处:
- 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
112
不虚此行
- 成语拼音:
- bù xū cǐ xíng
- 成语解释:
- 虚:空、白。没有空跑这一趟。表示某种行动还是有所收获的。
- 成语出处: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原来你这回到上海,干了这幺一回事,也不虚此一行。
-
113
不亦乐乎
- 成语拼音:
- bù yì lè hū
- 成语解释:
- 亦:也;乎:文言文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不也是快乐的吗?后用以形容事态发展到过甚的地步。
- 成语出处:
- 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114
别有天地非人间
- 成语拼音:
- bié yǒu tiān dì fēi rén jiān
- 成语解释:
- 别:另外;天地:风格或境界。另有一番新的境界,不是人间所有的
- 成语出处:
- 唐·李白诗《答山中人》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
115
半真半假
- 成语拼音:
- bàn zhēn bàn jiǎ
- 成语解释:
- 一半真情;一半假意。不是完全真实的。
- 成语出处:
- 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我这里千回右转自彷徨,撇不下多情数桩。半真半假乔摸样,宜嗔宜喜娇情况,知疼知热俏心肠。”
-
116
表壮不如里壮
- 成语拼音:
- biǎo zhuàng bù rú lǐ zhuàng
- 成语解释:
- 外表好看,不如里面结实。比喻妻子能够治家,就是丈夫的好帮手。
- 成语出处: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常言道:‘表壮不如里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什么?”
-
117
操刀伤锦
- 成语拼音:
- cāo dāo shāng jǐn
- 成语解释:
- 操刀和割锦本不是一回事,后人并而为一,比喻才能太低,不能胜任责任重大的事情。
- 成语出处: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
118
藏锋敛锷
- 成语拼音:
- cáng fēng liǎn è
- 成语解释:
- 锷:剑刃。比喻人不露锋芒。《野叟曝言》一三回:“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不是要埋冤他,正深爱着他,要他藏锋敛锷,以成大器。”
- 成语出处:
-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予独谓高牙大纛,堂堂正正,攻坚而折锐,则刘有一日之长。若藏锋敛锷,出奇制胜,……则於虞有取焉。”
-
119
答非所问
- 成语拼音:
- dá fēi suǒ wèn
- 成语解释:
- 回答的并不是人家所问的事情。
- 成语出处: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老爷正觉得他答非所问,程相公那里就打听说:‘什么叫作稀罕儿?’”
-
120
大事不糊涂
- 成语拼音:
- dà shì bù hú tú
- 成语解释:
- 指在有关政治的是非问题上能坚持原则,态度鲜明。
- 成语出处:
- 《宋史·吕端传》:“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 关于是不是的成语 形容是不是的成语 描述是不是的成语。